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传友编著的《吃情岁月》是一本饮食文化读本,收录了美食散文69篇,包括《五分钱的儿童节“美食”》、《看多宝鱼谈比目鱼》、《大葱口蘑实在爽》、《涮锅小火炉,祛寒又大补》、《“东海夫人”春养人》、《玉米面拿糕,你在哪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节》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吃情岁月/寻味书系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冯传友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传友编著的《吃情岁月》是一本饮食文化读本,收录了美食散文69篇,包括《五分钱的儿童节“美食”》、《看多宝鱼谈比目鱼》、《大葱口蘑实在爽》、《涮锅小火炉,祛寒又大补》、《“东海夫人”春养人》、《玉米面拿糕,你在哪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节》等。 内容推荐 《吃情岁月》作者冯传友通过记录寻找不同的美味,了解这些美味的做法,每种美食都介绍了制作的细节,是可以实际参照的实用的菜谱。通过回忆自己曾经吃过的这些美味及其做法,将岁月的痕迹一点点勾连起来,在美味中品位情义与人生。 《吃情岁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目录 吃情岁月 五分钱的儿童节“美食” 半根猪尾巴 烧知了 烧乖子 烧蚧巴子 烧地瓜 赶山 扒虾 赶海 捞海带 喝海蜇 钓河蟹 摘乌梅 挖甜根 偷吃青杏 二月二,吃爆豆 海鲜漫谈 春秋品蟹各有时 食蟹奇遇 茼蒿鱼头香宜人 河豚鲜美尤慎食 爽口还充鼎俎鲜 看多宝鱼谈比目鱼 再谈比目鱼 柔肝补肾话海红 银烁烁玉溶溶 鱼翅,该吃吗 葱之爱 大葱海米逗馋虫 大葱笔管真叫鲜 大葱凉拌鹌鹑蛋 大葱口蘑实在爽 难忘野菜 又到春暖采荠时 香椿芽拌豆腐 槐花饺子香 最是马齿惹人爱 闲聊食补 涮锅小火炉,祛寒又大补 朔风凛冽话食补 冬食胡萝卜赛人参 铁杆庄稼干果王,老来不怕腰脚恙 乍暖还寒话食补 春补美食数海鲜 春来荠美忽忘归 “东海夫人”春养人 杂陈五味 火锅与包头菜 “先吃两口酸杏,再喝” 玉米面拿糕,你在哪里 七夕巧果最难忘 蜀道归来迷川味 江城三镇觅汤包 “众口难调”与包头火锅 包头火锅何以称雄海内 多吃圆菜好处多 酸奶手把肉 白菜情结 津津有味品素食 豆捞,好美 列车上的全聚德烤鸭 一夜连双岁,饺子(交子)分二年 儿时的春节大餐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节 顺四时而适寒暑 三十年前的元宵 品“茅台”记 美食趣话 数字与美食 五柳鱼与文豪 宫保鸡丁,川菜耶?鲁菜耶? ”背头稍麦”与”都一处烧卖” 九转仙丹与九转大肠 驴打滚 后记 试读章节 扒虾 二十世纪中期,我读小学的时候,俺村虽然离海很近,仅有五华里,却没有海。这是因为其间有三个村子相隔,海有他们的,却没有俺们的。有海的村子,偶尔队里还能分些鱼虾,可以解解馋。逢年过节,那就更好了,队里分的鱼虾更多。俺们没有海的村子,想吃海鲜,就只能花钱买。那些海螺、蛤蜊之类,还可以赶海赶点,可想吃鱼虾,就只能买了,赶海是赶不到的。可那个时候穷啊,哪里有钱买鱼虾吃呢?从鸡屁股里抠出来的几个钱,还要买咸盐、买灯油、买洋火这些生活必需品,还要给孩子交学费、买纸笔等学习用具,解馋的鱼虾,除了逢年过节,你寻思也别寻思。 俺村只有初小没有高小,高小的时候,我就到三里外的西谭家泊读书了。西谭家泊有海,五年级的孩子,看着人家有海的同学隔三岔五地吃鱼虾,那才叫个馋啊!可是也没办法。 突然有一天,放学早,班里的大个儿喊住了我,问,去扒虾吗?扒虾?对啊。什么扒虾?去不去吧?去了就知道了。