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俗话里面有哲学(漫画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席子杰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席子杰所著的《俗话里面有哲学(漫画版)》是一位上过讲台、当过记者、开过公司、蹲过班房、阅尽人间百味的老江湖半生的经验,40年的总结。书中插图为知名漫画作者的原创。封面设计独具匠心。厚重大方,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

内容推荐

席子杰所著的《俗话里面有哲学(漫画版)》内容简介:俗话里面出智慧。《俗话里面有哲学(漫画版)》通过对俗话的深层次解读,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哲学,将基于民间智慧的俗话用精辟的语言和形象的绘画呈献给读者,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悟和不一样的阅读享受。

目录

Part 1 见什么都不怪,看什么都顺眼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以不变应万变

 牢骚太盛防肠断

 人不求人一样高

 脑袋掉了碗大的疤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人要入世,心要出世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

 人算不如天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Part 2 低调是一贯的作风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得意不忘形

 烦恼皆因强出头

 大隐隐于朝

 有理不在声高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众人皆醉我也醉

 不争一时之长短

 头上不能长角,身上不要带刺

 强中自有强中手

 死要面子活受罪

Part 3 神龙见首不见尾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揣着明白装糊涂

 化干戈为玉帛

 隐强示弱,蓄势待发

 拉大旗作虎皮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不按常理出牌

 识时务者为俊杰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大丈夫能屈能伸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Part 4 定位换位不越位

 干什么吆喝什么

 此一时,彼一时

 官大一级压死人

 对号入座不会错

 伴君如伴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花花轿子人抬人

 县官不如现管

 送佛送到西

 近水楼台先得月

 敢于替领导背“黑锅”

Part 5 四海之内皆兄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救急不救穷

 五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长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

 苟富贵,毋相忘

 大难临头各自飞

 君子之交淡如水

 要想少碰钉子,就要会兜圈子

 先小人,后君子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一手托两家

 城隍爷不跟小鬼称兄弟

Part 6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好汉不吃眼前亏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不和他一般见识

 打掉牙齿和血吞

 不逞匹夫之勇

 每逢大事需静气

 拿得起放得下

 得饶人处且饶人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捆硬柴要用软绳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Part 7 学会说“中国话”

 当着矬子不说矮话

 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话不投机半句多

 笑一笑,十年少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逢人只说三分话

 王顾左右而言他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针尖不必对麦芒

 化腐朽为神奇

 莫说他人短与长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Part 8 天下无不可用之人

 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不拘一格降人才

 用得着的靠前,用不着的靠后

 杀鸡给猴看

 不要开空头支票

 吃透两头

 打一巴掌揉三揉

 水浅养不住大鱼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个萝卜一个坑

 得一兔则饲以一鼠,得一狐则饲以一禽

Part 9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不打无准备之仗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煮熟的鸭子也会飞

 扼杀在摇篮之中

 放长线,钓大鱼

 放人一马,手下留情

 嘴巴不要像裤腰带一样松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烫手的山芋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脚踩两只船

Part 10 偶尔露峥嵘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打蛇要打“七寸”

 越描越黑

 丑话说在前头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妇人之仁使不得

 恶人自有恶人磨

 哑巴吃黄连

 替罪羊,替死鬼

 不浑水,金蝉脱壳

 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

试读章节

Part1 见什么都不怪,看什么都顺眼

到什么时候我们才遇事不至于大惊小怪?答曰:成熟的时候。没错,成熟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在荆棘丛生的社会环境里仍然有足够的智慧把摩擦系数降到最低,使我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相对和谐。应该说明的是,成熟和年龄没有量化的关系。有的少年老成,属于早熟;有的是“老顽童”,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悬殊很大,属于永远“长不大”一族。可见,成熟更多指的是心理、思想和性格的范畴。如果非要给“成熟”一个界定的话,那么可以说,当一个人“见什么都不怪,看什么都顺眼”的时候,就算成熟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的成长关键在阅历,读万卷书还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这万里路最好是形形色色的路——崎岖的路和笔直的路,坎坷的路和平坦的路,遍布荆棘的路和开满鲜花的路。见多识广,心中不慌。没住过五星级酒店的人一进“香格里拉”可能找不着北,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老江湖的老爸有一个理论,再贵的美食也要尝一尝。这不是“胃”的需求,而是“心”的需求。富人和穷人拒绝吃鱼翅的理由和心态是迥然不同的。

江湖上有句话,叫做“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见过”和“吃过”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能满足于“见过”。

