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孙小宁编著的《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是一本人生哲学类文集。作者就时下内地知识群体与精英人群最焦虑的议题与最焦灼的话题进行叩问与开解。面对问者的困惑与纠结,答者一一以“观照”拈提之,提醒应该摆脱语言尤其是概念的抽象,回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情景,尤其是破除知识带来的优越感与傲慢心,才有可能回到生命的安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谷芳//孙小宁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谷芳、孙小宁编著的《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是一本人生哲学类文集。作者就时下内地知识群体与精英人群最焦虑的议题与最焦灼的话题进行叩问与开解。面对问者的困惑与纠结,答者一一以“观照”拈提之,提醒应该摆脱语言尤其是概念的抽象,回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情景,尤其是破除知识带来的优越感与傲慢心,才有可能回到生命的安顿。 内容推荐 林谷芳、孙小宁编著的《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讲述了:观照,是返观自照,它使万事不离平常心,使繁华不碍转身,使祖师语皆如家常饭。有观照,你才真能会通世出世间,道器得兼;有观照,你的知识学问才真是药,也才真能役物而不役于物;到此,你才真能荷担世间事。 专心做事如何与个人心性的修养相协调?讨论式社会如何不把概念推到极致,死于句下?如何看待乔布斯给当下世界带来的变化?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谈论废除死刑才有意义?仓央嘉措的诗歌该做圣歌解,还是情诗解? 一位是华人世界深具影响的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一位是具知识分子敏感、深思、视野开阔特点的记者,林谷芳与孙小宁二人在《十年去来》、《如实生活如是禅》之后,第三度以对谈的形式,在《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中就时下内地知识群体与精英人群最焦虑的议题与最焦灼的话题进行叩问与开解。 面对问者的困惑与纠结,答者一一以“观照”拈提之,提醒应该摆脱语言尤其是概念的抽象,回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情景,尤其是破除知识带来的优越感与傲慢心,才有可能回到生命的安顿。 目录 序 观照/林谷芳 前言 为安顿,也为解脱/孙小宁 世出 世间 做事与修行 壹 并不是专心做一件事,就叫修行 贰 当修行与职业规则有冲突 叁 救世良药与心灵鸡汤,谈价值,就需要检验 肆 微博:我们是否跟群体太过联接? 伍 只要成功,什么都可不管,这就是一种魔 陆 修行是否意味着意义减少? 柒 做事是一种能量,舍也是一种能量 捌 都舍了,事情谁来做? 玖 是高超的艺人,为什么还不是道人? 公案:乔布斯,真的要从“伟大”看他吗? 壹 素食、禅与追随我心 贰 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什么? 叁 乔布斯和爱迪生,是否可以比肩而论? 肆 乔布斯为什么不是禅者? 公共议题,自我观照 壹 善恶与容受,以《 少林寺 》与《 赵氏孤儿 》翻拍为例 贰 不平则鸣,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和弱者共鸣? 叁 看尽道场乱象而不失道心 肆 讨论式社会,不能把概念推到极致 伍 自由之辩与普世的迷思 陆 许多事其实与民主无关 柒 从个人修行,破邪即显正;就社会事务,显正即破邪。 捌 不是非社会改变,人才能安然 玖 安乐死,一个禅者的态度 公案:死刑,还是废除死刑? 壹 废除死刑,佛教的理由存在吗? 贰 主张废除死刑,历史的原因 叁 废除死刑:理想主义还是道德优越感? 肆 为了抽象正义而牺牲个人,这个正义或理想需要打个问号 伍 情理法,还是法理情? 陆 当下的知识分子思维,是否过度西方人文化? 柒 宽恕,有一种爱我们很陌生? 问禅 问佛 义理篇 壹 逃禅就是逃避现实吗?佛教与现实的真正联接 贰 历史佛与终极佛:佛教的时空观与宇宙观 叁 共鸣于他的痛苦不安,而没能如他寻求解脱之路, 对佛陀的这个“看”,本身也有问题 肆 唯我、自我、无我:佛教如何看“我” 伍 善人尚可得救,何况恶人乎?-—救度的观照 陆 六祖识不识字——禅宗公案有没有演绎成分 柒 禅者无愿,为什么还要“打得凡心死” ? 捌 示现奇迹,水知道答案? 玖 佛门出与入,对法与教的看法 拾 一个佛教徒对另一种宗教的态度 拾壹 整合——所有的宗教都可以一味吗? 公案:仓央嘉措,参真相?参情诗? 壹 “真相”能否还原一个人? 贰 为什么藏族人拍宗教题材电影,会比汉人拍得自然松弛? 