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苦难出身
19世纪末,曾经称雄东方的大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一次次地低下头来接受屈辱的条约,赔款、割让自己的疆土。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千疮百孔,广大人民挣扎在贫困与灾害之中。杨虎城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幼便感受到了生活的煎熬。
一、天资聪颖
1893年11月26日(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在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的农民杨怀福家中,妻子孙一莲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男孩。他们给这个男孩(长子)取名叫“长久”。在陕西关中一带有把小孩爱称为“娃”的习俗。因此,这个男孩就被乡亲们称为“久娃”,而很少叫“长久”。当‘久娃”长大参加革命活动后,先后自己起名为忠祥,后又改名为与忠字同音的彪字,虎臣,虎城。
甘北村地处黄土高原,是个贫瘠的小村庄,当地由于缺少水资源,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当地地广人稀,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在杨虎城出生前后,杨怀福家有四五十亩旱地,四间破房。但是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少雨缺水,收成不丰,家境贫穷。好在杨怀福有一手好木工手艺,会做木工活。平时以种田为主,闲暇时常做一些农具和木器小件如板凳、小桌之类。逢集时就拿到附近的孙镇去变卖,后来杨怀福在孙镇开了一个小木器铺,使得家里的生活得以维持。1898年母亲生下弟弟,名茂三,亦名虎荣,一家四口日子倒还过得去。
杨怀福没有读过书,但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起码能学会记个账。在杨虎城10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孙镇的一家私塾念书。杨虎城在私塾学习非常努力,在短短的两年私塾中,粗识了文字,培养了强烈的求知欲。杨虎城天生聪慧,他12岁时的一天,他母亲突然得了急病。而此时,他父亲去三十里外的村子赶庙会了。于是,他一个人跑了三十里路赶到了庙会上。到那一看,庙会上同时唱着两台大戏,戏台下,人山人海。上哪里去找父亲呢?真是急人。当他看到戏台的边角上站了一些孩子时,忽然眼睛一亮,急中生智,他挤开看戏的人群,猫腰爬上戏台,站在台上举起两只胳臂向右边不停地挥动,这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谁家的孩子,在台上干什么?”他父亲这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就挤出看戏的人群,找到他问明情况和他一起赶回了家。还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一块儿去洛河边打草。当时河对岸有一头牛正在吃草。杨虎城向对岸看了一会儿,突然对同伴们说:“我敢保证那头牛左眼一定有毛病,可能是瞎了。”伙伴们听了都不相信,说:“明明看见牛眼长得好好的,你怎么说它左眼瞎了呢?”大家经过一番争论决定要与他打个赌,如果杨虎城说对了,大家就把打的草都送给他。当他们派一个孩子游过河察看后证实,那头牛的左眼确实瞎了,大家都很惊奇,纷纷追问杨虎城怎么知道牛的左眼一定有毛病。杨虎城神秘地一笑,说道:“你们仔细看,那头牛只吃它右边的草,左边的草那么好,它却一口也不吃,就说明它左眼一定有毛病。”大家一听都服了。杨虎城遇事喜观察、爱分析、善推断成了公认的长处。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蒲城县遭遇了大旱灾。据蒲城县志记载:“天早,大饥荒,民食野菜树皮。连续两年,死人无数。”也正是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带着已被废黜的光绪皇帝逃难来到了陕西省府西安,住了近一年时间。平时,陕西省地处腹地,物富民勤,一直是清王朝横征暴敛的地区。而此时,增加了“恭办皇差”、“筹办回銮”等额外的负担,陕西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当时“汇不通天下”,临时朝廷的财政负担全部加在了陕西农民的身上(陕西当时工商业不发达,唯靠农业)。据时任陕西巡抚的升允1911年奏报:为支应两宫,仅地方藩库垫银达六十万两之多,至于所谓人民直接“贡奉”的负担,更无法统计。
