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园林大师陈从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昌勇//封云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阮仪三教授为本书撰写了文章,并提供了珍贵的照片;

潘洪萱教授曾经与陈从周合作过《绍兴石桥》,这次也回忆当初难忘的往事;

刘天华研究员专门写了《楠园的营造》一文,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设计建造楠园的始末;

蒋通教授的《六十年的真挚友谊》,讲述了他的父亲蒋启霆先生与陈从周先生之间动人的亲情和友情。

黄昌勇、封云主编的《园林大师陈从周》还收录了陈从周先生众多弟子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此前已经发表,还是重新写就,读来真实感人,触动心弦,为这本书增添了魅力。

内容推荐

黄昌勇、封云主编的《园林大师陈从周》是一部别样的纪实性人物传记,介绍了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生平、论著及造园等学术成就。所收文章,一部分以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浙江海盐南北湖陈从周艺术馆保存的珍品及遗物,另一部分是其门生、故交等撰写回忆、评述性文章,真实详尽地记录了陈从周先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以园托命的一生。

本书可供文史、建筑、园林艺术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目录

奋进的一生一一代前言/路秉杰

上篇 寻迹山水间魂系南北湖

 童年是梦中的真

 积学是聚宝

 屐痕处处

 教书育人

 园林啊园林

 天下谁人不识君

 园林美与昆曲美

 浙山浙水

 陈从周与南北湖

 绍兴石桥

 情系雷峰塔

 《说园》和《园综》

 述古还今钟情国粹

 好人好事人常忆

 相知相伴

 诗人的背影

 丹青结缘

 为情作文

中篇 说园诗画境造园自然理

 《苏州园林》的写作缘起与独到之妙/路秉杰

 《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的成书由来与价值/路秉杰

 陈从周与明轩/路秉杰

 陈从周与上海豫园的修建(上)/路秉杰

 陈从周与上海豫园的修建(下)/路秉杰

 上海市龙华迎宾馆塔影园/路秉杰

 云南昆明安宁楠园再访记/路秉杰

 楠园的营造/刘天华

下篇 亲友情谊深桃李自成蹊

 六十年的真挚友谊/蒋通

 忆恩师陈从周先生/阮仪三

 性情、学养与境界/蔡达峰

 文章园林梓墨尤香/鲁晨海

 情境诱导之《园冶》与理论叙说之《说园》/王鲁民

 诗情画意论《说园》/雍振华

 客厅、书房和课堂/李振宇

 中华园林第一人/许锦文黄昌勇

 《说园》与《园综》的价值/封云

附录 生平与论著梦归园林境

 附录1 陈从周小传/路秉杰

 附录2 陈从周年谱/路秉杰

 附录3 陈从周主要论著/路秉杰

 附录4 陈从周教授的研究生名录

 附录5 陈从周艺术馆散记/吕永中

 附录6 南北湖陈从周艺术馆建筑园林设计图/蔡达峰

 附录7 梓园记/乐峰

 附录8 墓志/陈胜吾 陈馨

后记/黄昌勇

试读章节

50年代初,陈从周先生受聘于苏南工专与苏州结缘。他自小爱建筑与园林,会独自徘徊于水石间,也会一个人在华堂厦屋下细心揣摩它的结构。来到苏州如鱼得水,他寻访古园老宅足迹遍布苏州老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塔庙寺院。苏州古建筑园林是历代文人名士、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由于鸦片战争后的国力贫乏,这批建筑群得不到应有的修护。陈从周先生深感痛心,决定记录著书,以供后人参考。他的工作得到苏州市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文管会——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聘请他为顾问。在苏州建城2500年纪念时,他挥毫写下“述古还今”四个大字。

《苏州园林》和《苏州旧住宅》凝聚了他对苏州的全部心血,是对苏州旧貌的最真实的写照,是探本求源的创作。《苏州园林》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文书。陈从周先生在书中以宋词之情解释园林之景,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审视,别具手眼,自成一格。如他所言:“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而得之……”宋词加园林,美轮美奂,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艺术想象力。他以匠心师古的摄影手法制作每一幅园林画面,可谓大匠之心,大匠之笔,大匠之作,可以说苏州园林因陈从周的《苏州园林》而驰名世界。

陈从周先生是真正爱苏州的人。他的建筑人生起源于苏州,但是在《苏州园林》出版第二年他便遭受批判,尚在印刷中的《苏州旧住宅》一书因此停印。他因反对拆除苏州城墙,与保护北京城墙的梁思成先生,分别于南北两地遭受批判。他的学术思想被批判长达廿年,但《苏州园林》这本书却悄悄地跨出了国门,以至“文革”之后,陈从周先生被邀请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主持设计“明轩”,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移为蓝本,把苏州园林西迁纽约,中国园林走向了世界,苏州园林的今天有陈从周先生的一份贡献。

