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苜蓿--唐云岗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云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时候,虽说父亲一直在做豆腐、卖豆腐,但那是集体的豆腐坊,豆腐是生产队的,我们吃豆腐也得用白豆、玉麦、谷子之类的杂粮换,一次就换那么一点,一年之中能换的次数还寥寥无几,如此心中只能徒呼“让我一次吃个够”而已。改革开放初,罕井镇举办物质交流会,父亲给了我五毛钱,说让我去开开眼界。步行了二十里地,眼界倒是开了,可转了几圈后……”这是来自唐云岗的《苜蓿--唐云岗散文集》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苜蓿--唐云岗散文集》是唐云岗的散文集。《苜蓿--唐云岗散文集》以散文的形式为乡村唱挽,或人或事,在田原诗意的传统中,抒写心灵回归过程中个性的生命体验,情节细节细密而繁复,注重对话的原生态,语言土风弥漫,意味丰沛,顺畅好读,其真诚的感受富于谐趣,文字简约而优雅隽永,使作品具有阅读审美意义上的质感。

目录

心灵回归的个性生命体验

 ——读唐云岗散文集《苜蓿》

父亲

父亲在喝水

父亲与秦腔

回家

家乡的柿子树

“家庭呢”

豆腐情结

面辣子

豌豆杂忆

角角·疙瘩·饺子

凉甜汽水

搅团

故乡羊肉泡

红苕

苜蓿

耀州咸汤面

瓜趣

耀州老碗

岳母

门槛

 ——献给小姨

社会调查

咱们的亲人解放军

母校

地震记忆

震波……

永恒的秦腔

书与德

悠悠的水

探访九娘峪

大孔无量殿

宜君城

五里镇

下桃

烧锅

川子河

紫阳

白浪

佛坪看熊猫

路过清涧

印象陈忠实

情结贾平凹

和谷和他老宅门前的大树

我为叶广芩当主持

我结识的刘新中

刘平安

翰墨诗心寄情云山

 ——吕守约山水画赏析

二十年文学梦

 ——《永远的家事》后记

流动的生命

 ——《城市在远方》后记

一个人的追求一代人的宿命

 ——在天津市“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颁奖大

 会上的发言

六然斋(代后记)

试读章节

豆腐情结

我的父亲是个做豆腐的,按说豆腐我早该吃腻了,可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我最爱吃的还是豆腐。

小时候,虽说父亲一直在做豆腐、卖豆腐,但那是集体的豆腐坊,豆腐是生产队的,我们吃豆腐也得用白豆、玉麦、谷子之类的杂粮换,一次就换那么一点,一年之中能换的次数还寥寥无几,如此心中只能徒呼“让我一次吃个够”而已。改革开放初,罕井镇举办物质交流会,父亲给了我五毛钱,说让我去开开眼界。步行了二十里地,眼界倒是开了,可转了几圈后,我还是蹲在一个豆腐脑摊前,花了两毛钱,吃了两碗豆腐脑。回家给父亲一说,父亲摇头道,白逛了,那儿的一点豆子味都没有,有啥吃头,咱村的豆腐脑才算豆腐脑。我却不予苟同,那么白,那么细,那么嫩,上面还漂着一层红油的豆腐脑,我毕竟头一次吃,如何是白逛了?何况村里的豆腐脑我还从未吃过,如何来比较?

1982年到杨凌上大学后,附近张家岗村的一对父子挑着担子在学校食堂前买豆腐脑,一毛五一碗。食堂里的人嫌人家从学生手里收饭票,多次找借口踢摊子,还扬言老农民有麻风病。瞅着父子俩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整日为生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便赌气去买,吃了后感觉味道非常好,心情也顺畅了许多。多少年过去了,我还常常能回忆起那豆腐脑,虽说以后回了几次杨凌,却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正宗的豆腐脑了。同宿舍的李哥是凤翔人,家境困窘,手头拮据,从不舍得花钱买那豆腐脑,见我们吃得香,却说,这有啥吃头,我们那里的豆花泡馍才好吃呢!大伙听了非但不向往,反和他争论,说,豆花是啥,豆腐脑嘛,豆腐脑里咋泡馍?你泡一个让我们瞧瞧!李哥口拙,虽然争得面红耳赤,却无法让大伙信服,反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多年后,我去宝鸡公干,见到处卖豆花泡馍,便动了心思去尝尝,这才知道并不是把馍掰开,泡在豆腐脑里吃,而是把豆浆烧开,把锅盔切成片,放进豆浆锅里煮一煮,然后把馍和豆浆舀进碗,再浇入豆腐脑和调料水。碗里白的是豆浆和豆花,稍暗的是锅盔片,红的是辣椒油,特别是辣椒油洇在豆浆上,看一眼便勾起了人的食欲。吃了后,口味还不错,只是豆花软,锅盔硬,总觉得不是回事。便问,不要馍来一碗行不行?回答说行,于是便来了一碗,觉得和我以往吃过的豆腐脑确实不一样,尤其那股特别的豆香味,是豆腐脑里如何都没有的。这才知道我们当年的确冤枉了李哥,笑后却不想给他平反,谁让他当时嘴笨给大家没有说清楚呢!

