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河流的影子)》为张掖作家窦爱军的个人散文集子,书稿约18万字。书稿共四辑,分别描写了故乡、他乡、内心和往事四部分,这样,从故乡的山山水水到异乡的旅程,从内心的风暴到外在的红尘滚滚,从当下到过去,一一描摹,细心雕琢,构成了一部独特的个人心灵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散文中国(河流的影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窦爱军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中国(河流的影子)》为张掖作家窦爱军的个人散文集子,书稿约18万字。书稿共四辑,分别描写了故乡、他乡、内心和往事四部分,这样,从故乡的山山水水到异乡的旅程,从内心的风暴到外在的红尘滚滚,从当下到过去,一一描摹,细心雕琢,构成了一部独特的个人心灵史。 内容推荐 《散文中国(河流的影子)》里,窦爱军基本上写的是自己在临泽小城的个人生活,一次散步,一次出行,一些杂糅于心间与笔尖的往事,乃至对世事人心的观察和发现,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散文中国(河流的影子)》第一辑《家乡,我的大沙河》中的《大沙河的黄昏》《听雨》《秋日双泉湖》《河流的影子》《沙尘暴》等作品,是对故土的深情书写。我读之心有共鸣。西北缺水人所共知,西北人然表达,是基于生命和生活的基本情感与柔韧思想,而当在艺术上应当更具独创性、思维的别异性、形式的新创性、思想的系统性和新颖深刻性,以不断掘进的姿态,把文字写到大地深处与人的心里,写到时间的记事簿里。 目录 第一辑 家乡,我的大沙河 大沙河的黄昏 听雨 秋日双泉湖 寻春 沙尘暴 时间的刻痕和忧伤 短暂的初夏聚会 世俗的或者世俗之上的 雨后丹霞 河流的影子 听取蛙声一片 街头即景 在枣树林里 时光过客的务虚笔记 梦境之旅 守望秋天 独处的世界 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 令人忧虑的中国教育问题 流年碎影 相识一个农家女 第二辑 他乡,梦境的家园 丽江,梦想的家园 一个夏天的行走 草原之旅 那摄人魂魄的水 北京的风尘 车厢闻见 沙湖 在旅途·爱的世界 第三辑 生活,内心的风暴 心灵的节日 内心的风暴 冬天的影像 一个人的世界和心情 2008年的这个春天 关爱与珍惜 那个捡垃圾的孩子小钰 玄妙的人际关系 第四辑 往事的光影 童年时光记忆 坐在往事的端口——疼痛及其他 沉落在春天的故事 照相 相见不如怀念 后记恐惧与孤独 试读章节 大沙河的黄昏 夕阳西下,这里的一切笼罩了一层淡淡的金辉。踏上滨河路,映人眼帘的首先是拂地的垂柳、一片一片鲜花铺地,还有那扑鼻的清香、精心雕琢的花圃。鲜艳的花朵像一片一片的彩绸,铺撒在大地之上。在花圃之间,有一石雕书籍,翻开着,记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在花园的外围,是一些大幅的宣传匾牌和供游人们休憩和停留的长条凳,你总是会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悠闲美景。 顺着大理石条砖铺就的小路,就进人体育器材场地,这里的人们热闹拥挤,进行各种健身活动,一些人边健身边聊天,有些是三口一家,有些是五口一家,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美不胜收。这里是过于热闹的所在,如果想清静,你自然要往前走,顺着绿油油的草坪间、碎石铺就的崎岖小路,你会走进一个清凉潮湿、树影幢幢的幽暗所在。透过树的缝隙,在右边,你看到大沙河沿岸烟波浩渺,水波荡漾。远方的工厂机声隆隆。炊烟袅袅,苍茫的暮色中,下班和又一茬上班的人们,正以相反的方向,向着各自的目标前进,动态的画面在静态的画面中流动。你看到的是生生不息的时代气息;在你的左边,不要说马路上穿行的人们如何地悠闲自在,你只看那天鹅湖、亭子、迂回曲折的走廊,人在水上走,画在水中游。有一个湖中的亭子好不热闹,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那里传来悠扬动听的秦腔唱段。亭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外围的台阶和走廊里都站满了人。悠扬的唱腔,圆润清亮,似乎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每天你经过这里,总是忍不住侧耳倾听,流连驻足。 这里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绿色的草坪、彩色的花圃、蜿蜒曲折的小路、婆娑的树木,花香扑鼻的空气。走在曲径通幽的小路上,有悠扬动听的歌声传来,不管你走到哪,那声音似乎一直跟随着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竟在假山石中为你传送音乐。