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编著的《饮食的隐情》是一本饮食文化读本,收录美食类散文70多篇,包括《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香椿·甜椿·臭椿》、《关中男女不同席》、《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喇嘛哥哥送冰糖》、《“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来剜!”》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饮食的隐情/寻味书系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许石林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石林编著的《饮食的隐情》是一本饮食文化读本,收录美食类散文70多篇,包括《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香椿·甜椿·臭椿》、《关中男女不同席》、《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喇嘛哥哥送冰糖》、《“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来剜!”》等。 内容推荐 《饮食的隐情》作者许石林通过记录寻找不同地域的美食,了解这些美食的做法,每种美食都介绍了制作的细节,是可以实际参照的实用的菜谱。美食除了做法外,还风趣、浅显地讲述了这些美味的故事和文化。 《饮食的隐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目录 道在馒钉 惜物命 从麦子说起 面条 馍·馒头·饼 一“麦”相承 吃相 “打下的婆娘,揉到的面!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擀面 蒸烙饼 骨角儿 搅团 煤市街张记涮肉 肘子·蹄髓 招牌菜 油炸鬼 英吉拉 食在肯尼亚 台湾饮食琐记 赵州茶·云门饼 香椿 香椿·甜椿·臭椿 野菜 知味春秋 小鲜 薹子菜 呛子 凉拌扫帚 清凉草 芋 青菜 甜 莲芡 鸡头米 惜馀春 卖菜 打包 公府菜 大盆菜 张之先与八仙楼 头脑·八珍汤 早茶 关中男女不同席 酱香 砂锅什鱼 酒厄 轮杯 烟酒茶 人间烟火 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 筷子和箕子 碗盘杯碟 喇嘛哥哥送冰糖 “来了佳人马寡妇!” “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来剜!” 品 艺术家多喜美食 宋仁宗的饮食 欧阳修的吃喝 鸭 柰 驴肉 红薯传奇 粥之德 槐花麦饭 请女婿 给知青杀猪 谢匠人 年夜饭在哪儿吃 茵陈 知味有福 清俭 俭养生 吃鱼 迎饭 试读章节 惜物命 我在《台湾细节》一组文字中写过台湾的吃食,感觉凡是能开店迎客的,都好吃。这不算是夸张的说法,但有很多人看了不服气,说我故意抬高台湾。我有这个必要吗?要说我被台湾的饮食普遍注重品质感动了,说话未免带有情感,这个是有的。 在台中做中华经典诵读交流,接待方第一餐招待的是盒饭即台湾人说的便当,还是素食便当。这个便当是从台中一个乡的普通餐厅买来的,味道很好。我和河南大学的华锋教授还把这个当话题议论,在一次从台北到台中的高铁上,我们又买了一份有肉的便当,七十新台币,送一瓶矿泉水,便当盒是六角形的,用橡皮筋套着,夹了一次性餐具和一个垃圾袋,为的是吃完将所有东西装进去,方便收取。这个便当也好吃,无论是米、菜、肉,都做得可口。给人的感觉是,做便当的人很用心,用那种很诚敬的心做便当,甚至越是这样利润少的便当,越要用心去做。没有那种一说是做盒饭,心里先起轻率怠惰,选材亦贱劣,做工也粗制滥造。 在深圳,陕西风味餐厅有数家,味道皆不错。以致朋友安迪(陈志平)数次邀请我到香港,说是带我去吃香港的一家陕西餐厅的面食,我没有兴趣,心想:你该请我吃点别的美食嘛!安迪请我请得都有点抱怨了,我就去香港见他,午饭带我去西贡街和渡船街交界处的那家小店吃面。安迪一路眉飞色舞地描绘那家的面如何好吃,说他的太太是地道的香港人,一向对面食没有兴趣,现在一到周末就拉他去吃这家的面,尤其爱吃□(biang)□(biang)面。