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演义说呼全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编著者佚名。
杨家将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英雄传奇故事之一。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堂本为底本,以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本参校,另参考了时贤的校点成果。由于不出校记,这里仅就校点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作出几点说明。第一,底本中胡延赞、木桂英、萧天左、萧天右等人物姓名,与令人所熟知的胡延赞、木桂英、萧天左、萧天右写法不同,为存原貌,不作改动;因木桂英而出现的“木阁寨”,与今“穆柯寨”不同,亦不便改动。“令婆”佘太君,底本作“余氏”仅一现,则径改为“余氏”。第二,底本正文中有少量双行小字夹注,这次个别夹注掺入正文,这次排印时统一删除。第三,凡底本文字讹夺愆倒,或依校本改正,或径改;明显错别字,径改;个别词语,如第一卷“太宗驾幸昊天寺”中的“仸(亻争),意义不明,不便擅改,只能存疑;凡明清小说中习惯用字、俗字、同音假借字等,一般予以保留。
《杨家将演义说呼全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编著者佚名。
《杨家将演义说呼全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内容提要:华夏文明绵亘数千年,有多少英雄人物驰骋江山,他们的故事流传不断,而中国古典小说正是讲述传播这些故事的重要阵地。“华夏英雄传系列”小说即是选取描述历代各路英雄传奇事迹的优秀作品,统一设计,整体推出。包括:以奇幻笔法反映商周更替的《封神演义》、展示春秋战国烽火岁月诸侯争霸的《东周列国志》、叙述大唐帝国来龙去脉的《隋唐演义》、谱写杨氏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杨家将演义》、描绘各路草莽英雄襄助包青天的《三侠五义》、读后令人扼腕的民族英雄传奇《说岳全传》。
这几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四大名著登峰遣极,但其完整巧妙的篇章结构、曲折动人的情节布局、生动多姿的人物形象仍然堪称经典,刊行后吸引了众多读者,广为流布。
本书为这几部小说中的其中一部。
继业调兵拒宋
却说北汉主升帐,谓诸将日:“南兵此来,决非昔比,必用奇计,方可胜之。”言罢,报延广回。入帐告日:“小将观宋君英勇雄壮,非寻常类也。”汉主日:“曾有何言?”延广日:“说汝主来降,不失侯封。否则,明日决战。”汉主日:“汝观彼营有可捣之处否?”延广日:“无有其衅。但出辕门之时,见两人人去,却似前日在此卖马之人。臣沿途思忖,此必细作,来窥地之形胜者也。”言罢,继业奏日:“臣已知之矣。乞主上调兵御之,彼必成擒。”汉主日:“卿知其何为?”继业日:“左侧大汀洲,右侧鸡笼山,两处可以埋伏。宋人既窥地形,彼必遣兵埋伏于此。急调兵往中途截住,使他不能进攻可也。”汉主日:“卿既知之,早遣军士防御,孤何禁焉。”
继业得旨,退出军中,唤过渊平、永吉:“明日五鼓,汝二人各领兵一千,同去左侧十五里路上俟候。但听信炮一响,一人杀往大汀洲去,一人杀回。”又唤延惠、张德:“明日五鼓,亦各领兵一千,同去右侧十里路上俟候。信炮一响,一人杀往鸡笼山去,一人杀回。勿得有误!”又遣妻佘氏,打白令字旗,领兵一千,往白坂河后接战。分拨已定,延惠、渊平等各整顿去讫。
却说太祖次日临阵,头戴一顶双龙升天黄金盔,身穿一件双龙升天绣罗袍,头上盖着一柄七檐绣龙黄罗伞,跨着一匹腾云赤龙驹。左手列着王全斌、张光翰、潘仁美等一十八员大将,右手列着李继勋、石守信、赵彦徽等一十八员大将,一字儿摆开于南。北汉主头戴一顶嵌金日月凤翅盔,身穿一件洒花滚龙衣,头上盖着一柄珍珠黄罗伞,跨着一匹铁蹄碧玉骢。上手有继元、耶律休材、张知镇等一十五人,下手有继业、不花颜儿等一十五人,一字摆开于北。太祖传令,两军休放冷箭,两主亲出打话。有诗为证:
旗拂西风剑吐虹,陈师列旅两争雄。
山河自古归真主,枉向军前鼓舌锋。
太祖马上问日:“汉王何在?”汉主答日:“孤在此,有何话说?”太祖日:“汝窃据太原,称孤道寡,偷生一隅,亦已足矣,奈何谋逆不轨?朕兹来削平祸乱,救生民于水火之中,定一天下。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苟如执迷抗师,决不轻恕!汝降与否,速自裁之。”汉主曰:“自三代以下,惟汉高祖提三尺剑,诛无道秦,得天下最正,后世谁敢议其非?岂似汝欺人孤儿寡妇,以窃神器乎!孤,高皇之后,职此一方,亦守先人旧土耳。使高皇在天之灵,佑孤征讨诸镇,复一区宇,分所宜然,未为过也。汝今但当以窃据自责,而可以责孤耶!”言罢,太祖怒日:“谁为朕擒此贼?”右手李继勋、左手王全斌,应声而出。北阵上继元、继业两骑齐出接战。四将交战数十合,不分胜负。
