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月来我出门的频率大幅上升,除了每周三次去上课之外,李惟有活儿干的时候我也去当临时跟班。他的工作虽不定时却也没见有多少空闲,至少我跟了这么久都是如此。照理说他工作多是好事儿,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点儿颠覆三观——居然有这么多人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请私家侦探调查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工作伙伴……人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人人都想方设法打探别人的秘密。
话说回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内容,相较之下要比窥探隐私稍微高尚正直点儿。
寻找玩儿失踪的债务人,这种事完全可以跻身李惟个人最喜爱的任务前五名。他说过,这种活儿单纯直接,心细就行;委托人要得到结果是为了顺利地走法律程序,鲜少私人冲突;过程中基本不包含仇人相见愤而动粗的情景,比如捉奸成功当场崩溃的正房。
“兰年我被高跟鞋抽过,不骗你。”他的表情和语气都像在说别人的糗事,“那时候我还是菜鸟,委托人坚持要求只要我看到她老公跟别人进酒店就立即通知她,她必须在现场亲眼看见。这一到现场就坏了,她知道了房间号就冲上去踹门,拉都拉不住。两女一男衣衫不整地在房里打架,我正要出门叫保安就挨了一鞋跟儿,要不是胳膊拾得快,我脸就成两块了。”
李惟不允许我在写小说的时候透露案例的细节,他自然也不会让我知道得太细。难得今天他主动提起这么生动的往事,我立刻激动了:“爱情伦理动作片啊这是!提鞋打你的是正房还是小三儿?”
“你想啊,正房冲进门去抡包就砸,小三儿从床上下来提起鞋迎战,保安进来后还耗了十来分钟才停火。”
“后来呢后来呢?”我不由自主地从靠背上坐直了身体。
“你矜持点儿行不?一听打架就激动。”他相当鄙视地瞟我一眼,“没有后来了。后来一概不接受委托人的特殊要求。干活儿就干活儿,不能再把个人感受掺和进去。当时我就是同情那个大姐,理解她不亲眼看见不死心的心情,结果本来安安静静拍几张照片就行的事情,闹到报警才算完。有些距离该保持就要保持,能避免很多难堪的后果。指不定大姐事后比谁都后悔。她提要求是一时冲动,她正在气头上预计不到后果,而我本来可以避免把这事儿闹大。”
“唉,要不然你这么想吧:至少她痛揍了老公和小三儿一顿,能心情舒畅点儿也算是好事儿。”
“你以为她没挨打啊?本来好心满足她的要求,结果害得人打了一架。”他说着,似乎是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喂,你这个思路很不科学,冲进去打人是她的选择,不是你的,”我不知道那一瞬间是怎么得来的闪电般的灵感,从水杯架里拿出保温杯豪迈地朝他一递,“如果你非要觉得每个委托人的行为你都得负全责,我也不想说啥了。来,赶紧把你自己一枪崩了吧,崩了就没鸭梨(压力)了。别担心,现在这个活儿还有我呢,没了你也完全能行。来,拿着这个,自由地崩吧!”
他的表隋再一次很不明显地抽搐了一下:“……就你这渣演技,趁早别糟蹋《犯罪心理》了。赶紧放下我的杯子,当心给我晃漏水了。’’
“啊?保温杯杯盖儿不是防漏的吗?”
“不要转移话题,我们刚刚进行到批评你的演技这一环节。”
“渣是渣了点儿,”我老老实实把杯子放回了杯架里,“好歹我也付出了创意,怎么说你也该给个惊奇的表情啊!”
“‘创意’是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他又故意停顿一下,不用想就知道接下来没什么好听的话,“意思是正常人一般干不出这事儿。”
“呸,我最正常了。”
“是谁跟我说过她经常穿睡衣下楼买菜,理由是反正没打算在蔬菜店找男朋友?这逻辑也叫正常?”
——记性好的人有时候真是格外讨厌。
还好,在他面前我也没什么好装的:“老实说,见了我之后是不是又有一个美好的词汇在你脑海中幻灭了?”