陈从周先生学生时代听胡山源先生讲昆曲,这是中国文学系的一门课。粟庐老人的《朝辞》将他引入梦幻境界,后来与梅兰芳,俞振飞,郑传鉴,华传洪,朱传茗,张传芳等老前辈昆剧家交友,五十年代他便多次邀请昆剧团为大学师生演出,俞振飞、言慧珠的《琴挑》,梁谷音、刘华龙的《下山》等剧目为同济大学理工科师生开启了欣赏昆剧之门,他为建筑系学生开设昆曲欣赏课,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可谓用心良苦。他在给洋学生上园林课之前,开宗明义先讲昆曲。他年逾古稀,仍为昆曲的繁荣奔走,人称他是“昆剧的保皇派”。他向贝聿铭先生推荐昆曲,陪他观戏拍曲,重温中国文化。上海昆剧团的演员们都亲切地喊他“陈伯伯”。在昆剧不景气的日子里,他不断写文章为他们“吹捧”、“打气”,生怕昆剧从地球上消失,还煞费苦心地将昆剧介绍到国外,让高品位的海外人士认识中国这古老精致的剧种,再到中国来探索昆曲的美妙。为了引起重视,在国外讲学介绍已有知名度的中国园林时必介绍昆剧,强调她们是同根生。如今昆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有他的一滴汗水。

昆剧在我国剧种中是最完整而高难度的。我也许是个国粹主义者,芭蕾舞只舞不歌,交响乐只歌不舞,而昆剧则兼而有之。其韵律、节奏,虽动有静,从这点说,与建筑园林具有一样的美学原则。

前几年我写了一篇《园林美与昆曲美》,俞(振飞)老拍案叫绝,他说你救了园林,救了昆曲。这个道理说了出来,将使两种艺术又重现了相互光辉的前途。京昆剧是历史剧种,正如故宫、长城、网师园、拙政园等是累积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我们无法改造这些古建筑……总之,这些京昆古老剧种,应该尽量保持原状,演得有法度、有传统才好,甚至可不用“扩音机”,也不需要布景,越“纯”越好。如果要新的话,那就另演革新戏。至于传统剧种,就要像文物那样,丝毫不走样,千万不要把文物装上塑料座子,油漆一新。

看昆剧看身段,听昆曲听笛韵,身段与留韵衬托出了美好的唱腔。在这三者中间,都体现出了中国人如何去欣赏美。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

昆剧《挡马》那种身段如果以流行的武打来对比,似乎有高下之分了,正如毛笔书法,画中兰竹,笔笔有交代,而不是形式似复杂,实际是简单的蛮打,计镇华等的《开眼·上路》可说是男子为主的舞蹈戏,而华文漪等演出的《游园惊梦》则是女子为主的舞蹈戏,身段有刚柔之分,唱腔有高亢婉约之别,至于梁谷音、刘异龙的《活捉》,鬼戏无鬼气,有人情味。”

P53-P56

序言

奋进的一生——代前言

陈师从周,讳郁文,字从周,以字行世;1918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商人家庭。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国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与海宁名门蒋定女士结婚,生二女一男。先后于杭州各中学任国文教员,酷爱文学艺术,曾拜著名画家张大干为师,1948年于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花鸟画,蜚声沪上。后受聘为圣约翰中学国文教员,兼任总务主任,结识了建筑系主任黄作粲,诉说了自己对中国建筑的兴趣与研究,深得赏识,被聘为圣约翰大学教员,专门教授中国建筑史。不久经陈艾先举荐,被之江大学建筑系主任陈植先生聘为之江大学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来到同济大学。

陈师从周,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创立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在建筑设计教学组内成立了建筑历史小组,共有三人,即陈从周、罗小未、朱保良,由陈从周负责。陈、罗两位都是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并来,同济大学早在1946年自四川宜宾李庄迁来四平路1239号今址,是作为战争破坏没收敌产而赔偿给同济大学的。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扩建。朱保良是由杭州美专毕业后刚来工作的,作为陈的助手,除协助陈进行中国建筑史教学活动外,还协助其开展有关中国建筑的研究。罗小未除了从事西洋建筑史的教学和研究外,还兼建筑设计教学。办公地点最初设在胜利楼,那是一座抗战胜利后建造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即现逸夫楼旧址),后转迁到民主楼。应当说那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创业时代,同济大学急拟扩大。院系调整后大兴土木,陈从周积极参与扩校工作,特别是在校园绿化上用力尤勤。

