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总被绚丽的色彩、芬芳的香气所围绕:后山的荔枝滋润着口舌,闽江的潮水抚摸着双臂,还有池塘里的虾蟹鱼、门前的橄榄龙眼……
记忆串联着我们的历史,记忆使过去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村野童趣里,有林依标懵懂的童稚真趣,有林依标生涩的少年青葱,还有林依标朦胧的亲情恋情。在《采采乡音》里,快乐与美好遍布记忆的深沟浅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采采乡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依标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记忆总被绚丽的色彩、芬芳的香气所围绕:后山的荔枝滋润着口舌,闽江的潮水抚摸着双臂,还有池塘里的虾蟹鱼、门前的橄榄龙眼…… 记忆串联着我们的历史,记忆使过去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村野童趣里,有林依标懵懂的童稚真趣,有林依标生涩的少年青葱,还有林依标朦胧的亲情恋情。在《采采乡音》里,快乐与美好遍布记忆的深沟浅壑。 内容推荐 《采采乡音》勾画出林依标童年时代在乡村的真诚淳朴的内心世界和勇敢机智、聪明活泼的童年生活。一颗无忧无虑、无拘无畏、一尘不染、返璞归真的纯洁童心活跃在眼前。这是我国传统道德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天人合一”的最生动的写照,也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深刻揭示。 林依标博士是长期从事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现任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在日理万机的同时,还能忙里偷闲,写出《采采乡音》这些生动活泼、奇妙有趣、深刻地领会人生、确切地体会自然、思想境界高、观察问题细致入微的佳作,真是十分难得。 目录 童年是首无主题的乐章 夏是那一段段精致的华彩 夏之鱼 夏之果 夏之泳 夏之夜 春之声 秋之章 春之芽——春天的“种”“养” 我的戴帽中学 篮球缘分 我的外婆 农村供销社 我的第一双尼龙袜 我的小学老师林明文 龙舟竞渡 老屋 附录 从磨刀石谈开去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外婆 外婆离开我们近17个年头了。岁月流逝,对她的记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更加清晰地融化在我的灵魂和血液里。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外婆住过的老房子看看,那个灰暗的屋子,承载了我生命里最初的记忆。此时,心中都会涌出阵阵酸楚,脑海中浮现出外婆操劳的情景。 从蹒跚学步到应征入伍,我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她给予我最初的人生教育,她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身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记。 外婆一生勤劳,她善良、乐于助人,在她身上,处处体现出受民间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生态度与价值。 外婆很勤劳。在我眼里,除了睡觉,她永远都在劳作。每天早上,东方刚泛白,就听到她刷洗锅灶的声音。乡村的锅灶晚上总有蟋蟀、壁虎等小虫光顾,早上做饭前必须先刷洗一番。这只是一天劳作的开始,等一家人吃完早饭,她就开始忙手工活——做篦梳,活计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外婆总要做到晚上9点半左右才歇息,算起来每天劳作十五六个小时,只在中午时休息10~20分钟,她称“滚滚床”。我现在午休也只20分钟左右,正是受她影响。外婆勤勤恳恳做了几十年,直到80多岁才在我们的劝说下放下篦梳活,但是家务还是样样照做。她常说:“人不需要太多的玩,阎王爷多放生你一年,会多很多玩的时间。”这就是她的人生态度。 外婆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善良。她是邻里出了名的好人,别人有困难,不论贫富老幼,不论亲疏远近,她都尽力帮助。为此她深受大家尊敬,听妈妈说外婆在少女时代即如此。外公家是个大家族,光叔伯兄弟就有23人,加上姐妹就更多了。