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上下)》主人公杨贵是一位知名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既曲折坎坷,又丰富多彩,既大起大落,又大彻大悟,是一部难以写尽、难以读透的人生巨著。
关劲潮在采访过程中,本书主人公杨贵客观系统地谈了自己的生平、红旗渠建设和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了照片和中央、省、部级有关领导、新闻记者以及程振声、唐闻生、吴连登、张凤岐、索文善、徐礼拴、方徨、程竞明、郝顺才、彭士俊、赵河山、张冠华、刘章锁等人书写或口述的材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关劲潮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上下)》主人公杨贵是一位知名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既曲折坎坷,又丰富多彩,既大起大落,又大彻大悟,是一部难以写尽、难以读透的人生巨著。 关劲潮在采访过程中,本书主人公杨贵客观系统地谈了自己的生平、红旗渠建设和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了照片和中央、省、部级有关领导、新闻记者以及程振声、唐闻生、吴连登、张凤岐、索文善、徐礼拴、方徨、程竞明、郝顺才、彭士俊、赵河山、张冠华、刘章锁等人书写或口述的材料。 内容推荐 关劲潮编著的这本《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上下)》以林县红旗渠旗手杨贵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沉浮荣辱、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及其与亲人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业绩,刻画了他屡遭磨难而不颓败的坚强性格和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同时紧紧围绕主线,以高尚的精神和感人的情操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大英雄群体,向读者展现出一代民族英雄和人民公仆栩栩如生的光辉形象,讲述了他们英勇悲壮、震撼人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舞。 《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传奇(上下)》中的故事大都鲜为人知,特别是杨贵与国家历代领导人的交往与接触更是第一次向世人披露,读来耐人寻味。 目录 第一章 童少磨难砺心志 1.懵懂父爱 2.慈母之心 3.学堂惊梦 4.痛伤别离 第二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 5.初出茅庐 6.逢凶化吉 7.崭露头角 8.重拳反击 第三章 太行烽火炼丹心 9.辞母别家 10.夜探保长 11.初试锋芒 12.虎口夺粮 第四章 烈火真金是我骨 13.瓮中捉鳖 14.生死攸关 15.收复失地 16.生死较量 17.长歌当哭 第五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18.涌泉之恩 19.弃暗投明 20.人间正道 21.野外宿营 22.大地作证 第六章 铁骨碧血映曙光 23.“布袋”战术 24.青松铁骨 25.釜底游鱼 第七章 人民江山起彩虹 26.虹桥铁流 27.战后幽默 28.历史有情 第八章 鱼水情深深永远 29.“处女短章” 30.缱绻之情 31.猛追穷寇 32.琴瑟和美 第九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 33.蹲点情缘 34.一进林县 35.又进林县 第十章 以民为本开太平 36.以史为鉴 37.以民为本 38.别无选择 39.究根治本 40.小事不小 第十一章 英雄大地展新颜 41.英雄序曲 42.英雄大战 43.英雄壮歌 第十二章 林县河山重安排 44.惊动总理 45.八字名言 46.五福临门 第十三章 当官为民言真情 47.列席代表 48.假作真时 49.借水行舟 50.领袖接见 第十四章 言信行果得民心 51.行不唯上 52.又见主席 53.取信于民 第十五章 引漳入林聚众志 54.寻找水源 55.一锤定音 56.众心共鸣 第十六章 十万大军战太行 57.决战前夕 58.劈开太行 59.血浓于水 60.导航灯塔 第十七章 斗天鸿图耀九州 61.中国脊梁 62.拦腰斩漳 63.痛失英才 第十八章 民族浩气中国魂 64.血泣太行 65.勇战险峰 66.铁石汉子 67.英雄无悔 第十九章 红旗漫卷乱云飞 68.艰苦岁月 69.红军故事 70.步履维艰 第二十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 71.君子之交 72.寻求“药方” 73.“微服私访” 74.雪中送炭 第二十一章 运筹帷幄巧部署 75.深孚众望 76.战略决策 77.无风起浪 第二十二章 万古太行一史诗 78.才俊之星 79.盛大节日 80.太行群雕 81.千年梦圆 82.举国称颂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83.水乡远眺 84.山雨欲来 85.风云突变 86.仁至义尽 87.总理拍案 第二十四章 风雨骤青山依旧 88.诱虎出山 89.心不跪下 90.人间真情 第二十五章 施毒计密室策划 91.落人陷阱 92.风雪除夕 93.黑色日子 第二十六章 危难时人心所向 94.百姓关爱 95.坚实靠山 96.相见时难 97.何罪之有 第二十七章 舍生忘死保忠良 98.谋杀烟幕 99.金蝉脱壳 100.冒险避难 第二十八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 101.秘密掩护 102.居安思危 103.乔装北上 第二十九章 京华暖风驱阴霾 104.北京秘隐 105.京华访谈 106.联名上书 107.深承眷注 108.