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之,历任重庆《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20世纪50年代初任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新闻社驻广州联合办事处主任。现任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香港作家》文学杂志社社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已出版散文、随笔、游记文学、古典诗词研究等三十余部著作。曾获中国作协优秀散文杂文奖、《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特别奖。2003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授予荣誉勋章,表彰他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及推广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海上文谭——曾敏之选集》主要记录了曾敏之重到香港工作、生活达三十年之久的历程。
《海上文谭——曾敏之选集》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中的其中一本。全书共收文章84篇,分三辑编排: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论,人物记,散文游记。
在《海上文谭——曾敏之选集》中,曾敏之的思想感情也随着形势见于散文的抒写,从现实主义为出发点,不论是随笔小品、评论世事……虽然仍持忧患意识,但不违良知,图尽言职。
第一辑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论
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海外文情(文艺通讯六则)
尊严与追求
文学刊物依靠素质——为香港文学把脉
“现代性”与国情
从历史出发
不忘民族特征与民族气派
成如容易却艰辛
新世纪新认识
一点感想
华文文学面临挑战
也谈香港文化身份
华文文学应重情
坚守汉文字的特殊功能——在“世界华文文学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致词
我们要记情——在“共享文学时空”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曾敏之评传》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在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致词
《香港文学史》序
《风云侧记》序
《香港作家文丛》序
怀旧的魅力——《中国文化名人在上海》序
一个迷人世界——《三毛游记散文选》序
《香港文学纵论》序
《虾球传》序
第二辑 人物记
周恩来访问记
闻一多画像
桂林风雨与文人
文传碧海千秋业——忆司徒乔和冯伊湄
鲁迅的历史·科学观——读《鲁迅全集》札记
饶宗颐的三绝艺术
黄遵宪识侨情
记陈寅恪
记沈从文
司马文森十年祭
风范难忘——记陈序经
邹韬奋与香港
无私献宝的收藏家——记张伯驹二三事
杨度与梁启超
钱穆大师二三事
章士钊的书艺手迹——文史札记
张恨水的诗——张恨水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
巴老良知录——记难忘的往事
伤逝——悼念罗忱烈教授
第三辑 散文游记
谈“望云”——并奉答梁锡华教授
珠江边
桥
空间
舂帆楼下晚涛哀
谈家书
谈立言
谈忧患意识
谈尊严
访康有为故居
抗日战争中难忘的往事
谈国学
“和谐”蕴藏的文化智慧
知人术
乡味的蛊惑
去国情怀
谈浮名
谈人情
谈友谊
师生情
“不废江河万古流”——就鲁迅作品的学习答刘福勤先生问
从口碑说起
烟、酒情怀
人生能得几清游
莫斯科地铁风光
托尔斯泰故居
列宁格勒巡礼
名人寻踪
森林城市温哥华
拓荒者与BC大学
加拿大瀑布奇景
西雅图之游
游影城
伦敦掠影
阿姆斯特丹一瞥
音乐之都
水都——威尼斯
古罗马巡礼
花都巴黎
罗浮宫的艺术
曾敏之学术年表
后记
名人寻踪
参观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
在列宁格勒停留的时间虽短促,却以崇敬的心情接触了两大文学艺术家的心灵。
先是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参观。
在市区一条大街上矗立着一座欧式建筑大厦,近街的小门是进口处,里面底层有数个房间,狭隘而阴暗,这就是俄国19世纪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了。
看了这间故居,不禁想到中国古代“白屋出公卿”的故事,而这间小屋却出了为世人尊崇的作家,不亚于公卿的地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21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进过军事工程学校,当过制图员,不久就离职从事文学创作了。在陈列他的生平历史文件中可以看到,他在1846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穷人》,真实地反映了城市贫民和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1849年因参加革命团体,反对沙皇制度,被判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一去四年。在流放过程中,他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想从宗教里找寻出路。流放期满后,被释放回来了,写了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后一部作品是描写沙皇苦刑的恐怖和人民的痛苦的。接着又以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取得文坛上的荣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从30年代起就有了中译本,我是很早就读过的,因此身临作家的居所,感到特别亲切。故居的布置多是手稿、图书和生活片断,保存了早年的手迹珍品,十分难得。在两支蜡烛灯台之下,摆有稿纸、钢笔,令人想见他辛勤笔耕的情景。我们购买了一些他的生活照片。
普希金村
列宁格勒有一个普希金村,位于市郊南面24公里,原来的名字叫沙皇村。1937年为了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这里度过童年才改为今名。
我们驱车参观普希金村,于风雪扑面中来到了诗人的纪念地。对于普希金,我并不陌生,早年就读过他写的《茨冈》叙事长诗,也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还读过他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想不到数十年之后,能亲临他童年时代嬉游之处,真是一件幸事。