他们家的房子是三进六扇的大木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街坊邻居也陆续搬进来住,有个时期这个大宅门里住了50多口人,与我同龄的就有20多人,最大的1952年生,最小的1964年生,老屋人丁兴旺,十分热闹,外婆在孩子们心目中最受尊敬。后来大家长大了,都搬出老屋,各奔东西。但外婆去世时,所有住过老木屋的孩子们都回来给她送行,而按惯例每家来一人就算尽礼数了。 外婆喜欢帮助弱者,她总是把悲悯之心体现在行动上。邻里“大弟嫂”“五弟嫂”等,平时常到外婆那拿些米,外婆有时也给他们钱。每年洪水季节,他们都搬到我家厅里吃住。记得最清楚的是有天凌晨,外婆窗外突然响起带着哭腔的喊声,“十五婆快来,我妈死了”。这是“五弟嫂”的儿子明顺突如其来的哀叫。当时天还没亮,外婆立即起身下床,帮他料理后事。不仅如此,对于有过口角的邻里乡亲,外婆也从不记仇。那时与我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境比较富有,因为两家之间拆墙后的墙体设置起了冲突,邻居就用破船板钉在隔墙,这是很忌讳的事,但外婆从不以为然。后来这家男主人得了胃癌,外婆还经常去帮他清理秽物,女主人瘫痪了,外婆也时常帮她清理。她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她很大度,所以常人难以释怀的,在她那却很容易过去。 外婆有一套独具乡土气息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对于教育孩子,她认为“好鼓不要重锤敲”,要顺其自然,不要给孩子压力;同时又认为“坏伢细心带”,对有坏习惯的孩子要耐心细心,不能急,要用爱去感化孩子。对教育子女做人,她认为:做人得到大家的好评很重要;要凭本事赚钱,不义之财不能取;要勤劳,要守规矩,要行善,代代行善才能有益子孙。除了祖宗祭祀外,外婆很少烧香拜佛,她认为“相是随心改的”,要用行动改变自己和子孙的命运。她从不算命,认为算出来的好事如果没来会失望,算出来坏事又要整天提心吊胆,凭心做事最好。就是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哲理指导着她的一生,影响着她的一生,也影响着她的后辈,教育着她的子孙。现在我每周去看望母亲,她总是提醒我“努力这么久很不容易,要好好工作,钱够用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义之财不要取”等,语言很直白,却很实在。我都将此视为家训。 外婆很疼我。我入伍后在运动队,每年都有两三次机会回家。每次回家外婆都杀鸡给我吃。她很会养鸡,但舍不得吃,总要等我回来吃。养鸡周期长,从孵出小鸡到可宰杀要六七个月,弟弟总说外婆养的鸡都是我吃的,我是吃了很多,不过大家也一起吃了啊。那时战士第一年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以后7块、8块、10块逐年增加,外婆时常会从她微薄的收入中抽出5块钱,夹在平安信里寄给我。 每年,外婆都会外出两次。一次是去福州西门的弟弟家,主要是去烧香还愿。每次早出晚归,回来时兜里必定带着吃的,至少也有光饼。我总是算准了时间赶到西禅亭去等她。那时候从洪山桥到洪塘镇2.5千米,有两座亭,一座极目亭,一座西禅亭,是提供给路人歇脚和躲雨的,公交车只到洪山桥。见到等候的我,她脸上堆满笑容,马上从兜里掏出东西给我吃。另一次就是农历九月十五,外婆回娘家——去淮安村过“半蛋”节,这是农村丰收后的一种祭祀活动。她一般都带着我去,步行近4千米,遇上下雨或者迟了还会住上一晚。淮安山清水秀,是闽江南北港的分水岭,也许正是那样的地方才会孕育出外婆这样灵秀的人物吧。 外婆很少责骂我,记忆中唯一一次是因为吃。外婆很能吃苦,家里好吃的东西都留给儿女们,自己吃得最少最差。记得20世纪60年代,有一阵子吃公社食堂,我当时四五岁,外婆每天去集体食堂拿饭,一人一罐。说是饭,其实是稀饭,我经常用手指头去压压,比比哪一罐硬。其实每罐米的份额一样,一般都没有差异。但有一次我发现其中一罐比较硬,就嚷着要吃这罐。可外婆不让吃,那是给我妈准备的。妈妈去挑土修堤坝,要多吃一些。我哭闹着要吃,外婆不让,还拿根竹条骂我,这是外婆唯一一次骂我。 外婆一生平凡,却事事顺应时代。她很开明,60岁时买了“康寿”——就是活人给自己准备的棺木。后来要求死后火化,对这样的变化,她坦然接受,说社会有要求,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要为难孩子们。 外婆从生病到去世只短短两个月时间。她病的第一个月我在福州,几乎每隔一天就回家探望。后来要去深圳大学培训,我以为老人会支撑很久,却没想到走得那么快。当我接到电报从学校赶回时,她已离世,被安放在后厅。我握着她苍老而冰凉的手,心里阵阵痛楚,那一刻,我祈望我的呼唤,能穿过阴阳之隔,唤回她,向她诉说思念与不舍。