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曾家历史,一则可谓之一个“繁”字,“繁”的是曾家人物涉猎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二则可谓之一个“谋”字,“谋”的是曾家人在其所在的领域之内见识之深、成就之大,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同时,曾国藩家族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正是值得后人加以梳理、考察和总结的。
这本《曾国藩家族》(作者周太)介绍了曾国藩的家族史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太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观曾家历史,一则可谓之一个“繁”字,“繁”的是曾家人物涉猎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二则可谓之一个“谋”字,“谋”的是曾家人在其所在的领域之内见识之深、成就之大,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同时,曾国藩家族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正是值得后人加以梳理、考察和总结的。 这本《曾国藩家族》(作者周太)介绍了曾国藩的家族史料。 内容推荐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绝非徒有虚名。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从挽救朝廷,到“同光中兴”,可谓是中流砥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的口号响遍中华大地,不断刮起一阵一阵的曾国藩热,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崇尚曾国藩的为官、为人之道,希望从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上,汲取诸多政治智慧、实干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进而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对当时中国的真面目做出独立的判断。 这本《曾国藩家族》介绍了曾国藩的家族史料。 《曾国藩家族》的作者是周太。 目录 〔第一章〕耕读之家 001 曾家的“风水” 002 “排一方之难”的曾玉屏 003 曾家第一位“知识分子” 009 有福气的“怜妹子” 013 少年叔侄如兄弟 016 〔第二章〕从农家少年到国之栋梁 019 蟒蛇投胎 020 求学之路多坎坷 022 贵人穆彰阿助升迁之路 027 “七七八八”的一品夫人 029 从愤青到老江湖 033 〔第三章〕五兄弟皆受皇封 039 中兴名臣曾国藩 040 “管家”曾国潢 049 “一身二尸”曾国华 051 “忠襄”曾国荃 054 “弃商从军”曾国葆 059 〔第四章〕曾国藩的幕僚 065 曾前李后两师生 066 教育救国吴汝纶 071 “烈妇”左宗棠 074 “誓翦海中鳄”彭玉麟 079 洋务先驱丁日昌 083 “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 086 “立雪再生来”李元度 089 “官二代”胡林翼 092 “学究天人际”的俞樾 096 〔第五章〕曾氏兄弟的姻亲裙带 099 慧眼识人贺长龄 100 诤友刘蓉 102 湘军缔造者罗泽南 106 “暇浑”李续宾 110 洋务先知郭嵩焘 113 “正大光明自尽”的郭沛霖 116 苦命太守陈源兖 119 〔第六章〕龙生龙,凤生凤 123 曾国藩家教的诀窍 124 壮志难酬曾纪泽 129 数学奇才曾纪鸿 134 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曾纪静 138 苦穷才女曾纪耀 141 劝夫再娶的曾纪琛 143 青年守寡曾纪纯 145 福寿全归曾纪芬 146 称心女婿聂缉椝 150 “慈善家”曾纪梁 153 〔第七章〕君子之泽,五世犹承 157 外交官曾广铨 158 翰苑才子曾广钧 161 基督教徒曾广钟 164 爱国化学家曾广植 167 戊戌变法追随者曾广河 169 棉纺巨擘聂云台 172 国学精英瞿宣颖 177 疯丫头聂其璧 181 科学巨子周仁 184 一代奇才张其锽 187 嫁给教育的曾宝荪 192 以教育为“妻”的曾约农 197 “右派”院士曾昭伦 201 文博大家曾昭燏 206 “治人身”的妙手曾宝菡 214 知者不言俞大维 216 “运椽笔”的曾厚熙 219 “阿曾”曾宪植 221 历史学家曾宪楷 224 试读章节 慢慢地曾玉屏自己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种出的饭菜吃起来才觉得香,自己吃过苦得来的成果心里才踏实。”所以不管是起初家里生活条件不好,还是后来十分富裕的时候,他都坚持这样的持家理念:勤劳肯干,节俭朴素。 走上正途的曾玉屏开始从“孝道”上尽心尽力,对祭祖的事从不马虎。他认为“世人消灾求福,往往祈于神灵。我以为神灵降福亲不过祖考。因此每年设祭,只重生我养我的祖先,其他祭祀则可有可无。我曾家后世即便贫穷,礼教不可废;子孙即便愚笨,家祭不可从简。” 曾家的先辈从衡阳庙山搬到荷叶镇上百年来,没立过自己的祠堂。在这种情况下,曾玉屏和家族的老人们商量为曾家先人修个祠堂,并定下每年十月祭祖的规矩。他认为曾家的富裕是先祖曾元吉的努力才得来的,因此曾玉屏又特意为曾元吉立一个祠堂,“纠族之人议积一岁之租”置圳上之田十亩,又将曾元吉身后四十亩田并为公祀田。这就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将“形聚而神散”的曾氏族人以共同祭祀祖先、共同管理和分享公共祀产的形式组织起来。 虽然曾国藩在其《祖四世元吉公墓铭》中说此事是其祖父曾玉屏与“族长尊三、以彰二公”一同“纠族之人议”。但实际上,通过“筑宗祠置祀产”之举,曾玉屏己经成了曾氏宗族组织的领袖。 同时,曾玉屏不只关心本家族之事,他也热心于公共事业,为拆除无人问津的桥梁、道路出钱出力,对鳏寡孤独残疾的人也竭力帮助。他自己钱不多,不过从不吝惜,认为这些事儿要是等到富了再去做,天下就没有能做成的事。 曾玉屏也很受人敬重。在家中,他极为严肃,一家大小在他面前都非常谨慎,见了他“莫不屏神敛气”。就连大他七岁的妻子王氏(曾国藩的祖母)在他面前也不敢随随便便,“虔事夫子,卑诎已甚,时逢愠怒,则竦息减食,甘受折辱”。同辈人这样,低辈分的曾家人更敬之有加,没有一个人不把曾玉屏的教诲放在心里。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曾玉屏更不含糊。教育子女读书识字,不惜一切代价,把子女送到名师门下。为了塑造书香气氛,他还常常邀请有学识的人来家做客。他对儿子曾麟书的管教尤其严厉、苛刻,“往往稠人广坐,壮声呵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长子,竟日嘀嘀,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词,以为岂少我邪”。而曾麟书对父亲曾玉屏总是“起敬起孝,屏气扶墙,呶躇徐进,愉色如初”。 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套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即家训“八宝”,后来曾国藩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既是农耕时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颇合养生之道。俗话说:天道酬勤,而勤字之本是早。可以说“早起”也贯彻了曾国藩的一生。他在日记中将早起列为修身养性的“八本”之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其中的“不晏起”就是不晚起的意思。 扫:就是扫除,包括洒洗。实际是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在过去的中国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人的生命依赖于自然和自身。