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精读(中华经典必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一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它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全书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流畅,艺术手法匠心独运,观察视角敏锐深刻,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精读》精选原著各卷中最具史学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历史片段,以胡克家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进行了整理,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的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而且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精读》的内容提要如下: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6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精读》由司马光编写。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六国合纵

 长平之战

 奇货可居

秦纪

 荆轲刺秦

 初并天下

 巨鹿决战

汉纪

 鸿门宴

 西楚霸乇

 韩信拜将

 四面楚歌

 白登之围

 萧规曹随

 文帝遗诏

 七国之乱

 张骞通西域

 宣帝中兴

 王莽篡权

 昆阳大战

 刘秀称帝

 班超再通西域

 党锢之乱

 黄巾起义

 董卓废帝

 官渡之战

 赤壁鏖战

 汉中称王

 败走麦城

魏纪

 曹丕称帝

 刘备托孤

 平定南中

 首次北伐

 诛杀曹爽

晋纪

 西晋一统

 权落东海王

 刘曜称帝

 淝水之战

宋纪

 魏主纳谏

 尊道毀佛

齐纪

 孝文改革

 迁都洛阳

梁纪

 高澄欺君

 侯景叛梁

陈纪

 高祖谋伐齐

 淫逸误国

隋纪

 一统归隋

 杨广夺宠

 炀帝奢靡

 东征高丽

 攻克长安

唐纪

 玄武之变

 房谋杜断

 二圣临朝

 武氏称皇

 玄宗掌权

 二相治国

 贵妃受宠

 禄山起兵

 奇袭蔡州

 甘露之变

 黄巢兵败

后梁纪

 梁王称帝

 梁晋争霸

后唐纪

 后唐灭后梁

 君臣论年景

后晋纪

 儿皇帝登基

 死战契丹

后汉纪

 朝中内讧

 兵变澶州

后周纪

 太祖建国

 征服南唐

 北抗契丹

 世宗归天

试读章节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首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当初,晋卿智宣子准备将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胜过别人的有五项,他不及别人的只有一项。鬓发美丽、身材高大是长处,射箭驾车力量充足是长处,技艺全面精通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刚强果敢是长处;如此一来他待人就非常不仁爱。如果他以自己的五项长处欺压别人而又以不仁爱之心行事,那么有谁能够宽容待他?若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定灭亡。”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之言。智果就在掌管氏姓的太史处另立了族姓,叫做辅氏。

晋卿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名叫赵伯鲁,幼子名叫赵无恤。赵简子准备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好,便把训诫的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说: “认真记住这些诫辞!”三年后赵简子询问两个儿子,赵伯鲁不能说出竹简上的诫辞;要他交出自己的竹简,却已经丢失了。赵简子询问赵无恤,赵无恤背诵竹简上的诫辞很熟练,要他交出自己的竹简,他从衣袖中拿出来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赵无恤非常贤能,就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道:“是像抽取茧丝一样不尽不止地搜刮百姓的财富呢?还是像修筑堡垒作为屏障一样让人民生活日益丰厚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作为屏障那样。”尹铎便减少了晋阳的居民户数,以减少税收额度。赵简子对赵无恤说:“一旦晋国有危难,你不要轻视尹铎,不要认为晋阳遥远,一定要把晋阳当做归宿。”

等到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掌管晋国政事,与晋卿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智伯戏弄了韩康子而且侮辱了其家臣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这件事后,劝谏道:“您不防备灾难,灾难必定会到来!”智伯说:“灾难将由我降下。我不降下灾难,谁敢兴风作浪!”智国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犯错误,积下的仇怨难道会显露在明处吗,应该在它没有显露时就谋划对策。’君子能勤于处理小事,所以不会出现大的灾祸。如今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别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做防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是不行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别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呢!”智伯没有听从智国之言。

译文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伯贪财又固执,如果不给他,他就会征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那里得到土地后习以为常,必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必定会对人用兵。然后我们就得以免除祸患而静待事态的变化了。”韩康子说:“这样很好。”便派使者给智伯送上了一处拥有万户居民的城邑。智伯大喜,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他。魏桓子的家臣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呢?”魏桓子说:“他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故索要他人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恐惧;我们给了智伯土地,他必会骄慢。他那里骄慢而轻敌,我们这里恐惧而团结;用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人,智氏家族的命运必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给予他。’您不如给他土地,以使智伯变得骄慢,然后可以选择交好的盟友共同谋划对付智伯,为什么只让我们自己成为智伯的箭靶呢!”桓子说:“这样很好。”便也给了智伯一处拥有万户居民的城邑。

