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土异乡
分类
作者 朱振邦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小说、散文集取名《故土异乡》(作者:朱振邦),一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回忆,对离开农村的父老乡亲的述说;二是本人身为远离故土在城市生活的异乡人的复杂情感的表达。《故土异乡》文笔流畅语言生动,行文畅达,主题鲜明,颇具个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易于读者产生思想及情感共鸣。

内容推荐

《故土异乡》为作者(朱振邦)的小说和散文合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发表的部分散文、随笔和小说十余篇。小说部分,主要表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离乡进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追求及其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与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碰撞。散文部分,主要回忆故乡的人和事,表现对贫穷而美好传统乡村的眷恋以及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衰败的惋惜。书稿中突出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独特而深刻的思考,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和普世情怀。《故土异乡》文笔流畅语言生动,行文畅达,主题鲜明,颇具个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易于读者产生思想及情感共鸣。

目录

小说

 乡厨

 书店

 野塘

 城里(五题)

 还乡

散文

 土地

 老树

 芦苇

 乡菜

 麦田

 红芋

 草垛

 纺车

 父亲

 车记

试读章节

乡厨

听说离庄子不远的高速公路通车了,在城里当厨师的李小文兴奋得睡不着觉。李小文兴奋的原因是不仅以后回老家方便了,而且自己可以回乡创业了。

要说一个厨子有啥业可创的?可别忘了这个厨子叫李小文,是个小有文化的厨子呢。当年考大学,李小文的分数超过了二本线,因志愿没填好只能上个三本学校。李小文想,上三本要多花钱又是个文科专业,毕了业到哪儿找工作去呀。他没和爹娘商量就放弃了上学的念头,到外面打工去了。

李小文在外面跑了不少地方,也干了不少行当,修过马路,盖过楼房,跑过推销……李小文把自己的形象镜头一遍遍地在心里播放之后,最后定格在厨师的位置上。

李小文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参加厨师培训班,拿到了厨师证书后,在饭店里先从打杂做起,然后配菜、炒菜,一步步地成为一名厨师。李小文之所以愿意当厨师,并不仅仅因为当厨师比修马路、盖楼房、跑推销工作轻松。实际上当厨师也是个繁重的体力活。那厨房里的站工、案板上的刀工、炉台上的手工,没有个结实的身板是撑不下来的,同时做菜色香味的搭配、火候的掌握、造型的构思,也是个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当然,李小文看重的还是厨房里的厨艺,烹饪里的技艺和美食里的文化。

李小文想回老家创业,就是想用一技之长开个小菜馆。李小文想回老家开菜馆不是一时的冲动,是他几年来在多家饭店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对各类食客的观察,有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和家乡风物的熟悉了解,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修养。他要在家乡环境、风物、文化里面寻找商机。

李小文回到家里,把开菜馆的想法和爹娘说,两个老人一听就瞪大了眼睛。

小文爹使劲揉揉眼,瞅瞅小文说:你是说梦话吧?咱这地儿前不靠城后不搭街,开菜馆给谁吃呀。

小文说:虽说咱这儿不靠城不搭街,但离高速公路收费出口不远,以后从市里去省城要从这个路口上高速公路,咱门前不远的那条公路就是上下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咱在这儿开菜馆位置是不错的。

小文娘问:那你准备把菜馆开在哪儿呢?

小文说:就开在咱这两层楼里,楼上三个房间正好是三个包厢。

小文爹一听跳了起来,骂道:你个兔崽子,我和你娘还有你妹妹干活挣钱,好不容易盖起了这两层小楼,就是等着给你娶媳妇的。你倒好,媳妇没娶进屋来,还想着让外人来吃喝撒欢。

李小文顽皮一笑说:咱这哪叫楼房呀,浅根细筋的,两三级地震就能震倒,谁家的闺女敢进来住啊。等我开菜馆赚了钱,在城里买了楼房,不光有闺女抢着进去,我还要把你们接去一块儿住呢。

爹娘勉强答应了。李小文一边办理工商登记、卫生许可、营业执照等烦琐的手续,一边购置厨房设备、配套设施。特别是对楼房内外的环境布置,李小文下了不少功夫。

李小文知道,这店面环境如同人的脸面、服饰,要干净整洁、雅致端庄。李小文把两层楼的外墙重新粉刷一遍,把楼房前边的地面整平铺上水泥。水泥地面还留了一小块空地,空地上栽了一棵紫薇树。一楼厅堂的墙壁挂上了乡村名人的字画,二楼包厢里悬挂着他自己的摄影作品。菜馆还没开张,环境已经有点儿文化味道了。

爹不解地问:儿哎,你这是开菜馆,还是搞展览?