在“天灾人祸”的沉重打击与压迫下,陕西农民大量破产,杨怀福也是其中之一。在天灾和名目繁多的捐税“皇差”的压迫下,小木器铺的经营非常困难:只好亏本经营。时间一长,没有周转资金,不得已只好向有钱人借债。这样,先后借了大约五百两银子,由于是在灾年,利息都很重。以后几年中,五十亩旱地的收成还不够还债的。于是木器铺倒闭了,土地也陆续变卖抵债。家里由自给自足的中农变成了贫苦的农民。家庭生活开始经常受到债主、差役们的(收捐税)侵扰。杨怀福这时要顾及一家四口的吃饭已很不容易,再也无力承担儿子的私塾的学费了。不得已,“久娃”只好辍学。
1906年春,杨虎城被父亲送到孙镇的一家小饭铺去当童工,在饭铺里干些杂活。饭铺以他年纪小为由,提出只管饭,没有工钱。他父亲考虑,这总可以解决儿子的吃饭问题,就答应了。那时“久娃”只有13岁。
他在小饭铺的主要工作是拉风箱(那时要有大火煮饭都是靠风箱向炉内送风来助燃的)。这个“烧火娃”的活在饭铺中可以说是最差的活了。夏天最难熬,太阳像个大火盆,挂在半空中,烤得黄土地都要冒烟。一般的孩子都在家乘凉,可“久娃”要坐在灶火前,一边不停地拉动几十斤重的大风箱,一边不时地要往灶内添煤。除此之外,他经常还要干一些擦桌子、扫地等杂活。夏日的酷暑,烟熏火烤,艰苦繁重枯燥的劳动使他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
有一天,一个神气十足的人大摇大摆地进了小饭铺。恰逢平时负责接待顾客的“堂倌”没在,厨子做好了饭菜就让“久娃”端了过去。也许是等的时间长了些,那个人发起了火来。当“久娃”把饭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刚放到桌上时,那个人却“啪、啪”打了“久娃”两个耳光。像这样的事情,在小饭铺,在“久娃”身上时有发生,但为了生存,只能忍受。压迫与欺凌给年幼的杨虎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孙镇在当地是个商业中心,逢集赶会的日子形形色色的人很多,甚是繁荣。他们来饭铺吃饭时说东论西,有谈自己生意的,有说乡间趣事逸闻的,还有议论时政的。“久娃”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虽然忙于手里的活计,但是耳朵却没闲着,时常留意倾听着客人们的谈论,从中了解外面的世事。以后每当他提起当童工的经历时总是颇有感慨,他认为:小饭铺为他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知识的场所,在那里他有机会听到了许多在村里听不到的消息,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他曾说:“饭铺也就是我少年时期获取知识的一个学校。”在小饭铺的艰苦经历培养了杨虎城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性格。P1-3
当年,蒋介石杀害杨虎城,为了掩盖其违反政治伦理、灭绝人性的暴行,对外严密封锁了消息。于是在蒋家父子统治台湾时期,各种书籍和文章中,凡提及西安事变时都尽量不出现杨虎城的名字,企图让这位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二级上将”的杨虎城从历史中消失。随着蒋家父子两代统治的结束,杨虎城的名字才逐渐在岛内被人知道。但作为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却始终没有对非法囚禁、杀害杨虎城及家人、部属的反人类行为做出任何的说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国民党从统治全中国的政党,沦落到仅控制台湾省和几个毗邻的海岛。在台湾,也已由独裁统治几十年后又曾经沦为在野政党。国民党既为二二八事件向当年的受害者及家属认错道歉,也为当年在台湾被杀的中共地下党员寻找尸骨。难道不应该为一生信仰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而遭非法监禁多年,最后惨遭非法杀害的杨虎城平反昭雪吗?