太祖急令放信炮,亲自出战。继业自思:“捉得太祖,胜斩百将。”遂奋勇抢过阵来战太祖,太祖亦抖擞精神迎敌。三四十合,只望埋伏之兵杀来。继业知其意,乃诈败而走,太祖赶去。继业拈弓搭箭,当太祖胸前射去。那马忽昂头跳起,将箭衔着,遂把太祖掀落于地。继业正欲砍之,忽潘仁美杀到,大喝:“逆贼,敢伤吾主!”挺枪直取继业。太祖遂跳上了马。继业将标枪标中仁美之马,仁美落马。继业抛之,只去追赶太祖。太祖见仁美落地,继业又打红令字旗来追赶,乃暗暗叫苦。忽二将杀至救驾,乃李继勋、王全斌也。先时,李、王二将杀人北阵,追赶汉主。只听得北兵一片喊叫:“先锋射死宋主!”声如鼎沸。李、王二将大惊,急勒马杀回,来救太祖。太祖慌叫日:“仁美马中此贼之枪,今坠于地,先锋快去救之。”李继勋闻言,拍马去救。只见北军围住了仁美,将枪乱刺。仁美在地上左跳右跳,将枪东遮西隔,恰似洒拳一般。望见继勋,大叫:“先锋救我。”继勋将北军杀散,夺其马匹,与仁美骑之,并辔杀出北阵。继业在南阵中左冲右突,如人无人之境。又令从军高声大叫,要捉宋主。北汉主被李、王二将追赶,走得心疼。既而不赶,恐己身有不测之灾,遂鸣金收军。
太祖亦鸣金收军回营,见仁美身被数十馀枪,乃日:“卿遭重伤,朕心何忍。”遂命回汴梁养病。又问日:“三路军兵不见一人杀到,何也?”言罢,三路败军回报:“左侧渊平、永吉领兵伏于中途,信炮一响,一人迎战桑锦,一人回战高怀德。右侧延惠、张德领兵伏于中途,信炮一响,一人迎战米轮,一人回战张令绎。王守贞、李继仁被一女子打着白令字旗接战,勇不可当。王守贞险被那女将杀了。但幸李继仁将画戟砍去,那女子才抛了守贞。继仁与守贞两个夹战,那女将全无半毫惧怯。后复有二将杀到,王守贞、李继仁败走回阵。”言罢,太祖惊日:“朕初欺其无谋,今观此人,行兵不亚孙吴,使朕晓夜不安,但不知其为谁?”有诗为证:
太原继业独钟灵,卓荦胸藏万甲兵。
摧敌破围风解冻,宋君惊讶询威名。
却说太祖问罢北汉行兵之人,遂查点军士,伤折一万。太祖哀悼之甚。曹彬等奏日:“敌人量我军杀败,必不准备。趁今夜去劫他寨,不知陛下以为可否?”太祖日:“朕亦有是意。但今日行兵之人,谋略甚高,恐此谋难出其料,去徒损军。”曹彬日:“无妨。臣领几千敢死军,虚去劫寨。彼军埋伏于外者,毕竟杀来,乞陛下复率大队掩之。彼虽有智谋,安测度到此。”太祖遂命曹彬、石守信领五千敢死军去劫汉寨,又命王审琦、王彦升、李继勋等领三万健军掩之。分拨已定,只待三更始去。
却说继业回营,见汉主日:“臣正要捉宋主,因何收军?”汉主日:“孤心陡痛,恐有不测,是以收军。”继业日:“宋兵虽败,未损大将,今夜必来劫寨。三军必要出寨,留下空营,不必交兵。彼放信炮,汝等亦放信炮,虚张声势,待天明看动静交兵。,,汉主日:“彼来劫寨,趁黑地杀之,何故令不交兵?”继业日:“宋主行兵,曹瞒无贰。彼必令敢死军先入,其锋难当。只放炮呐喊,诳他大队军兵杀进,在内之军奋勇杀出,两下自相杀戮,岂不胜于交兵!”言罢,汉主大悦。三军领计去讫。
却说曹彬、石守信领敢死军杀人北营,放起信炮。只听得北营亦放炮呐喊,曹彬等只说有军杀来,随即杀出。王审琦等亦只说北兵出杀,一径杀进,俱不觉是自己之兵。闹了一晚,及天色微明,方认得是自己之兵。正欲收军,继业驱兵杀出,砍伤甚众。
太祖大恸,言日:“二阵折伤军士如此,将奈彼何?”又问日:“彼是何人主谋?朕必定计擒之。”石守信奏日:“闻巡逻之兵,回说是令公。”太祖日:“名唤令公?”守信日:“非也,名唤继业。”太祖日:“缘何又唤令公?”守信日:“继业出战,打着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着白令字旗。因此号为令公、令婆。”太祖日:“朕亦闻此人有勇善战,北方称为无敌将军,不想又有玄妙之智术也。朕若得此人归顺,何愁四方征讨。”遂命军士休息,复取太原地理图看之。即唤何继筠、王彦升:“领兵五千,径过石岭关,直抵镇定并下寨。但逢辽之兵到,令彦升拒之,汝于岭下引兵,佯为截其归路之状。彼兵必退,不敢前进。”又唤王全斌、桑锦:“领兵三千,埋伏于莫胜坡。但有太原兵来,即出截之。”太祖分拨已完,四将领兵去讫。
P5-9
以杨家将的故事传说为题材的古典通俗小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有《杨家将演义》、《说呼全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等。其中,《杨家将演义》是这一系列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堪称定鼎之作。
大家知道,杨家将小说讲述的是北宋大将杨业一家世代尽忠、抗辽保国的故事。杨业征辽捐躯,其子杨延昭边关抗辽,孙子杨文广镇守国境,这都是于史有据的,在北宋就已经传遍中原,“杨家将”的说法也早就闻名遐迩。北宋著名的学者文士欧阳修就曾提到:杨业“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如此受人瞩目的无敌名将的英雄故事,民间艺人们把它搬上书场舞台来表演,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南宋,说书艺人就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节目。在元明时期的戏曲舞台上,有多部以杨家将为主角的杂剧公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门》等。至于喧腾人口的轶事传说更是不计其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异常丰富的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使得《杨家将演义》的出现变得水到渠成了。
