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玲珑》是毕淑敏继《红处方》之后创作的又一个复杂故事: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提出了名为“血玲珑”的医疗方案: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新生儿的骨髓挽救夏早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基因化验发现夏早早与新生儿不属于同一个父亲……自此,情节突转,衍生了一个动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其间充斥着母爱与爱情,人类情感与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忍释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玲珑(上下)(精)/毕淑敏经典小说全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毕淑敏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血玲珑》是毕淑敏继《红处方》之后创作的又一个复杂故事: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提出了名为“血玲珑”的医疗方案: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新生儿的骨髓挽救夏早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基因化验发现夏早早与新生儿不属于同一个父亲……自此,情节突转,衍生了一个动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其间充斥着母爱与爱情,人类情感与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血玲珑》由毕淑敏编著。 《血玲珑》主人公卜绣文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年届不惑,她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渐进性贫血症,骨髓停止造血。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倾尽所有,包括她的金钱、时间和生命。 年轻医生魏晓日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吸引。为此,他求救于自己的导师、当今医界泰斗钟百行先生,来挽救那个如花的生命。 钟先生制定了医疗方案“血玲珑”——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他的骨髓以救早早。 卜绣文再次怀孕了,这是在她精心营造了一个同新婚之夜完全相同的夜晚与丈夫结合的结果。然而,基因化验结果出来时发现,夏早早与卜绣文身上的胎儿,不属于同一个父亲。 情节突变,悬念迭生。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目录 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附录 编辑说明 下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附录 编辑说明 试读章节 命运经常以消息出现。 “卜总!” 女秘书姜娅闯进总经理办公室,飘起的一缕长发,被夹进门缝。 卜绣文正在批往来的业务文件,头也不抬地说:“不是告诉过你吗,在我刚上班的第一个小时内,任何人都不见,任何电话都不听。”她沉下略显出眼袋的脸。 她要用最清醒的时间考虑最重要的事情,不得打扰。特别是今天,和商务对手匡宗元有一场艰巨的谈判,如同歌手的重要演出,她不愿被任何其他事物分心。虽然姜娅平时很得宠,卜绣文的音调还是带出斥责。但总的来说,气色还算平和,她不想一上班就批评下属,把自己的心情搞糟。对于一个举手投足都牵涉到决策和金钱的人来说,心情就是生产力,是财富的基本支点之一。 “早早病了!”姜娅并不被上司的脸色吓住,急急说道。她确知,在女老板心中,她的独生女儿夏早早,重于干笔生意。 没想到卜绣文面如秋水。她心里有数,上学的时候,孩子还好好的,分手才一会儿,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是出了车祸,那另当别论。但姜娅是训练有素的秘书,即使在慌乱中,她也说得很清楚:是病了而非其他。 卜绣文镇静地问:“什么病?不会有什么大病的。” “晕倒。学校刚来的电话,说是冷不丁就晕倒了,不知为什么。早早现正在回春医院抢救,医院要亲属快去。” 