店名“有缘小叙”,里面非常窄小,紧紧张张能坐十来个人,但一如香港其他小店一样,干净整洁,东西没有一样是乱放的。店主是我们蒲城女子,嫁到香港。我与安迪一人一碗□□面,我特意说要大辣,安迪还要了一份羊肉水饺。面上来,一只大碗中,就一条宽面,薄厚宽窄均匀,精光筋道,辣椒干用油炸至近焦,加辣椒面,再用热油泼上去,我一点别的调料都没加,很快就将一碗面吃完了。店主说:“乡党,一看你就是咱陕西人,吃面快,不太嚼。香港人有的吃得很慢,我对他们说,你们要快吃才能吃到面的香味儿,他们不理解。”我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好!那还能说什么呢?我再要了一碗□□面!食客加单,就是对餐厅最大的赞美。安迪对此很得意,像办了件大事一样。这家小店是香港第一家陕西风味餐厅,不少名人都光顾过,大照片贴在门口。香港的一些生活服务类杂志也都暗访之后,大力推介,还上了一本类似香港消费黄页一样的工具书。而老板事先对此却都不知道,当然也没用着花钱做广告。这家店的面是我迄今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其实以前我几乎是不吃□□面的,因为很少见人做得好的,大都是面醒不到位、揉不够、拉扯得薄厚宽窄不均匀,尤其留两个难看的头,还有做面食不分开做,不是一面一做,什么面食都用一大块面。 其实做饮食,首先要心地好,就是用心诚敬,不能粗疏马虎,不能图省事儿。台湾和香港的饮食做得好,我认为原因在此。技术、材料什么的其次。“有缘小叙”的女老板说,她一般不主张客人打包,尤其是不让□□面打包,她会耐心给客人解释,这种面要现做现吃,稍微过时就不好吃了。她还说了一个常识:面端上来之前,必须先把醋等调料准备好,不要等面上来了再喊服务员上点醋,这就是“不得其酱不食”的道理。其做事诚敬如此。 物有其命——动物有命,自不必说,其实植物也有其命。王充《论衡·气寿》中说:叫勿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故古人主张“爱重物命,如护一子”“重惜物命,有不忍之爱”。推而论之,就是说,你要消费这个食物,即让这个物被消灭,请给这个物找一个“正期”,请让这个物死得体面一些、死得好看一点,即让物得一个好死,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仁义之心。 凡物皆有其性,食材之性,需要得其“正期”,才能尽出滋味。所以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朱子注日:“食精则能养人,脍麤则能害人。”——说句笑话:“麤”是三鹿啊!果然害人。 孔子并不是教你贪吃美食,是教你要尽物之性,惜物之命,这本身就是格物致知。粗粮经过细做,食之性尽出,而仍不能与甘肥细腻相比,这也是美食,不能嫌弃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他还有向道之心,但是却不愿意过清贫的生活,这种人圣人懒得搭理他。凡人品德之坏,多由奢起,贪图富贵,必多求妄用,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尽物之性,惜物之命,为食者不可不知。至于浪费糟蹋食物,实大罪也!孔子说的都是修身养性,人若怀抱尽物之性,惜物之命之心,做什么事必以诚敬对待,比如一个雕刻家,良材美石固不易得,即如庸材陋石,亦应珍惜,上天造一块石头,到你手里,不可再生,你一刀刻下去,它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了,所以不可不诚敬,尽物之性,惜物之命。 至于居官为政,居家理事,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P2-4 序言 “老顽固”的野心 邹金灿 许石林先生是一个食家,自己也做菜,做得有声有色。但无论是品食还是做菜,都不会让他暖暖姝姝于此。 翻两页书就知道,他谈的不是美食,是故事,是文化。 “文化”二字,仍显空洞。许先生所追求的,是“为故园招魂”。钱穆先生是许先生所钦佩之人,钱先生“一生为故国招魂”,而许先生的“为故园招魂”,与钱先生有殊途同归之趣。书中种种关中风俗,琐细而不烦腻,他所谈的众多礼仪,是生长于南国的我所陌生的,但礼仪背后的精神,分明可见“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与故国风仪接通血脉。 