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学术大家”,也是一位著作高产的知名散文家。《季羡林真实人生》中的60余篇随笔由其子季承亲自选定,句句“真话”“实话”,参透“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相。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晚年他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在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以最坦率、真诚的态度,在本书辑录的文章里,把自己对人生世相,友情、爱情以及读书、做人的体悟与认识娓娓道来。
“人生之思”书系第1辑首推《冯友兰追问人生》、《朱光潜美的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与另外两本(朱光潜、冯友兰)书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之笔,都是纵横人生的经典文章。但本书又自有其特色。季羡林杂文长于从自己出发,侧重书写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所思所感,字里行间,包含大学问家历经沧桑后的真知灼见。
书名“真实人生”也是一语双关。一则作者为人求真、行文朴实,连温总理都称赞他“讲真话”。“真实”是他给予人们的人生启迪,是他的特色。二则随着老人的离去,围绕他的各种纠纷未来也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定,还给世间一个真实的季羡林。纷扰散去,是学问和人生的撞击,是情与理的交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这是学养,更是一种当世已经稀罕、但绝对需要的精神。浮华背后,是活生生的内心矛盾、是“世故老人”孤独的内心,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对生命的渴望。
季羡林作为名人,在普通民众尤其年轻人中粉丝众多。而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通过书籍文章。这里篇篇精选的文章,一个个宏观或微观的人生话题,也能带给年轻人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成为他们常读常新的枕边读物。
是不是自己的神经出了点毛病?最近几年以来,心里总想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
60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当代长篇小说”。英国老师共指定了五部书,都是当时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像今天名震遐迩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都包括在里面。这些书我都似懂非懂地读过了,考试及格了,便一股脑儿还给了老师,脑中一片空白,连故事的影子都没有了。
独独有一部书是例外,这就是英国作家哈代的The Return of the Hatiuc(《还乡》)。但也只记住了一个母亲的一句话:“我是一个被儿子遗弃了的老婆子!”我觉得这个母亲的处境又可怜,又可羡。怜容易懂,羡又从何来呢?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我这种心情有点变态,但我这个人是十分正常的。这大概同我当时的处境有关。离别了8年以后,我最爱的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走了。这对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打击。我从遥远的故都奔丧回家。我真想取掉自己的生命,追陪母亲于地下。我们家住在村外,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现在人去屋空。我每天在村内二大爷家吃过晚饭,在薄暮中拖着沉重的步子,踽踽独行,走回家来。大坑里的水闪着白光。柴门外卧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是陪伴母亲度过晚年的那一只狗。现在女主人一走,没人喂食。它白天到村内不知谁家蹭上一顿饭(也许根本蹭不上),晚上仍然回家,守卫着柴门,决不离开半步。它见了我,摇一摇尾巴,跟我走进院子。屋中正中停着母亲的棺材,里屋就是我一个人睡的土炕。此时此刻,万籁俱寂,只有这一条狗,陪伴着我,为母亲守灵。我心如刀割,抱起狗来,亲它的嘴,久久不能放下。人生至死,天道宁论!在茫茫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和这一条狗了。
是我遗弃了母亲吗?不能说不是:你为什么竞在八年的长时间中不回家看一看母亲呢?不管什么理由,都是说不通的,我万死不能辞其咎。哈代小说中的母亲,同我母亲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其结果则是相同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我母亲不知多少次倚间望子,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儿子,然而一切枉然,终于含恨离开了。
我幻想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不是与此有些关联呢?恐怕是有的。在我灵魂深处,我对母亲之死抱终天之恨,没有任何仙丹妙药能使它消泯。今生今世,我必须背负着这个十字架,我决不会再有什么任何形式的幸福生活,我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又是什么呢?
然而我最近梦寐以求的悲剧性,又决非如此简单,我心目中的悲剧,决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这些能够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恤、慨叹与忧思的悲剧,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悲剧。我期望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我好像一时也说不清楚。我大概期望的是类似能“净化”(hashasois)人们的灵魂的古希腊悲剧。相隔上万里,相距数千年,得到它又谈何容易啊!
