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国平、陈治安、江明、李永康主编的《寻找幸福田园》阅读犹如一场冒险。感受最醇厚的四川新时期乡土文学大观。全文每一篇章都是作者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走进那一片片热土,激情书写而成。贾正方、税成康,每一个基层干部用他们的鲜血与热爱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宝山、鹤鸣、温江,每一个城镇、乡村的变化,都彰显了改革的成果,社会的进步。
该书稿系“大地民生”系列之“中篇报告文学集”。共有四个篇章,《宝山蝶变》《税成康的故事》《寻找幸福田园》《鹤鸣产改舞春风》。每一篇章都是作者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走进那一片片热土,激情书写而成。贾正方、税成康,每一个基层干部用他们的鲜血与热爱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宝山、鹤鸣、温江,每一个城镇、乡村的变化,都彰显了改革的成果,社会的进步。此册是由王国平、陈治安、江明、李永康主编的《寻找幸福田园》。
铺垫
城乡统筹,成都市在动,都江堰市也没有闲着。
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一启动,中共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就明确表态:“贯彻成都市委统筹城乡思路,我是坚定不移的。”
刘俊林2003年11月任都江堰市代理市长,2004年2月任都江堰市市长,2006年3月任都江堰市市委书记至今,一个在此工作和生活长达9年的人,对都江堰现状的了解超过许多人。
当时的都江堰市和成都方面的情况一样,1991年到2003年12年间,都江堰以大规模征地推进城市化,拆迁农民4万多人,占全市农民人口近10%。这使得该市形成人数逾万的农民棚户区,4万农民的土地遗留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你要搞三个集中。不把遗留问题解决,怎么让群众相信你。”刘俊林说。2003年成都推出的城乡统筹,首在取信于民。政府的做法是,将把分散的权利集合起来,真金白银补偿民众,“实践一下,看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究竟能推进到何种程度”。
面对当时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都江堰市政府决定自我约束,集中财力,集中支付,以求全面解决农民征地拆迁遗留问题。
表面上看,都江堰拆迁遗留问题和开发商资金不到位有关。企业拿到土地。但钱没给够,有了土地证也进不了场,和农民形成对峙。对峙导致土地闲置。反过来又拖延对农民的款项支付,导致矛盾发生,遗留问题越积越多。终成顽疾。
更进一步看,矛盾和村组织的不当作为高度相关。为了招商,村集体设置很低的门槛。结果引来大批缺乏实力、试图借土地开发“借力打力”的开发商。最后矛盾集中上交市里。
在此背景下,都江堰市政府取消了乡镇土地出让权力,并清理回收闲置土地。2004年都江堰集中三件事情:一是财政集中支付,二是土地集中经营、统征统供,三是农民集中安置。到了2007年,清理回收闲置土地几千亩。
刘俊林深刻地认识到,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要有效处理城市化遗留问题,进城务工和脱离土地的农民,必须获得一定程度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
为此,2004年到2007年,都江堰财政先后支出十多亿元,采用分期买单的方式,为12年间失地农民全部建立了社保;同时,按照每人35平方米住房、1平方米公共建筑、8平方米商业铺面标准,政府一次性无偿给予农民人均44平方米的补偿,尤其是人均8平方米商铺,三口之家就是24平方米。基本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谋生问题,其补偿标准为西部之最。
都江堰市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为“产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产改”毕竟是新生事物,具体怎么办,连负责城乡统筹工作的都江堰市统筹局副局长何劲松也同样期待有新的模式可以借鉴。他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如何界定;承包经营权台账和实际面积的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确认;农村房屋共有权人的登记等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曾经为了制定一个改革政策召开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不下两百次,反复研究、反复推敲其可行性,还要与各个执行部门反复讨论。认真听取与群众反馈确认是否可行。那段时期真的是没白天没黑夜。”
成都虽然抱回了沉甸甸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但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鉴,只有像过去一样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这块石头在哪里呢?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