恩重如山 第三十章 虚怀若谷坦荡荡 109.旁敲侧击 110.晓之以理 111.荣辱与共 112.故伎重演 第三十一章 精诚所至金石开 113.明火暗流 114.纷纷倒戈 115.精诚所至 第三十二章 再出山如虎添翼 116.重整旗鼓 117.老马识途 118.人比山高 119.大功告成 第三十三章 丈夫胸怀儿女情 120.“完璧归赵” 121.蚕丝绵长 122.白发亲娘 第三十四章 爱心撑开保护伞 123.为人父母 124.温馨年夜 125.千秋佳话 第三十五章 再度风雨又起澜 126.卷土重来 127.以辱保荣 128.“捧杀”毒计 129.淡淡清水 第三十六章 调虎离山虎尤威 130.痴心不改 131.壮举遭贬 132.作家进言 133.对台锣鼓 134.伯乐识马 第三十七章 岛国之行展风姿 135.神圣使命 136.出访岛国 137.尊贵客人 第三十八章 百姓为水我为舟 138.尘埃必澄 139.笑谈“真经” 140.位高心下 141.领袖心愿 142.高扬云帆 第三十九章 栋梁材堪当大用 143.攻读经典 144.“灵丹妙药” 145.总理点将 第四十章 惊变中心明如镜 146.众口一词 147.巧断奇案 148.节外生枝 149.公心明镜 第四十一章 元帅奇冤获洗雪 150.元帅饮恨 151.历史真相 152.昭雪沉冤 第四十二章 风流歌誉满全球 153.东方神话 154.世界奇迹 155.水的长城 第四十三章 担大任不辱使命 156.举纲匡谬 157.“半壁江山” 158.以“石”挡箭 159.风口浪尖 第四十四章 排浊浪砥柱中流 160.我哭狼笑 161.多事之秋 162.咄咄逼人 163.“钦差大臣” 164.回京复命 第四十五章 猎手巧对惊弓鸟 165.惊弓之鸟 166.鱼在钩上 167.稳操全局 第四十六章 黄土难掩荆山玉 168.清者自清 169.又遭磨难 170.三级调查 171.英雄悲泪 172.当头一棒 173.星月有辉 第四十七章 渤海滩泥腿为官 174.既喜又忧 175.初到渤海 176.志坚金石 177.茧手为官 第四十八章 遍播春色夕照红 178.故意刁难 179.真相大白 180.两袖清风 181.一诺千金 182.心系“三西” 183.绿色精神 184.伸张正义 第四十九章 尘封除愈显风采 185.打开尘封 186.久别重逢 187.百姓大礼 188.英模吐怨 189.相逢一笑 第五十章 丰碑光耀民心上 190.红旗更红 191.重树旗帜 192.万民之心 193.微言大义 194.特别召见 第五十一章 红旗渠再度风流 195.风流千古 196.“五子登科” 197.山碑增辉 198.夫妻干杯 199.拜见华老 200.永恒财富 201.红色经典 附录续写“山碑” 后记 试读章节 杨贵进学堂念书了! 消息不胫而走,全村人无不感到震惊。一个寡妇能苦劲巴力将自己的孩子养活就很不容易、很不简单了,如今又送孩子上学念书,这女人的心想得远、想得高哇!一个平时默默无闻,只知埋头种地干活的妇道人家,一时间令全村人刮目相看。要知道,进学堂念书,那是富家弟子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连吃饭穿衣都自顾不暇,哪敢问津学堂之事呢?即使那些自给自足家庭的农家子弟,面对学堂也往往是望而却步。 “杨贵他娘,跟咱想的不一样啊,人家是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村上一位女人夸赞道。 “这女人心性不一般,一个寡妇能供孩子上学,叫村里那些无能的男人无地自容。”另一位快嘴的女人接着说。 “听说她是拿二斗粗粮当学费,把杨贵送进私塾的。穷人的孩子上学真不容易呀!”这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的声音。 人们聚在街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杨贵上学成了村里的一大新闻,可他们怎能理解一个母亲的心呢?家里生活虽然十分困难,经济虽然十分拮据,但为了孩子一辈子的命运,当娘的就是卖庄子、卖地也要供孩子上学。不识字、没学问,遭人家欺负和压迫呀!受了冤枉连张状子都不会写,那会受一辈子窝囊气的。下辈子再也不能当瞪眼瞎、窝囊废了,再也不能受人欺负、遭人白眼了。孩子识文断字有了学问,就能做个体面人,就能高人一等,就能荣耀门庭、光宗耀祖啊!到那时,我一个女人家,也算为杨门积了阴德,不负列祖列宗之望啊! 这就是一个寡居女人的心愿! 这就是一个寡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远大志向! 杨贵上学的这一年,是1936年。 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后,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把侵略魔爪伸向了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等华北五省,制造了所谓“华北自治”的军国主义阴谋。中国的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抗日救亡运动此伏彼起,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以“兵谏”的形式逼迫蒋介石抗日救国……中国的北方,遍地燃起抗日的烽火! 杨贵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蹄声中走进学堂的,就是在抗日救亡的烽火遍地燃烧的时候走进学堂的。这就决定了杨贵不可能太平无事、静心无忧地坐在学堂里完成他的学业。 刚开始,杨贵在本村读私塾,先生教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四言杂诗。先生很和蔼,很耐心,但他面色瘦黄,身体虚弱,教学时总是不断地咳嗽。由于贫病交加,积劳成疾,教了一年,他就因肺病亡故了。 1937年,县政府派来一位教书先生叫武楼,他是黄山村人,20多岁,是一个白面书生。教的是国语、地理等新编课本。他教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近,不像前一位私塾先生老态龙钟,浑身上下充满了老学究气、土秀才味儿。