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家藏御书房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本章主要讲述了治国之道,老子运用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向人们揭示了“道”的真正含义。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宇宙的逻辑产生同一性,从而从逻辑上再造宇宙,解决宇宙的起源问题,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这种方法应当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以为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找到宇宙的起始点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方面,宇宙的诞生早于人的诞生,属于人不可能看到的现象,这就好比每一个人不管如何追溯也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的诞生过程,更不可能亲眼看到自身父母的诞生过程一样;第二个方面,人不管使用任何实验的手段,都不可能在整体上消灭或再生人本身赖以存在的宇宙。这些简单的理由表明,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注定不能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关于宇宙整体的起源的研究首先只能属于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范畴,其后才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

有无相生:此“有”:“无”与第一章中的“有”、“无”内涵不同,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生,存。

形:体现、显现的意思。

倾:依靠。“高下相倾”指高、低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恒也:永恒。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与儒家的“圣人”含义不同。《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概念,是老子所理想的具有道行的统治者。

处:处世行事的意思。

无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就是不妄为,而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的意思。

万物作而弗始: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作,兴起。始,首倡。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生而不有,指“圣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指“圣人”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居:当,任,据。

去:离,与居相反。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突显,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对立存在,音与声互相陪衬,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主宰,创生一切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关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数也。自然已足,为则败也。知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王夫之注:“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据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则白黑竞而毁誉杂。圣人之‘抱一’也,方其一与一为二,而我徐处于中;故彼一与此一为垒,乃知其本无垒也,遂坐而收之。垒立者‘居’,而坐收者‘不去’,是之谓善争。”

南怀瑾《老子他说》:“美与善,本来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渊源的希腊哲学中,便有以真善美为哲学的歌德。中国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样的标榜,尤其对人生哲学的要求,必须达于至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现在从后世道家所标榜的修道,与学术思想上的应用两面来讲,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凡是人为所谓的关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关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关,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无绝对标准。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P3-6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序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镇或今安徽涡阳)人,生卒年不详,与孔子同时。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后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而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吏,就是在周朝首都洛阳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国家档案。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在现在洛阳仍然有“孔子入周问礼碑”。

据《史记》记载,孔子到洛阳去,想就礼的学问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这个东西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人格高尚的人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去做官,如果时运不济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格,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罢了。”孔子回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至于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此后老子的行踪越加扑朔迷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此外还有说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飞升。又有传说老子游历到了今天的小亚细亚,同现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渊源。不过这是一种传说,缺乏历史考据。《庄子》书中载有“老子死,秦佚哭之,三号而出”,有人认为这是老子老死于秦国的证据。

还有一种影响很大的传说,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道士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称老子携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在道教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代,由于全真教失势,被彻底焚毁,禁止流传。

不过,老子的事迹始终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于连老子是谁都确定不了。

《史记·老子列传》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有人说老子、李耳、老聃不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耳”与“聃”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共记载了三个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至于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并未说明。史学界对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道德经》的作者。

东汉中后期,道教逐渐形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为“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道德经》,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此后,《道德经》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内容推荐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实为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的作者是老子。

编辑推荐

《道德经全集(洞见真谛的为人之道)》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堪称最透彻、最实用、最好读的国学典藏,是首部融汇古今名家批注、传承千年文化精华的国学经典。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后来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