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编著的《中国复兴之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较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书由10个部分组成,计80多篇文章。该书作者多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国内知名主流学者,另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均曾公开发表过。文章的宗旨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巨大成就之总结,同时对经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并提出有益见解。
追寻现代中国,发现真实中国,需要重返改革现场。从改革的起点,沿着中国复兴之路,一路思索,一路总结:从原点出发,中国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成就?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哪些问题?中国将朝向何处去?改革之路在何方?回首复兴之路,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跃然纸上。但其间潜在的问题,也会慢慢浮出水面。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著的《中国复兴之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访谈形式为主,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新成就。同时更多关注对于改革开放的总结和思考。改革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尝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面对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结底,发展,是最高层次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理性的建言、合理的建议,至关重要。《中国复兴之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本集中高级领导干部、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等诸多智慧者思想精华的大书。在书中,有条理地回顾过去,清晰地认识现在,更理性地展望未来。
序
1 追寻现代中国
回望新中国
建国60年的中国经验,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
“强国共识”下的经济崛起
外交60年:入世与创世
“西方”在哪里:向世界学习之路
海外华人的“中国认同”故事
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
驻法大使吴建民
2 发现真实中国
我们应该怎样去相信未来
破除“中国模式”迷思
追问行政主导模式的持续力
考量“十二五”:未来棋局的“落子”设想
资本大国“进化”录
3 重回改革现场
西柏坡上几代人:每天都是赶考的日子
另类变革路:南街村的“二十四节气”
哈尔滨:一个工业先行者的追赶历程
56个民族在一起:那些西南民大人
太湖大学堂:风声雨声读书声
“全球化实验室”一瞥:前门的时光隧道
4 社会的转型
松花江治污十年螺旋
走出三鹿废墟:一个公共品体系的艰难重建
追问上海社保案:大上海的转型轨迹
新北川启示录:生活方式如何革新
三峡与万州:带着体温的移民史
寻找太空驿站:中国登月三个时间表
5 重建中国社会
公民胡小燕
工资单的秘密
“钉子户”列传
国家转型试验:还要不要温岭
“善”者俞可平
协商对话是解决治理难题的“第三种机制”——访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
6 改革在深化
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强势政府”逐渐淡去,“市场先生”来到上海
给社会组织松绑和放权
敢为医改开药方?
教改“旗手”
《社保法》背后的智囊们
土地确权颁证的那些事儿
7 可见的未来
改革需要一个路线图——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落实新36条,打破发展的制度障碍——专访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
未来中国结构转型“新红利”
收入分配改革:应保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一
改善民生,经济才有内在动力——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
社保基金缩水须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访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
中心主任郑秉文
8 前行的路径
中国崛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
善治,通往幸福之路
大国外交应持主动的建构性思维——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一
科学发展PK加快发展
从历史上看稳定与久安之道
共同富裕与国民幸福
9 展望未来中国
国有经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发展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城乡统筹:方向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再过10年,西部大开发将出成效——访原国务院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
就业应该从过去抓数量变为抓质量——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张车伟
财税改革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可做、应做之事——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