当时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一点我们从当时所保留下来的教材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史是使用天津大学卢绳先生编写的油印本,陈从周先生不得不借用刘敦桢先生的名义再次编写《中国建筑史图集》,以满足教学急需。那时还是“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流行的时候,陈从周抓紧出版了反映时代需要的《装修集录》、《漏窗》。因受到苏州美专的聘请,每周还在苏州兼课,他结识了颜文梁、顾公硕、汪星伯、谢孝思等画家文人,与著名建筑史家刘敦桢先生建立了联系;于是利用兼课之余开始注意对苏州古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收集资料,进行考察研究。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考察论文《杨湾庙轩辕宫的考察研究》就是在此时完成的,助手为朱保良。

1954年夏,陈先生先随刘敦桢先生率研究生去曲阜参观,再应江苏省文管会、浙江省文管会之邀,第一次赴连云港、海宁、绍兴、金华等地进行古建筑考察研究,完成了《新海连海清寺塔》、《硖石惠力寺唐经幢》等文,协助实测的是戴复东。此后他就把苏州作为参观实习的基地,每年都带领建筑系的师生结合教学进行测绘实习。同时,他受刘敦桢先生委托参与了上海龙华塔的修复工作。1956年陈从周完成了《苏州园林》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也为他后来成为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被提升为副教授。1958年春开展称为“反保守、反浪费”的双反运动,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戏称第一次火烧“文远楼”,陈从周因个人名利思想的“罪名”受到冲击。是年秋,他完成《苏州住宅》的写作,因引文不当,在北京宣读时招来了严重批判,回校后更进一步受到批判,并被撤掉教研室主任职务。虽遭此坎坷,陈先生并未灰心,仍以坚韧不拔的爱业、敬业精神继续努力进行他的研究,研究领域也从苏州扩展到无锡、扬州。1958年底,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他参加主持了“上海建筑三史”的编撰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巨型画册——《新中国建筑十周年》和《上海》提供了基本素材,这也是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主持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建筑近代简史》的重要基础,后来在此基础上与章明专门主编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1960年他进行了第二次浙江古建筑考察,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此期间参与了上海豫园、嘉定孔庙、秋霞圃、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1961年夏他在扬州考察园林时发现石涛遗作——片石山房。1962年陈从周获研究生导师资格,1963年招收第一名研究生。同年编著完成《扬州园林》。1964年,发生“设计革命运动”,书稿被抽回。这次运动重点指向《空间原理》及其作者,波及《外国建筑史》,陈从周亦受其影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6年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1970年他被送安徽“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因胃出血被送回上海,这时他才感到失望,在昏暗的灯光下用蝇头小楷写出了40余万字的笔记,收拾名山业。因在运动中“态度较好”“认罪深刻”,随着梁思成的“一批二养”,陈从周也获得初步解放,被罚在“五七”公社做清洁、总务工作。1972年开始恢复工作,应江苏省文管会之邀赴连云港参与海清寺塔修复加固工作。1974年参与外国进修教师的指导工作。1975年参与上海松江方塔修复工作。1976年粉碎“四人帮”,陈从周才算得到彻底解放。1978年他发表了《说园》,集其几十年研究成果之大成,将十几年的思考、感受和怨愤,一股脑地倾诉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反响,因此一说、二说,直到五说,仍感意犹未尽。后来《说园》出了各种版本和译本(仅日本一国当时就有6处同时翻译),其中国内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附有蒋雨田先生毛笔楷书的版本为正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可以说陈从周迎来了自己期盼已久的科学春天。他到处演讲、作报告,题词作画,鼓励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山水、热爱花鸟虫鱼、热爱文明、热爱文物。从泰山、黄山索道建设,到南北湖开山炸石,他到处奔走呼号,高呼“还我自然”。在上海接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方闻先生时,被问及如何陈列展示明代家具时,他顺口应答:应配明代建筑。这就是苏州网师园殿春移移建美国的缘起。在国内他还将苏州园林搬到了云南昆明郊区安宁县,因为当地城建局局长的夫人是苏州姑娘,他将她比作文成公主下西藏。聊城环城湖比济南大明湖大几倍,当地人要填湖造地,他讲明道理,力争保护,赞扬了另建新城的英明决策。他正确评价了光岳楼在楼阁建筑中的地位,主持兴建了阳谷狮子楼;1982年主持绍兴应天塔复原设计,1983年春主持海宁观潮处的占鳌塔复原设计;主持恢复修建了如皋水绘园;同时致力于上海豫园东部、宁波天一阁东部的复原和新建,在豫园东部还特别迁建了古戏台,加建看楼,积极上演昆曲,提倡园林美与昆曲美的结合。他对人民群众极端热忱,从校门口交通岗、红绿灯设置,到大饼油条涨价、公共厕所选址,他都提出批评、监督和建议,特别是对绿化种树,尤其热心提倡,是第一个把绿化倡导为绿文化的园林学者。他还倡导文化旅游,提出“旅要快、游要慢”的基本原理。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编著了《中国名园》,先后出版了《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中国厅堂(江南篇)》、《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山湖处处》、《随宜集》、《世缘集》等,他在期刊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繁重的劳动面前,加上家庭的不幸,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986年相濡以沫的妻子病逝;1987年儿子在美国遇害,陈从周伤心欲绝。他第一次发病缘于出差时连续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第二次发病源于开会时为保护徐氏九间楼心情过于激动,引发脑溢血,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经过瑞金医院医护人员的努力(病危通知发了2次),命是保住了,肢体却失掉了自由。自此以后,时好时坏,卧病不起,一直在与疾病斗争中痛苦挣扎。2000年3月15日肝癌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82岁。

