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散文作品的集体亮相。十位作家,每人一本书,呈现中闰当代儿童文学散文作品的最高水平。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篇篇华章,风格各异:或清丽淡雅,或温馨感人,或诗情画意,或粗犷豪放,或婉约细腻……“摘取一朵小花,送你一路芬芳”。肖复兴编著的《永远的校园》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校园/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肖复兴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散文作品的集体亮相。十位作家,每人一本书,呈现中闰当代儿童文学散文作品的最高水平。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篇篇华章,风格各异:或清丽淡雅,或温馨感人,或诗情画意,或粗犷豪放,或婉约细腻……“摘取一朵小花,送你一路芬芳”。肖复兴编著的《永远的校园》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肖复兴编著的《永远的校园》是一本专门给孩子们读的散文集。在编选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也想起我的孩子小时候读书的样子。可以说,这是编选这本散文集时的两种参照物。《永远的校园》分为了五辑,“永远的校园”、“母亲的诗篇”、“风中华尔兹”、“萤火虫之光”、“山水的传奇”,分别抒写了关于校园的生活、母亲的怀念、身边小事的拾零与感悟、山水风景的描摹。 目录 辑一◎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和您家一样的书架 五月的鲜花 白发苍苍 蓖麻籽的灵感 教室的窗前 小学女同学的名字 发小儿 正义路 芝加哥大学借书记 普林斯顿校园邂逅 暴风雨中的手电光 大合唱 那年买书 辑二◎母亲的诗篇 花边饺 荔枝 苦瓜 酸菜 母亲的月饼 窗前的母亲 春节写给母亲的信 温暖的劈柴 阳光的三种用法 辑三◎风中华尔兹 面包房 明信片 等那一束光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风中华尔兹 丝瓜的试验 超重 两角钱 问路 春节回家结婚 保洁工 两个甜瓜 美丽的手语 黄昏时的大雁 手机使街上的人们表情丰富 辑四◎萤火虫之光 葡萄和苹果的悲喜剧 萤火虫 阳光的感觉 曲线是上帝的 雪被城市带坏了 树的敬畏 生命需要平衡 美丽的脆弱 谁更快乐和幸福 火车的敬礼 叫不出你们的名字 辑五◎山水的传奇 水的传奇 崂山的前生今世 辽河源八部 西吉之秋 新疆之夏 杜鹃杜鹃 双瀑记 桂湖吟 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 阿尔的太阳 后记 试读章节 永远的校园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在我的人生生活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lO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的冬天,我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再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可比拟的。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合,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同在一起的自豪感。 如果问我这一辈子什么最让我留恋?那就是校园。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之间,我也曾到过一些大学,或者说大学闯入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涌出一种故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有两次,一次是到厦门大学,一次是在天津大学。 我的一个学生在厦门大学读书,她陪我参观了整个校园,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 她带我推开礼堂的大门,偌大的礼堂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只有台上亮着灯,几个老师和学生在布置着舞台,大概晚上要有演出。这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门外蓝得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着树木的清香,弥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那一刻,时光倒流,我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那次在天津大学,是我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巧,电台的朋友把我安排在校园住。我住进去时已是夜晚,四周被浓郁的树木包围着,林间有清脆的鸟鸣,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间或能碰见几个正高谈阔论而迟归的学生,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和潮湿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第二天清早,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阴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让我很羡慕他们。我想,如果能让我重返校园,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我一定会比以前更珍惜、更认真。我当时真的这样想: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也许是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不愿意见到的事物,才对校园别有一番情感。也许校园本身是相对清纯清白一些而让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错觉吧。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了。同时,我也想:青春真是一刹那,稍纵即逝。我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学生一般只能在校园里呆4年,即使读硕士、博士,也就7年或lO年,他们很快都得离开校园,都得和我一样迅速被这个强悍的外部世界同化而变老。那次,我在天津大学住了十多天,一直到把那部长篇小说录音完。十几个清晨和夜晚,我都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便也和校园外的喧嚣隔绝了十几天,感受到久违的青春气息,虽然有些伤感和惆怅,但美好难再。后来,我把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做《青春梦幻曲》。 去年,我的儿子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学校要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我几次问路,学生们都是那样彬彬有礼,而且用他们青春的手臂指向前方的路。然后,他们消失在绿阴摇曳的前方,于是,便一下子绿意葱茏而飘荡起动人的绿雾。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同时也在想,他能够和我一样,在经过了沧桑之后对校园充满着珍惜之情吗? 记得前几年的一个星期天,儿子在学校复习功课,我去找他,特意带了相机。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也曾是我的母校。