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晗论明史(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吴晗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晗论明史(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由吴晗所著,史学大家吴晗,专研数十载,细说大明三百年。

明史研究第一人吴晗先生集大成之作,揭秘汉家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风貌。 3.真实、完整再现大明王朝的历史脉络。

内容推荐

《吴晗论明史(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由吴晗所著,汇集了明史大家吴晗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编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炼地向读者展示出大明朝历史的华卷。《吴晗论明史(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涵盖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深刻揭示了明朝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书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极佳。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大势”,系统地展示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初的恐怖政治、晚明流寇等明朝历史主线及重大事件;第二部分为“制度变迁”,详述了明代的军兵、锦衣卫和东西厂、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等明朝的各大体系制度变化;第三部分为“世情百态”,讲述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郑和下西洋、明代之农民、记大明通行宝钞、《明史》小评等经济、文化、社会各方的问题;第四部分为“风云人物”,收录了明朝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生平故事,如海瑞、戚继光、谈迁、魏忠贤、顾炎武等,由这些人物故事亦可一觑当时的历史面貌。

目录

第一编 政治大势

明太祖的建国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胡惟庸党案考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论晚明“流寇”

建州女真问题

第二编 制度变迁

明代的军兵

明初的学校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教与大明帝国

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

明代的殉葬制度

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

第三编 世情百态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郑和下西洋

明代之农民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

记大明通行宝钞

《明史》小评

《明史》中的小说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第四编 风云人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论海瑞

况钟和周忱

戚继光练兵

衍圣公和张天师

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

谈迁和《国榷》

关于魏忠贤

“社会贤达”钱牧斋

阮圆海

爱国学者顾炎武

试读章节

朱元璋的军队加入了这样一批力量之后,它的性质逐渐改变了。所以在他以后去打张士诚时所发布的一个宣言中,不但不再承认他自己是红军,反而骂红军,攻击红军,把红军所讲的一些道理称为妖言。尽管这时他在形式上还是接受韩林儿的命令,用韩林儿的年号,他的官爵也是韩林儿封的,但实质上他已经叛变了红军。到了1368年,他已把陈友谅、张士诚消灭,派大将徐达进攻北京,这时又发布了一个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像红军所提出的“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口号都没有了。主要提些什么问题呢?夷夏问题。就是说少数民族不能当中国的统治者,只能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他要建立和恢复汉族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很顺利地打下了北京。元顺帝跑到蒙古,历史上称为北元。元顺帝虽然放弃了北京而回到蒙古,可是他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还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整的政治机构。他并不认为自己统治的王朝已经结束了,他经常派兵来打北京,要收复失地。所以在明朝初年明朝和北元还有几次很激烈的战争。到了洪武八年(1375),北元的统9巾扩廓帖木儿死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才减轻了一些,但仍然没有结束。这时北元和高丽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高丽的国王还照样是北元的女婿(每一个高丽国王都要娶蒙古贵族女子做妻子),在政治上仍然依附于北元。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一年,高丽内部发生斗争,大将李成桂为了取王朝而代之,他依靠明朝的支持,在国内发动政变,推翻了旧的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从此,高丽臣服于明朝。同时,李成桂在求得明太祖的同意之后,把国名高丽改为朝鲜。此后一直叫朝鲜,不再称高丽了。朝鲜国内的政治变革,反映了明朝和北元的斗争关系和势力的消长。

总结上面所说的历史情况,得到这样的结论:经过二十年长期的战争,一方面是红军(包括东、西两部分)和非红军(像方国珍、张士诚);另一方面是元朝军队,更重要的是各个地方的汉人地主武装力量。在战争过程中这些汉人地主武装大部分被消灭了。也由于二十年的长期战争,各地人口大大减少,土地大量地荒废。因此1368年明太祖建国之后,他就不能不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这种情况。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国家,农业生产得不到保证,它就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在明朝初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

第一,大量地移民。例如移江浙的农民十四万户到安徽凤阳,迁山西的一部分人口到河南、河北、安徽去。移民的数量是很大的,一移就是几万家,甚至十几万家。迁移的民户到了新的地方之后,政府分配给他们土地。这些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一些在战争中被消灭的大地主的土地和无主荒地。此外,政府还给耕牛、种子、农具,并宣布新开垦的荒地几年内不收租,鼓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解放匠户。元朝有所谓匠户制度。成吉思汗定下了这样一种办法:每打下一个城市之后,一般的壮丁都杀掉,但是有技术的工人,无论是铜匠、铁匠或其他行业的工匠都保留下来。把每个大城市的技术工人都集合在一起为官府生产,这些人就称为匠户。这些匠户几乎没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为官府服役。明太祖把他们部分地解放了,给他们一些自由,鼓励他们生产。匠户数目很大,有几十万人。

第三,凡是战争期间,农民的子弟被强迫去当奴隶的,一律解放,给予自由。这样,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第四,广泛地鼓励农业生产。明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规定以各地农业收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报告当地人口增加多少,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多少;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桑树和棉花,规定每一户的土地必须种多少棉花、多少桑树和果树。而且用法令规定:只要能够种棉花的地方就必须种棉花,能够种桑树、果树的地方就必须种桑树、果树。这样,农民的副业收入增加了。关于朱元璋鼓励种棉花的措施特别值得提一下。在朱元璋以前,更具体地说,在1368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穿的是什么衣服呢?有钱的人夏天穿绸、穿缎,冬天穿皮的(北方)或者穿丝锦。老百姓穿的是什么昵?穿的是麻布。有一本看相的书,就叫《麻衣相法》。当时棉花很少,中国自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棉花进口,但数量少。到宋朝时棉布还是很珍贵。可是到了明太祖的时候,由于大力提倡种植棉花,以及当时由于种种原因,纺纱、织布的技术提高了,因而棉布大量增加。这样,我们祖先穿的衣服就改变了,过去平民以穿麻衣为主,现在一般人都能穿上棉布衣服。并且形成了几个产棉区和松江等出产棉布的中心。也是在这个时期,棉花种子从中国传入了朝鲜。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朝鲜人也穿上了棉布衣服。

P8-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