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者论文选萃(中国语言文学卷上下)(精)》由赵逵夫、郭国昌主编,本文集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大学科的学术论文选集,共收论文149篇。其中中国语言文学96篇,历史学53篇。
本文集分为中国语言文学卷、历史学卷。中国语言文学卷和历史学卷分别单独编选,按照人选者出生时间的先后排列。
本文集的作者全部为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以来在我校工作过的教师。凡1939—2000年期间在我校任职且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均可选人,2000年以后退休及目前在职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不再选人;个别符合编选条件但已离岗的教师不在入选之列。
编选凡例
文史学院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人声研究与太原盆地人之读人声
《八代诗选》述旨
“商容”传说之讹变
中国语文之历史的演进
辟文学分贵族平民之伪
国语运动在大西北上的重要性
墨子与叔本华人生观之比较
中国文学的特征
文科教育之精神
《洛阳伽蓝记》试论
孔子的诗文观及其影响
论戏剧批评
《红楼梦》研究导言
论李清照
记《续通鉴纪事本末》作者李云章、李叔坚
《离骚》丛说
关于整理古籍的问题
温庭筠交游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绪论
《切韵指掌图》撰述年代考
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文学
文学起源与宗教的关系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反义复词作单词例证
汉《郊祀歌》浅论
略论孟姜女故事的产生和发展
严肃与滑稽
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
吴敬梓家世、生平补正
论奥尼尔的《马可百万》
风诗蠡测初篇
句子的逻辑分析需要用些数理逻辑的方法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作的吗?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呐喊》与《彷徨》研究之一
论中国新诗的发展及其传统
当前在格律诗评论中的几个问题
先秦文献注释中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姓和氏
论貌词
漫谈“在”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发展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有感
《孙子兵法》探微两则
《庄子》寓言的哲理及艺术特色
论汉语中的形况词
深沉的忧虑强烈的警告
—试析《鱼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
关于岑参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长恨歌》主题平议——兼论《长恨歌》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
宋元时期整理《战国策》的巨大成就
——兼对鲍彪整理《战国策》再评价
写作教学琐谈
叶圣陶与中国新文学
时代的、地域的、新文化意识的多面晶体
——中国西部文学散论
《北京人》人物论——曾皓、曾思懿、愫方
洪毅然美学思想特点
说明文教学初探
西北风隋与多民族色彩——甘肃文学四十年简论
试论语境和词义的关系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中国文学的特质和规律
——有关广义文学系统论系列论文之一
论革命文学的理论遗产
雅正考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杜甫、盛唐诗风与文学史规律
略论胡雪岩的形象性格
不能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理论
——对《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的质疑
略论五四时期的胡适
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
《史记》传记式句子里的“者”
论张祜的诗
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教育实践和思想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吕碧城文学创作的矛盾性之解析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行进中的寻找和失落
主体论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学派
分层析理与价值认定——“文如其人”理论命题新论
后现代小说自柑怀疑的有限真实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猎猎大漠风悠悠西部情——《大漠祭》简论
试论《经典释文》的性质
论“象”的含义及其在先秦文学思想中的意义
我们缺少一个什么样的审美
新学诗·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
——论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美学之存在或审美与人的自由价值
——兼论生命美学的失误
论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价值——以宋代为范例的研究
《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
李梦阳诗文集流传及版本考辨
语文教学亟待建立科学的原则体系
——兼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原则
《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
从《仪礼》乐制的变通看周代乐礼的文化属生
联绵词的构成与音转试探
清初泰州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创作特征
20世纪海外发现戏曲文献通论
论伟大文学的标准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新华书店与解放区文学出版体制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铭论与铭体创作、传播
哲理散文与散文的哲学意蕴
《荀子·赋篇》体制新探——兼及其赋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