卜绣文依旧闲闲地说:“我马上要处理一笔重要业务,同匡宗元打交道,失约就先棋输一着。找早早爸爸吧,他的时间比我宽松。” 姜娅悄无声息地退下,不一会儿又闪身进来了。 “卜总,夏教授此刻正在课堂上……”姜娅很为难。“挣钱不多,时间还铆得这样死……”卜绣文长叹一声,按说关于自己家人的牢骚,是不该显露在外人面前,但卜绣文奉行在“小圈子的范围内,可以说真话”的政策。如果不管大事小事都要盘算一番,虚虚实实难免太累。所以,有的时候,她口无遮拦,不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老板。 “那好吧,我去。姜娅,你想一个稳妥的借口,与匡宗元延期。”卜绣文说着,在文件上签了一个花式繁复的名字,站起身来。 她把略带僵硬的藏蓝色套装换下,穿上一身轻松舒适的便装,匆匆出门。 姜娅在卜绣文的身后凝目注视着,半是钦佩半是发愁。钦佩的是老板知道孩子病了,非但不惊慌失措,居然还记得换衣服,难怪她的生意做得这样兴隆,大事小事都胸有成竹。发愁的是怎样对匡宗元解释。本来,编瞎话让对方同意改变计划,是一个好秘书的基本功。但这个匡宗元生性多疑,谎话怎么说得既不伤他自尊,又给今后的会谈留下和缓的氛围,还真需费一点心思。 早早今天是去参加学校的演出,童声小合唱。那是几首词和曲子都很做作的歌,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早早总在家里练习,卜绣文也差不多能哼出来了。每天放学之后,早早也还要在学校练一段,休息的时间就格外少。孩子们不在乎唱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喜欢那种聚在一起,放声鼓噪的自由。犹如一群小青蛙,在湿热的池塘里,对着天空呼出闷气。 校方的电话说,演出时唱到一半的时候,夏早早突然在场上晕倒了,幸亏台上铺着地毯,孩子们又靠得很紧密,这才没有跌得鼻青脸肿。学校赶紧把孩子送往医院,一边火速同家长联系。如今各家都是一个孩子,担不起的责任啊! 卜绣文确信已走出自己公司职员的眼光范围之外,神经和全身的肌肉就一下子揪紧了。一路紧赶,进了回春医院,扯住她看到的第一个护士,忙不迭地问: “我女儿在哪儿?早早在哪儿?” 胖墩墩的护士很生气,她胳膊上的软肉,隔着白衣,被这个精干的女人捏得发痛。皮肤的不适和胖女人对瘦女人天生的嫉妒,使她恼怒:“谁知道早早是谁?什么时候来的?医院里的病人多了,你以为我是什么?计算机吗?克格勃吗?” 卜绣文发现自己的失态,调整了一下紧迫的眼神,讨好地说:“夏早早,我女儿……我急坏了,对不起……说是晕倒了,刚才打电话叫我们来人的……” “噢,那边。三号。”胖护士揉着自己的胳膊,不耐烦地甩开她。卜绣文凶狠地冲撞着,在人流中为自己劈开一条道路,全然没有了平日 的淑女风范。看到急救室明晃晃的红字,卜绣文顾不得墙壁上巨大的“静”字,猛烈打门。门没有她想像得那样沉重,很轻盈地旋开了,她几乎扑到地面。 屋内由于玻璃和不锈钢的器皿太多,处处反射着刺目和不真实的炫光。 在一张高而洁白的铁床上,躺着她小小的女儿。夏早早轻松地微笑着,正在同身旁的护士说着什么,看到妈妈气喘吁吁地冲进来,不由得吓了一跳,大声说:“妈,您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把您急成这个样子?” 卜绣文迅即看出女儿没有什么大病,全身立即像酥鱼一般瘫软下来,倚着墙说:“我的小祖宗!急死我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夏早早说:“没什么啊,妈妈。我不是跟您说过吗,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有些晕。”“对,我想起来了。”卜绣文抚着胸口说,“小孩子都是这个样子,长大了就好了。那是因为你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太快了,以后慢着点就没事了……” 夏早早撇嘴道:“妈,您老这么说。我照着您的话做了,刚开始的时候管一点用,以后就不管用了。今天早上起来,我头特别晕,我想忍一下就没事了。可上台之后,演出到一半的时候,眼前就突然出现了许多小银星星;好看着呢。可没等我看仔细,它们就满天乱飞……再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就躺在这个床上了……” 夏早早说着说着,猛然噎住。她知道妈妈为什么到医院里来了。妈妈工作非常忙,早早只得了这样一点小病,就惊动妈妈,实在是对不起妈妈。她便很希望自己这一刻病得重些,比如腿上破一块皮,流出一汪血,这样,妈妈来一趟医院,就不算冤枉了。 卜绣文定下神来,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女儿,除了脸色比较苍白以外,没有什么特殊的病象。她看了一下表,计算了一下耽误的时间,对守在一旁的护士说:“您看我是现在就把孩子接走,还是再等一会儿?” 护士戴着大口罩,睫毛浓密,使人不容易看清她的目光聚焦何处。白衣胸卡上的名字是:薄香萍。 薄护士用机器人一样没有起伏的声音说:“夏早早的母亲,您现在不能把孩子接走。