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经,哪些人易患倒经
倒经又称逆经,是指周期性地在月经期间出现鼻衄、吐血或出现眼结膜充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所以也称经行吐衄,吐、衄时会经量减少,甚或闭经,有时会伴有乳房胀痛、自觉发热、腰部作酸等体征。
倒经西医称子宫内膜异位证,或称代偿性月经。中医根据体征并结合舌绛苔黄、脉象弦数等四诊所得,认为与肾水不足、相火内炽:肝阳偏亢、肝气郁逆;胃逆气冲等因素有关。所以常用凉血止血、清热和胃、补阴调经等法治疗。
饮食疗法可作为倒经治疗的辅助,用鲜藕500克,捣取汁,加白糖调匀,饮服,或用黄花菜、白茅根各30克,水煎服等这一类单方,和本书中的有关莱肴,均可酌选。
倒经的人,在平时要少吃温热性的食物、避免精神上的刺激,并在经前10天前适当吃些有滋阴凉血、补肾调经或和胃解郁之类的药物或食品,像生地、墨旱莲、当归、赤芍、泽兰、牛膝、茅根等常用药,在烹调药肴时,均可酌情选取。
什么是崩漏,哪些人易患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不是经期的时候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中医认为崩漏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脉络受损,不能约制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时。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先天不足,肾气虚弱者:素体阴虚或素体阳盛者;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寒、热成瘀者,易患崩漏。什么是更年期综合征,为什么会得此病
妇女一般在四十九岁左右月经终止,称为“绝经”或“经断”。在断经前后可出现经期紊乱,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甚则情志失常,或浮肿便溏,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等。这些症状往往三三两两出现,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也称为“经断前后诸症”。此种症状常持续1—2年,轻者每可勿药而愈,若症状明显者,则应予治疗。这是由于妇女年迈五旬,肾气渐衰,冲任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偏盛偏衰所致。
痛经要不要紧,如何预防
痛经的特征是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一、第二天或经期前一二日,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干经净后始发病的,但亦在一二日内痛可自止。疼痛程度有轻有重,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常可缓解。痛经若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可以不特殊处理。女性应注意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经期不宜游泳,涉水;切勿预先畏惧疼痛发生;起居生活应有常度,这样可以预防痛经发生。崩漏要不要紧,如何预防
崩漏既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所以古代医家认为:“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女科证治约旨》)。因此,妇女若遇到崩漏,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早上医院诊治。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者多而寒者少,但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气不足,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因此,增强体质,补充营养,调节情志,忌食辛辣发食,则是预防原则。
P14-16
刺苏东坡
我在医论医,认为“良医不轻言药,名人偏好谈医”这个问题,本早就值得我们深思,今则更值得大众的注重。有见于此,秉“师事无讳无隐”之教,乃针对名人,抉疵发难,以正视听。知我罪我,悉凭当世。
一、刺恣谈圣散子
