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帝内经》记载,人的“天年”实际上是100岁,正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不仅如此,《尚书》还提出“一日寿,百二十岁也”,说是人活到120岁才能叫作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晋代著名养生学家嵇康也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
古时候朝臣每天早晨上朝要先向天子请安,齐刷刷地喊一句“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不少人的梦想。古代帝王坐拥天下,有花不完的钱,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比凡人还渴望长生不老。所以,中国古代为数不少的帝王都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
比如秦始皇,向往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就是他灭六国后的主要追求了,为此竟然坠人巫术之手,任其拨弄。英明的汉武大帝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队伍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终其一生宠信方士,劳师动众追求仙药。唐太宗李世民崇信金石丹药,最后丹毒发作,要了他的性命。
实际上,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哪有什么长生不老。正如曹操在《龟虽寿》中所讲:“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传说神龟能活三千岁,也终不免一死,何况是普普通通的人,羽化升仙终不过一场虚幻的梦,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得把命交给阎王爷。而这个生命的限度,在《黄帝内经》中就被称为“天年”。
关于这个“天年”,《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古人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跑。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快步走。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故好慢步。四十岁,五脏六腑皆大盛已平定,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故言善误。九十岁,脏腑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的脏腑功能在50岁之前是走上坡路的,可是人一过50岁身体机能就开始衰退了,到了100岁的时候,五脏的衰虚就到达尽头了,人的生命也走向终结。间接地说,人的“天年”实际上是100岁,正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您或许要说,现在的人大都五六十岁就老了,七八十岁就死了,笔者说的是假话。笔者要告诉大家,这话是《黄帝内经》里说的,不是我说的。不光是《黄帝内经》,《尚书》还提出了“一日寿,百二十岁也”,说是人活到120岁才能叫作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也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
古今中外不乏一些长寿老人活到百岁的记载,甚至活到150岁以上的人也不罕见。比如我国唐代医学家甄权、孙思邈和王冰都活到百岁开外,这些“寿星”在百岁时还能读书行医;四川绵竹县的老中医罗明山在113岁时,每天还能看6小时的门诊,诊治40多位病人。而且,现代医学许多研究也证明了人活到120岁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其实在《黄帝内经》的开篇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古时候的人之所以到了百岁还身强体壮,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盲目操劳,又避免过度纵欲,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年,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虽然养生的理论先人总结了很多,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太少,自然就离天年差得远。所以,要想活到天年,就要切实把养生的理论放在心中,并执行它。P4-6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在生命的旅程中,没有谁能逃避疾病的侵害,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寻求疾病医治方法的历史,《黄帝内经》则是我们的先辈们在疾病的医治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精华。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形成的开始。它最早系统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它在中医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后世医学无不受它的影响。它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比如,中世纪欧洲鼠疫爆发,夺去几千万人的性命,差点毁了欧洲。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瘟疫虽然也经常有,却从来没有过像欧洲鼠疫一般惨痛的记录,其功劳不能不归到《黄帝内经》以及它所延伸出来的中医学体系中去。
当然,到了今天,距离《黄帝内经》成书之际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在西医的冲击之下,中医学的辉煌时代也已经不在了。但是,《黄帝内经》还是有它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取代的,也是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所不及的——那就是养生。
养生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整个意思也就是指通过恰当的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黄帝内经》正是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一开篇,就给人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很多人本来就有的愿望,与天同寿。“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虽然做不到这样,但是通过养生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却是不假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养生所带来的好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养生原则。比如“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聪明的人懂得养生,并且按照时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一个人养成恬淡的性格,不患得患失,不强求,形神合一,疾病就不会侵害身体。《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这一系列的养生理念,即使是放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而更为精彩的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治未病”。治未病,可以说是养生的精华。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研究的是怎样使人预防疾病的侵袭,健健康康地活到天年。这不正是我们所想要了解的养生观吗?而这之中,就包含了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调养饮食、谨慎起居、动静结合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而且,《黄帝内经》还可以说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讲的是生命哲学,其中涵盖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的课题。学习《黄帝内经》,实际上是在全面提升自己生命质量,何乐而不为呢?
本书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背景,提取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精华,用通俗的语言帮助大家解析《黄帝内经》的精髓,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恰当的养生手段,使“活到天年”的美好愿望有更大程度实现的可能。在此,更是祝广大读者朋友身体健康,阖家平安!
编者
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没有《黄帝内经》,就没有中国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帮你掌握《黄帝内径》的养生智慧,为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也是每—个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都不应该忽略的—部奇书。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汲取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精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家解析这部经典,意在为广大读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养生手段,使“活到天年”的美好愿望有更大程度实现的可能。本书由樊红雨编著。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在生命的旅程中,没有谁能逃避疾病的侵害,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寻求疾病医治方法的历史,《黄帝内经》则是我们的先辈们在疾病的医治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精华。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背景,提取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精华,用通俗的语言帮助大家解析《黄帝内经》的精髓,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恰当的养生手段,使“活到天年”的美好愿望有更大程度实现的可能。本书由樊红雨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