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作者张化桥,被称为“最敢讲真话的经济分析师”,效力瑞士银行(UBS)11年,曾连续四年被评为“最佳经济分析师”,拥有丰富的国际顶级投行工作经验,透彻了解国际及中国市场。
作者前作《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避股市的地雷》《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均极受读者欢迎,屡次重印,每次出版新作都会掀起购买浪潮和热门话题,全球知名媒体争相报道。
“中国人非常勤劳,却依然贫穷”是作者的一句感叹,也是令人困惑的“共识”。《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分析了造成“越投资越贫穷”的原因,让读者引以为戒,防止我们辛苦赚来的财产贬值;甚至被“偷走”!
除了大胆叙述一些经济分析师的“行内共识”;反思我们自己犯的错误;政策上的问题,作者也大方分享了自己的投资选股方法;财产分布,力求帮助读者看清现实;有所借鉴,有力捍卫自己的财富。
中国人勤勤恳恳,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有目共睹,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富有?究竟是谁偷走了本来属于我们的财富?“得罪人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想讲出真话”——“最敢言的经济分析师”张化桥,在张化桥的《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中延续其风格,深刻剖析我们在个人理财、投资中会导致收入贬值的错误,和形成财富不安全感的原因。目前股市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财富怎么不知不觉溜走了?选股中,我们最容易犯什么错误?均是作者想深入探讨的问题。书中从理财方法、股市、金融、公司选择、政策环境等几大方面,借犀利的语言,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一个出色的投资者,跑赢大市。
站在老板的立场考虑问题
下面是我2011年在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担任董事长时,给新员工的讲话,主题是职场态度,但愿对大家有用。
各位新同事,欢迎加入草根金融行业,欢迎加入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我想讲两个话题,一是我们草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二是小额贷款行业为我们创造的光明前景。
首先要讲的一点是我们草根金融人士的职业规划。我在2011年6月20日离开瑞士银行,加入了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有人表示赞赏。有人不理解。但是,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我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说。人们的“震惊”让我觉得我好像做了一件自残的蠢事,委屈自己的事。我想说,我很高兴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父母和妻小也都很高兴。
我知道你们有的人是因为喜欢这个行业而来,有的人是勉强而来。但是,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在未来几个月能够发现小额贷款行业的美丽,决定扎根这个行业。
新来的同事中,有一个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她问我,参加工作后,如何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我觉得,有针对性的学习才最有收获。我建议,假想三年后你准备自己开设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把这个目标当作你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有了这个目标,你就会细心地观察你的同事们每天在做什么,为什么那样做,万穗公司的流程和制度,客户评审和服务,等等。你会知道你必须做一个多面手。想想看:三年后你站在街上,大吼一声,我开店了!你想聘请6~8个员工,到哪里去找?花多少钱?如何说服他们加盟?这些人如何分工?你如何把这6~8个孤岛连接起来?灯油火蜡,样样都要你掏钱,你承受得了吗?万一前期的投入不能马上有收获,你怎么办?
我们鼓励大家要有另立门户、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想法,我们愿意帮你找种子资金。你们如果每天都有这种想法,就会明白创业者的艰辛和孤独!特别是在亏钱的时候和前途不明朗的时候,他们更加孤独。这两个月,我领略了那种滋味。好在我不是在创业,我接过来的是一个运行非常平稳,让同行们很羡慕的企业,而且我们正处在一个沸腾的朝阳行业!
你们有些校友去了北大和清华读研究生。不要羡慕他们。你们还有些校友当上了公务员,或者找到了大银行的工作。不要羡慕他们。让他们羡慕你们吧!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收入方面,他们走上了一个平稳上升的轨迹。我们的起点也许比他们低很多,但是,我们的轨迹是一条斜率很大,很陡的曲线。三年后,或者五年后,我们的轨迹会跟他们的相交。之后,我们的会超越他们的。我们的技能积累会更快,也会更早实现财务自由。
我的希望是,我们的员工在跟亲友和老同学聚会的时候,用很自豪的语气说:“我在万穗小额贷款公司工作。那是一个和睦的工作环境。我们的工作有意思,待遇也很不错。”
任何工作都有可能变得枯燥。但是,我们的工作也真不错:你的客户分布在所有行业。这是一个学习真本事的课堂。书海茫茫,让我们经常失去方向。我们很多人每天双眼盯着电脑,在漫无边际和没有意义的新闻和噪声中度日。这不叫学习。我坦白,我也经常如此。
关于学习实用的东西,我讲讲个人的故事。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时学的都是宏观经济学。毕业后,我做的也是经济学研究,直到1998年年底我被汇丰银行开除。我失业了四个月。那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正处于最恶劣的阶段,香港的各类商业机构都在裁员。我去找工作时,面试的人都说,你专业还挺不错的,但是我们没有空缺。有一个英国投资银行(Cazenove,嘉诚)的女主管May Tan(马来西亚华人,现在她是渣打银行亚洲区的行长)对我说的那番话让我终生难忘。她问我:“你能否告诉我,你将如何为我们赚钱?你要先为我们赚钱,我们才能有钱付你的工资。”我大吃一惊!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我们传统的观念是,你当雇主的,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不高兴,就跳槽。她的话真的帮我开始为我的老板考虑。我很感谢她改变了我的职业观。那以后的十多年里,我一直跟她有来往。虽然我和她算是竞争者,但我还帮她的几个大客户安排了在北京的会议。我喜欢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的孩子和侄子们。
当时,我无法告诉嘉诚的她,我如何能为嘉诚赚钱。于是我也没有获得嘉诚的聘用。几周以后,我的老东家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请我回巢。又过了几个月,我的另外一个老东家,瑞士银行,也请我回巢,还加薪晋级当研究部主管。你可以想象我的感激。不过,瑞士银行的老板有话在先:瑞银的中国研究部必须是《机构投资者》杂志前三甲,否则会炒我鱿鱼。那几年,我真的是拼命了。两年后。我排名第一,一直维持了五年。后来,我眼看撑不住了,就跳到了一家上市公司工作。
我扯得太远了。我想说的是,你们可以先站在老板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你为老板着想,就容易成为老板。如果三年以后自己开办小额贷款公司,你准备好了吗?
