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小精灵
从前有个男孩,怎么说呢,他大约十三四岁,个儿很高,四肢灵活,头发浅黄。那个男孩没有什么长处,他的主要乐趣就是吃了睡,睡了吃,除此之外最喜欢的就是搞恶作剧。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男孩的父母准备上教堂去,男孩坐在桌子边上,光穿一件衬衫,心里乐开了花,父母双双出去了,他有几个小时耳朵可以清净,湖边只剩下他一个人称大王。“好极啦,我可以取下父亲的鸟枪去打鸟了,这下谁也休想管住我了。”他自言自语说。
可是父亲似乎猜得到男孩的心思,正要跨出门槛,准备出门时,忽然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对男孩说:“你不愿意跟我和你母亲一起到教堂去,”他说,“那么你在家里至少读读《讲道集》,这个你能答应我吗?……好的,”那男孩说,“这个对我来说,还不容易?”当然,他心里在想,那得趁他高兴,他是决不会多读的。
男孩慌得自己从来没有见到过母亲这样坚持,她早就在火炉边的书架上取下了路德的《福音书》,翻到那天的日课,放在窗前的桌子上。她还打开了新约,把它放在《福音书》的旁边。最后她把那把大安乐椅拉了过来,那是去年牧师家举行的拍卖会上买来的,他家立下规矩,除了父亲谁也不许坐那把椅子。
男孩认为他母亲这样给他加码实在是白费心思,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打算读一页以上。可是这回父亲好像又看透了他的心思。他走到他面前,很严厉地说:“你给我记住,你要用心地读,因为我回来要仔仔细细考问你,你要是跳过一页,休想有好果子吃!”
“这次日课有十四页半,”他的母亲说,好像有意要雪上加霜,“你要是想通过考问,就得马上坐下来开始阅读。” 他们布置好了这才出门,那个男孩站在门口看他们离开,他想这下给他们抓住,关在笼子里了,“他们走了,心里一定在暗暗得意,我倒要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让我不得不坐下来,在他们离开的整段时间里全都泡在读讲道的书上。”他想。
其实他父母在这种事情上决不会暗暗得意,恰恰相反,他们烦恼还烦恼不过来呢,他们是贫穷的农夫,他们自己的田地还没有一个花园大,他们刚搬到这儿来的时候,这里的田地只养得起一只猪和两只鸡。由于他们勤劳过人,又特别能干,现在有了几头母牛和一群鹅,他们的境况有了大大的改善。原本他们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到教堂去,要不是时时刻刻要为儿子伤脑筋的话,应该是快快活活心满意足的,父亲抱怨儿子太懒、太无精打采,他不想到学校里去学点东西,压根儿是个没用的家伙,只能让他在家看看鹅。母亲没有反对,因为事实也只能如此。不过她最最烦心的还是这个孩子又野蛮又顽劣,对动物太残忍,对人也没有一副好心肠。
“但愿上帝能软化他那铁石的心肠,给他换一颗好一点的心,”他的母亲说,“否则的话,他会让他自己和我们都遭到不幸的。”
男孩站了好长时间,心里在盘算读还不读那经书。最后他得出结论,这回最好还是听听父母的话。他坐在那张舒适的安乐椅上,开始读了起来。他叽里咕噜低声念了一会儿,那个声……
在儿童文学中,这部作品可算是巨著了,它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这个译本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英译者叫维尔玛·斯凡斯顿·哈瓦德。这本书的版本很多,各种文字的译本也很多。中文的译本也很多,根据的版本不一,转译的文字也不一样。其中德文的译本篇幅最长,不过显得冗长一些,衍生出来的故事跟主线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个英译本,篇幅适中,有些衍生的故事,使内容更为丰富,却又不拖沓。
我这里要为转译说几句话,有人强调一定要从原文翻译。如果是大语种,这种说法自然无可非议。但若是小语种,我认为就不一定。如果译者对这种语种有很高修为自当别论,否则的话还不如从其他语的好译本转译。大语种研究的人多,工具书齐全,能保证理解方面不出差错。我说一个典故,安徒生童话出名在英国,丹麦人想出头一本集子的时候,有许多篇就是找不到丹麦文的原稿,不得不从英文译本转译回来。有这种事情,我们翻译安徒生作品的时候,过份强调从丹麦原文译出,究竟有多少意义?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一本很奇特的作品,它既是童话,又是游记,既是幻想色彩很浓的作品,又是增进人文科学知识的作品。而且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瑞典的山水画卷和历史画卷时,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问。这样一部开卷有益的书能送到小读者的手里,那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当今教辅读物泛滥,图书市场一枝独秀,有识之士为出一些好书,让真正的素质教育占领一席之地,做着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应试考试的阴影,由于各方面的推波助澜,积重难返,一言难尽。因急功近利的缘故,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的比重严重失调,一个高考得高分的学子,有的甚至连我国的省会和朝代都弄不清楚。自然科学教得深之又深,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根本没有这个必要,而牺牲了人文科学的教育倒后患无穷,因为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你对祖国的地理历史都稀里糊涂,爱国也势必比较朦胧,利益当前,选择就更糊涂了,为什么人才外流始终得不到控制,我看就是这个缘故。这本书里还写到了伐木工人,钢铁工人,对他们的劳动进行了歌颂,说他们的劳动是一种英勇的行为。一百多年年以前作者就有这种看法,值得我们深思。
这样一本书,把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地理故事揉合在一起写,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当时写的时候,也几次打退堂鼓,觉得很难把奇思幻想跟严肃的知识凑在一起,但结果她成功了。书里还写了许多自然奇景,森林大火,冰河解冻,移动的大地等等都好像让我们身临其景。
作者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1940)生于瑞典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她父亲是个庄园主,当过陆军中尉。她幼年髋骨关节变形,无法走路,在家自修各门学科,后经治疗,病情减轻,才上学读书。1885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女子师范大学,教过十年书;1891年她发表长篇小说《古斯泰一贝林的故事》一举成名。后来创作不断,1907年发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909年因为这本书,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年她回到家乡,专门从事创作,后来的作品也不少。不过她的代表作就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享誉世界文坛。这部巨作被译成多种文字,还被摄制成电影、电视片。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全译本)》的作者是塞尔玛·拉格洛芙。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全译本)》:
一个名叫尼尔斯的14岁男孩不爱读书,调皮捣蛋,好作弄小动物。一天,他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因作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他骑在鹅背上,随着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旅途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不少优点,改正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当他重返家园时,成了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且又勤劳的好孩子。
塞尔玛·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全译本)》是一本很奇特的作品,它既是童话,又是游记,既是幻想色彩很浓的作品,又是增进人文科学知识的作品。而且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瑞典的山水画卷和历史画卷时,作者饱满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问。这样一部开卷有益的书能送到小读者的手里,那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当今教辅读物泛滥,图书市场一枝独秀,有识之士为出一些好书,让真正的素质教育占领一席之地,做着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应试考试的阴影,由于各方面的推波助澜,积重难返,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