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邑、皋狼邑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统帅韩、魏两家的军队进攻赵氏。襄子准备逃走,说:“我要逃到哪里呢?”随从的人说:“长子邑距离较近,而且城郭厚实完好。”襄子说:“民众筋疲力尽地修筑好城郭,又要拼死守护它,那里有谁能与我同心协力呢!”随从的人说:“邯郸邑的仓库充实。”襄子说:“榨取民脂民膏而充实了仓库,又因为仓库充实而杀死了这些民众,那里有谁能与我同心协力呢!恐怕只有到晋阳去了,那里是先主嘱咐之地,也是尹铎宽厚治理之地,民众必定和睦。”于是逃向了晋阳。

译文

智伯、魏桓子、韩康子三家率领军队包围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城墙不被水淹没之处只剩六尺,锅灶没于水中生出了蛤蟆,城中的民众却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坐车在水中前行,魏桓子坐在车子中间驾车,韩康子坐在车子右边手持武器。智伯说:“我现在才知道水是可以灭亡他人国家的啊!”听了这句话,魏桓子用手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背,因为汾河的水可以淹灌魏的安邑,绛河的水可以淹灌韩的平阳。缔疵对智伯说:“韩、魏必会反叛。”智伯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反叛?”缔疵说:“是从人情事理推知的。我们率领韩、魏的军队攻打赵氏,赵氏一旦灭亡,灾难必定会波及韩、魏。如今约定战胜赵氏后三家瓜分赵氏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墙不被水淹没之处只剩六尺,城中的民众宰食马肉,但他们两人却没有表露出喜悦的神情,反而显出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缔疵的话告诉给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解释道:“这个人说别人的坏话其实是想为赵氏游说,使您对我们两家产生怀疑,而松懈于对赵氏的攻打。不然,我们两家难道不愿意尽快分到赵氏的土地,反而想去做那些危险却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吗!”两人出来后,缔疵进来说道:“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给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这事的?”缔疵回答说:“我见他们对我仔细端详且匆促走开,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我察觉到他们的想法了!”智伯却并不悔改。缔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暗中出城拜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统率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氏灭亡后,韩、魏两家就是接下来的目标了。”两人说:“我们心里知道会是这样的情况,只是害怕事情还未成功我们的谋划就泄露了,那么大祸立即就会到来。”张孟谈说:“谋划出于二位之口,入于我的耳,有什么妨害呢!”两人便暗中与张孟谈约定,商量好行动的日期后就送走了他。到了约定日期,赵襄子在夜里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官吏,并决堤放水淹灌了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慌乱,韩、魏两家的军队从两翼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领士卒进攻智伯军队的正面,大败智伯的军队,于是杀死了智伯,杀尽了智氏全族之人。只有辅果因另立族姓得以保全。

P2-6

序言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上的不朽巨著。二人被称为“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赠太师、温国公,赐谥文正。司马光生于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为世人所景仰。司马光自幼嗜学,尤爱历史,一生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编撰完成《通志》战国迄秦的前8卷,进献给英宗,旨在为君王提供治世借鉴。英宗支持司马光的想法,下诏设置书局,并让他自己选择助手,继续修撰此书。神宗即位,对司马光的修史计划予以支持,并以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他任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书局随身而设,专心修撰《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全书终于修成,自治平三年(1066年)置书局起共历时19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16朝、1362年的历史。书中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地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欢之态,深入地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

司马光修撰《通鉴》,目的明确,即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就决定了此书在选材上更着重于政治史,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记载得详尽深入。而这些内容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充分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一件事情的全貌或一项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还依据才能把历史上的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作出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史书一贯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日”等。全书共186篇,“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通鉴》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向为史学界所推崇。《通鉴》所引之书据估多达300余种,所录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对后世史学、尤其是编年体史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鉴》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唱”。全书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流畅,艺术手法匠心独运,观察视角敏锐深刻,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书中的很多语句后来都演变为成语,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当然,《通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受限于时代和阶级,司马光对于所有变革均持保守态度,比如他把历代农民起义称为“贼”或“寇”。《通鉴》在体例上也有失当之处,比如它坚持采用一个年号,而其他年号一概不提,这样,在同时出现几个王朝时,在时间记载上就会给读者造成不便。

元佑元年(1086年)十月,《资治通鉴》出版,在当时及后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宋时已经有人为《通鉴》作注,尤以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最为出色。而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是史学界通行善本。本书精选原著各卷中最具史学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历史片段,以胡克家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进行了整理,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文的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而且也十分注意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学术的可靠性,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当然,不妥和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