P6-9
你的艰难岁月,我的艰难岁月
虽然已经有了3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从某些角度看,咱们中国确实还是很穷。而且,考虑到自然资源(包括水和新鲜空气)等因素,咱们未来还会有段比较艰难的日子。
发牢骚很容易,但是,我这本书不准备那样做。我只是想分析,咱们为什么会如此。究竟是谁偷走了本来属于咱们的财富?
说实话,我认为,其实咱们还是应该反思自己。我们的国家;做决策的部门,都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组成的。20世纪80年代,我本人就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过三年。后来,我又到国有的大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当然,决策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反映了民意,但民意经常是错的。有些政策始是正确的,但是,时过境迁,政策就需要调整。有时候,民意可能会阻碍改革,阻碍进步。
本书分析了部分经济决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咱们自己的无知。本书的落脚点是,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和你如何看到咱们自己的问题,以求尽量少犯错误。即使我们无力强迫别人改变看法,独立思考和实现财务自由,总可以吧!
年轻时的艰难与幸运
我年轻的时候,日子过的很艰难。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没有我那时候幸运。你遇到的挑战更大。
我已经52岁。1979年,我从湖北省荆门县的农村考进湖北财经学院读大学本科。虽然当时的中国和当时的我都非常贫困,但是,空气是清新的,空气中流动着希望。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而且因为他们是老上中农成分,所以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
在大学里,我们几乎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或者技能。因为,师资在当时非常差,课程安排和现在也不能比。我记住的仅有的两个东西,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大学生在那个时候是天之骄子,学费全免。生活费也有救济,我家贫困,所以我每个月可以收到12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父母再补贴3元,足够了。衣服和其他消费大约每个月6元。
1983年,我们顺利地毕业了。当然,我们的脑子里还是空空的,所学到的财经知识极少。但是,我们有担保分配。我被分配到了襄樊市税务局。不过,我还没有来得及去襄樊报到上班,就收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虽然专业知识很少,但是我的数学和english还算不错。我考到了在北京市五道口的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生部。这里的学制和师资跟武汉市差不多。三年又顺利地过去了,我依然头脑空空。
在五道口,我的月薪46元人民币,再加上副食补贴5元,交通补贴3元,日子也能过得去。虽然当时北京的国营企业工人的平均月薪也不过40多元人民币,但是人家还要养家糊口。所以,我必须始储蓄。我的学长跟我强调,我每个月至少要存15元才能保证五年以后成家!
我那样一个农村的穷学生可以顺利读完七年大学和研究生,靠的是政府支持。而且,当时的城乡相对平等,大家生活条件差不多,物价也很低。我并没有感受到城里来的同学有太严重的优越感。
中国的巨变
到了3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30多年前比,你的名义收入比我当时增加了很多倍,你的财富增加了很多倍,也许你还买了好几套房子。但是其实很多人还是会担心,我们的退休真的有保障吗?我们的房子会不会因为环境恶化而贬值许多?我们的子女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吗?他或者她会遇到何种竞争?