商家总是最睿智的,瞅中了这里的开发商机,一栋栋高层楼房已经拔地而起,据说已经被订购一空。走在蜿蜒的碎石小路上,思维总是最活跃。似乎前朝后世的英雄们都在向你走来,你耳边回响的是那些历史的马蹄声,看到的是曾经在这里书写下辉煌历史的人们。这条河,到底流淌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帝尧陶唐氏八十六年间,禹治水成功,其中《史记,夏本纪》中就有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记载,每读于此,我总是想,这里的流沙,一些历史学家解读为沙漠,还有一个流派认为是历史上的居延海,但我却偏执地想会不会就是今天的黑河或大沙河呢? 行至丹霞广场附近,在路旁的石头上,我看到了很多古圣先贤的名句。有一块大石上,醒目地写着诸葛孔明先生《出师表》里的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都是些让人振聋发聩的谆谆之言,不能不让人反思、警醒!走在这里的每一个地方,我忍不住想到了丝绸古道上的那些人们:张骞、卫青、霍去病……似乎历史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战马飞奔、云烟四起…… 走到西路军烈士陵园门口。很远就听到枪林弹雨的枪炮声,我恍惚间以为是错觉,可是战马奔腾之声不绝于耳,越来越清晰地轰鸣而来。我紧走几步,光影和画面不断闪耀过来,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个硕大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放西路军鏖战临泽的历史影片。下面围满了驻足观看的人们。有很多骑着摩托车回家的乡下农民,走到这里,也停下摩托车观看。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 夕阳西下的大沙河,朦胧中透着神秘,沉默中透着沧桑,苦难中透着历史的悲剧色彩。忆古思今,我们如今的幸福中,包含着古圣先贤和前辈们的多少劳苦和奉献、牺牲和血雨?回首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认识到现在幸福的来之不易,并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我慢慢地走在大沙河边缘的树丛中,终于领悟到大沙河治理者的良苦用心,也理解了决策者们所谓“举生态旗,作水文章”的最深刻的含义! 听雨 黄昏之后,夜幕如一袭轻纱,悄无声息地笼罩在窗棂,慢慢地,阳台上落日的余晖也渐渐地消隐。那株龟背竹也变得模糊不清,那时,我正坐在渐渐黯淡下来的窗前,写一篇关于一个夏天的小说。这时,窗外传来了沙沙的细雨声,这声音细碎、隐秘、朦朦胧胧。我停下笔,侧耳倾听,这声音不断地变换:一会儿是蝉吃桑叶的声音,一会儿是小猫走过屋顶的声音,一会儿又是小鸟呜叫的声音,一会儿仿佛是一个朋友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或者小时候外婆眯着眼,缓缓地敲击着铜盆的声音。我索性关了灯,静静地坐在窗前,沉醉地聆听秋雨的声音。 远处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似乎势如破竹,由远及近地逼迫过来,一阵紧似一阵。我知道,这雨是越下越大了。我向窗外看去,对面的楼群全部包裹在湿润当中;向下俯视,农贸市场的塑料大棚发出沉闷的敲击声,哩哩啦啦向下滴雨。树木在雨水的沐浴下,叶子发出噼噼啪啪的拍击声。在黑暗中,整个世界传来隐隐约约的轰鸣声,低沉、清晰。我沉醉于这种雨声,诗意和浪漫弥漫在整个世界。这种时候,你可以想人非非,可以思念和怀旧。无端地,那些你曾经爱过的人,恨过的人,或者无所谓爱恨的人,那些曾经划过你生命长河的人,此刻,都慢慢地微笑着向你走来。在时间的打磨下,那些爱和恨已变得模糊,只留下温馨的余韵和温暖的回忆。P3-6 序言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延宕与牵扯的广阔地域.这里的雪山是朝圣者终其一生的梦想,大漠是灵魂放逐者的疆场,驼铃在空谷中将岩石敲破,胡笳和骨笛于月夜高岗吹奏离人的衷肠与梦想。十多年前,我孤身前往,并在河西走廊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度过了人生中最有热度与梦想、也最有疼痛和困惑的青春时光。2000年后,我有计划地对河西走廊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式的漫游。其中张掖去得最多,每一次都要待几天。张掖在古旧中透着农耕气息,偏僻里漾着诗歌与宗教的微光。而它就近的临泽,我每次都是匆匆而过。直到2008年某次乘坐一辆桑塔纳轿车穿越时,才发现,临泽不仅仅是以小枣闻名,而且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临泽在史前世纪应当是乌孙、月氏和匈奴故地,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也曾经过这里。