小文笑而不答。

更让小文爹迷糊的是,小文告诉他,楼房后面自家麦田里的野草不要薅,还说要把麦田头上人家废弃的养鱼塘承包过来。爹以为儿子不让薅草是心疼自己,就没问下去,可是这承包鱼塘的事情他就憋不住了,说:那塘不能养鱼呀,人家转包几回了,最后都是谁养鱼谁赔本。

小文说:咱不养鱼。

爹问:不养鱼?不养鱼要鱼塘干吗!

小文又是笑而不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小文菜馆”正式开张了。李小文对给小菜馆起了这个名字还颇为得意。一来这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菜馆,二来是表明这是个有文化内涵的菜馆,三来好像是个文静的女孩儿开的小菜馆。

菜馆开张很简单,李小文在门前放了挂鞭炮,亲自下厨做了几个菜,请几个在市里上班的高中同学吃了顿饭。

这桌菜说是李小文亲自下厨做的,实际上是李小文和爹娘、奶奶共同完成的。按照李小文的设计,请娘煎碗小毛鱼,请娘和奶奶在老宅里的柴火灶上做些烙馍。三个老人一听,就笑话李小文,说是你在外边当那么多年厨师,回来开菜馆还让俺们做菜,说到外边人家要笑掉大牙。P3-5

序言

文如其人淡如水

许若齐

认识振邦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做成朋友,大抵要经过相识、相交、相知三个阶段,第二阶段尤其重要。没有你来我往,焉能心心相印?奇怪的是,长长的日子里,我与振邦交往并不多。共同生活在一个不算很大的城市里,一年里见到是数得出的几次,其中包括“偶遇”与难免的“工作交流”。推杯换盏后的掏心掏肺、清茶一杯的彻夜长谈也是决然没有的。也许,我们都是不喜交际之人,讲究心领神会,有限便弥足珍贵吧!

红尘滚滚,市声熙熙,最要紧的是有一份内在的淡定与坚守,这是要有修养做支撑的。底蕴厚实,方能自然而不矫情,一贯而不一时。近日振邦的文稿《故土异乡》杀青,我先睹为快。书中小说散文各半,静心读之,第一感觉是“君子是这样炼成的”,因为无论是故土的“老树”“芦苇”“草垛”,还是异乡的“书店”“女孩”“男孩”,振邦的乡情亲情浓得化不开,道地的乡村之子。写城里的事情,角度却是田野的:即便是诙谐幽默的笔触,透发出的仍是淡淡的乡愁,悲悯情怀亦可感可触。即便走得很远,也要时不时地回望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尽管在相当程度上已面目全非,永远怀着一颗亲近恭卑之心。这样的守望见诸文字表达,作者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作品无论是虚构还是写实,总能觉得振邦的音容笑貌飘忽而过,真真切切的体温与脉动。一个热爱土地、故乡与祖先的人,他的正直善良,爱憎喜恶便接了地气,充足而源源不断,一生一世都动摇改变不了的。

振邦的文字,需徐缓慢读,平实平淡是他的行文风格,注重的是质朴叙事,而不是铺陈抒情。文如其人,朴素、干净、娓娓道来,也就有了一股清新气息。这种文字的气场,是要渐渐走进去的,最终的感觉是宛如置身于初夏时节皖北平原的麦地里。阳光灿烂,风吹麦浪,那情景气味是原生态的,让人心旷神怡。老舍先生曾言: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不用成语,二是少用形容词。不雕琢,不做作,不渲染,即便是说一段故事,一个场景,也是清楚明了,不故弄玄虚。如《车记》里写学车开车的行行状状,如同大白话叙事,大凡有此经历者,看罢都会心一笑:是这么回事。小说里的《乡厨》《野塘》诸篇,平淡无奇、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又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

作为振邦的朋友,我很乐见《故土异乡》的出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肯定是乐在其中,有益身心健康的。近读晏殊的浣溪沙词,感想颇多。在无人可敌的时光面前,我们一点点老去,为此,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能否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境界,则要看每个人的造化了。似曾相识,或许开启的是生命的另一状态;蒋勋先生如是说: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当中,“似曾相识”挽回了一种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熟悉的感觉。于我与振邦而言,恐怕就是读书写字了。率性而为吧,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相信能体验到一种愉悦与快活。

后记

作为一个乡村长大的城里人,与故乡有一条剪不断的脐带紧紧联系着。这样的联系不以岁月的流逝、距离的疏远而割舍,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在情感上更加紧密与亲切。近年来,我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将这种情感以散文、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本小说、散文集取名《故土异乡》,一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回忆,对离开农村的父老乡亲的述说;二是本人身为远离故土在城市生活的异乡人的复杂情感的表达。感谢许若齐教授的鼓励与关心,从书稿内容的修改到篇目的确定,许教授都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并亲自作序;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朱移山先生的指导和精心编辑。是两位老师的热情支持与帮助,书稿得以顺利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