主治医生要和您谈一谈。” 卜绣文环顾四周,除了雪洞般的墙壁和闪亮的医疗器械,这间房子里再没有其他人。 “医生在哪里?能否快一些?我很忙。”虽说是在医院里,不是自己的地盘,卜绣文还是部分地恢复了平日的做派。反正孩子也没什么大病,她对医生的讨好之心就打起折扣。 “在医院里,医生是最忙的人。”薄香萍忍不住回击了一下这个傲慢的女人。“请到医生办公室。魏医生在那儿等你。” 医生办公室还算整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卜绣文的想像中,应该更整洁一些。但是,不,比起新兴的写字楼和气派十足的办公间,医院可以说简陋寒酸。到处摆放着大小不等的纸页,纸质菲薄发黄,那是各种检查和化验表格,标准的格式和冷冷的小而细密的黑字,让人想起陈年账簿。只不过账页结算的是金钱和物资,这里盘点的是人的生命。有很多病历夹子堆积在办公桌上,像一种古老巨型的饼干。以一个老板的目光来看,这些桌子实在是有辱斯文。 屋里空无一人。P1-6 序言 文字在我们脑海中驻扎,必有一个固定地址。距离它最近的邻居,是这个人的灵魂之塔。 每个字是一块砖,几百万字垒起来,就是一个小院了。给自己的作品作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拖了很久。我不喜欢向后看,但这一次,必须回头,绕着院子走一圈。 多年前曾参加一堂外籍心理学家的专业课。开课伊始,老师二话没说,拿出了一个亮闪闪的金属球。他手掌向下,把球放开,那球就垂直地停在他手指下方约1市尺的地方。座位较远,我看不到更多的细节。按常识推断,我猜他手指中捏着一根细线,线的下端拴在金属球上。也就是说,这个金属球像一粒沉重的钟摆。果然,片刻之后,他用另外一只手从某个方向强力推动了那颗球,球快速摆动起来。当晃到某个特定的角度,我果然看到了一根线。 不知道老师卖的是什么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和那个球。老师笔直地站立着,手掌向下,肃然不动。金属球不停地荡着,摆幅渐渐缩窄。这个过程在凝视中显得很长,满堂死寂。终于,亮闪闪的球困乏了,震颤着抖了几下,寿终正寝地停住。 你们从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什么?老师发问。 学生们开始作答。有人说,这证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有人说,他在此过程中看到了力量。有人说,他看到了改变。还有人说,牛顿的苹果万有引力,更有人说第一推动力是上帝之手…… 老师频频点头,好像每一个回答都正确。但我看出来那只是习惯动作,他扫视全场,焦灼地问,还有新的发现吗?无人回应。前述每一个回答都精彩,再无更惊艳的说法。 心理学家有些是很古怪的,此人基本上算一个。我不喜欢这种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漠然心态,静观其变。傻看了半天,老师还是毫不回转地等待。我很希望这个环节赶紧跳过去,突然就举了手。我被自己吓了一跳,胳膊居然不听大脑差遣,成了篡位的叛国将领。 充满失落和执著的老师,看到有人终于响应,急切道,你!看到了什么? 天啊,直到这一刻,我还没想出来该说什么。不过,我必须说点什么,要不简直就是滋扰课堂。我战战兢兢道,我没有别的意见,就是希望您赶快讲正式的课。 老师倨傲地说,我现在就是想知道你刚才究竟看到了什么。如果你实在没有新的看法,把别人的回答再说一遍也可以。之后,你会听到我的授课。 我匆忙判断了一下形势,明白不管我答的如何错乱,老师准备就坡下驴了。我愿意成全,又不想重复他人,慌不择路说——我看到了时间。 老师眉梢乱抖,夸张显示他的大喜过望,说,哦!好极了!时间本来是隐形的,但你现在可以看到它现身,从不动到动,从动到不动。我开讲心理如何始终处于时间流变中…… 那天的课程究竟讲了什么,已然忘却,唯有金属球还在记忆中沉甸甸坠摇。 我发表处女作时已经35周岁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开端。那篇小说叫作“昆仑殇”,主题是尊严与生命,还有人的精神不屈。多年以来,我一直秉承着这个方向,迄今为止,并无改变。我是一个医生出身的写作者,从医20多年的经历和训练,让我始终无法跳脱出医生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我无法评说这个角度是好还是不好,但我知道沉淀在血液中的一些东西,难以过滤。 我刚开始写作就从中篇小说入手,不合常理。原因很简单,壅塞在喉咙里的话太多,篇幅短了说不完。而且我也不知道中篇和短篇小说有什么重要分别,以为只是长短的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话多,就一个劲儿写下去,直到胸中的那一口饱含雪山冰冷的长气出完,这才告一段落。1987年,我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才晓得了自己的冒失,违背了先短后长的惯例,冲撞了文学规律。