由于是新编教材,杨贵学起来很感兴趣,很有新鲜感,特别是地理课,让他了解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了解了祖国的山川河流、物华天宝,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武老师还讲了李冰治水、西门豹治邺等感人的故事,更让他听得如痴如醉。我们的国家这么大,这么美好,可惜让日本鬼子给占去了大半河山。我要快快长大,去扛枪,去骑马,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杨贵的地理知识学得越多,越在心里恨日本鬼子。 就在杨贵跟着武楼老师读国语和地理的时候,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7月7日阴谋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此后,日本侵略者向华北增兵,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的侵略战争。7月下旬,日军的战刀在华北腹地挑起血雨腥风。豫北沦陷了,国民党汲县政府惶惶不可终日地逃到汲县西部的深山沟里。武楼老师领着学生也是东躲西藏。日本鬼子来扫荡,就让学生跟着家长躲到山里去。从山里回来,一看房屋被烧了,柴草垛被烧了,连鸡窝、猪圈、牛棚也被烧了。村里简直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望着一片狼烟失声痛哭,喊天呼地…… 日本军不仅烧光了房屋、柴草,也把杨贵童年美好的梦想烧光了,把杨贵母亲让孩子“光耀门庭”的宿愿烧光了!P10-12 序言 本书初次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认为不仅是一部弘扬王旋律的作品,而且可读性较强,特别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一些读者的要求,本书决定再版。 由于多方面条件所限,本书第一次出版时,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不够理想,存在一定问题。这次再版,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求版式新颖,印刷亦精,赶上甚至超过眼下流行的图书出版质量。在本书的内容方面,因作者素材掌握得不够丰富,所以写作中难免有遗漏。为了拾遗补阙,使再版后的《巍巍山碑》尽量完美无缺,再版前作者再次深入采访,把挖掘到的新素材加工整理补进书中,原有章节中的文字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使其表述更清楚更准确更完整。与此同时,有的章节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个别标题更改后也更加明了醒目。 本书再版令人感到可喜的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为再版书写了序,国家农业部原部长刘中一为再版书题写了书名。张部长的序言写得旨简意繁,思想深刻,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对本书主人公的精神境界作了极精确又极形象的诠释,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出寓意颇深的警策,是阅读本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张部长的序言和刘部长题写的书名,为本书增色添彩,甚为珍贵。为此,本书主人公杨贵和本书作者向两位老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还有一件值得庆幸的事: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议调杨贵同志任公安部副部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他在公安部工作期间抵制了“四人帮”对公安部的干扰破坏,保护了干部群众。粉碎“四人帮”后,他主持公安部全面工作,因没批准××要在机密档案中抽看自己在“文革”中造谣揭发中央领导的档案,而遭到造谣诬陷,曾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根据中央领导指示,中纪委组织专人对杨贵申诉案件进行了复查,经复查认定:杨贵同志到公安部任职是周总理提名的;杨贵同志不是“四人帮”的人;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是有功劳的,在河南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调农业部后任国务院扶贫办领导,为扶贫事业倾力奉献,做了大量工作……应改变公安部对杨贵的原审查结论。中纪委实事求是的复查意见报请党中央批准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下发文件,为杨贵同志恢复了名誉和副部级职级,并享受中央国家机关正部长级医疗待遇。听到这个消息,那些关心杨贵的干部群众奔走相告,喜形于色,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广大读者也从这一喜讯中感到快慰。 这本书的采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也是作者深受教育的过程。且不说本书主人公杨贵以及红旗渠劳模的英雄事迹,令人备受鼓舞和感动,就是在采访中杨贵那虚怀若谷的风度,也令人敬佩不已。他多次谈到,宣传红旗渠不要突出他个人,那是当时的林县县委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林县人民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千秋功业。作为县委的一个领班人,他只不过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做了些自己应做的工作。