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中华经典必读)
分类
作者 (春秋)孙武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武等编写的《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精读》一书包括《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两个部分,精而全地对我国军事史上的双璧做了新的解读。本书在保留了原著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之外,新添的“解读”和“经典案例”部分,以更加通俗化的注解和案例,将书中所要传达的意旨完美地呈现了出来,突破其在传统的军事领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在外交、经济、管理、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也有所体现,是一本宜于各行各业人士研读和学习的“红宝书”。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著作,历来为军事家必读之书,被奉为“百代谈兵之祖”。《三十六计》是中国兵法家对战争计谋的总结,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的结晶。二者的思想智慧和应用价值早已超越兵书的范畴,而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运筹、商业经营、外交应对、为人处世等。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精读》一书一书整合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的全部内容,将“天下第一兵书”和“天下第一谋略书”中的奇谋精略作了详尽的阐释,将中华民族先哲们的智慧结晶移植到了现代的商场和战场去解读,扫除了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使饱含真金的国学经典变得丰腴生动起来。书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战争、谋略艺术,闪耀着的醍醐灌顶式的慧光,穿透了几千年历史风尘泛起的重重迷障,在信息爆炸式出现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精读》由孙武等编写。

目录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国之大事

经之五事

因利而制权

诡道

少算不胜

 作战篇第二

用兵之费一

用兵之害

因粮于敌

智将务食于敌

取敌之利者

兵贵胜

知兵之将

 谋攻篇第三

善之善者

上兵伐谋

谋攻之法

用兵之法

国之辅

乱军引胜

知胜之道

 形篇第四

胜可知而不可为

自保而全胜

修道而保法

胜兵若以镒称铢

 势篇第五

治众如治寡

奇正相生

善战者势险、节短

以利动之

求之于势

 虚实篇第六

善战者致人

诱敌以利

攻其所不守

战必我所欲

藏我而形人

知战之地

胜可为也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形于无穷

兵之形

五行无常胜

 军争篇第七

迂直之计

军争

兵以诈立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用众之法

将军可夺心

穷寇勿追

 九变篇第八

君命有所不受

九变之利

智者之虑

用兵之法

将有五危

 行军篇第九

四军之利

地之助

谨察

兵非益多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地形篇第十

地之道

败之道

兵之助

战道必胜

视卒如婴儿

知兵者

知彼知己

 九地篇第十一

依地而变

合于利而动

兵之情主速

兵士甚陷则不惧

携手若使一人

将军之事

为客之道

霸王之兵

陷之死地然后生

巧能成事

践墨随敌

 火攻篇第十二

火攻有五

五火之变

非利不动

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篇第十三

先知者

用间有五

无所不用间

先知其守将

反间不可不厚

以上智为间

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试读章节

解读

战争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如果军队在外长期征战,国家财力就会衰竭。所以,要想得到“用兵之利”,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用兵之害”,进而尽量地避免出现这种危害。因此,作战时就一定要有“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

用兵作战,讲究先发制人,速战速决,若后发则制于人,久拖则于己无利。作战消耗的时间越长,则物资用度耗费越大,士兵的锐气越受到挫败。物资用度耗费越大,对国家的经济打击就越大,导致民穷国弱,甚至会动摇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将士无心应战,甚至出现厌战、反战的倾向,这时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真是妄谈了。此外,用兵作战须行“诡道”,作战双方在制定自己的用兵策略时,也要揣度敌方的战略,战术,速战速决才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时间拖久了就等于给敌方以喘息的机会,容易让敌方识破自己的作战意图。故张预日:“师老财竭,于国何利?”

此处,孙子还提到了如果战事拖延会带来的四种恶果:首先是“钝兵锉锐”,士兵疲累,军心动摇;其次是“国用不足”,国家财力被削弱,经济受损,民众苦不堪言;再次是“中原内虚于家”,国内空虚,民众对时局不满,奋起反抗,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内乱丛生;最后是“诸侯乘其弊而起”,国家内虚,时局动荡,别国趁机进犯,后患无穷。所以,用兵作战贵胜而不贵久,战事拖延则百弊丛生。

经典案例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即位前,“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他在位时,三次东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没有亲自入朝觐见为由,派兵东征。但是隋炀帝却错误地下了一道诏令:军兵凡是被征召加入远征部队的,无论现驻扎于何处,都必须在次年正月到涿郡(今北京)集结。此令一下,全国都变得兵荒马乱起来。同时,隋炀帝征调大批工匠到东莱(今山东莱州)打造战船。除此之外,隋炀帝还征调江准以南的民工和船只,运送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到涿郡。次年正月,一百万隋军将士集结于涿郡,对外号称两百万大军。隋炀帝志得意满,正式出兵征讨高句丽。他为了炫耀武力而举行了盛大的出师仪式:隋军大部队分为若干小部队,每日出发一支队伍,直到第四十天才全部出师完毕。各军首尾相接,旌旗招展,十分壮观。但是,这一盛大的举动导致隋军行动迟缓,失去了最好的战机。三月,隋军在辽水东岸大败高句丽军队,乘胜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句丽军死守辽东城。隋军久攻不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七月,高句丽军设伏,诱隋军入彀,隋军在隋炀帝的错误指挥下中计,隋军大败。隋炀帝只好下令班师。第一次远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可是,隋军刚到前线,礼部尚书杨玄感就在黎阳起兵造反,攻打东都洛阳。隋炀帝只好撤军回救洛阳。于是,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武器盔甲全部被丢弃。由于军心不稳,隋军在退兵时被数千高句丽军杀得大败,伤亡惨重。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也以失败告终。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不顾内忧外困的政局,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时,大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全国,兵士也大量逃亡。但高句丽国小,财力不支,便派使臣来求和。隋炀帝便趁势答应议和。

