《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由葛能全所著,本书的出版发行将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年青一代学习钱三强坚定执着、奉献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敢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本书的出版发行也标志着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技人物出版特色正在形成,进而推动科学普及出版社实现向学习型、研究型出版社的顺利转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葛能全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由葛能全所著,本书的出版发行将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年青一代学习钱三强坚定执着、奉献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敢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本书的出版发行也标志着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技人物出版特色正在形成,进而推动科学普及出版社实现向学习型、研究型出版社的顺利转型。 内容推荐 《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由葛能全所著,《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的内容简介: 那段时间里,钱三强领导的关于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研究工作,在主要国家核物理界差不多都有所知晓,而且有几个国家的实验室也在做同样的研究,或前或后发表了文章,但对钱三强小组的研究结论持疑问和否定意见。这些不同的声音,即使有的出自权威人物,并没有对钱三强要弄清楚三分裂本质的想法产生干扰。他抱定的态度是,重视每一篇关于三分裂的报道文章,不轻视他人的工作,但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努力探索,把工作做得无懈可击。 很长一段时间里,钱三强办公室的日历台,要么好些日子不见翻动,要么密密麻麻记满要办事项,或者参加二机部的会,或者向领导人汇报,或者到“娘家”科学院点将搬兵,或者出差各地组织技术攻关,他还成为莫斯科的常客……。这一切,都是为了顺利实现毛泽东十分想要而不能没有的“原子弹这个东西”。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版代序我以有钱三强这样的同学为光荣 导 言 序章 第一章 家世与熏陶 出自吴绍书香门第 父亲和母亲 朦胧感受新文化运动 幸运的自由阅读 第二章 德智体“三强” 新型少年 篮球乒乓玩新招 班里的领头羊 改名儿 第三章 从牛到爱 憧憬实业志在学工 改初衷与物理结缘 放弃北大学历转考清华 拔河队员成为冲城门先锋 第四章 东皇城根起步科学生涯 毕业实验遭遇过失败 牛年的第一篇科学论文 文言文险些影响出国留学 第五章 所学将来定有所用 一段幸事和一段佳话 含愤离家国 第六章 进入科学皇宫——居里实验室 巴黎初识 领略“皇族”传统 第七章 在原予沸腾关节时 初试锋芒 见证核裂变发现 伊莱娜指导第一项实验 “链式反应”在法兰西学院 不为非科学所用 第八章 命途多舛 为台儿庄祝捷 父亲的凶讯 敬慰 第九章 战乱中的法兰两岁月 为清华同学游欧排险 不寻常的论文答辩 异域逃难记 “只要我们有饭吃你就有饭吃” 心照不宣的秘密 滞留里昂偶开乳胶研究之先 重回占领区巴黎 第十章 科学以外的新发现 爱国遭讥讽 莎士比亚故乡读《论联合政府》 充当“李逵式的人物” 一封25个单词的短信 何泽慧的“一项科学珍闻” 苏州脸儿 东方饭店的特殊婚宴 第十二章 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 一张照片引发的兴趣 第一篇论述三分裂的文章 何泽慧发现首例“四分裂” 权威质疑当是给勇气 荣誉与遗憾 第十三章 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 约定 几个婆家求“嫁” 踌躇满志 科学家应该是爱国者 第十四章 梦想难圆 带着勇气回国 上海学界的心声 南京别样气候 北平计划遭封杀 谜团和误会 第十五章 希望在一九四九 重回清华园 在北平迎接新形势到来 西柏坡的第一笔科学外汇 看到了希望 布拉格之情 第十六章 新的起步 意外受器重 为中国科学“制礼作乐” “为胜利而牺牲” 非党团长担重任 入党 第十七章 另一种使命 在奥斯陆 组织国际调查团 在战地前线 “需要时就会出现的骑士” 第十八章 为了原子科学在中国生根 秣马厉兵 求人才务善用 贵有一种精神 历史杰作——“红专矢量论” 第十九章 中南海的最高决策 总理约谈西花厅 到时候了该抓了 科学与哲学对话 幸运与巧合 第二十章 心系一堆一器 北京有个坨里 国防部长关心那个“堆” 让大家知道原子能应用 物理与工程结合的“热工实习团” 