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兵听了此语,不免心惊,互相顾视,嗣源乘势突入,手舞铁镕,击死敌目一人,后军怒马继进,得将契丹兵冲退,径抵幽州。契丹主阿保机,攻城不下,又值大暑霖潦,班师回国,只留部将卢国用围城。说本《辽史·太祖纪》国用闻救兵到来,列阵待着,李存审命步兵伏住阵后,戒勿妄动,但令赢卒曳柴燃草,鼓噪先进,那时烟尘蔽天,弄得契丹兵莫名其妙,不得己出阵逆战,存审始令阵后伏兵,齐向前进,趁着烟雾迷离的时候,人自为战,蹂躏敌阵。契丹兵大败而逃,由晋军从后追击,俘斩万计,乃收军入幽州。前写嗣源,后写存审。德威接见诸将,握手流涕,越日始遣人告捷。
晋王闻契丹败归,又决计伐梁,调回李嗣源等将士,指日出师。会值天寒水涸,河冰四合,晋王大喜道:“用兵数载,只因一水相隔,不便飞渡,今河冰自合,正是天助我了!”遂急赴魏州,调兵南下。
是时梁黎阳留守刘鄩,应召入朝,接应前回。朝议责他失守河朔,贬为毫州团练使。河北失一大将,没人抵挡晋军,晋王视河冰坚冱,即引步骑渡河。河南有杨刘城,由梁兵屯守,沿河数十里,列栅相望。晋王麾军突进,毁去各栅,竟抵杨刘城,饬步兵各负葭苇,填塞城濠,四面攻扑,即日登城,擒住守将安彦之。梁主友贞,正在洛阳谒陵,拟行西郊祀天礼,忽闻杨刘城失守,晋军将抵汜水,急得不知所措,慌忙停罢郊祀,奔还大梁。嗣探得晋王略地濮郓,大掠而还,才得略略放心,安稳过了残年。
越年为贞明四年,梁主友贞,与近臣会议,欲发兵收复杨刘。梁相敬翔上疏道:“国家连年丧师,疆宇日蹙,陛下居深宫中,惟与左右近臣,商议军务,所见怎能及远?试想李亚子继位以来,攻城野战,无不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近闻攻杨刘城,且身负束薪,为士卒先,所以一鼓登城,毁我藩篱。陛下儒雅守文,宴安自若,徒令后进将士,攘逐寇仇,恐非良策。为今日计,速宜周谘黎老,别求善谋,否则来日方长,后患正不少哩!”颇切时弊。梁主览奏,乃与赵、张诸臣商议。赵、张诸臣,反说敬翔自恃宿望,口出怨言,竞请梁主下诏谴责。还是梁主曲意优容,但将奏疏搁起,置诸不理。
过了数日,令河阳节度使谢彦章,领兵数万,攻杨刘城。晋王存勗,已还寓魏州,接到杨刘警报,亟率轻骑驰抵河上。彦章筑垒自固,决河灌水,阻住晋军。晋王泛舟测水,见水势弥漫数里,深且没枪,也觉暗暗出惊,沉吟半晌,始笑顾诸将道:“我料梁军并无战意,但欲阻水为固,使我自敝,我岂堕他狡计!看我先驱渡水,攻他不备哩。”翌晨即调集将士,下令攻敌。自率魏军先涉,各军继进,褰甲横枪,整队后行,可巧水势亦落,深才及膝,大众欢跃而前。梁将谢彦章,率众数万,临水拒战,晋军冲突数次,统被击退。晋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即麾军却还。到了中流,回顾梁兵追来,复翻身杀回。军士亦皆返战,奋呼杀贼。彦章不防这着,竟被晋军冲散队伍,及奔还岸上,已是不能成列。晋王驱军大杀一阵,流血万人,河水为赤,彦章仓皇遁走,晋军遂陷入滨河四寨。极写晋王智勇。
P34-P35
读史至五季之世,辄为之太息曰:“甚矣哉中国之乱,未有逾于五季者也!”天地闭,贤人隐,王者不作而乱贼盈天下,其狡且黠者,挟诈力以欺凌人世,一或得志,即肆意妄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铤而走险,虽夷虏犹尊亲也;急则生变,虽骨肉犹仇敌也。元首如奕棋,国家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而私斗尚无已时,天欤人欤?何世变之亟,一至于此?盖尝屈指数之,五代共五十有三年,汴洛之间,君十三,易姓者八。而南北东西之割据一隅,与五代相错者,前后凡十国,而梁唐时之岐燕,尚不与焉。辽以外裔踞朔方,猾诸夏,史家以其异族也而夷之。辽固一夷也,而如五代之无礼义,无廉耻,亦何在非夷?甚且恐不夷若也。宋薛居正撰《五代史》百五十卷,事实备矣,而书法未彰。欧阳永叔删芜存简,得七十四卷,援笔则笔,削则削之义,逐加断制,体例精严。既足声奸臣逆子之罪,复足树人心世道之防,后人或病其太略,谓不如薛史之渊博,误矣!他若王溥之《五代会要》,陶岳之《五代史补》,尹洙之《五代春秋》,袁枢之《五代纪事本末》,以及路振之《九国志》,刘恕之《十国纪年》,吴任臣之《十国春秋》等书,大都以裒辑遗闻为宗旨,而月旦之评,卒让欧阳。孔圣作《春秋》而乱贼惧,欧阳公其庶几近之乎?鄙人前编唐宋《通俗演义》,已付手民印行,而五代史则踵唐之后,开宋之先,亦不得不更为演述,以餍阅者。叙事则搜证各籍,持义则特仿庐陵,不敢拟古,亦不敢违古,将以借粗俗之芜词,显文忠之遗旨,世有大雅,当勿笑我为效颦也。抑鄙人更有进者,五代之祸烈矣,而推厥祸胎,实始于唐季之藩镇。病根不除,愈沿愈剧,因有此五代史之结果。今则距五季已阅千年,而军阀乘权,争端迭起,纵横捭阖,各戴一尊,几使全国人民,涂肝醢脑于武夫之腕下,抑何与五季相似欤?况乎纲常凌替,道德沦亡,内治不修,外侮益甚,是又与五季之世有同慨焉者。殷鉴不远,覆辙俱存。告往而果能知来,则泯泯棼棼之中国,其或可转祸为福,不致如五季五十余年之扰乱也欤?书既竣,爱慨然而为之序。
《五代史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编著者蔡东藩。
《五代史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讲述了治久必乱,合久必分。太平日久,晚唐后有五代统是东反西乱四分五裂。 五代先后历五十三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改了五次国号,叫作粱唐晋汉周。史家因这国号前代早已称过,所以各加一后字称为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此外还有与五朝或合或离不相统属的国度,称作十国就是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及吴越荆南。 这五代十国的时势,简直是彼争此夺,上下凌替,混乱不堪。故每代传袭最多不过十余年,最少只有三四年。神州板荡,四境不宁。五代史演义共60回。
《五代史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编著者蔡东藩。
从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了10年的心血和惊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清、元、明、民国、宋、唐、五代、南北朝、两晋、前汉(含秦)、后汉(含三国)共11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描写人物之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蔡东藩也因此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中国迄今唯一一套写尽秦朝到民国2000多年历史百态的通俗历史巨著。该书出版后就受到毛泽东、顾颉刚、二月河等众多名人的大力推崇,成为风靡全球的通俗历史畅销书,重印数十版,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册。被誉为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平民版的“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