儿子就要离开它了,和中学时代告别。我希望给他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也想和他一起同母校留影,留下校园的回忆。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忆往昔,我和他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向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梦就是在这样的年龄时破灭了。 我和儿子站在了教学楼前的校牌旁。校牌依旧,我和儿子一起站在它的一边,两代人的梦都在它的身旁实现。照片会留下岁月和历史,留下深情和记忆。即使我们都不在了,照片还在,校园还在,永远的校园会为我们作证。 和您家一样的书架 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到高挥老师了,心里有些隐隐的激动。明年就是八十岁的人了,腿脚利索,还显得那么有生气,根本不像那么大岁数的人,只是稍稍有些发胖。 高老师是我在汇文中学读书时的老师,那是五十来年前的事情了,想想,那时她30岁上下,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长得漂亮,又会拉一手小提琴,还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出过话剧。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偷偷地喜欢她,觉得她长得特别像我的姐姐,连说话的声音都像。 后来听说,她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从朝鲜战场上回来,部队动员她嫁给首长。她没有同意,只好复员,颠沛流离之后考学,毕业不久,到了我们学校,开始教地理,后来负责图书馆。 我就是在高老师负责图书馆时候,和她逐渐熟悉起来的。那时,我读高一,因为在初三时,我的一篇作文在北京市获奖,校长对她说可以破例准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选书。那一天的午饭时候,我刚要进食堂,看见高老师站在食堂旁的树下,她向我招招手,我走过去了,她对我说起了这件事,说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都行。我的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口拙,一时又说不出什么。她摆摆手对我说,快吃饭去吧。我走后忍不住回头,才发现高老师站在一片花阴凉里,阳光从树叶间筛下,跳跃在高老师的身上,闪动着好多颜色的花一样,是那么的漂亮。 图书馆在学校五楼,由于学校有百年历史,藏书很多,有不少解放以前的书籍,由于没有整理,都尘埋网封在最里面的一间大屋子里。高老师帮我打开屋门的锁,让我进去随便挑。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叹为观止见到那么多的书,山一般堆满屋顶,散发着霉味和潮气,让人觉得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又像是进人了深山宝窟。我沉浸在那书山里,常常忘记了时间,常常是高老师在我的身后微笑着打开了电灯,我才知道到了该下班的时候了。 久别重逢,见到高老师分外亲切,逝去的日子,一下子迅速地回流到眼前。我对高老师说,您对我有恩,没有您,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高老师摆摆手说不能这么讲,然后对在座的其他几位老师说,我去过肖复兴家一次,看见地上垫两块砖,上面搭一块木板,他的书都放在那里,心里非常感动,回家就对我女儿说。后来,肖复兴到我家里看见有一个书架,其实是最简单不过的一个矮矮的书架,他对我说,以后有钱我一定买一个您这样的书架。这给我印象很深。 我忽然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我破例可以进图书馆挑书,高老师曾经和一个同学吵过一架,那个同学也非要进图书馆自己挑书,她不让,同学气哼哼指着我说为什么他就可以进去?为此,文革中她被贴了大字报,说是培养修正主义的苗子。我知道,高老师默默地把这一切自己忍了。我私下猜想,为什么高老师默默忍受了,大概她去我家的那一次,是一个感性而重要的原因。她一直同情我,帮助我。 我对高老师说,我工作后第一个月领取工资时,就在前门大街的家具店买了一个像您家那样的书架,22元钱,那时我的工资才42元半。高老师对其他老师夸奖我说,爱书的孩子,到什么时候都爱书。 我又对高老师说,文革中,虽然挨了批判,但图书馆的钥匙还在您的手里,有一次在校园的甬道上,您扬扬手里的钥匙,问我想看什么书,可以偷偷进图书馆帮我找。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把想看的书目写在纸上交给您,您帮我把书找到,包在一张报纸里,放在学校传达室王大爷那里,我取后看完再包上报纸放回传达室,这样像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一样借书的日子,一直到我去北大荒。那是我看书看得最多的日子。好几本书,都没有还您,让我带到北大荒去了。高老师说,没还就对了,还了也都烧了。在场的几位老师都沉默了下来,那时,我们学校的书成车成车拉走焚毁,冲天大火曾经燃烧着我学生时代最残酷的记忆。 我庆幸在汇文中学读书时遇见了高老师。想起她,总会有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一个人的一生,萍水相逢中能够碰到这样的人,即使不多,也足够点石成金,是你一生的财富。更何况,高老师在我最渴望读书的时候,最大限度和可能地给了我青春的营养,并为此受到不公正的遭际。 送高老师进了汽车,一直看着汽车跑远,才忽然想到,忘记告诉高老师了,那个和您家一样的书架,一直没舍得丢掉,还跟着我。很多的记忆,都还紧紧地跟着我,都没有丢掉,就像影子一样,像校园里树叶洒下了花阴凉一样。P2-7 序言 散文应守住“真我”的底线 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散文本是对韵文而言,因而在中国古代,举凡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类,都可归于“散文”范畴。现代性的散文概念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四分法”,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相对应。现代性散文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界定?对此文论界长期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近来更有“大散文”、“美文”、“文化散文”等种种说法。 这说明散文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好有一比:“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句笑话,凡是明显不能归入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放进散文这个筐。因而散文真可谓大肚能容,除了“艺术散文”外,其他如随笔、小品、杂文、传记,甚至日记、书信等也可归入散文之中。这么说来,散文岂不就成了超市、杂货铺。散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个不散之“神”又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构成散文的精神内核只是一个“真”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也是一个“真”字。“真”是散文的命脉。我对散文的理解是:以真为本,关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 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玄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 “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呜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麻雀飞枝头”。