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海拾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嗣良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嗣良编著的《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

内容推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联,多见于学府、书名和孔庙。

尽管曾嗣良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了。甚至会感到,曾嗣良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海岸边不顾海浪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学海拾贝》是曾嗣良的杂文集。

《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回眸

 一 回眸珞珈感恩无尽

 二 失去手臂的维纳斯

 三 怀念哀牢

 四 不服老的美国朋友

 五 从老有所为到老有所乐

 六 忆刘德俊同志

第二章 时政述评

 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讲”教育学习心得

 二 今日俄罗斯:富国中的穷国

 三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长治久安

 四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五 共产党员要勇于实事求是

 六 必须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第三章 文明诚信

 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

第四章 经济述评

 一 区域经济与木桶原理——第三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

 二 “马太效应”的启示——首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

 三 “抹黑”与“贴金”——也谈如何看待小水电

 四 用系统工程学观点看小水电径流调节

 五 对我省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六 云南省应继续大力开发水电

 七 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八 关于整合玉溪钢铁资源的思考

 九 “玉烟”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

 十 别了,小农经济观念

 十一 烟矿并举增强后劲

 十二 玉溪邮电方兴未艾

 十三 破除小生产观念迎接大市场挑战

第五章 电力科普

 一 我们为什么向大电集资

 二 依法保障电力事业健康发展

 三 玉溪“先行官”的创业史

 四 坚实的步伐光辉的历程——《元江电力工业志》序

第六章 诗歌、格言

 诗四首

 为《睿智风采》代序

 书赠钱家学

 清明祭母

 格言

第七章 受访录

 一 了解才能支持

 二 治水又办电——访玉溪地区行署副员、水电专家曾嗣良

 三 撤地设市:人大任重道远——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曾嗣良访谈录

 四 “引水入城方案是可行的”——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嗣良

 五 艰难的抉择巨大的发展——访原玉溪地区行署副专员曾嗣良

试读章节

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

每当和朋友们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文明市民的培养问题,而且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两座城市:我国的张家港市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

张家港从一座“农民城”发展为新兴的文明城市,给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桩小事。曾有两位记者走在南京的街头上,无意中发现两位匆匆赶路的女士边走边吃东西,并小心地把果皮纸屑放进一个塑料袋里,直到遇见果皮箱后,才小心地把它丢进去。其中一位记者说,她们肯定是从张家港来的,另一位记者将信将疑,上前一问,果真如此。记者问她们,是不是怕罚款,才不敢乱扔果皮纸屑。她们答道:“不是的,我们在张家港就习惯这样做了。”

这真是一个可贵可敬的好习惯!

在悉尼市,闻名世界的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和杰克逊港湾等,令人流连忘返。而令我最难忘的,是两位不知名的悉尼市民。我赴澳大利亚考察矿业期间,在悉尼候机时,还有一天半时间游览市容。我初到悉尼,难免东张西望。走着走着,不小心踩到了走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老外”的鞋后跟,与他同行的一位洋女士与他一起回过头来看着我。尽管他俩的神态是温和的,但我还是有点难为情,赶紧用不熟练的英语向他俩道歉。想不到男“老外”反而微笑着向我说了声“对不起”。我懵了一下,补充说,是我走得太快踩了他,他却说不对,是他走得太慢才会被我踩着。我听后不禁也笑了起来。随后他与我还友好地交谈了一会儿。

这段情景历时不过两三分钟,而悉尼市民文明、友善、幽默的形象,却像浮雕一样,刻在我的记忆中。

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上面两个小小的事例,可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文明市民是文明城市的主体,文明建筑是文明城市’的载体。两者的关系,有点像演员和舞台的关系。没有精美的舞台,优秀的演员难以充分显示她们的技艺,相反,舞台再好,而演员蹩脚,那就必令观众败兴了!

不过,这个比喻本身也有蹩脚之处。因为舞台表演总是有导演的,而千百万市民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其文明风貌,则是谁也难以导演的。如果硬要找一位导演,那就是“习惯”——千百万市民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互相促进而形成的文明习惯。

曾被马克思推崇备至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我们把个人的性格扩展为市民的文明风貌,把个人的命运转换为城市的文明进程,那么,培根的这句格言也可用于文明市民的培养。

首载《玉溪日报》1998年10月22日第1版

P37-38

序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联,多见于学府、书店和孔庙。

尽管我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了。甚至会感到,我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海岸边不顾海浪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我的老家在广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广州度过的。1959年,高考前报志愿,按我自己的爱好和志向,本是想学文学或历史的。但父母都劝告我:还是学工科好。好在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对电学、力学尤有兴趣。于是,我的第一志愿选择了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被录取为该校本科生,并以优等成绩读至毕业。从此,我把电力工程作为自己的终身专业,而把文学历史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后来,我虽已“奉命”从政,但仍不改初衷,并延续至今。

前些年,我因公出差,曾先后到过福建省的厦门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这两座城市都靠海,而城市的人文风貌却差异很大,唯独有一点是很相似的,就是都有很多卖贝壳的小商店,店里陈列着许多色彩斑斓的贝壳项链,引人注目。由此,我受到启发:何不把自己几十年来拾得的“贝壳”也串连成项链,既便于保存,又便于阅鉴呢!于是,我开始筹备出版这本小书。

末了,补充说明两点。其一,本文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其二,另有部分公开发表过的电力技术方面的论文,因其专业性太强,很不适合多数读者阅读,故未收入本文集。

我恳切期待各位读者对本书给予批评和指正。

曾嗣良写于昆明银海森林小区

2012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