为了减少疾病,讲究清洁干净就很重要。古人认为“黎明既起,洒扫庭除”,既活动了身体,又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年终的时候,屋前屋后,还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扫,以示万象更始,一个新的年轮开始。 考:就是祭祀。为国尽忠、在家重孝,这已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美德。对祖先的敬祀既是习惯,又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行为。因为追念远祖,自然不敢为非作歹,民德自然归于纯厚,这与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曾国藩常年在外,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告诫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唯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 宝: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玉屏曾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庭也不能独善其家。所以一旦“旧姻穷乏,遇之惟恐不隆”,“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帮财帮物助力,营造出良好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 书:就是读书。俗话说:“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尽管曾玉屏本人早年失学,未能读书博取功名,年既长而经济条件有所改善,遂“引为深耻”,令子孙出就名师读书,且喜好“宾接文士”,与“通材宿儒”密切往来,对“老成端士”乃至一应读书人均“敬礼不怠”。曾国藩的诗作中,也多以“耕”“薪”入句,如早年诗作:“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都是耕读生活的写照。曾国藩认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辞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他身后没有给子女留下巨额财产,而是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一《曾国藩家书》和大量的藏书。 蔬:就是蔬菜。曾玉屏认为“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这不仅只是心理作用,而且也是一个事实。在农耕社会中的偏远农村,自给自足十分重要。即使在曾国藩点了翰林,全家欢庆之时,这一传统仍未舍弃。曾玉屏说:我家虽出了翰林,但仍要以耕田、种菜为生,不能靠做官吃饭。到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曾国荃也成了浙江巡抚时,曾国藩给家里去信,说曾氏“极盛”之时,更不能忘祖宗家法,牢记不能靠做官吃饭的家教,要在“作田上用功夫”。P4-6 序言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绝非徒有虚名。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从挽救朝廷,到“同光中兴”,可谓是中流砥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的口号响遍中华大地,不断刮起一阵一阵的曾国藩热,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崇尚曾国藩的为官、为人之道,希望从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上,汲取诸多政治智慧、实干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进而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对当时中国的真面目做出独立的判断。 曾国藩曾说过:“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要‘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着力而得自然之味’。”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 曾国藩遵从儒学,不管是为人做事,还是治国育人,都信奉与人为善。他在日记中写道,“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曾国藩历经四朝,又是手握兵权的汉臣,无疑会受到朝廷上下的猜忌,但他最终能“独善其身”而“善始善终”,无疑与他信奉中庸之道有关,这也是他能在风起云涌的晚清朝廷保全自己的最大诀窍。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综合而成的力量才得以镇压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随后又凭借着个人学识、修养、魄力,积极进取,使得晚清时期的危机暂时得到缓解,甚至还一度有了“中兴”之象。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曾国藩发挥了巨大作用。世人应该试着放弃某些成见,并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来看待曾国藩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一味地妄加评论。正如杨国强教授所说: 晚清最后50年,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前后相连地面对内忧外患,是士大夫中自觉的冲锋者。他们在几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超越了一己之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曾国藩深谙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和他的家族,都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曾家当然不光只是曾国藩一人得道,其他成员也都不凡,“君子之泽,五世犹承”。虽然历经二百年,却名人辈出,经久不衰,在社会紧缺的各个要职上“挥斥方遒”,如此长盛兴旺的家族,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纵观曾家历史,一则可谓之一个“繁”字,“繁”的是曾家人物涉猎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二则可谓之一个“谋”字,“谋”的是曾家人在其所在的领域之内见识之深、成就之大,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同时,曾国藩家族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正是值得后人加以梳理、考察和总结的。 书评(媒体评论) 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清史稿·曾国藩传》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毛泽东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 ——冯友兰 曾文正行法主刚,而用人则重血性,尚器识。其于学求思想,则兼取宋学与汉学而归本于至诚;其主身行事,则本于“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的精神…… ——蒋介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