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这位于清末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变的名臣,是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是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经被赋予“中兴名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上中下)》生动地还原了曾国藩复杂且丰富的一生,从中折射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浩明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这位于清末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变的名臣,是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是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经被赋予“中兴名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上中下)》生动地还原了曾国藩复杂且丰富的一生,从中折射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清末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变的名臣,是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是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经被赋与“中兴名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曾国藩(上中下)》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通过描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面对困厄与成功时的心态、遇到得宠与失意时的处理方式,来探索曾国藩的心路历程。作者将曾国藩置于各种矛盾冲突之中,如党派之争的矛盾、新旧思想对抗的矛盾,在时代急流的旋涡上起伏浮沉,优乐荣枯,从而成功地塑了遗个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从中折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 曾国藩在求学问、人格培养、意志锻炼、为人处事以及官场的应对之道,有其独到之处,对现代人生活各层面,都能发挥借鉴的功能。 《曾国藩(上中下)》由唐浩明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奔丧遇险 / 1 第二章 长沙激战 / 39 第三章 墨绖出山 / 73 第四章 天王定都 / 105 第五章 初办团练 / 116 第六章 衡州练勇 / 162 第七章 靖港惨败 / 200 第八章 攻取武昌 / 240 第九章 田镇大捷 / 288 第十章 江西受困 / 333 第十一章 进军皖中 / 397 第十二章 总督两江 / 452 第十三章 强围安庆 / 496 第十四章 大变之中 / 541 第十五章 幕府才盛 / 569 第十六章 天京大火 / 601 第十七章 审讯忠王 / 664 第十八章 殊荣奇忧 / 704 第十九章 裁撤湘军 / 753 第二十章 整饬两江 / 815 第二十一章 三辞江督 / 873 第二十二章 名毁津门 / 920 第二十三章 马案疑云 / 1010 第二十四章 东下巡视 / 1059 第二十五章 黑雨滂沱 / 1089 试读章节 一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湘乡县第一号乡绅家,正在大办丧事。 这人家姓曾,住在县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叶塘都。荷叶塘位于湘乡、衡阳、衡山三县交界之地,崇山环抱,交通闭塞,是个偏僻冷落、荒凉贫穷的地方,但矗立在白杨坪的曾氏府第,却异常宏伟壮观:一道两人高的白色粉墙,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府内百十间楼房;大门口悬挂的金边蓝底“进士第”竖匾,门旁两个高大威武的石狮,都显示着主人的特殊地位。往日里,曾府进进出出的人总是昂首挺胸,白色粉墙里是一片欢乐的世界,仿佛整个湘乡县的幸福和机运都钟萃于这里。现在,它却被一片浓重的悲哀笼罩着,到处是一片素白,似乎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早地降临。 大门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楼,以往那四个写着扁宋体黑字——“曾府”的大红灯笼,一律换成白绢制的素灯,连那两只石狮颈脖上也套了白布条。