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周德钧、王之)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流动儿童不仅面临着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面临着如何适应流人地(通常是城市)生活的问题。事实上,多年困扰着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如今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流动儿童与所在城市之间的“文化隔膜”甚至“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他们的城市融入之路、城市生活之旅仍旧是荆棘遍布、崎岖不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 |
分类 |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
作者 | 周德钧//王之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周德钧、王之)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流动儿童不仅面临着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面临着如何适应流人地(通常是城市)生活的问题。事实上,多年困扰着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如今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流动儿童与所在城市之间的“文化隔膜”甚至“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他们的城市融入之路、城市生活之旅仍旧是荆棘遍布、崎岖不平。 内容推荐 《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周德钧、王之)是一本研究流动儿童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的专著。《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作者在2004年至2013年的9年间,跟踪调查武汉市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对该校的融合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总结,建设性地提出了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 目录 导论流动儿童:从边缘化生存到全面融合/1 一、“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3 二、“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困境及其成因/4 三、融合教育模式的提出/8 四、“四位一体”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策略/11 第一章 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15 一、新近统计的流动儿童数量规模/17 二、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19 第二章 弱势与边缘: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状态/31 一、边缘群体:流动儿童的社会身份/33 二、边缘身份的自我体认/53 第三章 社会排斥与文化冲突:流动儿童成长困境之成因/77 一、异乡与城里:城乡差别、地区差异之下的城市生活困境/79 二、我群与他群:城市对流动儿童的群体排斥/90 第四章 边缘处境下的学习状况/101 一、交往阻隔与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103 二、支持缺失与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112 三、边缘状态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多重影响/119 第五章 融合教育: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之道/127 一、武汉市德才中学融合教育的实践历程/130 二、开放包容、全面发展:融合教育的宗旨与特色/133 三、四位一体、校社联动: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136 第六章 和谐校园: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成长乐园”/147 一、和谐校园的制度设计/149 二、租谐校园的文化营造/151 三、和谐校园从班级开始/154 四、教师的特殊角色影响/161 第七章 和谐社区: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温馨家园”/165 一、和谐社区的理念与建设/167 二、社区支持:促进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169 三、关爱、教化、整合:社区支持的原则与方针/171 四、社区教育、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促进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 重要手段/173 第八章 从学校到社区:融合教育的巩固与延伸/181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互补/183 二、校社联动:融合教育的巩固与延伸/192 参考文献/201 后记/207 试读章节 许多社会学家预测,在21世纪,有两大因素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是美国的科技创新;另一个则是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浪潮即已出现,并不断加速,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火如荼,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从20世纪末迄今,中国人口流动的大潮持续涌动,在新近的人口统计中,约有2亿多的人口属于流动人口的范畴。这些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日益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一个数量同样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之中,成为当今中国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 “流动儿童”的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社会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的对象。对于这一群体,人们使用多种称谓予以标识,诸如“农民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民工子弟”、“外来打工者子女”等等,其中,“农民工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最为常见的称谓。现在许多社会科学文献则更倾向于将其称为“流动儿童”。本书也是使用这一称谓,将“农民工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直接称为城市“流动儿童”。 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称之为“农民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抑或是名其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流动儿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他们是“流动人口”的子女。这里所谓“流动人口”,不仅仅是指他们生活状态的“流动性”特征,更主要是指他们社会身份地位的特征。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也即是生活、居住在城市而不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不论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时间长短,也不管他们未来的生活意向如何,只要他们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就属于“流动人口”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人口主要说明的是人们的社会身份,不论在现实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是呈现流动状态还是定居的状态,只要他们没有获得城市户籍身份,就是“流动人口”。因此,“流动儿童”也属于这一社会范畴,他们与其父母的社会身份一样,生活在城市中,但并不属于具有城市户籍的人口。 其二,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14岁之间,正处于国家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阶段。 其三,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收入较低,且不稳定。