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刨根问底经济学(大转型时代的42则经济闲话)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赵红军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随便翻开一期《南风窗》,一篇文章《白拣了老爸来当》@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文章虽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但对已有女儿的我,实在无法拒绝这篇非经济学的文章跳入我经济学的眼帘。

作者讨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问题,指出了大多数父母。特别是父亲们常常犯的那些错误。对照我自己,从心底里说,我还算是个不错的父亲,但也犯了作者所说的类似错误。比如,我常常为读书+教学+研究所累,常常在女儿找我来玩的那会儿,轻易就找了个借口“爸爸要看书,你自己玩一会儿”,打发走可爱的女儿。看着这篇文章中描述的类似情形,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常常陪女儿一块儿跑步,骑自行车,履行过做父亲的一些角色,但无意中从女儿埋怨的口气中,我也获悉了我做父亲的不是。“爸爸你每天就是看书、看书,有这么多的书要看吗?”这篇文章的作者说道:“钱并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唯一元素。”但我也犯了父亲赚钱养家本身就是对家庭、对孩子的爱这一观念性错误。特别是文章中提到的那个故事:“爸爸,你每小时的工资是多少?”爸爸说:“30美元。”孩子说:“爸爸,我能否用15美元买你半个小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这个还算坚强的父亲,第二次流出了那控制来控制去最后还是没有控制住的眼泪。这让我好好想了想作者提出的这个看上去不是经济学,但却很经济学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到底该付出些什么?

有人说,父亲赚钱本身就是对家庭、对孩子最大的爱。的确如此,在茫茫人海、偌大世界上要求得生存确实是每一个家庭的第一要务。看看那天高的房价、自己低廉的收入,想想每天上班路上那高昂的通勤费用,每走~步所必须付出的那两位数增加的费用,再看看那节节上涨的水费、电费、通信费、生活费,我实在非常无奈。本来,我并不是一个对金钱非常敏感的人,所以我能从公司退出并回到学校,但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节节上涨的各种费用,越来越多不该市场化但越来越快的市场化改革(比如医疗、教育、体育馆、公园、游乐设施等)却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同样一个道理——在当下的中国,金钱才是我们唯一的救命稻草,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虽然我1门还不至于仍处于温饱线上,但与温饱线距离并不远的我们,仍时刻不停地开动着那赚钱的发动机。有几次,我问了几位与我相差不多的教授,问他们在上海的感受,他们的感受与我十几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感觉相差不多——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城市,更是一个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的城市。在这个城市,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并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相应报酬,教育工作者也似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奉献者。想想这些,不禁让人感到些许的辛酸。但与作者所告诫我们的这个道理相比,像我这样有一些空闲时间的人,怎么能这么舍本求末呢?毕竟生活当中除却金钱之外,更重要的元素就是爱。我虽然没有金钱,但我有的是时间,因此我也有付出爱的充分条件。我可以抽出一些时间,陪女儿玩耍、跑步、下棋、骑自行车、剪纸,这些可不一定是物质丰富、金钱多多的人所能办到的…… 2008—2009年,我的确非常快乐,我的女儿更是非常快乐。我游学北美,她随我游学,我去图书馆查资料,她上学、放学、去美国同学家里玩。每当下午的时候,我必定会带着她到我们家旁边的杰克逊公园或者密歇根湖边玩。那日寸候,女儿是多么高兴,简直成了快乐的小鸟,无忧无虑,尽情玩耍,尽情遐想。每到吃饭的时候,家里墙上张贴的水彩画、手工剪纸都是女儿向我展示自己杰作的好时候。有一次。我去女儿学校见他们老师。一进门,老师就告诉我,女儿是他们册上的剪纸专家,并指给我看班级墙壁上到处乱飞的蝴蝶,原来它们都是女儿的杰作。这让我这个做父亲的感到十分光荣和骄傲。