崛起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进入历史辉煌时期之后,从漠北,先后两次对这里的原居民——同样“逐水草而居”的月氏人先后进行了两次灭顶式的打击,迫使他们由此向西遁逃和迁徙,从而引发了亚欧大陆上一连串剧烈的民族大迁徙活动。至丝绸之路开通,张掖便为河湟乃至青海道和河西道的出入口和汇集点,祁连南部的民乐县扁都口(古称大斗拔谷)是河湟进出河西必经之地。而距张掖不过30公里的临泽,是丝绸之路最密集的交通驿站。临泽处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大戈壁滩上,黑河水泱泱向西倒淌。雪山雪水滋养和延续着河西走廊大部分人居之地的万物生命。 这一年,张掖的朋友告诉我,临泽有一位写小说和散文不错的作家,叫窦爱军。我听名字,第一感觉是男性。此后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窦爱军”三个字,觉得眼熟,打开细看,只见文字细腻动人,亲切自然,才想起朋友之介绍。一个身处河西之地的人,能把文字写得自由,并且有着一种朴素的识见与张力,真是非常难得。再后来,在自己博客看到窦爱军留下的痕迹,便循着回访,再读其文,方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子,供职于临泽县地税局。 我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外围城市酒泉。距离张掖不过三四个小时车程,到临泽也是三个多小时,但因为自身久居沙漠,极少出门,偶尔去张掖也是在火车和班车上路过,从没在临泽停留。我也从张掖朋友处得知,窦爱军也是一个喜好安静、不凑堆的写作者,即使张掖本地的朋友,一年也难以见其一面。2010年下半年。窦爱军发来她的几篇散文作品,我读之后,觉得她的文字有一种自然的气息,读来亲切。同在西北,我们对风物人情很有认同感。比如对戈壁的刻骨印象,对风沙的切身经受等。同处西北的人,潜意识都有一种对此地的别样情感,对生身之地不离不弃甚至无端热爱。 201 2年初,窦爱军忽然来电话说。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的文字出版成册,意为总结,也是展示,并发来了整理好的书稿,并嘱我就她的文字谈点个人意见。我欣然应允。不是我自恃到了可以为人作序推荐的地步,而是觉得与窦爱军等西北写作者有一种天然的惺惺相惜。近二十年来,西北高地上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沙尘横飞,天高地阔,已经将我历练和熏染为地道的西北土著了。窦爱军的散文当中就有我喜欢的西北气质和西北味道。 这本书里,窦爱军基本上写的是自己在临泽小城的个人生活,一次散步,一次出行,一些杂糅于心间与笔尖的往事,乃至对世事人心的观察和发现,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本书第一辑《家乡,我的大沙河》中的《大沙河的黄昏》《听雨》《秋日双泉湖》《河流的影子》《沙尘暴》等作品,是对故土的深情书写。我读之心有共鸣。西北缺水人所共知,西北人对水的感情非常深沉。可以说,他们有一条河流便会顶礼膜拜,有一片苍翠便会忘我雀跃。水在西北人的内心,不仅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滋润物。窦爱军在文字中对家乡大沙河、双泉湖的探访与赞美,其中的感情是欣悦的,也是矛盾的;是庆幸的,也是担忧的。尽管在她的文字中很难找到一处明显的忧思与惆怅,但我似乎从中窥见了一种深隐的疼痛。另外,《听取蛙声一片》《街头即景》《在枣树林里》等文字,是窦爱军在临泽生活的现场直击与世态素描。《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等,题目很平常,文字极动人。《相识一位农家女》讲的是她与一位农家女子的交往,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切的道义感与温暖情愫,令人心生安慰,对她也产生了钦敬之心。 本书的第二辑,是窦爱军写他乡美景以及旅行暂居的各种心情和发现,《北京的风尘》《丽江,梦想的家园》《沙湖》《草原之旅》等文字,写得轻盈飘荡,有一时一地的细致观察,也有一个人在异地的切身体验。第三辑当中的不少篇章,是基于自己经历乃至生活本身的发现和思考,如《内心的风暴》《时光记事本》《2008年的这个春天》《那个捡垃圾的孩子小钰》等,都非常注重由外入内,牵动心肠,坦承自己内心的道德维度与现实取向。第四辑的文字,是窦爱军站在当下对往事回溯,酸涩之中有欢乐,简朴得体,味道十足。这是一个人对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抚摸,用最温和的手掌,将它们梳理成条,并且柔软有姿。 任何文字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应当带有创造性,有新发现与新表达,否则,就只是一种复述和亦步亦趋的背诵。