于是自惭形秽,赶紧调回头来写学着短篇。在这个时间段内,中短篇小说创作量比较多一些。1994年,我的短篇小说“翻浆”和极短篇小说“紫色人形”,在台湾获得“第16届中国时报奖”和“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获奖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但我自忖这个缺漏补得大致说得过去了,从此可以率性去写长一点的东西。我开始写长篇小说“红处方”,费时一年多,1997年出版。之后我大约几年时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有了2001年的“血玲珑”,2003年的“心理小组”,2007年的“女心理师”,2012年的“花冠病毒”。 长篇小说的工作周期比较长,精神和体能的弦不能永远绷得铁紧,需要加以分割。加之长篇小说从创作到取得一笔稿费的间隔比较长,好几年才能有一次收成,且不固定。为了抒发心中不时涌出的万千感慨,也为了得些小钱补贴家用,我在长篇小说的间歇节奏中,会写一些散文。多年积攒起来,大约也有了几百篇。这期间也曾写一些中短篇小说,数量不多。概因写作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劲道不一样,如同舞动长枪和短匕,技巧有分别。我很抱歉自己是个不能一心二用的人,只好基本放弃中短篇小说的写作。散文则似乎和小说创作有轻度的绝缘,可从心所欲,互不相扰。 按时间顺序捋了一遍我的创作,自己也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是这样啊!时间真是值得尊敬的单向街,它是组成我们生命的最原始的材料,一切都埋藏其中。 一个人说点谎话不难,但要连续在几百万字中说谎话,很难。所以,还是在文字中说真诚而且自己坚信的话吧,直抒胸臆,坦率待人,比较容易和快乐。我的小说,说穿了,主题很简单。始终围绕着生命宝贵人间冷暖身心健康在喋喋不休地做文章,怕也是本性难移了。谁让我做过20年的医生,当过心理咨询师,又是一个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的平凡女子。我守卫过祖国最高的领土,看到过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峰峦。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我期望从自己的笔端,滴下带有冰碴的温情。我不深究自己的能力,只是坚持单纯的信念,尽力而为。 生命是死亡到来之前的有趣过程,我喜欢文字给于我的淡而绵长的幸福。我的写作,犹如那粒动荡的钢球,已经晃动了几十年。推动它的外力,是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珍爱和渴望分享的激情。当我把对这个世界的话说完,会渐渐停下来,回归凝然不动的安息。 非常感谢简以宁女士的创意,出版我的小说编年体集,心中满溢感动。她不辞劳苦地把我多年前写的小说,从时间之水中打捞出来,像渔民晾晒鱼干一般陈列海滩,以备今日的读者们赐教。编年体小说集的好处,是让人们看到一个作者在流动的时间中的变与不变。 毕淑敏 2012年5月1日 后记 一、本套《毕淑敏经典小说全集》收录的是作者从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至今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花冠病毒》除外),共收录67篇。 二、所有篇目依据小说题材分为三个系列,各个系列又根据写作年代按照编年体的形式排序,共22个单行本。三个系列分别是反映早年西藏军旅生活题材的第一系列——藏北拾莲;反映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第二系列——杏坛暖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和医学问题的第三系列——浮世医心。 三、早期小说作品中,内文有很多方言用法和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早年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特殊词语,在参阅之前出版过的图书版本和比对专业工具书的基础上,遵循使出版物的编校更规范和合理、且不改变文字词意和语境的原则,做了一些小的调整。 四、书里的照片是作者各个年代的珍贵留影,读者在分享作家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风采时,亦能以此为径,更好地理解作家以及作品。 五、附录所收录的毕淑敏小说作品发表年表,大部分中短篇依首发杂志年份排序,其他中长篇则依出版时间为序。特此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