一条脱离实际的建议 第二十一章 不做贾桂式的奴才 “出嫁”没离家 决裂前的最后争取 记住“596” 点将排兵知人善任 无悔无私 “满门忠孝”和“老母鸡” 第二十二章 攻关无歇时 抓协作拧成一条绳 遇难题求良将 会战“安全的心脏” 攻克点火中子源 指点罗布泊 第二十三章 中国氢弹奇迹之谜 惊诧的两年零八个月 一步妙棋——预为谋 宁担责任用“好钢” 另一手抓的轻核反应实验组 给历史一个交待 第二十四章 肝胆相照 元帅为科学家“募捐” 广州会议解疙瘩 心中的知己 第二十五章 从书生气到“靶子” 可爱的书生气 初历第一劫 接地线——过阶级感情关 被抛出来的“靶子” 抄家以后的日子 第二十六章 在那乍暖还寒时 有衔无职见外宾 1975年的勇气之作 寒露报喜 第二十七章 科学春天的情怀 聆听与回想 “拿来主义”启动科学工程 推动理论物理再先行 促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诺奖 第二十八章 晚年志行 兼职当正业 勤政殿——为中央书记处讲课 怀仁堂——恳陈农业农村问题 “可算找到老家了” 结语 附录一 钱三强年表 附录二 钱三三强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人物传记,都习惯从家世写起。这里不想破例——主要的原由是,本传主这方面有得写,也必要写。 出自吴绍书香门第 浙北古城吴兴,浙东名城绍兴,是钱三强的两个故乡。前者为父籍,是钱家的祖居地;后者乃母籍,也是他的出生地。 诺大中国版图上,悠悠历史长河中,吴兴和绍兴,算得上是江南人文高地上的两颗耀眼之星。有研究者对先秦以来杰出学者的地域分布作过统计,在全国四百几十个城府中,绍兴和吴兴分别位列第六和第十;仅明清两代,绍兴出进士达610名,吴兴为444名;绍兴在明清时期出高第巍科人物21名,位居全国第四;清代吴兴出了6名状元,居浙江全省之首,位列全国第二。所以,吴兴和绍兴自古都有“人文甲天下”的美称。 在吴兴城南的鲍山钱家浜(今湖州市道场乡),世居着一个钱姓家族。溯其源,当属吴越国武肃王钱锣之后,是他的孙子忠懿王钱俶分出的穆文公尚书派的一个分支。吴兴钱氏,初时以渔田耕稼为业,家境清贫,遇上不好年景,连温饱也难以为继;甚至有的家族成员穷得娶不起妻室,有的生下孩子无力养育送给渔户家,有的则送到庙里做和尚。 吴兴钱家崛起,始于钱三强的曾祖父钱广泰,成于伯祖父钱振伦和祖父钱振常兄弟。 钱振伦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少年得志,22岁考中进士,授了翰林编修。.他参加的这次考试,是史上有名的“戊戌会试”,以出名人多而著称,后来鼎鼎大名的湘乡文正公曾国藩、林则徐之子林汝舟、李鸿章之父李文王干、吴兴同乡钮福保等都与钱氏同榜;加以钱氏具有的“文鸣一时”(曾国藩语)的才华,这些人脉后来得以延续,有的发展成姻亲关系。 继兄长戊戌会试33年之后,同治十年(1871年),47岁的老弟钱振常也终于考中进士,签分为礼部主事,跟他同榜的也是名人尽出,如瞿鸿被、劳乃宣、张佩纶,以及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等。钱振常同样以其文辞才思不凡享誉一时,四位总考官给他的评语分别是:“力厚思沈”、“志和音雅”、“气息渊懿”、“义蕴精深”;举荐卷子的房师写的荐语为:“看题极真,下语如铸,次三词清腴吐属名隽,非读书有得乌能雅合如斯,诗稳炼。” 然而,钱氏兄弟虽文才杰出,却官运不达,长长十年(兄11年)京曹,升迁总是与己无缘。总结后人的研究文字,钱氏兄弟二人没有升官发财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一是清高且性情急;二是对于官场的“经世致用”之学研习素浅;再则就是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无奈之下,他们的后半生先后走了另外一条路——辞职南归,以教书终生。他们执掌过杭州、淮阴、扬州、绍兴、常州的多处书院,教出不少文人名士。著名学者蔡元培就是钱振常在绍兴龙山书院教过的学生,蔡氏《自写年谱》说:“我的八股文是用经、子中古字义古句法凑成的,龙山书院钱先生很赏识。”钱振常在龙山书院教过的学生,还有一位名叫徐元钊,后来成为了钱三强的外祖父。 钱振常有两个儿子。长子钱恂是清末外交家,光绪年间授二品官衔,出使过荷兰、意大利、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因有功于朝,曾受光绪皇帝特旨召见,他的父亲和祖父也受到诰封;次子由侧室周氏所出,他就是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钱玄同出生时,乃父已是62岁高龄,异母兄长钱恂也已经34岁了。 说到母籍故乡绍兴,必要先说说以“存古开新,平等共享”为宗旨的“古越藏书楼”。 这座藏书楼,坐落于绍兴城西的古贡院,占地一亩六分,是一处四进楼房,前部用作藏书、校书、印书,那时藏书量达到71000余卷,仅书目就有35卷之多。内容十分广泛,除了经、史、子古籍外,也有许多时务、-实业类的新书,还有外国文献;而且开创了全新的分类方法,将全部藏书分为学、政两大部,共48类。藏书楼的中厅辟作公共阅览室,桌椅器具一应俱全,上午9时至11时、下午1时至5时为阅览时间,除了重要节日,每天对外开放。管理也很健全,设有总理、监督、司书、司事及门丁、杂役,各司其职。