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起五更,大家比着起早图个开年吉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吃饺子,个别饺子里面包着古铜币,谁吃到这个饺子,开年有福。大年初一,各家都要到家庙给祖宗烧香、磕头。晚辈们都要到长辈家给长辈磕头。全村异性人家也都要到各家磕头问安,以答谢一年来邻里的帮衬,以礼求得来年乡亲们的照顾。从五更一直要到中午,可算是最累的一天。磕头后,通常长辈们都会给晚辈一些吃的,如芝麻糖、花生之类,有的还会给个小红包。大年初一,村子里还有“一班人”列队敲打锣、鼓、钹等各种乐器,吹着唢呐在村子里转圈。家家户户还放鞭炮,小孩子们去争拣那些没燃着的鞭炮,装进自己衣裤袋里,留着一个一个点着放,可开心了!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许动刀用剪,这样可让劳累一年的主妇们留几天休闲的功夫,也是走亲访友的时节。穿新带花,一路上喜气洋洋。正月十五年过半,这一天是过年的又一高潮。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这天晚上是灯的世界,太阳一下山,家里处处是灯,屋里屋外、台上台下、门前门后,连水缸里也要浮上盏灯,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殊不知,这些灯是用粟米面捏成杯状,上笼蒸熟后在杯中央插上一枝麦秆,顶上裹上棉花,然后杯中灌满食油,点亮。灯烧了几个小时后灭了,杯被烧得焦黄,香味扑鼻,孩子们拿来解馋,也用来打点乞丐。
正月十五晚上还是青年男女活跃的时光。他们从“奶奶庙”的座台上偷下一只瓷娃娃,诡秘地摸进新婚夫妻的卧室,将瓷娃娃藏进被窝里。来年如果这对夫妻真得子女,就要宴请偷瓷娃娃的青年们,而且还要买两个新瓷娃娃放到“奶奶庙”的座台。一闹就至半夜,好不热闹。
正月十六才是小年,家家起五更,白天是一天的游艺活动。
春节结束在正月十九,那天叫“天苍”,意思是新一年的农家活计开始了。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房前屋后及房里各处点上灯,这是最后一次灯会。大年三十把老祖宗请回来享受合家欢乐,这天晚上要送别老祖宗回去清闲。
回忆起童年,赵振业说小时候最爱喝的是胡辣汤。一旦听到卖胡辣汤的吆喝声,就会寻声而去。胡辣汤是中原地区小吃系列中的一绝。它源于清代,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至今若行走在大街小巷口,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原城镇的大街小巷,胡辣汤摊点总是星罗棋布。清晨,当各大饭店宾馆酒店的大门还是紧闭时,胡辣汤的香味便已四散飘开,吸引着人们的食欲。临街大棚,青砖铺地,散放着数十张桌凳。干净的碗筷,涌动的食客,火热的场景。正宗的、有名气的胡辣汤摊点前,总是挤满了人,真可谓一碗难求啊!如果能吃上“包子、油馍、胡辣汤”,那真是一种持久回味的惬意。
北舞渡胡辣汤是中原老字号了。它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5年),当时山西、陕西两省的商贾在此创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此间太原府的一名大厨做了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道汤就是胡辣汤。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户,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斋闪记胡辣汤最为有名,在胡辣汤市场独树一帜。
据老人讲,传统的胡辣汤是由大铜锅盛装的,嵌在一辆红色推车上,下面用炭火煨着。卖汤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汤锅里搅三搅,“哗”,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便盛好,递在喝汤人手中。技艺高超的卖汤人是不会在碗边留下汤汁的。如今,在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襄城县等开设的北舞渡胡辣汤店(摊)已成为当地人们早餐的首选。
从味道上讲,由于北舞渡的胡辣汤用了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胡辣汤另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叫八珍自然夸张,不过这也说明胡辣汤“内容”很多。最常见的有面筋、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木耳、黄花菜、菠菜、萝卜条、葱花等。做法很繁琐,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不断加水“洗”出面筋。水烧开后下面筋,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黏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烧沸。胡辣汤盛到碗里后,还要淋香油、香醋等,喝起来黏糊糊、香喷喷。辣是它的主要特征,但那种辣并不像吃重庆火锅那样辣得让你跳脚,而是辣在嘴里,美在心中。喝这种汤一般都要加点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种原料的综合反应,香、滑、绵、润,于吞咽之余又有东西可嚼,十分满足。胡辣汤还有另外一种吃法,把半碗胡辣汤和半碗豆腐脑儿掺在一起,叫做“两掺儿”。卖胡辣汤的常捎带卖豆腐脑儿。拿小勺稍微搅和一下,豆腐脑儿的细腻、清淡、微苦涩与胡辣汤的黏稠、酸辣、鲜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在冬日的清晨,一碗胡辣汤下肚,额头上会渗出细细的汗来,身子暖了,胃口也开了。
此外,有名的还有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开封胡辣汤、许昌胡辣汤、南阳胡辣汤。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最负盛名的是杨家胡辣汤,它用羊肉鲜汤加清水和辅料经武火熬制,锅大开后,再将洗面筋沉下的面浆徐徐勾入锅内。待稀稠适度,再加入胡椒粉、五香粉搅匀。食用时淋入香醋、香油,酸辣鲜香,风味浓郁。开封胡辣汤和逍遥镇胡辣汤制法大同小异,只是把千张丝换成了炸豆腐,喝起来有一股浓郁的豆香味。许昌胡辣汤用两个字形容比较合适:稀、辣。汤稀得可以清楚地照见你的瞳仁,浮在汤上面的胡椒粉颗粒清晰可辨。喝一口你会觉得喉咙里像被塞了烙铁,火烧火燎地灼痛。南阳胡辣汤也是以羊肉汤提鲜味,以胡椒粉提辣味,在原料选择上更为简约明快:熟羊肉(牛肉)和面筋照例是要的,粉条改用粉皮,千张豆腐都弃之不用,而以黄花菜代之。浓淡适口,胡辣鲜香。