去!去!去!我赶紧答应。 我跟着大个儿到了他家,他从门洞的墙上够下一个扒网,又到厢房取出一个小洋铁桶,我俩就上路了。这是一张我第一次见到的网,长长的杆,足有一丈多长,在杆儿的一头,用馆□棍粗细的柳树枝弯成一个半圆,一条同样粗的柳树棍固定住了这个半圆,然后再用两根棍从半圆的两个角和杆儿连接起来,用铁丝固定在杆儿上,把渔网兜在半圆儿上,网是松的,耷拉下来有一尺多。我想,就这么个东西,能扒虾? 俺俩一路说了些什么,今天早忘得一干二净,而那扒虾的经过,却恍若昨大。 俺俩来到了南寨村东的那条河边,这条河就是从俺村东南流过来的,在俺们那里还不宽,到了这里却又宽又深,水草也多,有芦苇,也有蒲,还有浮萍和一些不知名的水草。 大个儿让我提着洋铁桶,他先顺着河边遛了一阵,然后找了块水草不多不少的地方,平着就把扒网朝河里丢了进去,就在网杆儿将要脱手的时候,他却又握住了,再有半尺,扒网就丢到河里了。我真佩服他的这两下子。扒网入水后,你看他,双手往下压着网杆儿往回拽,人却站在那里不动地方,只是两只手来回捌换着把网杆儿往回拽,一会儿,网上来了,他朝河边一块干净点的地方一抖,网里的鱼虾就抖到了地上,活蹦乱跳的。这时,他拿过我手里的洋铁桶,在河里舀了半桶水,说,快捡。俺俩就蹲在地上捡起了鱼虾。鱼的个头不大,也就两三寸吧,基本都是鲫鱼,也有小白条。虾倒是个头很大,也很肥。他挑了一条个儿大的,在水里涮了涮,就放到了嘴里,还对我说,你也来一条。我顺嘴说了我们家乡的一段民谚:“生吃蟹子活吃虾,吃馋了吃你妈。”你怎么吃生的啊?生的怎么了?可好吃呢。不信你尝尝。 这是我第一次吃生虾。这年我十二岁,读五年级。 接着,大个儿又挪了个地方,又像刚才那样把网朝河里一丢,两手又快速地捌换着,网上来了,又是将近小半网。这个地方的鱼虾还真多啊,怎么没有人打呢?我问他。人家寨上有海,谁稀罕这玩意儿,也就是咱们小孩子来捞吧。让我也试试?行,小心别把你自己甩到河里啊,网往河里丢,人却别使劲往前啊,使手劲儿就行了。我前几次怎么也丢不远,大个儿就手把手地教我,慢慢儿的,我也行了,只是还是丢不远,两只手捌换得也很慢。大个儿说,太慢了不行,鱼虾都跑了,要快,它们还没反应过来就拽上来了。 天快黑了,洋铁桶也快满了,该回家了。临走的时候,大个儿从布袋(牟平方言:衣兜)里掏出个不大的渔网兜,捡了几条大点的鲫鱼装了进去,把洋铁桶交给我,说,这些给你,明天上学记得把桶带来。 这怎么行?怎么不行怎么不行?我常来扒的,你稀罕,回去让大人把虾炒炒,好吃着呢! 我提着桶,哼着曲儿,兴高采烈地往家走。 没几天,我跑到姥姥家找了块小眼渔网,也模仿着做了个扒网,村子周围的河呀、湾(牟平方言:水塘)呀,都留下了我扒鱼捞虾的影子,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大多吃过我扒上来的鱼虾,家里的鸡和鸭巴子,也跟着我沾光,吃开荤的了,那些太小的鱼就成了它们的美餐。这些小鱼小虾,改善了我童年的饮食,也增添了我童年的生活乐趣。 三十年后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包头郊区三湖河边的一个村子扶贫,见到三湖河里有鱼虾,就让村长的孩子到供销社买来一块窗纱,用红柳枝条做了一个扒网,大人孩子们都很好奇,说,这个东西能捞出虾?是啊,这个东西怎么能捞出虾呢?就在村民的怀疑中,三湖河的炒虾摆到了我们中午的餐桌上,人们那个乐啊。 这张网在村长家放了好一阵子,我后来再去的时候还用了几次。 几年后,村长的孩子进城读中专,我问她,三湖河还有虾吗?哪还有虾啊,连水都没了! 怎么?我说不出话来了。三十年前,三湖河边曾经留下我和小伙伴们青春的身影,十年前,这里留下过我扶贫的脚印,而今,却…… 我说不出话。 P22-24 后记 在朱晓剑先生的敦促下,终于把自己写的一些饮食文化杂稿整理了出来。 