窦爱军的这些作品,呈现的是一个人在一个地域上的各种状态,其中,不仅是自然的,还有内心的和灵魂的,甚至还有一些比较隐秘的传达。但从散文本体和艺术的多向性来看,窦爱军的散文写作是有局限的,她的眼界和心境始终在“小我”之上缠绕往返,也始终在一地一时上徘徊,尽管很真诚,但缺乏艺术上的超拔与自由,创造性的表现很少,这就使得她的散文缺乏一种包容与宽阔品质,被限制在一个自我的层次,气象上提升不起来,境界上也变得狭小。窦爱军的散文写作。具备了一颗敏锐之心、自然表达,是基于生命和生活的基本情感与柔韧思想,而当在艺术上应当更具独创性、思维的别异性、形式的新创性、思想的系统性和新颖深刻性。以不断掘进的姿态,把文字写到大地深处与人的心里,写到时间的记事簿里。 后记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法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蒙田也说:我写作的目的,就是“描绘我自己”,就是“叙述我的生平和事迹”。他的这种写作理念,似乎暗合了我最初始的写作动机。我很孤独,我需要倾诉,而自己恰恰又是个不会讨人喜欢,不会迎合处事,不善于言辞的人。尤其是对那些特别在乎、倾注了更多爱的人和事物,内心的情感总是特别蓬勃而丰富,却无法很恰当地表达出来,即便是说出来了,也已经变得苍白无力或者笨拙可笑了。我的灵魂始终是孤独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常常让我强烈地感到自己的卑微与渺小,只能依靠写作与阅读排遣。 从记事起,我就是那么孤独,尽管我们姐妹五六个孩子,我却总是落落寡合。与生俱来的胆小和懦弱,使我对同样一件事,总是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体验和更激烈的反应。那时,我四五岁,母亲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每天下午。母亲都要到左邻右舍去串门。那时还没有通电,我不知道一到傍晚,别的孩子都到哪里去了。我很老实,总觉得我该看门。母亲出门前.会把煤油灯点上放在炕沿上,我坐在炕上等待她们回来。母亲出门时,门没有被带上,门似乎总是虚掩着。我从天麻麻黑,眼睛就盯着那扇虚掩着的门,如豆的油灯在我和门之间忽闪着微弱的光,周围无声无息。那时,我脑海中翻腾着各种恐惧的画面,不敢看那些黑暗的角落,总觉得有无数的妖魔鬼怪在暗处跳舞。我也不敢稍有懈怠,把目光离开那虚掩着的门。因为脑子里还不断地幻化出一些更可怕的场景来:有一只大黑熊从门里走了进来.或者是一只狼、一只豹子,甚至是一些我根本没有见过、无法具象的凶神恶煞,又或是大人们讲到的飘飘欲仙的凌飞仙子……不断地会溜进门。那里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如豆的油灯下,脑海里出现各种幻觉像电影一样上演:那些天兵天将一字儿排开,在跳跃不定的闪烁的微光下,它们从虚掩着的门里进来,没有任何声息,我似乎看见它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有时,我又觉得那虚掩着的门缝之间,飘进来一个鬼,在一步步地向我逼近……那种想象让我毛骨悚然。然而,鬼到底是什么样子,至今没有见过,也说不清这世上有没有鬼,然而母亲始终认为。她见过鬼。她时常给我讲小时候她的一些幻觉或幻听。在那样的夜晚,不知等了多久,母亲终于回来了,她上前亲一下我,算是对我的老实和坚守的回馈和奖赏吧。这种时候,我会突然泪流满面,掩饰着不让母亲看见;多半时间,我把心里千般委屈、万般埋怨的情绪用一句淡淡的话语发泄出来:“妈,你咋才回来呢?”记不清童年时期,有多少个夜晚,是在这样的恐惧、幻觉、想象和孤独中度过的。 有几年,由于家庭条件困难,母亲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 在乡下外婆家的日子,依然是恐惧和孤独伴随的日子。 在乡村,人如果病得很严重,求医无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会求神拜佛,多半时问会找神婆进行驱逐鬼神的活动,俗称“疗病”:也有修了房子,要进行祭拜祖先的奠基活动;或者乡村的红白喜事,都要进行祭奠神灵的活动。谁家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就是全村人的节日。所有的人怀揣着热心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去帮忙、助阵、围观或捧场。这种时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是真正的节日! 白天的乡村,孩子们在一起嬉戏玩闹,是一片祥和、喜庆、明亮的天地,可是夜幕降临、黑暗笼罩村庄的时候,就觉得人们心里也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乡村人看来,万物皆有生命,生命皆是鬼神。