明代嘉靖年间,全称叫《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的小说终于问世,又名《杨家将演义》、《杨家通俗演义》,共有八卷五十八则。到了万历时,有个别号秦淮墨客的南京人又对它作了校订,由名叫卧松阁的书坊再一次出版。这个南京人据说名叫纪振伦。而小说的原作者是谁,我们至今无法知晓。
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史上,《杨家将演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融汇了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各种杨家将故事,使原来丛杂散乱甚至互相矛盾的各类传说变得有序而又完整。小说从宋太祖赵匡胤写起,直到宋神宗结束。在这一百多年间,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五代杨家将前赴后继,抗辽保国。这一基本的故事框架在小说中第一次确定了下来。同时,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杨家将的人物形象,如杨令公、杨六郎、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焦赞、孟良等,个性突出,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说,《杨家将演义》在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基本完成了杨家将故事的定型工作。
从此以后,出现的各种杨家将小说都是在《杨家将演义》的基础上进行敷衍、扩充、续编的,其创作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而在戏曲舞台上,关于杨家将故事的创作可谓别开生面,作品更多,演出更热闹,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是通俗小说、包括《杨家将演义》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清宫大戏《昭代箫韶》、《铁旗阵》是其中的代表作;民间地方戏曲中,杨家将的剧目数以百计;近现代京剧中的《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三岔口》、《挡马》、《辕门斩子》、《杨门女将》等,更是为人所熟知。而这一切,都是以《杨家将演义》为蓝本,由此生发出去的。
《杨家将演义》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作者大胆地饱含激情地塑造了一大批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形象,小说中,有杨令公就有佘令婆,有杨六郎就有重阳女,有杨宗保就有穆桂英,有杨文广就有杨宣娘。她们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叱咤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那一套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这种具有强烈民主色彩的“另类”妇女形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很罕见的。因此,这些人物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杨门女将的故事更是被重点开发,充分发挥,为平民百姓家喻户晓,津津乐道。这应该是《杨家将演义》的又一个重要贡献。
此次整理,我们以现存最早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阁刻本为底本,校以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重刊本。在文字校改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原书的风貌,以方便读者的阅读。虽然《杨家将演义》在文字上显得比较粗率简质,艺术性不是很高,但我们相信,那些精彩迭出的故事和可敬可爱的人物,一定会打动读者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