2005年5月,我致信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信的全文如下: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连战尊鉴:
杨虎城,我的祖父,中国国民党党员,他一生信仰三民主义。192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入党,手续系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办理。杨虎城后追随于右任组护国军,在北伐中坚守西安,对国民革命有重大贡献,今在西安仍有革命公园纪之。杨虎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35年当选党中央监察委员。在陕西省创办《政声》,以“抗日救亡”为号召,承续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占东北。9月23日杨虎城即公开致电中央要求抗日。此后,他又多次请战不被批;隹,屡次苦谏而不被采纳。1936年,因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反对中央“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与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兵谏”,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促成了两党的二次合作,为全国团结抗战奠定基础。事件后,他被迫下野,在拜谒中山陵后出国,船在海上,知七七事件爆发,即电中央请缨抗日,未果。半年后获准返国,却从此被扣,秘密囚禁长达12年之久(其间,小女儿在牢中出生,妻谢葆真受虐而死)。1949年9月,杨虎城在重庆被秘密杀害,同时遭难的还有子女及卫士、秘书一家共8人,真是惨绝人寰。一位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上将,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这样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岂有天理?岂能为党纪国法所容?“相逢一笑泯恩仇,历尽劫波兄弟在”。今天,连主席荣归故里,国共合作大门重开,先生忆及西安城下防空洞的日子,当知我祖父在流离囚禁的途中,亦在一个一个的防空洞里,等待着黑夜过去。不幸,他最后听到了抗战的胜利声音,却没有走出防空洞。一个爱国受难的冤魂,现在,是归队的时候了。请您静听那徘徊在党殿梁柱问的叹息,那是呐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回音。 您应为杨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致敬礼
杨虎城之孙杨瀚上
公元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七日于北京
当年11月,我收到了时任台湾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先生的来信:
杨瀚先生大鉴:郭冠英转来大函敬悉。为纪念抗战胜利及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本党特于中央党部举行历史文物图片展览,其中有一个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专柜,展出照片两张,历史文件六本,包括杨虎城将军出席本党五届一中全会的签到,及其陪同蒋委员长视察之照片,北京“中国新闻网”十月十八日及“中国新闻网”十月二十日对此有所报道。杨虎城将军的签名与照片在本党中央公开展示,乃六十年来之首次,应系今年国共正式和解后的新发展。回顾复杂悲苦的中国近现代史,令人不胜唏嘘。但愿吾人皆能记取教训,放下恩怨,致力和平,为开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谨函布臆,顺颂时绥
张荣恭敬启“九十四年”十一月三日
收到张荣恭先生的来信后不久,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先生那里听说,新任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对杨虎城的事情也表示了关心。他向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杨虎城不是出国了,怎么被关押?二是谁下令杀害了杨?因为国民党党史馆没有这些历史资料,邵馆长曾向当时在台湾进行研究的杨天石先生请教。
2005年12月29日,我拨通了邵铭煌先生的电话。在与邵馆长的通话中得知,连战先生卸任国民党主席时没有将本人给他的信转给马英九继续处理。马主席是从其他渠道看到我给连先生的信的,引起了他的关注。因此,邵馆长建议我应给马英九先生再去一封信,以便马主席处理此事。同时邵还讲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是“有错必纠”。鉴于这些情况,我于2006年1月19日致信马英九,再次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昭雪。
马英九主席大鉴:
首先恭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去年5月,本人曾致信连战先生,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我祖父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事隔数月,在贵党中央党部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及台湾光复60周年历史文物图片展览中,设立了一个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专柜,祖父杨虎城的形象60年来首次出现在贵党的展览中。去年11月,贵党张荣恭主任回信本人,通报了举办展览一事。对此,我回函张主任荣恭先生,对他表达的善意予以接受;感谢他与有关人士的努力;希望中国国民党将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的事情做好做彻底(贵党应以文字形式对杨的爱国思想做出评价:对被非法长期监禁,遭到惨杀并殃及子女的行为作出交代与道歉)。近期,本人从贵党党史资料馆处获悉,马主席阅读了本人在香港亚洲周刊上就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所发表的谈话。马主席对此事很重视,要求有关部门提供资料弄清若干历史情节。同时也得知马主席对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有错必纠。因此,写信给您,希望您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以21世纪政治家的魂魄推动为杨虎城将军平反。为杨虎城将军平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社会调查所就“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一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民意调查。79.1%的被调查人士认为,为杨虎城将军平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新的政治意义;94.4%的被调查人士认为这对解决国共间遗留历史问题,具有消除恩怨放下包袱的积极作用(调查报告见附件)。海外几百家华文报纸、电视、网站都转载了我致连战先生的信和对香港《亚洲周刊》记者的谈话,可以说海内外的民众都在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他们和我一样都不是将此事看成个人或家庭的恩怨与得失,而是视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支点;希望中国人能够放下20世纪积存的恩怨包袱;告别独裁,告别专制,告别封建帝王思想对政治人物的束缚,彻底结束杀戮政治;用发展与民主来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和情感,实现国家的统一与民族振兴。祖父杨虎城出身贫寒,15岁父亲被清政府杀害;18岁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22岁组织队伍参加“讨袁”斗争:24岁率部参加“靖国军”在于右任先生直接领导下同北洋政府进行斗争;29岁派代表姚丹峰赴上海与孙中山先生建立了直接联系;31岁派姚丹峰代表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一大,其间孙先生接见了姚并为杨虎城正式办理了加入中国国民党的手续。自祖父了解到孙先生的主张后就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他用毕生的努力来实行着孙先生的理念。当今,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主义与思想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孪生兄弟般的国共两党都在经历着时代潮流的冲击,人民的选择。希望我们在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努力奋斗,救中国。
谨函布臆,顺颂时绥。
杨瀚敬启
2006年1月19日
此信发出已7年多了,马英九先生至今没有任何的回复。然而,几年来台湾政坛风雨不断,马主席可能顾及不到这个历史的问题。我能理解他的处境,大家也都了解他的为人之道。我可以有限的等待,希望在政治的范围内了结此事。
今年是祖父诞辰120周年。我给马英九的第二封信发出了。
马英九主席大鉴:
首先恭祝您再次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承继中国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七年前,在您刚接任国民党主席后不久,我曾写信呈您要求为中国国民党的老党员杨虎城平反一事。据我知晓,您接到我的去信后,曾向党史会的人员了解过杨虎城回国与被害的情况,但之后便无了下文。 在这七年中,您经历了第二次连任的选举;海峡两岸交流不断扩大,实现了全面三通;两岸签署经贸合作协议,造福于两岸人民;台湾的民主进一步发展,蒋介石的秘密档案不断公开;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防部”军情局又公开了原军统局领导人戴笠的部分秘密档案。
得益于您的执政,五年来我曾五次到访台湾。通过“国史馆”、党史馆等处的档案,我查阅到了大量有关杨虎城与蒋介石关系的历史资料。从蒋介石档案和戴笠的档案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当年(1937年)蒋、戴密谋诱捕杨虎城,随后长期(12年)非法监禁、迫害他的大量历史事实。依据已看到的档案资料,我可以肯定:在“军情局”的档案中就有蒋介石布置“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执行杀害杨虎城及子女、部属过程的档案资料。以您现在的职权从“军情局”就完全可以了解到直接的历史真相,而不必再去询问什么历史学者(他们还看不到这部分资料)。
多年来,您代表国民党不断地为“二二八”事件向死难者亲属道歉。最近,您对士兵洪仲丘之死,表态要查清真相,还其公道。我相信这些是出于您内心的正义感和仁爱之心,而不是仅仅出于领导人职责,甚至选票的考量。我们要求您为杨虎城平反,不会直接增加您的选票,甚至会减少一些崇拜蒋介石的人士对您的支持。但此举却能使中国国民党进一步摆脱历史的黑暗,也将使您的历史良知发扬光大。
今年11月26日,是杨虎城诞辰120周年。我希望马主席拿出政治家的胆识来为杨虎城平反,给中国人、给中国近代史一个负责的交代。
随信送上我今年在台湾出版的新著《西安事变·八年抗战与杨虎城》,请多指教。
顺颂安康!
杨虎城之孙杨瀚
2013年9月18日
一些人士对我说,中国共产党对杨虎城的评价早已定论,无需找国民党讨什么公道。