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是以“胜利”收尾。但是,他的三次征讨行动已经耗尽了隋朝的国力,将隋朝逐渐带向灭亡之路。这就验证了孙子所言的“战宜速胜”的理论。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事不仅会造成国家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消耗,而且会激起民众的反抗。  三井公司先发制人

日本的三井高级技术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产业集团,它位于日本北九州高速公路东侧,主体建筑是一幢白色大楼。三井公司的产品在世界集成电路基板市场上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数量,东芝、日本电气、德克萨斯等60个公司都使用它的产品。该公司生产的精密仪器、马达和车床等产品也行销世界,声誉卓著。三井公司从创业之初的3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流电子厂家,其成功经验在于“先发制人”。

三井公司总经理三井孝昭曾经说过:“新产品的推出、市场的占领,往往是先者为胜。如果领导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就会受制于人、步步吃亏。”其实,他之所以有此觉悟,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有过教训:他曾经研制出十分精巧的手摇计算机,但因为没有重视销售环节,所以未能及时形成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结果被其他公司抢得先机。痛定思痛,三井孝昭才有了上面的觉悟。在此后的经营过程中,三井孝昭以先发制人的策略为公司赚取了巨额利润。

1955年,三井孝昭对集成电路基板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最终成功地用“冲压法”制造出基板,比之前的“照相蚀剂法”降低了90%的成本。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及时把产品投放市场。德克萨斯公司首先试用,感到效果极好,便大批量订货。随后,其他几家大公司也争先下了订单。三井公司的生意顿时大好起来。此后,三井又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市场做得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三井孝昭有先见之明,他总是笑着说:“不是的,我只不过是做到先发制人罢了。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先干后看,以求其成。”

P19-21

序言

《孙子兵法》又称《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成书最早的兵书之一。《孙子兵法》历来为军事家必读之书,被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曹操注解《孙子兵法》时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而唐太宗李世民亦对此书有“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的作者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孙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生活于同一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末期至公元前5世纪初期。孙武的祖先原系齐国贵族,后因齐国内乱,家族逐渐衰败,孙武毅然去齐奔吴,迁居吴国罗浮山。后经伍子胥推荐,孙武携兵书十三篇(即《孙子兵法》)觐见吴王阖阊,获重用。后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都与孙武的善用兵是分不开的。孙武以兵法和善用兵见闻于世,故被后世誉为“兵圣”。

《孙子兵法》大约有6000字,共13篇,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之前的战争经验,论述了有关军事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命题和用兵原则。在论述战争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即战争的本质的同时,更揭示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孙子兵法》的13个篇章中每篇都有一个论述主题,篇与篇之间还有密切的联系,书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围绕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军事思想展开的。《孙子兵法》成书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书中孙武对兵法的阐述里,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出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如书中提出了诸如敌我、众寡、利害、攻守等矛盾对立体,并提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由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光芒的哲学著作。

《三十六计》是中国兵法家对战争计谋的总结,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的谋略之书。它将深奥难懂的军事理论概括为三十六计,并且每一计策都配以通俗生动的成语作为计名,易懂易记,所以比一般的兵书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因此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三十六计”一语的出现早于成书,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原是王敬则讽刺东昏侯父子,面对无可挽回的败局,便以逃跑为上策。这里,“三十六”为虚数,就如三百六十行、门客三干一般,数字都概指数量多,“三十六计”表示诡计多端。及至明末清初,有心人附会俗语,采集群书,搜集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计谋、战争经验及军事思想,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然而,究竟是何人于何时编撰了此书,于今已不可考。

《三十六计》中共有六套计策,前三套为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为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一套计策包含六计,全书共三十六计。每计中包括总括计策的计名、计名解说以及按语。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军事术语,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歌,有的直接借用成语。计名后的解说依据《周易》中的阴阳变化之说以及古代军事理论中的刚柔、奇正、攻防、虚实、主客等矛盾对立体相互转化的理论编写而成,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影子。根据研究,解说后的按语形成要晚于计名和解说,其文字较浅显,是对解说的解释和补充,其中多引宋以前的战例以及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古代军事家的名言。 虽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均为军事理论著作,但它们的思想智慧和应用价值早已超越了兵书的范畴,逐渐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这两部书的应用巳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而是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运筹、商业经营、外交应对、为人处世等。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我们编写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一书。本书除了对两部兵书的本经进行详细的注释和翻译外,还列举了大量的古代、近现代战例、商战战例和处世智慧,更配以精美图片以飨读者,力求使读者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能享受视觉的愉悦。倘若本书真能对读者有所启迪,那对于编者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

鉴于编写时间和编者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讹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见谅!

编者

2012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5: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