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集成》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而不失其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习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良师益友。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用笔的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还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了对字形笔画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亦有较大的帮助,可以少走弯咯。许晓俊、袁卫民主编的《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就是其中一本。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0五),初名琰,字石如,后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工书法、篆刻,精四体书,造诣颇深。其篆、隶最精,兼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
邓石如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藩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其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隶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许晓俊、袁卫民主编的《邓石如白氏草堂记》里就是他的一个作品。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白氏草堂记》篆书六屏,高近两米,现藏日本,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作。此书作于嘉庆九年一一八。四一,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气度豪迈醇厚。有方家评说:【此作用笔圆润流转,线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