陈师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成绩斐然的一生。他的一生中为了事业,多次大动肝火,怒不可遏,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实际上,陈师是柔情似水之人,爱画小鸡、小鸭、小鸟,爱兰、爱竹、爱荷;他又是心地善良之人,似已入佛,晚年书写了许多“佛”字,和著名大和尚真禅的关系密切。

陈师去世一晃14年了,正如古人所形容的“白驹之过隙”!但先生又何曾离开过我们?我们似乎到处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书,他的画,他的足迹!似乎每时每刻他都在关注着我们的工作。“古要古到底”,这是他常说的话,我们的设计古到底了吗?建筑要因地制宜,园林要“诗情画意”,先绿后园,要小有亭台……他倡导的设计原理和原则,时时刻刻都在指导着我们的工作,我们何尝一时离开过陈从周教授,他一直在冥冥中指导着我们的工作!

后记

让我们感动的是,大家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文章、汇总资料、提供图片。路秉杰教授,不仅全过程参与这本书的策划、选题、讨论,还专程赴昆明楠园、上海豫园、龙华塔影园实地拍照、测绘,正是由于这些测绘工作,保住了陈从周先生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园林作品一一龙华塔影园,那是2014年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廿一),天气寒冷,路秉杰教授、封云研究员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曾广钧先生共3人一同到上海豫园及龙华塔影园考察、测绘、拍照,无意间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因为地铁12号线的修建,此园即将拆除。路秉杰教授得知这一消息,当即告知著名历史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阮教授随即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做了反映,龙华塔影园才没遭到毁灭的命运。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路秉杰教授还不顾年迈,新撰了《陈从周与上海豫园的修建》长文和《云南昆明安宁楠园再访记》、《上海市龙华迎宾馆塔影园》等,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阮仪三教授也为本书撰写了文章,并提供了珍贵的照片;潘洪萱教授曾经与陈从周合作过《绍兴石桥》,这次也回忆当初难忘的往事;刘天华研究员专门写了《楠园的营造》一文,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设计建造楠园的始末;蒋通教授的《六十年的真挚友谊》,讲述了他的父亲蒋启霆先生与陈从周先生之间动人的亲情和友情。

书中还收录了陈从周先生众多弟子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此前已经发表,还是重新写就,读来真实感人,触动心弦,为这本书增添了魅力。

这本书能够出版我们还要感谢海盐南北湖旅游投资集团,集团领导林周良、郑文初、李美根多次过问,并给予多方支持。陈从周艺术馆的苏美娟女士,多年来在这一方园地向来自海内外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陈从周先生的生平事迹,此次她还为本书的出版收集、提供资料素材,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本书采用的陈从周艺术馆图片由汪虹先生摄影;云南楠园图片由王英摄影;豫园和塔影园的部分图片为责编曾广钧摄影。助理编辑余姗、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贝蕾也为本书收集整理、录入资料,美编陈益平、乔荣也为本书装帧设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同济大学出版社也高度重视这本书的出版,社长支文军教授、社长助理杨宁霞还专程与大家一起到南北湖参加本书的研讨会议,给予多方的指导和支持。

这本书虽然我也忝列主编,其实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特别是大量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都是封云研究员亲自过问和落实的。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我们对中华传统园林艺术的热情,让我们重新回顾已经离开我们14年的陈从周先生的思想、文化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是为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