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曾让冈村宁次向共产党投降,背后有什么阴谋?蒋介石为何要包庇冈村宁次?两次炮击金门有什么炮外之音?……
《台前幕后(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由马振犊主编,集中介绍1949-1989年海峡两岸半个世纪的国共关系发展,以比较全面、详细,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前幕后(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振犊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京曾让冈村宁次向共产党投降,背后有什么阴谋?蒋介石为何要包庇冈村宁次?两次炮击金门有什么炮外之音?…… 《台前幕后(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由马振犊主编,集中介绍1949-1989年海峡两岸半个世纪的国共关系发展,以比较全面、详细,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帮助。 内容推荐 《台前幕后(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由马振犊主编,《台前幕后(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集中介绍1949-1989年海峡两岸半个世纪的国共关系发展,以比较全面、详细,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帮助。 目录 第一章 大厦倾 国民党兵败退孤岛 追穷寇 解放军部署攻台湾 蒋介石怆然别大陆 解放军雄师逼台湾 “白皮书”美国推责任 台湾岛一片哀叹声 第二章 朝战起 国际上风云际会突变 求美援 国民党偏安局势得保 朝鲜半岛战火突起 蒋介石“绝处求生” 志愿军出师卫国 两岸进入军事对峙 第三章 困孤岛 蒋介石痛定思痛 镇美蒋 解放军炮轰金门 蒋介石大清洗“改造”国民党 国民党苦心经营保台湾 共产党反偷袭沿海集重兵 解放军万炮齐发轰金门 第四章 守金马 蒋介石坚持喊“反攻” 打又谈 毛泽东牵着美蒋转 蒋介石“病急乱投医” 共产党首倡“和平统一祖国” 台北密使悄赴北京 再轰金门有炮外之音 神秘“白团”悄然而终 “国军救火队”胎死腹中 第五章 “绝交部”国民党渐成“国际孤儿”联合国 五星红旗驱走“青天白日” “反攻”,“反攻”再成幻梦 “蒋总统八十不退” 尼克松访华起旋风 “处变不惊”与“处惊要变” 蒋经国摸了一下莫斯科的手 第六章 惧两弹 蒋介石反攻梦破灭为民族 两岸仍怀一致共识 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求统一 蒋介石反攻不成心不甘 反台独,蒋经国访美遭暗刺 深藏心底的民族情结 国民党完成父子传位 第七章 求统一 共产党号召“和平统一祖国”应变化 蒋经国最终“欲向历史交待” 北京设计“和平统一”最佳模式 蒋经国主台政“以不变应万变” 开党禁,民进党出世抢政权 国民党内外交迫“以变应变” 春暖日融两岸关系坚冰渐开 蒋经国临终“欲向历史交待” 尾声 试读章节 1949年5月26日清晨,上海吴淞口外。 淅淅沥沥的连天小雨将大海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暗色,使人感到空前的抑郁与烦闷。“太康”号兵舰像一叶漂浮的小舟,在大海的簇拥下缓缓地摇晃着。一个身着中山装、头戴黑呢帽、拄着文明拐的老者,站在军舰的前甲板上正举目向海岸望去,面对远处雷鸣般的炮声和隐约可见的爆炸火光,似乎无动于衷。他,就是蒋介石。 这位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此刻正经历他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刻——十几年来的专制与暴政,近五年来的倒行逆施和一意孤行终于结出了恶果——他闯荡半生构筑起来的蒋家王朝大厦眼看将倾,他在独自默默地品尝着他这位昔日的“北伐统帅”“抗战领袖”,而今被全国人民所唾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刻骨铭心和难以名状的。 他仰天长叹,心中充满愤恨。既仇恨夺他江山的共产党,也仇恨在他身边的那批“党国败类”,那个落井下石欲置他于死地的李宗仁、调兵逼宫的白崇禧、投共不归的赴北平和谈代表团以及在各地战场上调转枪口的大小将领……他把满腔的仇恨化作无穷的报复欲望,他要杀,要烧,要破坏一切带不走搬不动的东西,“不为我用何以资匪”,他决心将要撤离的地区变成一片废墟,给共产党留下一摊最乱的烂摊子。 “总裁,外面风大,请进舱休息吧。”不知何时,侍从室主任俞济时轻步走到蒋的身边,伸手欲搀扶他回舱。 蒋介石没有吭声,眯着眼眺望上海方向,一动也不动。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大公子蒋经国手执一份电报急急走了过来:“父亲,上海战报,防守浦东洋泾镇的第三十七军,已退到浦江以西,守高桥的第六十二军和七十五军已被共军包围,高桥已失守……” “什么?