普希金村保留了普希金许多史料,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这位生于贵族家庭的纨绔人物,早在童年时就开始写诗了,于皇村学校求学时受进步教师、十二月党人和恰达耶夫等的思想影响。毕业后进外交部工作,但是不放弃文学活动,他写出了抨击农奴制度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诗篇。1820年写了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他被沙皇流放到了南方,但他并不屈服,反而写了更好的叙事诗如《高加索的俘虏》等,猛烈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对人民的同情。此后他的文学创作更达到了蓬勃期。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沙皇为了笼络,让普希金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1836年他创办了《现代人》杂志,不断发表犀利的政论和文艺批评。综观其一生,他以文学创作活动遭到沙皇政府及宫廷贵族的憎恨。到了1837年终于在沙皇阴谋布置的决斗中被害。
普希金村成了苏联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地方,这里有儿童活动的幼儿园和小学,环境整洁,幽静,富有诗意。
夏宫一瞥
这是历史的偶合,当我们参观普希金村时,导游玛格烈·丽特小姐说,沙皇的夏宫也在这里。夏宫是彼得大帝于1718年开始建造的行宫,1724年完成,包括有皇宫、画廊和教堂等,历代沙皇不断加以扩建。顾名思义,可以想见是沙皇每年夏季到来休憩游乐之所,故名夏宫。
夏宫的周围是一片田园景色,有大喷泉喷出哗哗的水声,沙皇于夏宫居高临下,享受习习凉风及静穆的情趣。但是,夏宫建筑却是金碧辉煌的,进入宫中,不知有多少个宫殿、起居室及陈列艺术品的画廊,而不同的金雕塑像更是金光耀眼。
夏宫的喷泉,是沙皇闲来无事作为游戏的一部分,其中的花果树喷泉,泉水是从人工的奇花异卉中喷出来的。另有一个超重便会喷出水来的喷水椅,暗藏有用水喷人的机件,如果达到一定的重量,椅子四周便有水柱包同,水花飞溅,令人浑身湿透。游人到此,都想一试,但又不敢。
夏宫虽然巍峨辉煌,但是建筑艺术却显得单调,除了金光、空阔之外,是难与北京故宫相比的,恐怕也难与承德避暑山庄比美。
游了夏宫,颇有饥寒交迫之感,遂于归途中光顾一家由芬兰人开设的芬兰酒店的餐厅。这家酒店的设备算得上一流,餐厅也宽敞富丽,但是偌大的餐厅只有我们数人,可见营业状况不佳。用餐时吃鱼子酱,烧鸡等上品菜肴,待结账时是96个卢布,我们都说便宜得很。在具有芬兰情调的餐厅呆到黄昏才回到列宁格勒酒店,结束游程。
P269-271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流播,也就伴随有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绽放奇葩,并由此构成一道趋异与共生的独特风景线。当今世界,中华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无疑为我们寻找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世界性坐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研究界的老中青学人,回应历经沧桑的世界华文文学创作,孜孜砣砣地进行了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观察与探悉,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汇集这一学科领域的创获,为了增进世界格局中中华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了加强以汉语为载体的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为了给予持续发展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以学理与学术的有力支持,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花城出版社联手合作,决定编辑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
这套“文库”,计划用大约五年的时间出版约50种系列图书。
“文库”拟分为四个系列:自选集系列、编选集系列、优秀专著系列,博士论文系列。分辑出版,每辑推出8至10种。其中包括:自选集——当代著名学者选集,入选学者的代表作;编选集——已故学人的精选集,由编委会整理集纳其主要研究成果辑录成册;优秀专著——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专著,由编委会评选推出;博士论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博士论文,由编委会遴选胜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将以系统性、权威性的编选形式,成就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典。其意义,一是展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整体性学术成果;二是抢救已故学人的研究力作;三是弥补此一研究领域的空缺,以新视界做出新的开拓;四是凸显典藏性,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文库”在编辑过程中,参考并选用了前贤及今人的不少研究成果,在此谨向众多方家深表谢忱。由于时间仓促,遗珠之憾和疏漏错差定然不免,尚祈广大读者多加赐教。
花城出版社
2012年10月
编成这本文集,是我重到香港工作、生活达三十年之久的历程记录。
我幸逢国家改革开放创建中国历史的新形势,担任香港《文汇报》的一部分领导职务,在晨昏颠倒的新闻业务及兼编一个文艺周刊的过程中,痛感十年“文革”对文化灾劫的严重,导致文坛处于封闭状态,不能适应国势的要求,遂萌发有打开海外、海峡两岸文化文学交流的必要。在我看来,对香港同胞、台湾同胞及侨胞认识祖国大变化,借以消除香港回归前后殖民思想的遗患,有利于促进台湾和平统一的进程,文化与文学具有感性的功能,可以逐步化解历史所形成的隔阂。于是我试以《海外文情》通讯的形式,写了数量不少的短长文,分别发表于北京、上海、广州的报刊上,产生了一点正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专家学者的倡导,华文文学的概念形成了,更进而以世界华文文学推向国际,三十年来留下了可纪念的史迹。
在文集中,我的思想感情也随着形势见于散文的抒写,从现实主义为出发点,不论是随笔小品、评论世事……虽然仍持忧患意识,但不违良知,图尽言职。有文章可证。
回顾国家、民族历经百年的苦难,到今天取得了翻天覆地、国强民富、崛起于世界之林,谁能闭目塞聪呢?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艰难的过程,但是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将以众志成城的力量迈向辉煌的前途,我毫不掩饰振大汉之天声的欢跃情绪!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