“女作家?我可从没把女作家想象成神仙姐姐,倒是以前不知道这么二也能写书。” “……你闭嘴。”
“距离闭嘴倒计时三分钟,我们要到了。”
我拾眼往路侧看去,下一个匝道近在眼前。主路南侧的视线可及范围内隐隐约约有个院子,想必就是那里。
……
P32-34
Season 1
聂蕙葶
E01 所谓希望
E02 纸张浪费者
E03 六度分离
E04 久宅是病
E05 谍影囧囧
E06 墨菲定律
E07 贪食蛇
E08 查理?高登
E09 出师不利
E10 思密达脸
E11 邦德你好
Season 2
聂蕙葶
E01 午夜的另一面
E02 为黛西小姐开车
E03 第三人称外视角
E04 泰迪熊
E05 孩子们都很好
E06 云图六重奏
E07 前任
E08 昨日之旅
E09 错误选项
E10 月宫
E11 答案
Season 3
聂蕙葶
E01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E02 160华氏度
E03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E04 最后的佳人
E05 第一次约会
E06 圣克里斯托弗
E07 不起眼儿的时钟
E08 自深深处
E09 柳园往事
附录 爱不会随时间老去
[特别推荐]
1
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
2
You know my name
3
Diamonds and Rust
4
Blowing in the wind
[历久弥新]
1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
2
Burnt by the sun
3
Famous blue raincoat
4
Forbidden colours
5
To be by your side
6
Older Chest
7
Here to stay
8
Thinking of you
更远房间的声音
女摄影师珍妮弗·麦克卢尔曾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为拍摄对象,进行了一个私人摄影项目——《更远房间的音乐声》,以此来提出并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
她说:“我看着朋友们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反而产生一种不知意义的迷惑,我试图寻找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答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问题本身。这组照片就是关于这种迷失的描绘。”
那一组照片中有阳光照进空荡荡的室内泳池,在澄蓝的水面上投下光斑;有鲜艳的绿地毯中央,仰面躺着一只黄色的电话听筒;有斜顶阁楼一角,蓝底白花的墙纸斑驳剥落的形态;有光线昏暗的房间窗外,薄雾笼罩绿荫的风景……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片段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有趣的是,假如你也像她那样试图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每日经过的陈旧风景透过照片看上去都像是新的——原来晨昏之间阳光会给窗帘截然不同的透明度;原来抽屉里卷成卷状的袜子看上去像一堆冬菇;原来洗手间的淋浴喷头总是会略微歪向固定的方向。
同样,如果日复一日地拍同一件东西,你会见证它的变化。你会知道一个苹果究竟是从哪天开始慢慢软塌下去不再水分饱满,你会知道灯罩上从哪天起开始有第一层薄薄的灰。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过着过着就变了”这种事,每一件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这变化太细微,夹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毫不起眼儿。而我们早已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
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不,我们感觉不到期待,除非能向自己证明生活并非枯燥的重复。
成长的过程亦然。意识到自己终将老去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这缓慢而隐蔽的过程自从成年起便悄然开始,直到许多年后你才恍然发觉自己的变化。
我们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长大,途中渐渐磨平了与生俱来的单纯与莽撞,回过头只看见仍栩栩如生却不再那么鲜活饱满的青春。只有我们自己了解当中的区别——用于定义我们的词由“年少”替换成“年轻”,未来不再是不可预期的漫长岁月,而是一个两位数字的倒数时限。我们已经体会过独立的人生,已隐约看到自己在这庞大世界里的位置,不复年少时的好奇,不复无知时的勇气。年岁渐长的我们学会斟酌,学会考量,学会妥协,学会犹疑,学会不再那么相信直觉。这些能力就像骑自行车或游泳,一旦学会便成为本能。
当新的“本能”覆盖旧的,我们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某个天平倾斜了。一枚枚砝码不可阻挡地由丰盛的情感缓缓地滑向规则。年少时整个世界都摆在面前,我们仿佛有无数选择可以一一尝试;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件一件丢掉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留下属于自己的固有形态。 年龄一个一个数字往上加,而生活的内容却在一点一点地做减法。你有了不会再吃的食物、不会再穿的衣服、不会再尝试的工作、不会再选择的人。
老去是无可避免的过程,如同成长。它并不意味着某些特质的消退,而是我们开始本能地遮盖住某一部分的自己。
起初,你会遗憾、会惧怕、会频繁地回忆从前,听到任何有关青春的话题都难免内心溢满感慨,乐此不疲地试图借由与他人相似的记忆去反复验证自己是否曾虚度青春。
相信我,它不会持续很久,直至你安然接受:某天自己终将老去,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与这地球上所有的人相同。
同时你也将明白:我们真正惧怕的并非老去本身,而是怕自己与这世界之间的关联变成一种贫乏而僵硬的模式。
今年我29岁。
在29岁生日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明年就将进入三字开头的年纪。一直认为30是一条分界线,我却预想不到一年之后的生活会与现在有任何不同。这大概便是那位摄影师要表达的“不知意义的迷惑”。
我试图寻找生活中重要的答案,与你一样,与这本小说中的她们一样,与所有人一样。
她们的故事并不特别,只是三个不同年龄的单身女人的生活片段。她们就像每天在路上与我们擦肩的那一张张陌生的、渐露疲态的脸,她们是你,是我,是栖息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焦灼、悲伤和快乐。
她们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镜像,是“更远房间的声音”。
虚构的故事总有结局,不是在此处,就是在别处。而此时此刻还真实地生活着的你和我,在老去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吗?
正如这几句诗: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
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真诚,
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日复一日,我们都在互相辨认中接触时间的轮廓。
这些年,感情像香水满了又空,生活像手袋新了又旧。
浅白色试图寻找生活中重要的答案,与你一样,与《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这本小说中的她们一样,与所有人—样。
《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中的她们就像每天在路上与我们擦肩的那一张张陌生的、渐露疲态的脸,她们是你,是我,是栖息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焦灼、悲伤和快乐。
她们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镜像,她们对时间流逝怀有不同的迷惘,她们透过爱找到通往自己内心的途径。
人人都通过互相辨认来确定时间的流逝。很多故事再发展一个世纪都不会有结局,可我们依旧心存许多真诚——
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这半个月来我出门的频率大幅上升,除了每周三次去上课之外,李惟有活儿干的时候我也去当临时跟班。他的工作虽不定时却也没见有多少空闲,至少我跟了这么久都是如此。照理说他工作多是好事儿,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点儿颠覆三观——居然有这么多人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请私家侦探调查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工作伙伴……”这是来自浅白色著的《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的节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