所谓文化,须持之有故,因时损益,其指归是每个人的日常德行。《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许先生明白,与其坐而剧谈“文化”,不如起而诵说旧礼、躬行古风。书里所谈到的关中风俗,未必是读者所关心的内容,但因其承载古道,能让读者一窥民德之厚,他都不惮烦冗地列举起来。 这种志趣,大抵坐实了某些人对许先生的“腹诽”——老顽固。他固执地坚守文化本位,口中出现的高频语句是“古人如何如何”。然而嬉笑怒骂的文字,未能掩盖他希踪先贤的野心: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语)。 翻开钱穆先生晚年的著作,触目可见的都是钱老先生谆谆告诫后生须多寓目古书。其实人们对典籍的束阁不观,对本国故实之陌生,自民初就已如此。许先生不是友邦人士,不会为此莫名惊诧。不读典籍而丑诋中国传统文化,是许先生不能容忍的。他同样看不过眼的,是人在曰常行止上的失礼——这跟阅读经典没有绝然关系,他告诉我们,关中老妪未识一字,言行举止却很得体,令人如沐春风,因为她们能从长辈口耳相传的人物事迹中学到正心诚意。 文明陵夷己百多年。于今学者,往往侈言建制,特别是微博时代,持一看似不可颠覆之普世真理,登高而呼,顷而令闻广誉施于身。如果说这个就是时代潮流,那么许先生是错过了。 然而这个错过一点也不可惜。邃古之初,贤哲制礼作乐,播传六经,着眼点就是修己立人,这是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用意。古人传经,特别强调“圣人垂训”。许先生不传经,他传古人之精神,目光放在德行品格上,这看似破碎害道,实质深切而著名——通过他批评的、他所尊崇的,看官自然明白,古人傲立于天地问的精神,并未泯灭。 两千多年的积淀,确非一百多年的颠覆所能尽泯——在上之瓦已解,但处下之土不会全崩,这些土壤,若加勤奋耕垦,能催生后圣君子。政治建制的改善,未来或可期待,但文明的重光,我们这一两代人都不用指望——因为那需要后圣君子的涌现。我们未来一两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耕耘礼仪土壤,以待后圣君子的出现。 凡庸如我辈,所应、所能做的,不是侈言建制,不是崇洋媚外,也更非厚古薄今,而是保留这个国度的文明血脉。此所谓文明血脉,章太炎称为“国粹”,包含三个内容: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许石林先生书中所说的、书外所做的,就是存续种种优异的“人物事迹”。这位“老顽固”,以卑下自守,不矜不伐,于是常不自觉地做一些自己都觉得不甚高明之事,例如追看一部热门电视剧,然后写一本“损品”之书,指出剧中种种荒谬不经之处。但其事虽微,其旨却大,庄谐俱下的文字,潜藏着他对浅薄浮夸、率兽食人风气的痛心。 作为关中人,许先生宗仰关学鼻祖张子。张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天已经没人能做到。许先生并不讳言自己也跟很多人一样,已不能克绍先贤箕裘,但他热切希望至少有人能“为往圣继绝学”。于是,他对读书得力的年轻人,从不吝惜揄扬之辞,尽管自己并非身处高位,也想办法多给对方展示机会,甚至帮忙找工作。 关中之地远去,关学精神不绝。这位身材魁梧的关中大汉,有一颗赤诚的希贤希圣之心。如果说他有什么野心,那就是希望古道不绝、礼乐存续。 反观所谓“文化界”衮衮诸公的行迹,我愿这个世界有更多许石林先生这样的“老顽固”。在世无圣哲的情况下,只有这种抱元守一的“顽固分子”,才具备强劲无俦的力量,去降低这个世界往下堕落的速度。 书评(媒体评论) 石林是美食家,也做得一手好菜,比那些只能品,不能做的美食家高一个级别。石林对全中国的风情都有浓厚的兴趣,顾盼流连之间,能感到他的热与爱、痛与惜。石林是才子,更是汉子,有激情,有血性,有骨气,有见地。 ——杨争光(著名作家、编剧) 本书寓人伦教化于妇孺皆知的传统生活习惯,全从内心流出,复从生命中来,极为真挚动人。我很担心作者的温厚和犀利会被他的学问与才情所掩,让人不容易看到这本书更令人拍案叫绝的层面,但是想想这种担心又属多余,这是一本能让你随时拿起来看了还想看的书,多读几次,总能体会到其中微言大义的。 ——毛进睿(青年学者、诗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