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玲所著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全书主要从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念、制定资源环境战略思路、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环境、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在资源环境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文化基础、制定资源节约的保护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论》对世界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造成的环境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阐明了资源开发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主要观点。同时,对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经验分析,特别是对近几年我国各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论》由徐秀玲所著。
第一章 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与环境压力/001
一、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001
二、我国的资源忧患与环境压力008
第二章 全球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大趋势/015
一、世界各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与经验016
二、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国策与实践025
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04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048
二、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057
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060
四、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063
五、当代生态文明的理论综述065
第四章 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战略思路/068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069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有利条件073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挑战074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战略选择077
第五章 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084
一、掌握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085
二、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指标的统计分析085
三、绿色统计要在企业和各个经济组织中加速推行086
四、要加强绿色成就和黑色问题的统计086
五、逐步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087
六、实施绿色经济标准化管理088
七、建立绿色经济技术基础089
八、建立绿色流通统计体系092
第六章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096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出路097
二、建立全社会循环经济体系099
三、建立循环经济的五大环节103
四、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105
第七章 提升产业结构 优化区域环境/109
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109
二、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15
三、提高资源环境准入门槛117
四、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环境:118
五、大力发展环保产业123
第八章 推进节能降耗 建立能源支撑体系/127
一、全面落实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127
二、构建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体系130
三、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可持续发展132
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体系135
五、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约束机制141
六、建立节能降耗的体制保障142
第九章 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资源环境水平/146
一、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支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6
二、突出重点,大力提升资源环境科技水平150
三、建立发展振兴资源环境科技的社会支撑体系153
第十章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157
一、把企业建成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命运相关的共同体157
二、推进生态金融与财税的创新158
三、建立重要的市场化制度159
四、运用价格手段引导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16l
五、加强资源环境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161
六、建立环境价值体系162
第十一章 发挥政府在资源环境建设中的职能作用/165
一、制定环境资源战略规划和区域规划166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167
三、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目标167
四、全面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68
五、加强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69
六、加强环境保护预警体系建设169
七、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170
八、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171
第十二章 完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制度/172
一、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政策体系172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174
三、加强资源环境的法制建设176
第十三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体系/179
一、资源环境文化的内涵179
二、构建资源环境文化体系181
三、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资源环境意识186
主要参考文献/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