鉴于这些原因,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称其为开创中国近代新式公共藏书楼之先河。 古越藏书楼的创办者是钱三强的外曾祖父徐树兰,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授兵部郎中,封一品官职,后因母病归乡不出。他先捐银32900两购地、盖楼、置书,每年再捐银洋1000元作为藏书楼的日常开销,惠及四方。这方面,蔡元培有亲历记述:“同乡徐树兰藏书甚富,且喜校书印书。因六叔铭恩任徐家塾师之关系,被邀至徐氏‘古越藏书楼’为其校订所刻图书。自1886年至1889年,均在徐家读书校书,遂得以博览群书,学乃大进。” P12-14 序言 序前的话 应该有人给当代的科学家钱三强写传。他在使我国以当今世界惊诧的速度制成并爆炸原子弹氢弹的事业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写传的工作葛能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写钱三强的一生,既完整具体,也简明扼要,并注意交代清楚历史背景。更难能可贵的是,葛能全本人是在钱三强直接领导下和他一起工作了16年,并且近几年又对钱三强的经历作了专门积累和研究。我想这样的作者是很难得的。 2003年10月中旬,我收到举行钱三强九十诞辰座谈会和“钱三强星”命名仪式请柬,同时收到葛能全写的《钱三强传》。我立即看了,看到深夜,在40万字的书中,我认为在出席那个集会前我应该看的部分都看了。我想起何祚庥对我说过自己想写一部描写中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小说。当时我怀疑这是不是写小说的好题材。我看了《钱三强传》之后,我倒不怀疑了。这段历史中其人其事——不仅钱三强,还有许许多多人的事迹的确很感人。 两年前我曾答应为《钱三强传》再版写个序,我说过的话当然算数,不能食言而肥。从作者给我的再版《钱三强传》目录看,内容大有改进,又下了很大的功夫核对史实,写得更加充实、更加准确。不过近几年来我没有再对我的老同学作进一步回忆思考。同时我也满九十岁,而且在修订版正式发行的时候。恐怕马齿又徒长,加上身体越来越差,因此只好把两年前的演说《我以有钱三强这样的同学为光荣》,作为这本书的代序。 于光远 2005年11月26日 钱三强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时,我和他是同一个物理系、同一个年级的同学。今天能出席这个座谈会和“钱三强星”命名仪式,我十分高兴。尤其看到他和我在清华物理系的同班同学王大珩也来了。在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我们以有钱三强这样的同学为光荣。今天到会的同班同学当然还有何泽慧,她有力地参加了钱三强的工作,我要说的祝贺钱三强的话,也要对她说。因此,她不在我说的范围之内。我的学长彭桓武也来了。彭桓武在清华物理系比我和钱三强等都高一个年级。可是他的年岁比我们还都小。他在原子弹的试验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不在我说的范围之内。 关于钱三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比如说,重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并对之作出科学的解释等等,今天我不想多说了。今天我想着重说的——也是使得我深深感动的,是由于他和参加这一事业的同志们的努力,我们国家能以世界上想不到的速度,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因而震惊了世界。钱三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做到这一点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由于我们同苏联的关系紧张了,苏联不但拒绝了援助,而且还撤回专家,撕毁协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国内的情况来说,中间还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还经过所谓“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破坏”),在三年困难时期,又发生饿肚子造原子弹的问题。幸亏聂荣臻元帅,动用军队力量,给了他们生活上的补贴。钱三强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批斗,被抄家,一批宝贵的资料现在还没有下落。而且把他全家发配到陕西的邰阳农村。从时间来说,我们国家下决心努力掌握原子弹,是从钱三强把他的恩师约里奥一居里的“中国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掌握原子弹”的提示带到了我们的党,1955年在中南海毛泽东的会议室,下了决心的时候开始的。掌握原子弹这一点,在1955年我们可以说没有什么基础,但是我们一定要赶。赶,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当中,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赶上世界先进的水平。