然而我却于最近无意中得之,岂不快哉!岂不快哉!这里面当然也有遗弃之类的问题。但并不是自己被遗弃,而是自己遗弃了别人。自己怎么会遗弃别人呢?不说也罢。总之,在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华走了,我的女儿婉如也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条件都已具备,只待东风了。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P13-15
父亲不单有成功的公式,还有长寿秘诀。
他在《养生无术是有术》一文里说,他的养生之术,也可以叫做秘诀,是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这当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不过,他的这个秘诀却是经过他的人生“实验”验证过的,应该属于科学定理之类。
但是当许多朋友听到这一秘诀的时候,都有些大惑不解:果真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可以长寿吗?
答案当然不会这样简单。
先说不锻炼。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从理论上讲,父亲并不是真的主张不锻炼,而是反对“锻炼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又对了。可是在实际上,他的确是不锻炼的。他的所谓锻炼,仅只是带着猫咪散步,登上仅有3米之高的小土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而已。这应该叫活动,不能叫锻炼。那么,他的长寿确实是因为不锻炼吗?不是的。他的长寿,应该归功于他天生的体质。他不锻炼,他不喜欢锻炼,这就让他在与寿命的斗争中只能吃老本,而他的本钱也确实让他活到了98岁。我认为,假如父亲能够有适当的锻炼,他是会活更长时间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万全的事情。据我的观察,凡是头脑极端聪明,又专志于某项研究或工作的人,一般都不喜欢体育锻炼。
我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就是另一例。青年时的他,从来没有觉得锻炼是必要的,只在到了老年才有一点锻炼(其实也是活动)的意思。而他的所谓锻炼也只不过是躺在床上,将两条腿分别上抬几次,总的时间不过几分钟罢了。即便如此,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他还是有利的,于是还把这当作经验向朋友们介绍。可我仍然相信李先生还是能够活大年纪的,因为他的体质好。至于能够活到多大年纪,那就要看他的本钱有多少了。
另外,父亲还补充了一项经验之谈,那就是要长寿,必须进行脑力锻炼。“不要让脑筋闲着”就是他秘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不锻炼中有锻炼。有的朋友会说,我的脑筋从来也没有闲着,那我一定能够长寿吗?我想,这恐怕取决于你是在想什么。如果你想的是研究学问,是天下大事、人民疾苦、行侠仗义、为民请命,等等,这是有益的脑筋锻炼,就可助你长寿;相反,如果你不学无术,整天想的是歪门邪道、损人利已,那恐怕只能减短寿命而绝不会延年益寿的。至于有人真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离脑痴呆不远了,何谈长寿。
再说不挑食。这个秘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不去说它。我的理解,父亲所说“不挑”,是不要刻意挑拣,不要过分讲究。何况一些人的挑拣并没有科学根据,只不过人云亦云或受某些伪营养学家的蛊惑。但是,我愿意告诉大家一个秘诀里的秘诀,那就是父亲是不吃剩饭菜的。一般说来,他都是吃新做的饭菜。这个习惯我想对于人的健康一定是有利的。至于完全不挑拣,倒也大可不必。不能来者不拒、给什么吃什么,或者有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甚至不想吃的也要去吃。应该说,必要的选择还是有益的。至于能做到不挑食,这里可能也有一个先天的因素,那就是很多聪明人,勤奋的人,胃口都很好,他们不但食欲好,食谱宽,饭量大,消化吸收能力也强,很少挑拣食物,这或许是人类进化所赋予这些强脑力劳动者的配套条件。
第三,说一说不嘀咕。对于人的长寿,这显然很重要。可是很多人会说,怎么能不嘀咕呢?人生一世,遭遇纷繁,阳关大道,独木小桥,三亲六故,七朋八友,造谣中伤,恶意谩骂,阴谋诡计,打击报复,怎能事事顺心,毫无挫折?又如何能不嘀咕!其实,父亲的秘诀在于遇到事情,不过多嘀咕,而是善于排解,善于自我化解矛盾,使自己的心情经常处于平静缓适状态。果真如此,那如何能不长寿。譬如对于死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父亲也是嘀咕的,不过他有一个化解的咒语,就是陶渊明的那几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君不见,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是经常念这个咒语的。
总之,你只要这样看待父亲的长寿秘诀,它的确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说句官话,只要你能正确理解,正确使用,他的这一秘诀的确可以让你长寿。
季承
2010年5月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新华网2006年8月6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