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的社区或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老旧社区,周边的生活环境、治安环境、教育环境都是城市中相对较差的,也就是说,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群体,整体上处于城市生活的底层与边缘。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流动人口达到2.6亿人,其中的30 9/6是处在学龄阶段的流动儿童。①这支近8000万人的流动儿童大军的存在,对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制度都提出了挑战,城市教育系统如何接纳他们并保障他们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权利?城市社会如何接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快乐与幸福?而对流动儿童自身来说,如何主动地适应城市生活,勇敢地面对新生活新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如何迅速摆脱原有生活习俗的羁绊,克服因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境”,全面地融入城市社会;所有这些都是他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是社会学相关领域追踪研究的热点问题。 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的研究始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的各种专题文献、研究论著举不胜举、汗牛充栋,涉及的层面很多,诸如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数量、分布、年龄结构等)、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状况、流动儿童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等等。这些研究全面描述了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系统展现了流动儿童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后续的专题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流动儿童不仅面临着在流人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面临着如何适应流人地(通常是城市)生活的问题。事实上,多年困扰着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如今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流动儿童与所在城市之间的“文化隔膜”甚至“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他们的城市融入之路、城市生活之旅仍旧是荆棘遍布、崎岖不平。 流动儿童为什么会遭遇城市融入的困境? 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对农村的社会排斥。 城市对农村的社会排斥根源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的体制。众所周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割为城市与农村两大块,形成了城镇居民与农民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居民在职业、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待遇均大大优越于农民,从而形成“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身份差别,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农民进城务工遭受“城里人”社会歧视与排斥的制度性基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城乡社会差别依然存在。 流动儿童随父母由农村迁徙到城市,他们在社会身份上承袭了其父母的地位特征,即“农民工子女”;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但身份却不是“城市儿童”。由此,流动儿童不仅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群体。他们切实感受到城市对自己的排斥,感受到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状况,因而与所生活的城市产生了明显的“文化隔膜”,主要表现就是身份认同模糊、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社会交往空间狭小等。P3-5 后记 2004年春,我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到武汉市德才中学进行教学实习,这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中。走进校园,“尊重、平等、欣赏、融合”的大字标语格外醒目,让人眼前一亮。后来在与该校领导的交谈中,得知这是专门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方针。校方告诉我,他们从2001年开始部分招收流动儿童,以后逐年扩大招收规模,现在德才中学的在校流动儿童已达600多名,几近该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地处偏远一隅、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学校展现了一种广阔的胸怀,而这种胸怀在当时已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引起了中央一些重量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新华每日电讯》纷纷报道了德才中学融合教育的相关事例。得悉这些,我心头一热,当即向德才中学的领导表达了参与融合教育研究的愿望,得到了后者的热情支持。于是在随后的几年,我带着自己的几届研究生来到德才中学,投入到了融合教育的火热实践之中。几年下来,我们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跟踪观察该校的教育改革活动,深入班级,与该校师生建立亲密的互动联系,对其中的典型(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前后6次发放调查问卷,其间还组织了一系列主题交流活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俨然成了德才中学的一员。 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与德才中学校方共同制订了“‘四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实施方案”,我所指导的2002级3名学科教学研究生涂启峰、李超、刘洋也以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为案例完成了他们的硕士论文。在此基础上,我又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为题,申报了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得立项。寒来暑往,历时数载,终于撰成《分享城市阳光——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与融合教育之道》一书,算是对教育部项目的一个了结,也算是对德才中学诸多师友的一个交代。 拙稿付梓之际,感触良多,首先要感谢德才中学的黄九洪、陈长俊、黄芳等领导,他们的真知灼见及倾力支持给我们以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感谢我几届的研究生,特别是2002级的涂启峰同学、李超同学、刘洋同学,在针对德才中学融合教育的调查研究中,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其中,不辞劳苦,多次往返于武昌、汉阳之间,实地调查、访谈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整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课题的研究贡献了许多智慧。如今他们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谢忱。 最后要特别感谢本书的合作者、也是我的研究生王之同学,他是2011级学科教学的研究生,入学以来就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合教育课题的研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以教育学的专业素养给我提供了不少富于创意的观点,补充了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实施案例,使书稿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在写作的分工上,我拟订初稿并撰写详细的内容提要,王之撰写全书初稿,然后由我修改统稿。有些章节我们师生二人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王之同学均不厌其烦,其严谨认真、勤学好思的态度,足堪嘉尚。 拙稿的面世,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惶恐,自己深知学识浅陋,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期盼海内方家不吝赐教,是所至幸! 周德钧 2013年8月26日于汉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