值得宣传和歌颂的,是林县县委这个集体,是林县广大人民和红旗渠劳模,那些突出的人物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书……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自谦风范为后人树起一道人格魅力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采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令人深刻思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间,总有一连串的问号浮现脑海。譬如:当时,在那样艰苦的岁月,林县县委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的决策,为何能赢得万民之心?为何能一呼百应、一招即战?为什么“文革”中造反派将杨贵囚禁起来后,会有那么多干部群众偷偷将他抢出来,辗转山西又秘密护送到北京,新华社记者又把他接到家里保护起来,又和人民日报社记者联名向周恩来总理写信诉说杨贵的冤情?为什么在杨贵备受磨难、备受煎熬的日子里,会有那么多好心人偷偷给他送吃的、送穿的,送钱花,甚至上书中央为他鸣不平?为什么当他离开林县、调到外地工作时,竟有万民垂泪、恋恋不舍?为什么在他离开林县20年后,故地重游,竟会受到万民空巷的欢迎?为什么调到北京多年后,仍有众多的林县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他?这其中的答案既不复杂,又不深奥,那就是杨贵始终保持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把他的心和百姓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永远不可分割;把他的情感与百姓的情感融为一体、牢不可破。这是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答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限于作者的水平,再版后的《巍巍山碑》一定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出宝贵意见,作者将不遗余力地继续修订,提高质量,以求书成完璧。 作者 2012年4月26日于郑州 后记 《巍巍山碑》再版书稿经反复修改,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书中主人公杨贵是一位知名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既曲折坎坷,又丰富多彩,既大起大落,又大彻大悟,是一部难以写尽、难以读透的人生巨著。《巍巍山碑》只不过是他人生大海之一壶半瓢,是他人生高山之一岩半壁。对这样一个人物的一生,纵然笔者使尽浑身解数,手中一支平庸之笔也难尽其详、难涂全彩。还是给读者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吧! 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本书主人公杨贵客观系统地谈了自己的生平、红旗渠建设和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了照片和中央、省、部级有关领导、新闻记者以及程振声、唐闻生、吴连登、张凤岐、索文善、徐礼拴、方徨、程竞明、郝顺才、彭士俊、赵河山、张冠华、刘章锁、栗秀林、马富贵等人书写或口述的材料;本书采用的照片由魏德忠、赵化、梁雪山、梁生廷等人提供。作者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再版得到了全国工商联执委、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殷都商会会长、泰宏集团董事长秦太宏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并对作者在出版社办理业务时的工作与生活做了周密的安排,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作者对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作者在出版社办理再版和校对书稿过程中,杨武志、杨玉梅同志积极协助,特别是在核对照片时,工作认真负责;泰宏集团的蒋孝文、李俊锋、杨倩等人盛情款待、热心帮助,提供便利条件,一直陪同和协助工作。作者对此感激不尽!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多谢了! 作者在北京采访和改稿期间,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来福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魏立新给予大力支持、诚挚帮助,辽宁省抚顺市驻京办事处的领导肇英顺、秦家俊热情接待,多次提供方便;本书再版修订书稿期间,北京著名儒商孙扶生在百忙中亲自安排,提供工作与生活安静环境与便利条件。作者对他们永不忘怀,深表谢意! 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对本书的再版付出了大量心血与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再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的秘书张晓明、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的秘书陶东升等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此书的采访创作过程中,笔者结识了很多朋友,对于他们给予的支持与鼓舞,没齿不忘。正可谓:人生难得相识,相识便是缘分;缘分深结友谊,友谊地久天长! “任何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本人思想和艺术的局限,纰漏缺陷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作者 壬辰年冬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