我的少儿时代,是在胶东的乡下度过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下,缺吃少穿,大人们从地里为全家刨食,打下的粮食生产队交完公粮后才能分给社员,家家户户分的口粮都不敢敞开肚皮吃,否则和来年接不上茬儿,要挨饿的;一年两年养下的一口猪,大多数时候也舍不得自己吃,要赶到集上卖几个钱,或者送到公社换几个钱,大人孩子总得穿几件新衣服,家里总得置办点农具,孩子总得交学费、买点书本吧?孩子们除了一日三餐的地瓜、苞米外,就盼着过年能吃几顿馒头,端午能吃几个粽子和鸡蛋,七夕能吃一点巧果,还有什么呢?我到邻村读小学时的午饭,就是两个地瓜和一小块萝卜咸菜,我怎么也想不起曾经带过苞米饼子没有,更不要说馒头了。我至今仍改不掉吃咸菜的毛病,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惯。 吃不上正宗的美食,加上肚子饿,孩子们总得找点乐趣,找点解馋和饱肚的东西吧?那些蚂蚱、乖子(蝈蝈)、蚧巴子(青蛙),以及河虾海蚌就成了我们的美食。一组“我的吃情岁月”,就是一部我少儿时代的饮食史,虽然还没有写完。其中每一篇都是我所经历的,那篇《五分钱的儿童节“美食”》,写的时候就泪流满面,今天整理又是眼含热泪! 2007年,在日报工作的好友王学文兄承包了日报和晚报的餐饮版,想把一个有偿版面做得文化一点,就约本市著名的策划人苍山子健兄拉上我和京城来的北纬,为其助阵,我在晚报开的专栏就以我的网名为由头,日《老饕侃吃》,在日报每周一篇散稿,则根据情势而定内容;北纬兄开的专栏叫《我的美食长征》,专门扫荡本市城乡的平民饭馆;子健兄没开专栏,不定期发一篇。这一年的“三结合”,我们的组合就得了一个美称——“美食三剑客”。 是年某日,《阴山学刊》主编张伟教授做东请酒,我到得晚了,张教授向众人介绍我说,他好吃,算个美食家。在座的一位俊美的少妇站起来说,冯老师既然是美食家,我向你推荐阴山老饕的文章,他在《包头晚报》有个专栏,我每期剪贴,可以借给你。张教授问,你认识阴山老饕?答日,不认识,但是我看他的文章。张说,今天你就认识了。 这个小插曲,给了我鼓励。 这些文稿几乎没写美食名品,我更关注的是平民饮食、家常饮食,那些菜品读者看了就能做。我写少儿时的一些经历,除了不想让自己遗忘,也是想让今天的少儿朋友知道当年的我们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除《吃情岁月》外,其他文字大多是为本地报纸和企业内刊所写,在内容上既有连贯,又有少许重复,因为角度不同,删节后反而不知所云,就不做改动了。 写饮食文章不是我的主业,更没有结集出版的奢望。如果不是朱晓剑先生的敦促,这些文字恐怕还在我的电脑里睡大觉呢。 再次谢谢朱晓剑先生。谢谢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劳的编辑先生。 冯传友2013年7月27日 于包商银行总部南二楼二一O室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散发着灵性的富有烟火气息的文字,真挚、素朴、轻松,令人百读不厌。休闲中得到滋养,愉悦中体味会心,品味中享受余韵。这才是“吃情”的格调,也是“岁月”不被放弃的理由。 ——作家袁滨 民以食为天。家常饭居然也吃出个境界,着实不易。质之传友兄,则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大道也。嚼得菜根做百事,坦途也,至情也,至性也。有辞不易而有情更难,翻检《吃情岁月》,可知两难化一,人生归元。诚哉斯人,信乎是书。美食家案头,安可少此清供?养生者有心,亦可手执斯编。寻常百姓读来,必也津津然有味,而心生欢喜。 ——学者黄岳年 2006年,2007年,北纬、阴山老饕、苍山子健为《包头日报》《包头晚报》撰写美食评论,一时美食版成为亮点,备受关注!三个撰稿人被誉为撰写美食的三套车、三剑客。而阴山老饕的《吃情岁月》《老饕侃吃》更为食客追捧,珍藏。 ——策划人苍山子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