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摄养枕中方》有“饥乃食,渴乃饮”之说,如作“饿了就要吃饭,渴了便须喝水”解,这本也不错。但如果认为饭应等感觉到饿了以后再吃,并推崇“晚食为美”,以之作为养生经验,去向别人介绍,这就错了。
尝观《东坡志林》“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 晚食为美”之文,颇觉不以为然。并谓其《养生颂》“已饥方食”四字,与古人“先饥而食”说相背。
确实,肚皮一饿,吃任何东西都会有好味道。苏东坡说“白菘类羔豚”,范成大说:“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类此感觉,都从“已饥后食”而来。我们知道,菘即白菜,又称青菜,满足于“青菜淡饭”式的平和、平静、平淡生活,足显心无名利权势之恋者的高雅,但要说白菜味道比肩羔豚,有过于八珍;甘美肥浓,更胜于蜜藕,这种话出于肥甘厚味吃腻了的人之口,就像乾隆吃到“红嘴绿鹦哥”(菠菜烧豆腐),赞不绝口一样,虽不足以为怪,但毕竟不好当真,更不足为吃不上肉的贫苦百姓道。
须知“先饥而食,先渴而饮”,是一条很重要的健康饮食经验,养生之士,不可不知,更不可误解,为恐因苏东坡推崇“晚食为美”而致曲解,乃予申说,冀畅明其义。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八字,是倒装句,其意是饭要还没肚饥时就先吃,水要还没口渴时就先喝。如问为什么要先于饥而食?先于渴而饮?原茵很简单饭不可吃太饱,永不可喝太多。可是,在饥肠辘辘之后,往往会狼吞虎咽,吃得太饱;在口干舌燥之际,往往会如牛饮水,喝得太多,古人早就有见于此,所以提出告诫“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因为这一点对养生来说,比较重要,所以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第一》中说了这话之后,在“养性第二”中又重言“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这话渊源有自《养性延命录》,其中就已有说:“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且传承不绝,后之养生书《寿世青编》、《老老恒言》等中,亦经常可见此类文字。
近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由于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耽误了吃饭时间,致腹中空空、饥肠辘辘时的事常有,要记住,饥饿往往成为过饱之因,所以这时进食,一定要注意,勿吃太快、太多,宁可先少吃些,等会儿再吃,切忌吃得快、“顿而多”。平时碰上有人“已饥而食”,大口吞咽,有家人、友人等关爱者在旁时,总是会说“慢慢吃,慢慢吃!”(也包含毋吃太多和防噎着之意)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说,不能片面理解“饭到肚饥吃方香,菜到饿时才有味”,而竞故意去待饥后方食,待渴后再饮。否则与前人“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的饮食养生经验,就背道而驰了。
总之,吃饭定时定量(时间到,不饥也吃,食不过饱),喝水有常有节,对养生来说,是很值得强调的。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