门前大禾坪的旗杆上,挂着长长的招魂幡,被晚风吹着,一会儿慢慢飘上,一会儿轻轻落下。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里供奉着一块朱红销金大字牌,上书“戊戌科进士前礼部右堂曾”。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银山,一团团浓烟夹着火光,将黄白锡纸的灰烬送到空中,然后再飘落在禾坪各处。 天色慢慢黑下来,大门口素灯里的蜡烛点燃了,院子里各处也次第亮起灯光。曾府的中心建筑黄金堂灯火通明。黄金堂正中是一间大厅,两边对称排着八问厢房。此时,这问大厅正是一个肃穆的灵堂。正面是一块连天接地的白色幔帐,黑漆棺材摆在幔帐的后边,只露出一个头面。幔帐上部一行正楷:“诰封一品曾母江太夫人千古。”中间一个巨大的“奠”字,“奠”字下是身穿一品命服的老太太遗像。只见她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幔帐两边悬挂着儿女们的挽联。上首是:“断杼教儿四十年,是乡邦秀才,金殿卿贰。”下首是:“扁舟哭母二千里,正鄱阳浪恶,衡岳云愁。”左右墙壁上挂满了祭幛。领头的是一幅加厚黑色哈拉呢,上面贴着四个大字:“懿德永在”,落款:“正四品衔长沙知府梅不疑。”接下来是长沙府学教授王静斋送的奶白色杭纺,上面也有四个大字:“风范长存”。再下面是一长条白色贡缎,也用针别着四个大字:“千古母仪”,左下方书写一行小字:“世侄湘乡县正堂朱孙贻跪挽。”紧接县令挽幛后面,挂的是湘乡县四十三个都的团练总领所送的各色绸缎绒呢。遗像正下方是一张条形黑漆木桌,上面摆着香炉、供果。灵堂里,只见香烟袅袅,不闻一丝声响。 过一会儿,一位年迈的僧人领着二十三个和尚鱼贯进入灵堂。他们先站成两排,向老太太的遗像合十鞠躬,然后各自分开,缓步进入幔帐,在黑漆棺材的周围坐下来。只听见一下沉重的木鱼声响后,二十四个和尚便同时哼了起来。二十四个声音——清脆的、浑浊的、低沉的、激越的、苍老的、细嫩的混合在一起,时高时低,时长时短,保持着大体一致。谁也听不清他们究竟在哼些什么:既像在背诵经文,又像在唱歌。这时,一大捆一大捆檀香木开始在铁炉里燃烧。香烟在黄金堂里弥漫着,又被挤出屋外,扩散到坪里,如同春雾似的笼罩四周的一切。整个灵堂变得灰蒙蒙的,只有一些质地较好的浅色绸缎,在附近的烛光照耀下,鬼火般地闪烁着冷幽幽的光。换香火、剪烛头、焚钱纸、倒茶水的人川流不息,一概浑身缟素,蹑手蹑脚。灵堂里充满着凝重而神秘的气氛。 灵堂东边一问厢房里,有一个六十二三岁、满头白发的老者,面无表情地颓坐在雕花太师椅上,他便是曾府的老太爷,名麟书,号竹亭。曾家祖籍衡州,清初才迁至湘乡荷叶塘,一直传到曾麟书的高祖辈,由于族姓渐多略有资产而被正式承认为湘乡人。麟书的父亲玉屏少时强悍放荡,不喜读书,三十岁后才走人正路,遂发愤让儿辈读书。谁知三个儿子在功名场上都不得意。二子鼎尊刚成年便去世,三子骥云一辈子老童生,长子麟书应童子试十七次,才在四十三岁那年勉强中了个秀才。麟书自知不是读书的料子,便死了功名心,以教蒙童糊口,并悉心教育儿子们。麟书秉性懦弱,但妻子江氏却精明强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夫妻俩共育有五子四女。家中事无巨细,皆由江氏一手秉断。江氏把家事料理得有条有理,对丈夫照顾周到,体贴备至。麟书干脆乐得个百事不探,逍遥自在。他曾经自撰一副对联,长年挂在书房里:“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将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把艰巨付儿曹。”现在夫人撒手去了,曾麟书似乎失去了靠山。偌大一个家业,今后由谁来掌管呢?这些天来,他无时无刻不在巴望着大儿子回来。曾府有今日,都是有这个在朝廷做侍郎的大爷的缘故。丧事还要靠他来主持,今后的家事也要靠他来决断。 就在曾麟书坐在太师椅上,独自一人默默思念的时候,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身着重孝,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这是麟书的次子,名国潢,字澄侯,在族中排行第四,府里通常称他四爷。 “爹,夜深了,您老去歇着吧!哥今夜肯定到不了家。” “江贵已经回来五天了。”老太爷睁开半闭着的双眼,眼中布满血丝,“他说在安徽太湖小池驿见到你哥的。江贵在路上只走了十六天,你哥就是比他慢三四天,这一两天也要赶回来了。” “爹,江贵怎好跟哥比!”说话的是次女国蕙。她双眼红肿,面孔清瘦,头上包着一块又长又大的白布,正在房中一角清理母亲留下来的衣服,“江贵沿途用不着停。哥这样大的官,沿途一千多里,哪个不巴结?这个请吃饭,那个请题字,依我看,再过半个月,哥能到家就是好事了。” 麟书摇摇头说:“你们都不知你哥的为人。这种时候,他哪会有心思赴宴题字,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吧!”麟书无意间说出“意外”二字,不免心头一惊,涌出一股莫名的恐惧来。 “哥会遇到什么意外呢?虽说长毛正在打长沙,但沅江、益阳一路还是安宁的呀!江贵不是平安回来了吗?”国潢没有体会到父亲的心情,反而把“意外”二字认真地思考了一番。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