草滩上的一个芨芨墩、人们用过的笤帚疙瘩、一双穿旧的绣花鞋或者路边长了百年的老柳树,抑或陈年的老庄房,都可以成精。听这样的故事多了,我时常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笼罩着。哪怕是白天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脑海里立即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念头,好像外公那把老旧的太师椅,就即刻变成了鹤发童颜的老爷爷形象,那盛放食物的橱柜门会自动开启,出来一个仙女般的美人;或者那些比我高出一头的盛粮食的土仓子里,会跳出穿红戴绿的小怪物…… 夜里邻居家搞祭祀鬼神的活动,大人们都会去。我也一定会去,绝不会待在外婆黑洞洞的屋子里,无休止地想象,让那些幻觉压迫得我出不来气。我知道那些巫婆道士们乱舞、杂耍是恐怖的,而与一个人待在外婆偌大孤冷的家里相比,那种孤独和恐惧要好得多。至少我不会产生幻觉。外婆家黑暗无边无际,伸手不见五指,神秘的感觉给了我无边无际的恐惧想象。 那天是个邻居的孩子久病不起,请了巫婆来,折腾了整整一个晚上。全村的人都围在屋内屋外。院子里和大门外。甚至院墙上也爬满了人。几个小时后,不停的闹腾声终于停歇下来,人们听着巫婆的说辞,说一对老夫妻已故多年,膝下无子嗣,有一天路过这家门口,看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所以一直缠着不放。巫婆说,自己已经施了法术,祷告并警告他们,让他们放了这可怜的孩子,然后她做了一个黄色的符,烧掉,纸灰泡在一碗水里,让孩子慢慢喝下去。人们议论纷纷,深信不疑,不断摇头叹息,之后逐渐散去。几个月之后,这孩子的身体果然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外婆的家.离大队部有很长的一段路.我们要时常到那里去看戏或者买盐巴、针线、布料等日常用品,我跟着大人们走过好几回,中间要穿过大片的田野,那时多是种麦子和玉米。在一块地埂边,修了一问庄房,里面有土炕,门上没有安门框,经过时可以看见里面的一切。我不止一次听外婆、舅母绘声绘色地说起过这间庄房,说里面有一个笤帚疙瘩成精了,出落成一个水柳腰的女子,长得可漂亮了,很多人都见过。她穿着红袄袄啊,梳着一个小发髻,穿着一双绣花鞋,还提着个竹篮子;去买过纳鞋的针线。有人说,她一见好看的后生就出来,笑吟吟地迎上去,也有人说,她会吸人的血,是个吸血鬼;还有人说,是某个邻村人已殉情上吊的女儿变的。因为父母不同意她的婚事,当初她和心爱的人在玉米地里幽会,结果怀了孩子,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和外人的白眼和嘲讽.上吊自杀了,现在她不甘心,所以变成笤帚精,在那里日日等待她的心上人来和她幽会…… 我深信不疑,这件事儿对儿时的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每次经过.强烈的好奇心、恐惧感控制着我。那时正是邻近庄稼收割,浓密的庄稼在小风吹拂下,发出低沉神秘的响声,似乎是谁密匝的脚步声。为了消除恐惧,我大声地哼唱着不成调的歌曲,拼命地在田埂上奔跑,为了怕跑丢鞋子,把鞋子提在手里,赤足奔跑在高低不平的田埂上.脑子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 这样的经历,注定了我是一个心事很重的孩子,少言寡语,缺乏安全感,又充满想象力,耽于幻想,却也不甘寂寞。几年以后回到城市,我受到文学的吸引,开始拼命读书、写日记,孤独与想象终于找到了寄托。 如今的城市或者乡村,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已经很少再见到如豆的油灯、漆黑的暗夜。夜晚变得跟白天一样明亮,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恐惧或孤独,然而明晰的一切,也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我想对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啊!基于这一点.那么,把黑暗还给黑暗,让夜晚变得更像夜晚,一定会大大地丰富人们的想象力,让夜晚的魅力和神秘再回到人们的心中。 今天,为散文集《河流的影子》写后记时,过去的记忆又清晰地回到我的脑海中。我想,不管这些文字写得怎样,我都是无悔的。对于每一步走过的路,每一段经历过的时光瞬间,我爱了,恨了,也体验了:我笑了.哭了,也记录了,这就够了。很多年以后,我们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在迟暮的岁月里回首,每一个记忆都是一盏灯,每一段爱恨都是一粒珍珠……我想,当你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把我的心交给了你,我羞涩,忐忑不安,但我是真诚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