那晚,我独自留在后厅守灵,与亲爱的外婆做最后的陪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弟弟总认为,那时如果有钱可以送老人到医院,老人就可多活几年,她去世时86岁。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三,我和弟弟都会去舅舅家给外婆烧些纸钱,每年清明节都要去老人坟头除草,放些她平时爱吃的糖饼。 母亲说,外婆在最后几天拒绝吃喝,因为她已不能自理。她不想拖累子女,说明她走时十分清醒。对外婆的绵绵思念,一直鼓励着我们这些后辈,按老人的为人之道去矫正我们的言行,将她的人生哲理在家族里代代相传,不辜负老人的苦心教诲。 P80-86 序言 与友人聊天,童趣时常是生动的话题。友人说,何不写下来。友人的鼓励催我打开了记忆之闸。 和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缺衣少食是童年深刻的记忆。但那些艰难的日子,灰色从来不是主色调,记忆总被绚丽的色彩、芬芳的香气所围绕:后山的荔枝滋润着口舌,闽江的潮水抚摸着双臂,还有池塘里的虾蟹鱼、门前的橄榄龙眼……它们满满当当地装扮了我的整个童年。童年是如此快乐,它带来了知识——丰富的田野知识,带来了自信——让我一路走来,坚强面对人生。 每个行走都市的乡村人,都割不断身后那片泥土上深情凝望的目光。我从乡村走来,乡村滋润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变得敏锐而多情。故而,每周我都会抽空回老家,既为看望母亲,也为重温儿时的记忆,更为追忆失落在“现代化”之中的乡村。往事渐行渐远,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我努力用文字留住那些美好的片段。 是为序。 2011年2月 后记 记录“村野童趣”,是害怕忘却。 记忆串联着我们的历史,记忆使过去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村野童趣里,有我懵懂的童稚真趣,有我生涩的少年青葱,还有我朦胧的亲情恋情。在这里,快乐与美好遍布记忆的深沟浅壑。 大概写到五六篇的时候,我拿给女儿看。读毕,她好奇地问我,这写的是什么地方,如此美好?我说就是咱们的老家。她不信,说没看到过这些。 是的,记忆里的美好现在已面目全非。对女儿来说,这样的情景既无法再现,这样的生活更无从体会。那堤外的沙滩、芦苇和甘蔗地已无踪影可觅;茉莉花、白玉兰被砍倒而不复存在。妙峰山成了陵园,山下的池塘已被填平,别墅与垃圾共撑其上风景。数十年无人管理的果树早已枯萎。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外婆、“蛋蛋弟”曾经住过的村庄,布满了违章建筑,接纳着拖家带口的民工,东西南北各色方言成为主调,我的乡音变得那么脆弱。每每回家,都恍如行走在他乡,只有见到白发老母,那失落与不安才稍有解。今年春节回家,听说这一片都将拆除,作为三环路的安置房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 历来,这是块宝地。出门交通便利、临江风水好,出过状元,商贾云集,还是闽剧的发源地。可现在,人们举着所谓现代化的大刷,将又一次对历史的深沟浅壑进行抹刷,直至抹平我们的记忆:几十层高的楼房,一座又一座,拷贝着他处的风景,使之最终变成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村庄、村庄生活、村庄文化将一起消失。我钟爱的民俗——闽剧、社戏、龙舟、评话、烧香祭祖、“半蛋”、游神,甚至那浓浓的乡情、宗亲祠规,它们是将附依还是将随之而去? 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什么?是延续历史还是割裂历史?我们自诩的所谓现代化城市,难道真的更适合人类居住吗? 这本小书中的文章,都曾在我的博客上“露面”。让我感动与欣慰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知音,他们对我的小文产生了兴趣并给我鼓励,或电话探讨或文字留言,甚至为之辛苦修正。文章顺利结集有大家的一份功劳。福建日报社的张兆年先生在百忙中为之配画解读,篆刻家陈金光先生为之勒石治印。‘这绝不是文章的文字水平有多高,而是那一个个场景,说出了大家共同的经历与体验,也说出了大家的感慨与无奈,它唤起了大家心灵柔软的一隅,为之不舍。这令我更加确信并坚守,一切情与爱,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我感谢因为文字机缘而结识的精神之朋辈与心灵之友人,也感慨自己在回望来路之时,依然怀有激动、快乐与感恩,这正是童年赋予我的。 林依标 2011年3月 (林依标专题博客“十八亿亩”http://blog.sina.com.cn/bnybblog)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