东坡留心医药、好集验方,后人整理其有关杂说,编辑成书,冠名“良方”,值得商榷。如名方圣散子,东坡明白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即用药杂,没章法,不靠谱),可他引前人之说为之辩,认为“神物用灵,不拘常制,至理开惑,智不能知”,不能用常理诘之(有才名人,什么都能有说辞,只不知神物是否指仙药,如仙药真有,这确实超越了我智所能知的范畴)。他接着说,医家之于伤寒,什么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下应汗之类,差之毫蕉,戟至不救云云,说得慌兮兮。其实,只要吃圣散子,这至难至险之事立马就可变为至简至易,治病哪里要弄得这么复杂、讲什么辨证(总其大意)l他顺应一般人喜简乐易、怕繁畏难的心理,为人敞开了一扇便捷有效、省钱省力的大门,这就是——只要吃这药,无论伤寒轻重,还是养生防疫,一切麻烦都可迎刃而解。再观以下引文,东坡对医生辨证用药表示不屑的态度更是意在言外,跃然纸上,了无疑义,他断言,吃这药,“一切不问阴阳两感,或男子女子相易,状至危笃,速饮数剂,而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药。”说得好像蛮有经验,故赞语很多,为避文繁,今不悉录,反正其意无非是说伤寒证、阴阳易、时疫流行、阳毒发斑等病,不用请什么医、辨什么证,省得被医生说得呦赤杀,你只要买来这药,“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轵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之宝也。”(请注意,这是把适应对象扩大到了无病之人,于是这一“神物”又一跃变成了养生方,结合其“神仙长生,非虚语尔”,以及“王倪丹砂”,“久服不死”,“后皆仙去”等说,看来东坡同葛洪、嵇康一样,也是相信神仙必有的。因有此信念,他说圣散子这一神物,智不能知,我们自不难理会)。后人对类此之说,不知思辨,反加拔高,给他加冕,竟冠以“养生家”之名(国人好捧名人之陋习,于此可见一斑,故我尝有“思辨才能知是非,明眼方可读古书”之说)也正因如此,信徒日多,相率追捧,渐至推崇之风,牢不可破。但我仍希望粉丝们能放出眼光,从中仔细看看其养生知识的深浅。
东坡打包票说吃这药“百不失一”时,是否拍着胸脯7我不猜,我只关心结果到底如何7请大家一同看《避暑录话》的记载“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三因方》也说:圣散之“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末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这现实终于让后人醒悟,此方遂恝置不用、如同“五石”。其实,在我看来,五石散事件、圣散子事件,都是非常可悲、都是养生学史上令人瞩目的大事件,究主力推手,就都是名人。为治病养生,前人付出这么大的惨痛代价,才换来这么个教训,冤!今人若还不知以史为鉴,傻I或不能举一而反三,笨!惜脑如顽石者往往固执:脑如豆腐者不会思考,这都令人扼腕、令人感慨!世上万事,本不外乎一个“理”字,从“理”揆度,结合经验,对神化此方的文字(包括东坡说“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不可胜数”等一些话),我全不信,这不必辩,信之者,尽管仍用这种法子、这种方子去治病、去养生好了、没人拦,但有言在先,再蹈覆辙,是应对医疗事故负责的。今重提旧事,意不在翻老账,目的是想提请人们注意警戒近人做有关产品广告,每以中医的一些术语作门面,扩大治效、美化功能,请名人出面,来糊弄人们,绝不讲副作用、禁忌证,甚至信口开河,神化其事,千篇一律,总是向着“不必讲辨证论治,人人都可服、个个都有益,有病治病,无病能养生”的梦境靠,这帮徒子徒孙,学的其实就是苏东坡的那一套(东坡真不愧为他们的老祖宗)。
东坡才宫学博,文笔好,名气大,这不假。但他越出专业,纵谈养生、医药的文字,我们仍不妨把它当作学生交上来的卷子看,对,就打“、/”,不对,就打“×”,不能眩名乱捧、传误误人。因为其大名与他是否精通养生、真正懂医?所谓“事本不相因”,毕竟是两回事(东坡谈医,赵括论兵,不但害人,而且害己。据《冷庐医话》:东坡“喜谈医事,孟浪服药以自误”至薨事甚详,惜其至死不悟。这种教训,本应引以为鉴,可后人忽之,殊觉可叹 )。无奈我辈这样费口费舌地说上十句百句,及不得大名人稍动动嘴巴,随随便便说一句,故虽文欲罢而心不甘,所以要费些笔墨,再说一事。
二、讽饥后再吃饭
“民以食为天”,中医对饮食养生,最为重视。基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和“先天不足后天补”等认识,为恐饮食伤胃损脾,古人早就有了饭应在未饥之前就吃的经验和理念,因“此为共识,从无异议”,故“先饥而食”说见载于医书后,就将人与禽兽的进食方法,划出了明确的分界。一日三餐,有时有节,成为常规后,确实也有效地防止、纠正了饥后再食,往往会狼吞虎咽,而且很容易多吃,结果常导致伤胃损脾的弊端。但东坡持其才气,恣意而谈,偏说饭应等饿了再吃,大概是为了翻这千古之定局,所以,其“养生说”开头第一句,就是“已饥方食”。他强调“晚食为美”的好处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所以,“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这些话,看作是对“先饥而食”说的反驳,似不为过。但我们知道晚餐吃出肉味、白菜比肩羔豕,这大都要等饿极了时才有可能感觉得出来,若为了获得这种感觉,提倡“晚餐当肉”,把它推广开去,这真能有益于养生?若真有益,“养生说”第一笔就开门见山,与“先饥而食”说争立一帜,明着唱反调,可谓独具卓识,不同凡响,自不必以说理粗疏、尚欠周详责之(如待饥再食的话,不饥又咋办?如不饥就不吃,会不会打乱吃饭定时的规律等均未交待)。但我脑如顽石,仍宗“先饥而食”说,认为就养生论吃饭,强调有时有节,是第一要务,若忽视可行性,不重视定时,与古人之说对着来,提倡先让饥饿感产生以引起人的贪(吃)欲后再进食、再来劝进食者“未饱先止”,这显是缺乏临床经验之谈。中医都知道:医书所载的伤食证,是常见病,方书所载之保和丸,是常用方。我在临床中亦常见常用并常对病人说“饭吃七八分饱就够了,应勿太过,你为何吃太多?”病人曾答“饿过头哉,车刹勿牢哉。”类此情况屡遇,故我认为“先饥而食”说,实有至理。可是,现在一些不懂古文倒装句的人,却都误认“先饥而食”与“已饥而食”意义相同:加上习惯于追捧名人者也略不思之,承讹传误、盲目推崇等因,已使古人正确经验泯灭而不闻,这样下去,患胃病的人不见多起来,那才怪。不久前,天津某刊曾有“八十岁学吃饭”一文发表,此文我没看过,但从文题来说,现在的人,到了八十岁,竟还没学会吃饭(当然,这是就养生说),你说怪不怪?我说也不怪,再继续跟这位才高八斗的“养生学家”学吃饭,没把芸芸众生搞糊涂,那才叫怪。