我不止一次地问过我周边的人,人生最大的投资是什么9结果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股票、债券、房子、车子。有一次,我故意提示说,人生最大的投资是不是孩子?结果,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回应。大多数人对我说,对孩子有的只是付出,别谈什么回报,他们长大成人,就会远走高飞,有的永远不会回来。我想,这可能正是国人教育的最大失败之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自我、自私的教育,在他们心里,没有别人,而只有自己。看看全国,看看上海越来越多的小皇帝们,越来越多的小孩、大学生因为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动辄自杀的事件,你就知道,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或者其他什么环节出错了。很多人都将这个错误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师德的不规范,其实家庭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绝大多数的父母天天上班,小孩无人照料。好不容易早点回到家里,但那可恶的电视却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生活费用高昂,绝大多数的父母以为有了金钱,就能弥补对孩子爱的缺失。像我这样日寸间还算比较充裕的父亲,在孩子的身上所花的时间尚且不多,难怪有那么多的小孩长大成人之后,就会远走高飞,永不回头。

孩子固然是上帝赐给每个家庭的小天使,但孩子教育不好,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没有在爱的沐浴下成长,却很可能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天然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魔鬼。

我不愿成为一个老来孤独的人,我也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成为那种自私、自大、个人中心主义的小魔鬼,而是父亲面前的小天使、开心果。P1-3

书评(媒体评论)

赵红军博士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根底,从人民关心的议题出发,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见微知著的观察,让学术与生活完美结合,为经济学的“经世济民”作了最好的见证,可谓热忱关注国家发展与民生经济的优秀学者。

连正世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

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台湾宏冠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宏冠实业(南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这本经济学随笔将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问题置放在或者引申到一个古今历史和中外制度的宏观视野中加以考察和比较,这与作者在中外求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在国企、外企工作过的丰富阅历有关,更与中国独特的体制现状有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作者在各种比较和反思中常常“郁闷”、“叹息”、“着急”甚至“生气”,然而同时又不断冷静地反思并积极地“呐喊”、“谏言”、“规劝”,且始终保持对中国未来的谨慎乐观,是一名直面现象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王勇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世界银行顾问

这部作品强调理性,注重效率,权衡利弊,得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赵老师的这本书属于趣味经济学类书籍,所有内容取材于作者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绝大多数都是作者亲身体会和见闻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学生入学、旅行者在途、商业人士饭后茶余品读、闲暇消遣的佳品,又是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基本人文、经济学素养的好书。

张平

书稿的最早阅读者、整理者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在编辑赵红军教授所写的“经济思想的盛宴”系列专栏时,我感觉他是一个对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抱以挚爱的学者。在看他的《刨根问底经济学》这本书稿时,我更感觉他同样热爱生活中的经济学。思考或者不思考,经济学就在生活里。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指引读者发现生活中经济学美妙之处的好向导。

郑景昕

《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编辑

后记

本书收录的文章,绝大多取材于你、我、他生活周围的真人真事,其中记述的案例、事实与思考,基本上是我从一个纯粹经济学人或者消费者的视角进行的经济思考、分析和评论,其中的不少案例曾经在我给本科生所讲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生“高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中使用过很多遍,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案例的讨论,学生们一方面熟悉了现代经济学中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合约理论、制度理论等对于理解中国现实问题的强大解释力,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乃至很多一进校就准备步入社会甚至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不少80后、90后学子来说,这些案例的讨论一下子将他们引入了经济学扎实理论的神圣殿堂,使他们晓得了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真正魅力所在。

作为一名有着内资、外资、国有、事业单位“四栖”从业经验的教师而言,我深深地知道“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哲学原理的重要性。在我日常的教学、研究和工作生涯中,我曾经直接或者间接地碰到了很多令人尴尬的例子。有的教师知识非常渊博,理论功底也非常扎实,但是他们往往成为学生不喜欢的那一类教师,因为他们的课堂大多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更没有笑声,往往成了简单说教、枯燥推理的场所。也有的教师,虽然上课时风趣幽默,案例颇多,但由于老师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的有限,时间长了,老师身上的光环就渐渐退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这类教师的喜爱。

在我与几千名外贸学子(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打交道、给他们上课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体会到了80后、90后学子们的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才思敏捷,反应迅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很快,对经营实务、如何赚钱有着非同一般的强烈向往,对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排挤与拒绝。这些特质中有其正面的内容,但其中透露出来的负面内容,也让我们这些教育者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不能我行我素,我们更不能对此不理、不问,因为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变换我们的教学戏法,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下一代。