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原子弹爆炸的历史进程:1945年7月美国首先在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9年8月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英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7月美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一年后1953年8月苏联成功地第一次进行氢弹试验。这个时候法国的原子弹正在研制中。 1955年我们决策时间当然相当晚。但是我记得1961年我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普格华许会议的情景。普格华许是加拿大一个渔村,有一个大资本家叫伊顿的在那里有个别墅。这个会议是罗素发起和支持的。普格华许会议带有核俱乐部的性质。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情况,把中国也算进去了。第一次普格华许会议周培源参加了,是中国唯一的代表。后来在莫斯科召开的这次普格华许会议,周培源是我们中国代表团的团长。美国的团长是化学家Dotty。美国当选总统肯尼迪的第一号智囊,叫做罗斯托,是美国代表团的秘密团长。我是中国代表团的党支部书记。团员有国际问题专家冯宾符、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外交部的张宗安和我国驻莫斯科使馆的刘君礼)。在莫斯科举行这个会议的目的是限制更多的国家掌握核武器,要搞核裁军。这次普格华许会议,主要的国家是美国和苏联。这个时间离开1955年我们的决策才只有六年。我们一直主张是对中国发展核武器不张扬。但是我想要国外一点也不知道,时间长了很难做到。因此,只有赶快抓紧时间去干。 这就说到我引以为荣的老同学钱三强了。钱三强在那段时间的毅力和组织能力,应该说是真的了不起。他把能够网罗的人才都团聚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事业上面,包括钱三强的老师吴有训,也被他请来了。他对与邻近的学科合作十分重视,比如说,他与电子学的陈芳允合作,也与力学方面的郭永怀合作。 他把在英国的核物理专家杨澄中(我们称之为“英杨”)和在法国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我们称之为“法杨”)邀请回到中国。这时候,四十才出头的钱三强已经被看作是一只老母鸡,培育了他的得力的助手,有几位今天也到会了。他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业人才。 人们简直不能相信中国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能够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接着1965年5月9日,中国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其数据显示,这次试验含有热核材料,是一颗加强型的原子弹。同年10月27日中国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成功地进行了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成功。每发表一次这类“公报”,世界舆论总要轰动一次,惊叹一番。轰动最大的一次,莫过于1967年6月17日。那天深夜,从北京又飞出一条重要新闻: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上空爆炸成功。听说,6月17日一位塔斯社记者气喘吁吁地跑到了玻璃宫——那里联大特别会议刚开始。走到柯西金面前说:“总理同志,北京电台已经宣布,中国掌握了氢弹……”柯西金瞅着这位记者,但是说不出话来。记者又说:“总理同志,这次爆炸是在新疆进行的,就是毛派所控制的省份……我们曾经报道过此事……他们会让氢弹爆炸吗?”柯西金更加注意地瞅着记者,表情显得越来越烦躁不安。后来,他终于开了腔:“同志,你为什么如此慌张?你相信塔斯社吗?” 至于法国,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0年2月已经成功爆炸了,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要早四年零八个月,而法国的氢弹还一直不见动静(后来法国在1968年8月进行氢弹试验,比中国晚了一年零八个月)。难怪法新社6月18日发表电讯称:中国试验的第一颗热核氢弹,使最有经验和最了解情况的专家感到惊诧。惊诧的是中国人取得这个速度。还有消息从法国传出,说戴高乐总统为此大发雷霆。具体证实戴高乐确实发火了,其中一些细节是时隔十几年后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准确地说是这样传到中国的:1979年1月,法国原子能总署基础研究所所长J.霍洛维茨应中国科学院邀请访问中国,他是钱三强的老朋友又是同行。他们在北京有过两次会见,霍洛维茨问了中国发展氢弹的事,同时谈到了法国科学界普遍感到惊奇和戴高乐批评了原子能总署。