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与邑的演变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城与邑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与邑
三 秦汉时期的城与邑
第二节 有关秦汉城邑的历史文献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秦汉城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一 配合基本建设的调查与发掘
(20世纪50__60年代)
二 以都城为重点的调查与发掘
(20世纪70一80年代)
三 都城与地方城邑的考古与研究并举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秦汉城邑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秦汉都城的考古发现与郡县制的确立
第一节 秦汉都城的考古发现
一 秦都咸阳城
二 西汉长安城
三 东汉洛阳城
第二节 秦代郡县制
第三节 汉代郡国制
第三章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秦汉城邑
第一节 郡国城
第二节 县邑城
第三节 城址类型划分
一 城址规模
二 平面形制
第四节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与城内布局
一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
二 城内布局
第五节 东周城邑的沿用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秦汉城邑
第一节 郡国城
第二节 县邑城
第三节 城邑类型划分
一 城邑规模
二 平面形制
第四节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与城内布局
一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
二 城内布局
第五节 南方城邑的发展-
第五章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秦汉城邑
第一节 边城的设置与考古发现
一 北方长城沿线区域的界定
二 边城的设立
三 边城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郡国城
第三节 县邑城与属国城
第四节 城邑类型划分
一 城邑规模
二 平面形制
第五节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与城内布局
一 城墙城门等建筑设施
二 布局与功能
三 边城中的马面问题
第六节 长城沿线地带城邑的特点
第七节 边城与长城
一 边城的建筑年代
二 长城各段的走向与年代
三 长城沿线边城的年代
四 边城与障城、烽燧的关系
第八节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宁城图
第九节 边城居民与民族融合
一 边城人口数量
二 边城人口构成
三 边城管理与居民生活
四 边城民族融合
五 边城对中原城邑的影响
第六章 边远地区的秦汉城邑
第一节 河西走廊
一 河西四郡的设置
二 考古发现
三 城邑特点
第二节 青海东部地区
一 历史概况
二 考古发现
三 城邑特点
第三节 西域地区
一 张骞通西域与都护府的设立
二考古发现
三城邑特点
第四节 西南地区
一 西南地区郡县设置
二 考古发现
三 城邑特点
第五节 福建及岭南地区
一 百越王权的倾覆
二 考古发现
三 城邑特点
第六节 东北地区
一 乐浪四郡及高句丽政权
二 考古发现
三 城邑特点
第七章 秦汉城邑制度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一节 秦汉城邑与中央集权
一 筑城
二 秦始皇“堕名城”
三 刘邦“令天下县邑城”
四 秦汉城邑制度的建立
五 全国城邑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六 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节 秦汉城邑的功能与形态
一 城邑功能的转变
二 封闭的空间形态
三 城邑等级化
第八章 秦汉城邑人口问题
第一节 郡县城人口的分布与构成
一 郡县城与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二 城邑人口构成与城邑经济分析
第二节 城邑人口的比例
第九章 秦汉城邑手工业与商业
第一节 城邑手工业及其布局
一 铁器手工业
二 铜器手工业
三 陶器手工业
四 其他手工业
第二节 城邑商业与市场
一 市场
二 抑商
三 商品经济评估
第十章 秦汉城邑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城邑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城邑与气候环境
第三节 城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章 秦汉城邑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城邑与文明进程
第二节 秦汉城邑的继承与发展
一 继承和发展了城邑的等级制度
二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形成的郡县制
三 继承了王国以来形成的两城制
四 继承了封闭的空间模式
五 继承了高台建筑形式
六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以来形成的城邑网络
七 官城与官署的变化及轴线的初步确立
八 宗庙位置的变化
第三节 秦汉以后城邑的发展变化
一 《匠人营国》的模式
二 单一宫城及中轴线的出现
三 皇城的出现
四 里坊制度的变化
五 佛教建筑的出现
六 城墙的变化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史记》《汉书》及考古资料所见秦郡设置一览表
附表二 《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郡国一览表
附表三 《续汉志·郡国志》所载东汉州郡一览表
附表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五 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六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七 河西走廊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八 青海东部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九 西域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十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十一 福建及岭南地区考古发现城址一览表
附表十二 考古发现高句丽早中期城址一览表
附表十三 秦汉时期著名商业城邑一览表
附表十四 两汉盐铁官及工官设置一览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