当年,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不是为了党派的利益,更不是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他完全是为了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他是国民党员,兵谏之举,既促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日,也挽救了已陷入日益严重政治危机的国民党,福建事变、两广事变的不断发生足以充分反映,党内各种反蒋力量蠢蠢欲动。蒋介石是在西安事变后才真正成为国民党和中国的领袖(共产党取消了“中华苏维埃政府”红军改编为国军)。
蒋介石从来没有从自己的主观上查找过失败的原因,而把他的失败归罪于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认为没有杨,他就能完成“剿共”大业了。但他不懂,也不知道,共产党在当时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思潮,反映的是若干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这些东西是不可能通过军事手段来消灭的。他把反对他的人都定义为“逆”,杨虎城反对他就是“作乱犯上、大逆不道”,这是封建社会王权的基本法则、礼教。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三民主义,就是要推翻这个法则与礼教。
什么是上?“人民为上”;什么是“道”?人民、民族的要求就是“道”。杨虎城为了民族利益,发动兵谏,推动了国民党改变错误政策,他既大功于中华民族也有功于中国国民党。
今天我向国民党要公理,是因为杨虎城及子女部下是被国民党的总裁秘密下令杀害的。这个党还存在,而且也想与时俱进,就应该负起这个历史的政治责任。如果他们认为当初蒋介石做得对,即可发一声明,表明立场。我想在法律与民主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应该同样公正。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人,一定不能正确把握未来。
感谢全国政协办公厅、港澳台侨委员会、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协办公厅在我写作时所给予的充分支持与协助。感谢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中研院”近代史所和诸多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感谢海内外诸多人士对我的支持,为祖父平反所做的不懈努力。海内外各种华文媒体为宣传杨虎城所进行的各种努力。感谢团结出版社为再版本书所做的一切努力。
杨瀚
2013年1O月于北京
1954年12月,我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因当时父母都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工作。所以在我刚满月时,就被送到西安由祖母张蕙兰扶养。于是,我学龄前的童年是在张蕙兰祖母身边度过的,我对祖父杨虎城的最初认识是从祖母家开始的。
那是一个我记事后不久的初冬时分,祖母家大客厅里的条案上摆起一个身着西装男人的大相片。在相片面前设了香案,案上燃起了蜡烛和贡香;香案前还有一个供桌,上面摆着一些点心和水果。最特别的是这诸多的贡品中,有一碗由祖母亲自用菠菜制作的绿色面条。午饭后,开始有许多大人陆续聚集到我家,在客厅里交谈。傍晚时,人们肃立在大客厅里向这个大相片讲话,我被叫到人前,站在最前面和大人们一起向大相片行三鞠躬礼。
以后每年这个时节,都有这个活动。我长大点后从家人口中得知,相片里的人是我祖父,叫杨虎城,是个将军,来家的近百人都曾是他的部下。再后来,一个亲戚给我念了一本描写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小册子,我才知道祖父杨虎城是因为要求抗日被蒋介石派特务用匕首杀害的,是烈士。
祖母平日里也零星地对我讲一些祖父的生活号性格特点,但从没系统地说过杨家的身世,我想是她不愿勾起心中的痛苦吧。我在祖母身边一直生活到要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12岁的我,在学校也想参加“红卫兵”,可人“红卫兵”要查“三代”(注:查曾祖父、祖父、父亲的阶级成分)。而我当时对家世并不知道,回家问了母亲才得知,我的曾祖父是个木匠。
1969年春节来临了,那时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我家已两年没有团聚在一起过春节了。可喜的是,父亲在被关了一年的“牛棚”后,回到家中,我们全家过了一个团圆年。过节期间的一天晚上,父亲召集全家说:“我现在觉得有必要将咱们家的历史告诉你们。”于是他从祖父家遭横祸,百里扶梓讲起,从西安事变讲到祖父遇害;从他到延安参加革命,讲到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他询问祖父情况的过程……那个晚上,在近3个小时时间里他讲了许多,他越讲越激动。我们5个子女被他深深感染,被那些闻所未闻的历史、家史所震惊、所感动。那一年我刚14岁,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1996年我移居到加拿大后,接触到一些中国台湾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谈往来中了解到,西安事变和杨虎城在中国台湾大多数人都不清楚。知道的也仅知道是张学良作乱犯上抓了蒋介石,根本不了解前因后果。惭愧的是,我对自己的祖父也了解的并不多,对西安事变也知之甚浅。
这一点也是从我1999年到美国见过张学良将军后才逐渐认识到的。