还有一次是五年后的1984年12月,被称为“快中子堆之父”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G.万德里耶斯访华,在北京时,钱三强在“便宜坊”请他吃烤鸭,席间他也问起和谈起氢弹的事情。这次万德里耶斯与五年前霍洛维茨所言大同小异,钱三强多次作为“花絮”介绍过,大体内容是:当年中国爆炸第一颗氢弹的消息传到法国后,法国科学界和政界都感到惊诧,戴高乐总统把原子能总署的官员和主要科学家叫到他的办公室,质问为什么法国的氢弹迟迟搞不出来,而让中国人抢在前面了,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因为谁也解释不清楚中国为什么这么快的原因。他们说,戴高乐还拍了桌子。 这里有一个故事也可以作为“花絮”讲一讲。就在1964年10月,我参加了乌兰夫副总理带队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去民主德国庆贺他们的国庆。回国时经过莫斯科,在我们国家的使馆休息了一下。在回国的前夕,罗马尼亚的一个记者向我们透露,赫鲁晓夫要下台。第二天我们的飞机从莫斯科去西伯利亚的伊尔库斯克,伊尔库斯克的州委书记到机场来迎接我们,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你们在飞机上睡了一个晚上,可是我们苏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赫鲁晓夫同志不再担任我们的总书记了。”也就是在机场上,我们国家驻伊尔库斯克的领事告诉我们,我们国家今天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个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子。 钱三强在这件事上的所作所为,不是用一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有一件事我想补充一下,1953年他以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与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稼夫同志一起访问苏联。回来后有一个给国务院的报告。在这个报告当中,介绍了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制度。那时我在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参加了对这个报告的讨论。当时大家认为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还不够成熟,以后就建立了学部委员制度。后来又发展成我国的院士制度。 钱三强作为团长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中国的研究生制度,这是我们提出制定学位制度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钱三强星”的命名,我十分高兴,我表示热烈祝贺。 后记 这本最终修订版《钱三强传》,在钱三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出版,是一件很庆幸的事情。庆幸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进行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给予的鼓励和支持,设想如果没有纳入这个项目,就没有全力开展工作的条件,自然也少了成书的时间压力,还会继续处于慢慢来的状况;也庆幸我本人近两年中超出年龄常规的强力努行工作,身体终于坚持下来了。 这些年的写作和这次修订过程中,很多人士提供了各种帮助,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篇集体之作,我在此由衷感谢所有提供帮助的同事和朋友们。首先最要感谢的,是钱三强先生曾经对我的一直信任和提供的条件。感谢何泽慧先生生前无数次同我谈钱先生,谈往事,谈她自己。感谢于光远先生当年夜读《钱三强传》和写来两次信,并且应允以他的演讲为本书代序。感谢彭桓武先生生前多次同我谈他了解的钱先生,并帮助书中纠正一处时间讹误。还要感谢法国原子能总署高级专员办公室主任M.Martinot教授和钱先生的巴黎同事P.Radvanyi教授,他们帮助查找钱先生在法国时的历史资料,并及时寄交钱思进教授。钱祖玄、钱民协、钱思进诸位家人提供了不少重要资料和意见。 本人至今仍习惯手写稿,几十万字的稿子,全由我的同事陈丹(还有王立群)在繁忙本职工作之余帮助打出,并且一遍一遍修改,还提供不少好建议,给予了重要支持。《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作者刘晓博士,在采集小组给予了很好的配合和帮助。 谨以此书共同纪念钱三强先生百年诞辰! 书中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 葛能全 2013年7月于中关村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