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白玉境内,是以保护白唇鹿、金钱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隶属于白玉县的麻绒乡、安孜乡、纳塔乡和阿察乡。东面以纳塔乡和白玉县与新龙县的县界为界,西面以麻曲河以西的分水岭为界,南面以白玉县与巴塘、理塘县的县界为界,北面以麻绒乡的集体林与国有林分界线和若当沟与哈皮桐的分水岭为界。
保护区因处在青藏高原东部,加上高海拔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大陆型季风高原气候。这里干湿季节分明,日温差别较大,干燥、寒冷、日照充足,气候立体特征明显,垂直差异大。整个保护区从低到高可划分为3个垂直气候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
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优美,风光秀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植被原始状态完整,森林生态系统中浓密的林冠层、较厚的苔藓、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及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湿地系统使它能涵养水源、稳定河川流量,因此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察青松多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原始完整,湖泊紧密相连,水清见底,水平如镜,飞禽走兽、结伴成群。栖息在这里的珍稀动物种类繁多,通过调查,区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0种之多,而且分布数量密集。其中重点保护对象白唇鹿有600只以上,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中以白唇鹿分布数量最大而闻名中外。
这里还有金钱豹、雪豹、黑颈鹤、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斑羚、山驴、藏原羚、水鹿、白臀鹿、林麝、金猫、石豹、天鹅、藏马鸡等;另外,在察青松多的高山湖泊中还有原始种的裸鱼。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适宜以白唇鹿为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存。从动物地理分区上看,察青松多靠近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属于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其动物地理群为南北物种混杂,特有种十分丰富。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动物,为我国特有,是典型的适应高寒草甸生活的种类。白唇鹿是集群生活的鹿类,其集群的大小根据季节和环境的不同有很大区别。
据调查,白唇鹿在我国共有15000余头。白唇鹿在四川分布于甘孜、阿坝、凉山和雅安的24个县境内,甘孜州分布较广,17个县均有。但白玉县察青松多保护区是白唇鹿最集中的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白唇鹿及其栖息地。
白唇鹿被誉为中国“活黄金”,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我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唇鹿根据组成鹿群的个体年龄和性别,可分为由雌鹿和仔鹿加上1岁雄鹿的雌性群、雄性群以及雌雄混合群3个类型。
白唇鹿在分类上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鹿亚科,鹿属。在进化系统树上被认为是鹿属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种类,其顺序是泽鹿——水鹿——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白唇鹿起源于青藏高原,没有亚种分化。
白唇鹿体重200千克以上,体长1.5~1.9米,肩高1.2~1.4米,臀高1.2米至1.4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
白唇鹿耳长而尖。雄鹿生有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又处特别宽扁,故也称作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有淡黄色块斑。
白唇鹿的毛及色彩在冬夏有差别。白唇鹿冬季毛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
夏季白唇鹿的毛薄而致密,通体色彩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的皮毛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白唇鹿通体呈黄褐色,因此当地人又称它“红鹿子”。因其唇端、颊后、颏至喉部毛色纯白,因此而被称为白唇鹿。
白唇鹿的头骨与同属的其他鹿相比,由于鼻部颜面的幅度宽,所以显得幅度宽于长度。这大概与它们要适应干燥而寒冷地带的生活有关。其泪窝大而深,被认为可能与在草原上的相互通讯有关。
白唇鹿齿的特征表现为臼齿的旁茎锥、中茎锥以及后茎锥发达,这被认为是对采食青藏高原坚硬的禾本科和莎草科草本植物的一种适应。
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孕期约8个月,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P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