书中收录的这些小品文,也许就是我这名经济学者“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也是我在经济学理论课之外变换教学戏法,并呈现为学生的另外一道开胃菜。曾经有数不清的学生参与了其中很多案例的讨论,虽然他们的名字我可能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们所在的年级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他们分别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5级、2006级、2008级、2009级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生,还有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国际法学院的研究生们。其中还有那些通过这些经济学案例,逐渐步入国内外经济学殿堂,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乔治城大学、丹佛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们,在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已经毕业在美国以及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外贸学子们,在此对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和对我案例的有益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对于此书的出版也有不少人提供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我的研究生张平、潘刚曾经通读了书稿的大部分内容,他们还参与了书稿初期的文章分类、阅读、评论、校对。华南师范大学的董志强教授最初给我推荐了一家出版社,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龙江教授也帮我推荐了另外一家出版社。香港科技大学的王勇助教授是我在芝加哥大学访问期间认识的好朋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迈尔森的学生,他多次鼓励我出版该书,并热情地为该书的出版社撰写了评论。中国人民大学的聂辉华副教授,是经济随笔的高手,也是经济学专业论文发表的佼佼者,他对本书的评论非常中肯。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台湾宏冠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宏冠实业(南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连正世先生作为企业界的代表,也为本书撰写了评论。我20年前的大学老同学、现北京某公司销售经理王集勇先生,经常给予我学术研究、随笔出版以莫大的鼓励。东北财经大学的蔡丽编辑不厌其烦地来回修改文稿,就其中的每一张图、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标点进行认真细致的编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亲朋对我撰写此书过程中的容忍与鼓励,特别是我女儿赵沈书蕾在书稿中的插图,尽管少了几分专业和细致,但她插图中所表现出来的童趣、天真和活泼,也定会为读者带来阅读内容之外的另一番乐趣。

赵红军

二○一二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 家长里短

孩子成长的经济学

我成为房奴

上海人“精明”二三事

节日送礼的经济学

毒誓算不算一项好的制度设计?

“老夫少妻”的经济学

第二章 生意内外

老板喜欢什么样的下属?

花旗银行,让我吓了一跳的银行

银行卡越多,客户的选择就越少

世博园不提供开水的经济理由

亏本的生意谁来做?

财富能圆快乐梦吗?

第三章 人在旅途

列车员卖小板凳与供求

多彩多姿的多伦多

美国到底强大在哪里?

威尼斯的船公与中国的教育体系

世博会能见证多少个“丑陋”的中国人?

人,三十而立;改革,三十而成熟

第四章 刨根问底

经济学能不能研究生男生女问题?

中国人命不值钱吗?

“看病不贵,看病不难”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

温州人三十年奋斗路带给我们那些启示?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什么存在编制?

第五章 宏观追问

上海地价过高的连环危害

感受六年来的物价变化

美国经济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刻

金融行业是否天然不稳定?

为何诞生了鲁班的我国家具制造业仍落后于西方?

改革开放以来三个乡镇的兴衰变迁

第六章 三思而行

大学城地铁站规划以什么为本?

法院安检能否三思而后行?

农民有什么可怕之处?

上海的黑车治理应有新思路

学习者为王,不学习者为寇

上海被海水淹没 VS 《物权法》高票通过

第七章 管理取胜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经济世界最大的成本是什么?

美国科学研究领先世界的诀窍是什么?

谁拥有时间的所有权?