叁 若当情诗来看,我们怎么看修行与情爱的关系? 修行篇 壹 修行,不同宗教的行法 贰 印度禅与中国禅 叁 动禅与静禅 肆 打坐是共法,但要知道其中的不共 伍 修行,从理入,从行入? 陆 团体修还是个人修? 柒 修行的异象与实相 捌 身心受益,也可能有盲点 玖 师徒相看,如何在封闭中保持开放性? 拾 灾难可以说是天谴、报应吗? 拾壹 在灾难中祈福与诵经:愿力的作用有多大? 拾贰 灾难中的心理调适:不同法门的观照 拾叁 灾难中的做与不做——悲心的观照 勘情感、论道艺——苏曼殊、李叔同、胡兰成公案: 壹 弘一是道人,苏曼殊是艺术家 贰 社会性、个人性的佛教之用 叁 以情求道、藉色悟空? 肆 苏曼殊人艺合一,李叔同道艺一体 伍 胡兰成:有没有一个民族集体的修行? 陆 是天道无亲,悟道解脱,还是悲心不够,率性而为? 柒 禅是一枝花? 试读章节 孙小宁(以下简称孙):在上一本书《如实生活如是禅》中,我们涉猎到修行在世间的应对,更多是代身边朋友问。这次我决定更自私一点,为我这类所谓读书思考的知识分子提问。做媒体采访,经常听作家说,写作就是我的修行;艺术家说,我在艺术中修行。在有些知识分子心中,在自己的事业中修就可以,不需要单辟时间与精力。禅不是也讲,打成一片吗?林谷芳(以下简称林):修行这字眼,它的原点,它的核心,在禅,在其他宗教,都与了生死有关。它要冲破人类最深的迷茫,也即是那死生的天堑。如果离开了这原点,所谓修行,就与修养、锻炼无异,也就丧失了它的不共,它之随时提醒生命观照的地方。总之,修行一事,是要从生命根本问题、人类最终的迷茫来做攻坚的。 但尽管生命都有共同的根本问题,谈修行,也还得谈及特定的人格特质,对有些人来说,既是生命,就非得在此主力攻坚不可,就像二祖慧可,立雪及膝,断臂求法,对此问题要得个彻底解决,否则心不得安。这就是所谓的宗教人,佛门就直接称之为行者。 了生死这事,在有些法门,它是放弃所有的日常,直接攻坚的,如印度的瑜伽僧、天主教的苦修士,他所做的一切都聚焦于这个超越的修行,离此则别无余事。 但另有一些修行,虽亦攻坚,却又有“道在日常功用间”的拈提。因为从佛法来说,众生之间彼此本有着无尽的因缘,这无尽的因缘就像帝释天的宝物帝释网一样——每个网结都是一颗夜明珠,也都会自己发光。光光交涉,互不相碍,既有独立性,彼此因缘又无穷无尽,如此构成了帝释网的光,也构成了这无尽缘起的世界。从这无尽因缘体会,就没有能离开众生而得解脱的佛陀,没有独立于万事之外的修行,因此行者不可能只一味单独苦修而不与众生结缘。这是世出与世间的联结,是对修行的一种观照、体悟,是大乘佛法核心的拈提。 而另外一种世出、世间的联结体悟则在禅,禅认为我们所以会颠倒烦恼、生死轮回,正来自我们因分别心而有的追逐。要彻底打破这分别心才能解脱,连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生活与修行的分别都必须打破,如此打成一片,禅说是“二六时中,不离这个”。也就是在二六时中所有的事务你都须契于本心,从无执而入于全然直观之境,这与我们一般修行讲系心一缘的“心一净性”不同,“心一净性”,还得有个净字。孙:也就是说,一个人专心做事情,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投入进去,也并不等于是一种修行? 林:对。专心做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一件污染之事,比如专心犯罪,不说那究竟解脱,就离那修行中的“心一净性”的纯净也还远得很呢! 即便是作家专心地创作一部作品,以此来得成就,这本身依然是个世间法。或说专心写一部作品,一心一意,但却被文中事件的情感感染,自己心情也随之起伏,就脱离了那能观照的心,这也不能叫修行。所以说,认真工作并不等于修行。一定是这工作让你生命更加慈悲更加宽广,渐渐契入一种无分别之境,甚至当下领略绝待,才叫修行。 P4-5 序言 因执著而烦恼,是众生的常态,执著能放,放至无可再放,现前的就是那“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世界。在禅,要能真空才能妙有,但众生执著既俱生而来,禅乃“只破不立”。 谈破,正所谓“凡情易遣,圣境难除”,世间以为低劣的要破容易,以为殊胜的要舍就难,但何谓凡、何谓圣,低劣与殊胜的实义何在?禅在此常提醒我们“药毒同性”。原来,万物的好坏只具现在特定的情境中。殊胜的道德固可礼教杀人,傲人的学问更常让知识分子自陷牢笼。也因此,谈生命的安顿,知识分子还常不及黎民。 不能自我安顿的生命却夸夸其言于天下大事,虽说言不必因人而废,但其间的吊诡、异化确值得我们反思。 反思,因此就有了此书的提问,而相较于前一本为人叩问的《归零》(大陆书名《如实生活如是禅》),这书所问更就是问者因现前环境所触发的疑惑,映现的多是知识与生命的矛盾。不过,问题虽多,在禅,答处却只一句:观照而已。 观照,是返观自照,它使万事不离平常心,使繁华不碍转身,使祖师语皆如家常饭。有观照,你才真能会通世出世间,道器得兼;有观照,你的知识学问才真是药,才真能役物而不役于物;到此,你也才真能荷担世间事。 从来,生命事,是不离现前脚下的,这观照,愿有心者因此书而能更体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