见怪不怪,不是一开始就不怪,而是见多了自然就不怪了,换言之,叫少见多怪。所以,“曾经”很重要,没有“曾经”就不要奢谈巫山之云、沧海之水。

人生的苦难在当时是苦难,在之后是经验的结晶,是夺不走的财富甚至是毕生的荣耀,想想曼德拉吧。

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战士,他身上的伤疤可能和闪闪的徽章一样多。

所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额头碰出了血。重要的是,那种摔跤、碰头时的疼痛带给你足够多的人生经验,它使你今后的人生路上少摔跤、少碰头甚至不摔跤、不碰头了。

书读得越多越好,但书生气越少越好。不再“激扬文字”的时候,你就接近成熟了。被社会以及个人阅历过滤的书本知识,去掉了教条,留下的是活性分子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那种东西无色无味、无影无形,但又时时附着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之中。老江湖称之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江湖上还有一句倚老卖老的经典俗话,叫做“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白米还多,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种强势的口气,让人无法辩驳,只因为他拥有太多的“曾经”。

江湖上还有一句倚老卖老的经典俗话,叫做“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白米还多,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种强势的口气,让人无法辩驳,只因为他拥有太多的“曾经”。

以不变应万变

高手过招更多比的是定力,先出招先露破绽,如果一击不中很可能落在下风。“先下手为强”并不是绝对的,它要满足若干个条件才成立;不出招不露破绽,不变反而是明智的选择。

“不变”不是顽固,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把理性留给自己,从而更精确地对形势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决定变或不变,整体变或局部变,本质变或形式变,马上变或等等再变。

变与不变有道德和功利的双重考量,不变可能利益受损,变了可能德行有亏。因此很纠结,很难两全,是为“窘境”。我们要尽量防止自己身处如此尴尬之地。但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也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然,要看得懂轻重才行,千万别占小便宜吃大亏,到时候肠子都悔青了。

做事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变,但做人的原则和目标不可以变。这一点,要抱元守一,禁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江湖上有一句话叫做“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不变”当可以应万变。

四川的“变脸”,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人们惊叹它形形色色的脸谱变换得迅捷,快到我们来不及眨眼。但在生活中,善变似乎并不是美德。反复无常、见风使舵、朝秦暮楚、墙头草等词语都有明显的贬义。而以利益为唯一驱动力的“变”,不仅变,而且快,更被斥为“势利”。江湖上有句话叫“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此之谓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是什么?“戚戚”就是以利益为目标的患得患失,是变与不变的选择上的纠结。

老江湖说,当真理被谬论层层包裹的时候,坚持真理,始终不渝,不迷信,不盲从,不跟风,就成为一种高贵的品质。P1-4

序言

作为长久以来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俗话,以其富有哲理、形象生动、词语简练、朗朗上口的优势为大众所接受。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专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在交流中引用俗话,以求更形象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就如同汉语中的成语、诗词、典故一样,俗话早已成为汉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它和汉语言的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汉语言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以及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俗话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知性表达,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在。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你刚刚升职,就很容易听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议论;如果你的家人也因此有所改变,那么别人就会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你的升职多少有些背景,那么就会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感叹;如果从此你家门庭若市了,想必会体会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世态;如果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自然会察觉周围人的微妙变化,因此叹息“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的人之常情;如果遭遇更麻烦的事,昔日的亲朋好友避之而唯恐不及,你的心底自然升起“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的悲凉;如果一切皆成定局、回天无力了,你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俗话的“俗”,表明了它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正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它是鲜活的、生动的;而经过长时间流传最终约定俗成,也揭示出它蕴涵了被广泛认同的生活智慧。当然,严格地说,俗话不是真理,但不能否认俗话里面有真理;俗话不是哲学,但不能否认俗话里面有哲学。正如真理不能绝对化、哲学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一样,俗话当然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相反,因为俗话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它在强调某一方面的同时很容易忽略另外一方面,所以脱离了具体环境孤立地看待俗话,自然就会破绽百出了。

据说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俗话,觉得充满了哲理,但也有一些情况令他们感到困惑,那就是看起来都很有哲理的俗话,放在一起却又产生了矛盾,明显不符合逻辑。比如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种情况也正应了一句俗话,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个对比是机械的,而不是辩证的。我们知道,任何哲理一旦脱离了条件,就立刻变得虚无了。这也正是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俗话的原因所在。

俗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地了解人情世故,使我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当然这需要先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对俗话要有理性的认识和甄别。如果说“俗话”是一座金矿,那么它只代表含金的矿石是客观存在,并不等于这里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在开采的时候,必须运用的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值得注意的是,俗话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有它的时代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俗话,已经远远不适应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明显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快不富”等。总之,我们所专注的是俗话里的哲学,并学会驾驭它,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它所误导。

作者

2012年8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