祖父对张学良将军的真诚,在我父亲杨拯民身上得到了充分继承。他与张将军的四弟张学思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同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期间他们成了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来往不断。“文革”前,张学思在天津搞“四清”时经常来我家与父亲畅谈。张将军的胞弟张学铭也是父亲的好朋友。特别在“文革”之后,他有大事总愿找父亲商议。我结婚时,他还送了礼物。张将军的五弟张学森,也是父亲的好朋友。几年前,张学森在北京突然去世。为了办理好丧事,父亲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年事,一天曾数次去见其家属,忙前忙后。对其女儿张闾衡更是关怀备至,从政治、生意到生活上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父亲把张家的事始终当成自家的事,有时甚至超过自家的事来办。
1991年,张学良将军在遭受长达50多年的幽禁后获得赴美探亲的自由。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高兴。随即,开始了组团赴美看张学良的准备。当时,中央有一种意见是让父亲去。首先因为他的身份并且他与张有过直接接触(这样的人当时已很少了),更重要的是他长期从事过统战工作,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与政策底蕴,能够做张的工作。为完成此行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遗憾的是中央派了他人赴美,错过了一次促张回国的时机。从此,父亲就有一个心愿:有生之年要见张学良将军一面。在以后的数年中,父亲时时关注着张的一切,经常托人带去问候与思念。
1996年春,中共中央批准了父亲赴美探张的要求。他非常高兴,要我与他同行。就在我们完成了各项准备(办好了签证)打算订机票时,北京医院检查出父亲患了癌症,医生提出要马上手术。父亲问,手术后一个月内能否恢复?如能,他就做手术,因为他要去见张学良将军。医生当时告诉他可以恢复时,父亲当即表示尽快手术。在要去见张的信念的促使下,父亲在76岁高龄做了次大手术,他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本打算手术后不久就能赴美,不料手术后身体恢复极差,探张之旅只得搁下。病榻中他对我讲:“你先出国,等我好一些了咱们再去美国看张”。这样,我就去了加拿大。
到了1998年,父亲身体稍有恢复,他探张的念头又起。这年9月,我与他通长途电话时,我们讨论了新的赴美探张计划。谁料想,一个月后,就在他参加政协常务会议期间,悄然辞世而去,未能见到张学良将军成了他最后未了的心愿。
1999年6月,我抱着了却父亲遗愿(希望能见张学良将军一面)和对这位曾与祖父一起同过生死,敢“把天戳个窟窿”英雄的崇敬,偕女儿好好踏上去夏威夷的旅途。6月6日在闾衡、闾芝两位大姐热情的安排下,我和女儿见到了世纪老人张学良。第二年我再次赴夏威夷参加了他的百岁寿诞庆祝活动。活动中我还与台湾来的郝柏村将军进行了友好交谈。两次夏威夷之行了却了父亲代表杨虎城后代看望前辈的心愿,但却无法完成父亲希望能促其荣归故里的想法。 在与张将军的接触中,感到他不愿再提西安事变和杨虎城,促使我萌生了探索其中隐情的想法。
多年来在中国内地,人们对祖父杨虎城以很高的评价,但遗憾的是缺少对他的深入研究(包括我本人)。此前,几十年间,仅出版了米暂沉先生撰写的《杨虎城将军》、吴长翼先生撰写的《千古功臣杨虎城》等少数描写杨虎城生平和思想的传记著作。从见张学良将军后,我便开始收集、研究有关杨虎城和西安事变的资料。
2005年,我在帮助母亲陈因整理父亲的回忆录遗稿《往事》时,为核对史实,查阅了大量有关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看到了一个以前所不了解到的杨虎城。由此产生了撰写一本能够尽量真实全面反映祖父杨虎城壮烈一生书籍的冲动。于是我便奋笔疾书,经过一年时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8月,在加拿大写出了祖父的一生。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有完成了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沉浸在祖父伟大精神所感动的激动和痛苦之中。写作中我有两次潸然泪下,一次是被西安守城中牺牲的无名妇人的行为;第二次是写到祖父等人惨遭杀害时。
“大传”完成后,我就专门从事了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研究工作了。几年下来,在他追求真理、热爱国家、民族的精神激励下,我先后到美国、中国台湾、南京、西安等地,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国民党中央党史馆、“国史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陕西省政协文史委办公室等处收集到了又一批珍贵历史资料,同时也发现一些自己写作中的一些错误与遗漏。现在将这些新资料与我的新认识奉献给读者。以改版的《杨虎城大传》献给祖父在天之灵,并以此纪念杨虎城诞辰120周年。
《杨虎城大传》系杨虎城将军之孙杨瀚先生耗费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完成。书稿以大传的形式详细记述了杨虎城将军悲壮的一生。《杨虎城大传》既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又披露了许多隐晦未明的史实真相。国事与家事交织,历史与亲情交融,重大事件与生活细节并叙。杨虎城将军真实又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瀚编著的《杨虎城大传》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联袂发动的西安事变,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美梦;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组合;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被拘十四天的蒋介石颜面扫地。事后,缘何少帅张学良被囚禁了一辈子,而杨虎城却被残忍杀害……
杨虎城之孙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揭开了一件件真相始末,还原一个真实的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