就足够了,还要再来一个散文干吗?曾有某公之作老是被人揪住不放,不是其文笔不够华美、立意不够高远,而实在是“小说化”的痕迹太重太浓,经不起人家的“质疑”与“证伪”。因而此类所谓的“大散文”,也就只能大而化之,云烟境过皆同幻了。 昔者钱穆先生在论中国文学精神时有过这样一番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一面乃是此一作家之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而另一面即是其文字表达之技巧,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在理想上到达人我一致、内外一致之境界,此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的人文修养之一种特有境界也。”(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钱穆更把“有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常是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此又与西方文学有不同。说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钱穆《中国散文》) 钱穆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有我”的创作,即有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真人生、真操行在作品之中。钱穆所肯定的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散文的。 “有我”、“守真”,这是散文之为散文的一个大前提,一条底线。在此前提之下,作者尽可调动浑身艺术解数,尽情挥洒语言才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最能见出作者语言功夫与本领的艺术。散文的语言,自然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应是饱含作者的真灵魂真性情,是作者才情进发时的灵光与喷泉,是有感染力、浸透力、影响力的,是可以鉴赏、品评、默诵、玩味的。艺术的语言,是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联想的,更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心应虫鸟情感林泉的。艺术的语言是以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诗性的力量穿击人心的。 当散文既有了“真我”这一不散之“神”,又具有艺术语言不朽之“力”,如此神力融凝,何愁不是文学之真品、美品、至品? 当然,散文的风格大可各异其趣,因人而异,毕竟文学创作是作者精神进发时的独创性劳动。散文之风格,或闲适冲淡,如三五友人,茅屋品茗。月出东斗,好风相从;或淡雅婉丽,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或雄奇瑰丽,荡思八极,振衣千仞,气韵苍润;或戟刺时事,兼披中怀,笔墨驰骋,神思一贯;或笑谈掌故,剖析旧闻,见微知著,从容含玩。总之,散文艺术是最能释放作者精神思想、展现才情智慧的平台。 由于散文的独特内质与文风的自由开展,因而散文往往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与模板。实际上,很多爱上文学乃至走进文学的人,最早都是因散文滋润触发,从散文学步起跑的,由散文而诗歌而小说而其他。所以散文常常成为文学的敲门。但一旦敲开文学之门,这才发现散文实在是一座深邃的艺术殿堂,它需要人生一辈子的经历、经验去感悟它、品鉴它、经营它。人生浓时味可滋,因而最好的散文大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写出来的。 云南晨光出版社鉴于散文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与优秀散文的阅读推广、为发展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散文创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此,特邀请国内十位散文作家,精编精选他们的精彩之作,汇聚成“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出版。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十位作家的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对散文写作的执著与对散文艺术的独到把握,则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对散文精神“真我”的坚守、对散文语言艺术美的锤炼、对散文风格个性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是一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写的,或是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 这是一套优质的散文读本,是可以激发我们的童心、慧心与诗心,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与人生高度的书系。愿《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走进更多的书香校园,走进广大读者与少年儿童的阅读空间和心灵世界。 后记 这是一本专门给孩子们读的散文集。在编选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也想起我的孩子小时候读书的样子。可以说,这是编选这本散文集时的两种参照物。 因为我当过大中小学的老师,所以对教育一直关心。目前,新课标阅读书目制定得过于庞杂,让孩子无从下手;老师和家长大多数只是把书抛给孩子,孩子阅读的兴趣,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阅读功利化,也是目前孩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好像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语文和作文考试的成绩。我一直这样的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美感、善感和敏感,在于心灵的滋养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孩子在童年时候的阅读,对他们至关重要,不仅仅在于考试的成绩,更在于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课外阅读,尤其是课外文学的阋读作用,是其他书目和学科无法比拟的。而且,青春时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是一次性的,是无法弥补的。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编选这本散文集,比编选自己的任何一本散文集,我都要慎重和仔细。我分为了这样五辑,“永远的校园”、“母亲的诗篇”、“风中华尔兹”、“萤火虫之光”、“山水的传奇”,分别抒写了关于校园的生活、母亲的怀念、身边小事的拾零与感悟、山水风景的描摹。 纵使我的文章所抒写的背景,和当前孩子们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我相信青春的内容和姿态是永远相同的,青春的情感和心理是永远相似的,尤其是校园里那种短暂流逝的青春的美好和怅惘,是所有经历过青春的人共同的财富。因此,我相信会和年轻的小读者在这本小书中愉快地相逢,看到我们相互并不陌生的面容,触摸我们彼此相通的心情。 最后,要感谢我的老朋友王泉根教授和晨光出版社的支持和鼓励,让这本小书得以出版。我期待着读者特别是年轻的小读者不客气的批评。 肖复兴 2012年初冬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