说到童年的生活,赵振业津津乐道,仿佛回到了那充满欢乐的童年,这也许是他对童年那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生活的深深怀念吧。有人说,人最大的幸福是回到故乡,这种幸福来自留在内心无法抹去的烙印,像母爱,又胜似母爱!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苦思,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愁,才会有梦绕魂牵,常盼返归日的企望。P20-22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经过几代航材人的不懈努力,航材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研究仿制航空材料到自行设计研制航空材料,从研究一般合金到研究超高强度合金,从研究金属材料到研究非金属材料,从研究成功钛合金到发展复合材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多少人在这里放飞梦想,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智慧与汗水,又有多少人视航材院为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赵振业院士就是航材院的优秀代表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12%Cr型马氏体热强不锈钢GX-8;70年代,他主持研究成功38Cr2M02VA新钢种,填补了我国中温钢的空白,解决了歼击机后机身超温、超重无材可选问题;80年代,他提出“提纯原材料,降低硫含量”和“镦一拔开坯”冶炼新工艺,使仿制300M钢一举达到美国实物标准,使我国起落架制造有了新钢种;90年代,他主持创新应用研究新技术,使300M钢制起落架达到与机同寿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他与他的研究生们又探索设计了一种超高强度不锈钢和超高强度不锈齿轮轴承钢;近年来,他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顾年逾古稀高龄,为发展抗疲劳制造,提高我国核心技术竞争力,为使中国由一个制造大国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而奔走呼吁。
赵振业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航空材料事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敬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对于这样的专家需要讴歌,对于这样的学者需要颂扬。
经《中国航空报》总编辑徐泽龙先生推荐,应航材院党委宣传文化部的邀请,笔者来到航材院采写赵振业院士的传记。
对于材料科学,笔者是个门外汉,很多专业名词听不懂,很多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这是始料未及的。为一个科学家写传,对于笔者来说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深感写作难度大,惧怕写不好,因而压力较大。而航材院又为笔者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就更令我寝食难安。
赵院士的确很忙,他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他总是尽量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接受采访,与笔者交谈。他说话时底气很足,岁月的流逝几乎没有在他身上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总是那么清健,神采奕奕,红光满面,看不出已是年过七旬的长者。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平易、和蔼、谦逊。在介绍他的科研工作时,总是提及领导的支持,他的团队里成员解决了什么问题,攻克了什么难关。在谈起国家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和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时,他脸上立时会展现出慷慨激昂、乃至急不可耐的情绪。在回忆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的父辈,还有他的老师时,则充满眷恋和感激。
在与赵院士的多次交谈之后,笔者的压力开始缓解下来。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对人们讲述的赵院士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严谨,遵循科研程序,严格按科研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凡事讲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为人朴实,生活低调,甘做人梯的高尚品德;怀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不懈追求,而且一定要干成事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在写出传记的初稿后,赵院士在百忙之中利用在外地疗养、国庆假日对书稿内容做了认真修改、补充,令笔者心存感激。
在此书编著过程中,得到航材院党委、宣传文化部、科技档案室以及曾经与赵院士共事过的许多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郎小兵等同志为传记撰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激。
由于时间仓促,写作水平有限,未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赵院士的人生风采,恳请赵院士见谅。同时,也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作者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李韶华执笔编著的这本《赵振业传》讲述了赵振业院士的成长过程,详细介绍了他带领团队取得科研成果的艰辛历程,总结了他获得成功的思路及方法,同时阐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几个基本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不仅适合从事材料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其他专业科研人员阅读,对有志于中国航空事业的广大青少年也大有裨益。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几代航材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其中,赵振业院士就是航材院的优秀代表之一。赵振业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航空材料事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敬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对于这样的专家需要讴歌,对于这样的学者需要颂扬。李韶华执笔编著的这本《赵振业传》讲述了赵振业院士的成长过程,详细介绍了他带领团队取得科研成果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