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集成》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而不失其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习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良师益友。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用笔的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还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了对字形笔画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亦有较大的帮助,可以少走弯咯。许晓俊、袁卫民主编的《王羲之十七帖》就是其中一本。
《王羲之十七帖》的主编是许晓俊、袁卫民。
《王羲之十七帖》: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一今浙江绍兴一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集做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原迹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此作用笔方圆兼施,方笔棱角森挺,气象外耀;圆笔圆转自如,含蓄蕴藉。落笔藏露互见,而以露锋为多,然其露锋落笔得自然之姿,不觉轻浮。藏锋落笔,力含其中,不显笨拙。点画形态各异,如撇点、捺点、横点、竖点等使用巧妙,变幻无穷。尤其难得的是此作中虽有许多重字出现但都形态各异,同字不同形,如二十多个【之】字,形态各异,充分体现了作者超凡的造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