又老人冬天冷时易流清涕,东坡说冬至后,可“常吸鼻液,漱辣令甘,乃咽下丹田。”诸此之类的养生法,我均不敢恭维,但今俱略而不论。
有鉴名人上述之类的养生论和追星族的趋之若鹜,我想起了《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僳僳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1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有感斯言,戏作小诗(二首),供作笑资:
(一)
不学养生饭易吃,学了养生饭难吃。
与其八十再学吃,不如自己照常吃。
(二)
饭应先吃应后吃?东坡之后人迷惑。
并非养生不该学,实是雾霾障人目。
结语我治学,原则唯一,方法有三。本文只说原则。原则简单,只有两个字:“求真”。
治学唯“真”是尚,自古不乏先例,而我最推崇的是清朝的龚半伦。半伦比其父龚定盒。更怪更狂,他读父亲文章时,置父之神主牌于旁,手拿一棒,读到认为不对的地方,就敲打一下牌位,斥日:“你又错了”。我国是崇孝尚礼之邦,在其良苦用心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因此被认为人伦中的逆子,毫不足怪。但以我之见,其做法虽惊世骇俗,而就治学来说,与“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名言无不同,而且境界更高,这种唯“真”是尚而目空一切的大无畏精神,真是治学之圭臬,我们不妨来个“弃壳取核”。拙文敢发难者宿,鞭尸古人,置“为贤者违失”之美德于不顾,即是学龚半伦。我散人一个、日近物化,无意藉区区之学疵瑕名人以自炫,故即不见谅于人,终招狂妄之斥,亦无谓。文毕,附一小诗殿后:
刺名人
良医很少轻言药,名人偏多好谈医。
东坡持才乱话方,太炎论药马失蹄。
南氏信口说“条辨”,略无常识事亦奇。
吴氏作托更应批,荒谬自会招物议。
自古民以食为天,我们如今的医学科普工作,都离不开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琐碎的小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吃这件事却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心头的痛。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周围的很多人对吃什么、怎么吃,有着不少的困惑。面对现实,抛开环境污染、农药滥用等普通人无法扭转的局面,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可以改进和调整的空间。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正在打开这本书的你,一定是认真地看待“吃”这件事。只有这样,你才愿意去思考,怎样让自己、自己挚爱的父母、儿女和亲爱的他(她)吃得更健康,更合理。
的确,如今吃东西,不只是吃饱,也是在品味一份情感,一份来自亲人的关爱。生活中的小毛病,不仅需要医生的治疗,还需要居家的食疗。
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家庭食养宝典》,分为老人篇、女性篇、男性篇、中学生篇和少儿篇,就是希望为您全家的健康饮食和自我调养提供一点方便。
父母年事已高,吃点什么能够益寿延年?儿女活泼可爱,怎么吃才能健壮成长?你的他(她)每日操劳,吃点什么能够对抗衰老?自己辛苦工作,怎么吃才能减压防病?健康人怎么吃更合理,小毛病怎么吃好得快,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让我们尝试着放慢自己的节奏,照书里的食谱,每周为家人做几顿健康、可口的饭菜,看着他们慢慢品尝……
出版者
2013年5月
《家庭食养宝典(女性篇)》从女性朋友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入手,重点介绍月经病的食疗知识和生活宜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教会女性朋友食疗养生,做个幸福女人!
《家庭食养宝典(女性篇)》由柴中元、沈钦荣编著。
《家庭食养宝典》系列丛书共5本,分为老年篇、女性篇、男性篇、中学生篇和少儿篇,由柴中元、沈钦荣编著的这本《家庭食养宝典(女性篇)》是《家庭食养宝典》系列丛书之一,为女性篇,主要介绍女子经病菜谱和生活宜忌,教会女性通过饮食调养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全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包括:女性每个月的那几天该怎样度过;教你几招食养原则应对烦人的那几天;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