这30多年来,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变化是:
(1)房改+利率管制。十多年前“房改”导致的巨大财富聚集。一大批本来的公共性房屋突然间变成了私有财产。拥有房产的人象征性地付了一点钱,但是这些钱还是大大低于公平价值的。随后年复一年的经济发展以及通胀推高了这些房产的价格,使房产拥有者的财富迅速升值,造成了与无房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一个资产价格持续膨胀的环境里,你必须有资产,才能跟市场保持一致。如果你的资产多于平均数,你就会跑赢大市;否则,你会被大市甩在后面。就是这样残酷。
(2)股市。这20年来的股市伤害了大量股民,养肥了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者和内幕交易者。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把企业上市当成了“扶贫”,以及国有企业的“脱贫”。当然,这种特权不能太多太泛,因此,政府严格控制了上市企业的数量,其结果是股票价格的长期被高估。在企业上市数目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股价就处于长期下滑趋势中。
其次,每次遇到股市大跌,股民便“勇敢地”当起了炮灰。同时,股民看到了四面八方在给我们鼓劲儿:报纸的社论;电视演说;降低印花税;停止IPO(首次公募股)。
(3)城乡差距。60多年来,中国的城乡差距在迅速扩大。
2014年,政府始下决心逐渐取消这种城乡差距。不过,我不知道真正取消户口还要多长时间,因为毕竟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
让人十分担忧的一点是,即使农民可以自由进城,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也没有经济能力住在城里。他们的医疗;教育;文化;经济和政治地位在短期内还是会有巨大差距。30多年来的通胀和资产价格升值使他们离家乡的难度增大了。而农村的土地在萎缩,河流被污染或者干涸,森林在消逝,他们的生计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
(4)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比如石油;石化;铁路;电力;交通;水务;银行等行业的参与者占领了有利的地位。他们的报酬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于其他行业,因此现在调整也渐渐始,以免出现报酬与付出脱节的情况。毕竟,我们不能以“多劳多得,激励机制”为理由,将国有资产本来就应该有的回报当成员工们的劳动回报。如果不尽快调整,在以上这些行业之外,我们很多人会越来越被甩在后面。
英国是如何转型的?
过去一年多,我住在伦敦,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我的主要兴趣在研究英国和欧洲的经济变迁。
我经常问自己,英国为什么国富民强?它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之和,人口相当于江;浙;沪的一半。但是,它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为什么那么高?环境保护得为什么那么好?
我想起咱们的榆林地区;大同地区和其他类似地方的命运,不禁有点黯然。咱们何时才能转型?转型做什么?怎么转型?100年前,英国曾经也是一个煤炭大国,但是到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它的煤炭资源始枯竭。当撒切尔夫人的政府强制关掉一些奄奄一息的煤矿时,全国的大罢工充分反映了民众的迷茫和恐慌。今天,那些旧时的产煤地区的经济仍然比较脆弱,但是,英国的经济转型总体还算成功。
过去,英国曾经侵略和掠夺过很多国家和资源,罪大恶极。今天,这样一个小国依然有大量的公民在世界各地谋生和发展。海外“英侨”占英国总人口比重的排名可能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这本身就是放和进取的标志。除此之外,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是从英国对外来人口和外商投资的放程度看,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有时坚持这样做也相当不容易。
开放与富有密切相关
2014年年初,我亲身感受了一件有趣的事,足以证明英国的政策稳定性和了不起。十年前,东欧几个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加入了欧洲共同体。当时的条约是,十年后,这些国家的公民可以随时到欧洲共同体的任何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就业和定居。2014年年初,十年的限制很快就到了。可是,欧洲经济整体还在萧条之中,只有英国经济稍微好一些,而且,作为欧洲唯一的英语国家和(也许)最放的国家,英国对于东欧公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从2013年起,许多英国人就始担心东欧的劳工蜂拥而至,抢他们的饭碗,导致英国的住房;车站和医院等基础设施无法应付。
英国的一份报纸《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甚至组织了万人签名运动,呼吁政府紧急采取措施,要么撤销当时的条约,要么增设对外来劳工和移民的限制(其实也是撤销承诺)。英国政府虽然遇到来自选民的极大压力,但是承诺就是承诺,条约就是条约。所幸的是,东欧的移民并没有像潮水一样涌入英国。
在整个抗议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把英国换成中国,情况又会如何呢?说不定,我们会找无数个理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武断地撤销承诺。英国今天的富有当然跟它的放密切相关。我问自己,咱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在伦敦,我经常碰到中国的企业家到这里来考察;旅游;经商,大家都说英国的法律制度透明和容易遵循。这就是英国成功的关键,也是它未来继续taiwanese_chinese荣的根本原因。它在外国人中的口碑,给外国人的消费者体验实在是金不换。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非要把外国人折腾得死去活来才善罢甘休,伤害的当然是自己。
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时,已经有大量的外国银行在中国成立了代表处。但是差不多30年以后的今天,外国银行还是受到诸多限制,他们在中国的银行业务也一直在寒风中哆嗦。我们多年来奢谈监管和限制,受伤害的当然只能是中国人自己。
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导致了我们的贫困。在本书中,我希望通过各种话题,谈谈咱们公众所需要的心态调整,也试图对一些经济政策和咱们老百姓的反应做一些评论,发表我的建议。
今天我们遇到经济问题时不能归罪于别人,不能归罪于政府,只能反思自己。咱们自己的错误和无知是最大的敌人。如果我们想朝着美好的方向改变,最大的障碍往往是不能及时意识到或者改正咱们自己的错误。
本书前面几篇文章是新写的,后面多数是在我的博客文章基础上整理的。得罪人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希望讲出实话。
张化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