汤恩伯在哪里?我要亲自问他,这仗是怎么打的?”蒋介石沉不住气了,连连顿脚,手杖把甲板敲得咚咚响。 半小时以后,在“太康”号兵舰舰长房舱内,蒋介石斜靠在椅背上听着各地的战况汇报,蒋经国站在一幅不大的挂图前,根据手中电报,一边比划着一边讲解:“五月十二日,共军三野第九、十兵团对上海外围发起进攻,浏河、太仓、昆山、嘉定、平湖等外围据点发生激战;十四日,共军向我五十二军防守之狮子林、月湖、杨行、浏行一线全面进攻,战况空前激烈,共军损失惨重;上海工商界在国际饭店组织劳军,发给五十二军军长青天白日旗及勋章;十六日,我第一线外围守军第五十一、一二三军放弃阵地,撤向市区;十七日,战况全面趋烈,汤司令调整主阵地布置,浦东地区增配防守部队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与原守军十二军、三十七军、五十军组成浦东兵团,由五十一军军长阙汉骞指挥;浦西地区由石觉副司令长官直接指挥,第七十五军守苏州河以南,第五十四军(缺一九八师)任真如、大场之守备,第五十二军守吴淞要塞,第一二三军及第二十一军一部守江湾。” “汤恩伯在哪里?”蒋介石欠身问道。 “汤司令现在市区总指挥部。因战况紧急,不能脱身。” “好的,继续讲下去。” “二十日,我守高桥第十二军受到重创;二十一日,上海对外航空联络中断,吴淞口已在共军火炮有效射程之内;二十二日,以交警总队接替第七十五军苏州河一线阵地,七十五军则调防高桥增援;二十三日,在金家桥一带我五个团兵力与共军激战肉搏反复冲杀,死伤惨重。共军进入苏州河以南地区。” “什么,这么说共军已经攻占了苏州河以南地区?”蒋介石惊问。 “是的。”回答是一声低低的几乎听不清的声音。 “完了,完了。”蒋介石心口一阵发冷,他连忙对俞济时吩咐道:“赶快电令汤恩伯、石觉,尽量把部队撤出来”。 “我立即去办。”俞济时转身欲走。 P3-4 序言 经过多年搜集素材,特别是近几年来孜孜不倦地从各种报刊书籍中探寻一鳞半爪的点滴资料,我们运用在民国史编研方面的专长及对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的熟解,反复易稿,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稿。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小作,对国共两党隔海相望40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与了解,对我们国家这一段历史及其中的经验教训,有所感悟,从而更加坚定致力于祖国最终统一大业的信念。 有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本书中虽然有些段落采取了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但其内容却都是各有凭据、有史书为证的,其中绝无任何虚构的成分。特别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在这40年里的对台方针及其秘密工作,海峡双方的秘密交往,在本书中所引用的事实每一件皆摘自于公开出版的书刊、报纸与杂志,有据可寻,并无任何不能公布或尚未公布于世的秘密在内。唯其中可取者在于将这些历史事实以一线索贯穿一气,给读者提供了解读这40年国共关系历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剖面,并由此对相关的历史上国共关系史实背景做一介绍,使读者能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由此明了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与人心之所向,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此而努力。如果达成这一目的,那就是实现了我们的写作意图。 本书之写作由马振犊策划拟纲,并任第1~5章、尾声写作,虞亚梅、陈宝珠分任6~7章写作,最后,由马振犊统稿修改完成。再版时许海芸参加校阅工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及完成后,台湾政局与海峡两岸局势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对于蒋氏父子统治后的台湾及两岸关系之变化,本书碍于篇幅未能继续展开,有待今后再续补充。但我们希望,在坊间许多有关台湾岛现代历史的专题著述中,我们的书能够在集中介绍海峡两岸半个世纪以来的关系方面,以比较全面、详细、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帮助。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特点所在。是否如此,相信读者翻阅本书之后,会有一正确的结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