关系、业务与科技之不发达的一个解说

中国崛起的制度经济学逻辑

序言

中国社会大转型与新一代经济学人的崛起

——序赵红军教授《刨根问底经济学》

韦森

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与社会改革。这场以对内引入和发育市场与对外开放为主轴的改革,不但引发了30余年的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运作方式、人们交往形式和生存方式,乃至人们思想认识和文化观念的巨大变迁。整体而言,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市场化了。由于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社会的运作中,政府不但没有从经济运行中“脱嵌”出来,而是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调控、干预、参与并驾驭市场,从而也产生了卡尔?博兰尼在20世纪40年代就所观察到的一个看似悖谬的奇特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到经济体系之中”了。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当今中国正在逐渐演变生成这样一种非常独特的经济社会运作体制:一方面“政府统御市场”;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运行又从属于市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可能比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各国更具有博兰尼所描述的那种“嵌入性”经济社会体制的典型特征。

当然,恐怕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目前中国的这种体制还只是一个“转型体制”,一种“过渡体制”,还不是一个稳定成型的“中国模式”。中国政府领导人和执政党一再坚持说要深化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这足以说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大转型的“现在进行式”。当代中国,需要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需要走向一个良序的法治民主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应该说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大致共识。

中国社会的大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的小农自然经济以及在传统小农自然经济上构建起来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乃至网络信息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也实际上正在重构当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乃至社会财富占有和社会收入分配上差距拉大,也自然会导致由传统中国社会以及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体制遗传下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社会关系的调整甚至错位,并且带来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乃至文化观念上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已经市场化了的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政府的领导和普通公务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市场交换、市场运行,或至少通过市场购买来消费和生存。这样一来,市场运行中每一种变化,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调控的每项政策和措施,都往往会触及诸多人的利益,也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评价和议论。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已经相当程度上开放了的中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尤其是微博的迅猛发展,使得任何一个经济、社会、政治、司法、文化乃至消费事件,都会在全国大面积地即时传播,并自然会招来各种各样的议论。在此情况下,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社会,确实正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大变局。

在这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或言走向尚未十分明朗的大变局之中,尤其是在这种业已演变生成下来的“强势政府统御市场与社会”的体制格局中,任何人都难以预测乃至规划我们经济社会的未来走向,以及进行整个社会体制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国人,面临着个人和家庭、企业或单位的日常选择,都要对周边所闻所见尤其是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情和事件做出自己的应对和评判,也自然会对未来中国当走之路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评论。在这样一个社会格局中,如何判断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这种种现实世界的种种日常事务又怎样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连接在一起?经济学人又应该如何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如何给予评判?

这部文集,给出了一个“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且受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日常事务的理论解释。赵红军教授在个人繁忙的经济学理论探讨中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真实事件和问题所观察和说出的一些“闲话”,是否言之成理?是否正确?你是否同意?那要留待每位读者去品味、判断。但是,作为一位熟知红军经济学分析理路——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这些年看着红军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年长一点儿的朋友,我可以这样说:红军,作为一名已进入经济学思考的经济学博士和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的思考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乃至最主要部分;经济学,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我1982年刚从国内一所大学毕业而刚找到一家研究机构的职位时,曾说过这样一句年轻气盛的话:“马克思说,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现在看来,经济学人应该是经济学的人格化。”今天,当愉悦地读红军的这部《刨根问底经济学》中的篇篇短论时,我似乎又记起来自己还年轻稚嫩时的“豪言壮语”。这部文集中所汇集的红军博士篇篇平朴、扎实而充满思想和洞识的经济学短论,难道不让我们就应当确认“经济学人当是经济学的人格化”这一点?

为此,我诚挚地向广大读者——不管你学没学过经济学——推荐赵红军教授的这本经济学随笔集。

是为序。

韦森于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谨识于复旦

内容推荐

这本《刨根问底经济学(大转型时代的42则经济闲话)》是作者关于日常生活中种种真实现象、反常现象、深层次和容易被普通大众忽略的现象与问题的经济闲话集。收在其中的文章,几乎全部是作者赵红军近年来的亲身经历,或者在工作、学习以及研究中深切感悟到的,《刨根问底经济学(大转型时代的42则经济闲话)》又与普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问题。

编辑推荐

《刨根问底经济学(大转型时代的42则经济闲话)》是一部经济随笔文集,集结了赵红军博士对生活的普遍思考,他的这份“经世济民”情怀能够帮助咱们老百姓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谁说距离一定产生美?经济离我们生活如此之近,咱们也想一窥经济学的真面目。期刊上发表的经济论文看了开头就想翻篇,但是,“经济随笔”恰好可以为经济学和老百姓之间联接上“鸿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