1999年,我出差到汉中,大清早在街上溜达,见很多人围在一个摊前吃什么,便前去凑热闹。只见人们端着的碗里,稍黄的浆水里漂着几块似刚点出来的豆腐花,很像父亲做的豆腐脑,只不过多了几片切碎了的绿菜叶和几粒大米,却没有辣椒油。我掏了五毛钱,买了一碗,一吃感觉就是父亲刚点出来的豆腐脑,只是没有滗去浆水。吃了豆腐,倒掉浆水,回过头却见周围的人正咝溜咝溜地喝汤,我甚是惊讶,因为这浆水在我们家乡是用来喂猪、喂牛的!下午,酒店里的饭桌也上了一窝这东西,仍没有辣椒水,我满满地捞了一碗……

P53-55

序言

心灵回归的个性生命体验

——读唐云岗散文集《苜蓿》

赏读云岗的散文集书稿,不由得陷入其文营造的“这一个”乡土情景,一时不便自拔。云岗的散文,与许多脐带始终连着泥土的为文者一样,总是那么饱含泪水地诉说着父辈的土地上生长的人与自然的往事,令人悲欣交集,难以释怀。

于是我想,一个人的文化立场与艺术情趣,往往是由一个人的生活履历和生存背景所决定的。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确认,标示其思想的根脉、情感的倾向、艺术视角的向度、为文的调式等等,是不容含混的。当然,这与概念中的血统论有别。云岗乃偏远乡村农民之子,自幼饱受生存的困顿与挣扎,而后在大学读的是农业经济,又在“土地”行当供职,转而执事“文化”,业余著书立说,原本就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内心发芽,20世纪80年代始有短篇小说发表于省报.却阴差阳错地让写作的性情潜入暗流,直到多年后长篇小说《城市在远方》问世,其心思重归文学,安妥自己的念想。

我曾涉猎过仕与文学的话题,追忆王维出仕后,屡受各种打击,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辋川山水间修养身心,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世称他为诗佛,绝不是远离仕途的选择,而是一种生命本真。中国文学传统,有其生存和言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无非是关注现世、怀乡,是文学表达的缘由。立德,立功,立言,即做人,做事,做学问。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如王维的身在官场,心存自然,再如苏轼的外儒内道,随缘自述,以及隐士如陶渊明超脱的存在,影响了文学传统的精神,源远流长。

云岗的小说《城市在远方》,是居于乡村的立场说话的。主人公龙民,一个正值初高中学龄的乡村少年,有着纯朴的本性和良好的农家教养,深受耕读传家的人生价值观和传统道德的熏陶,在前往城市读大学的路上,经历了校园与乡村生活的风雨寒暑。从中可以读出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乡土气味和少年男女的风情,甚至如同土塬上早春山桃花般美妙的咯咯笑声。龙民进入了大学时代,校园处在小城,在远方的城市的概念还有点局促,但毕竟经历了特定时代的精彩而有点彷徨的岁月。主人公的学生时代结束了,走入了纷纭的社会生活。城市,在周围,而也依然在远方。人物性格的多样,生活情景的真切,无疑基于作者的阅历和记忆力.以及操纵文字语言的良好的文学功底。

云岗的写作,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大多源自心灵回归过程中个性的生命体验,遵从真诚的感受而富于谐趣,便有了阅读审美意义上的质感。城市在远方,是就一个人的灵魂归宿而言的。曾经温暖过心灵的旧事,得以书写,除了怀念却不可触及,这便是为冬生与为艺术而文学的差异所在。不是借技术玩弄游戏文字,不屑于靠码字猎取名利,如耍猴的乞食者一样娱乐自己与世人。蘸着自己的泪水和血液的书写,比“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类雅士可信,也更有尊严。

以散文的形式为乡村唱挽,或人或事,在田园诗意传统中总透出一股颓败凋敝的气息,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散文的特征。云岗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固执地然而是一往深情地搜寻心底的记忆碎片,在笔下还原以父亲为代表的故人勤苦坚韧的形象,以期乡村传统德行的延续。在曾经是农人尔后落脚城市矿山的岳母身上,何尝没有劳动者善良心底的光泽。从农作物到果木到吃食,红苕、柿子、苜蓿、辣子、豌豆、豆腐、角角、疙瘩、饺子、搅团、泡馍等等,乡村的旧景一如庄稼人的食谱,是书写者肠胃的反刍,更是隐秘心灵的品咂。乡村文化绵延不息,如同永恒的源自牧马人之吼的秦腔,戏迷们是借旁人的灵堂哭自个的凄惶。当年的鲁迅有过故乡的哀愁,今天也有不少怀乡与忧思的文人,在城乡一体化的时风中描摹故土真实的面孔,田园将芜何所归?一部当代散文史的路径,是以真切的感悟、敏锐的观察和沉郁的咏叹构成的。诗人陶潜开启的田园文化时代,是多少游子人生旅路上的干粮,抑或是还乡梦中归宿的温床。

云岗以小说见长,其散文也大致可归入叙事散文一类,情节细节均细密而繁复,语言土风弥漫,有点生涩却显活泛,尽管在结构谋篇甚至时序逻辑上恣意为之,却也意味丰沛,顺畅好读。其中有一些记游篇章,或历史遗迹,或城镇风物,在文字上较乡土回忆简约,有融入这一传统文体的字句推敲。使之优雅隽永。一些记人散文,也一样显出小说式叙述的优长,注重对话和细节的原生态,娓娓道来,趣味十足,在故事的场景中勾勒其性格特征与复杂心境。

如果让我说云岗其人,蒲城人氏,见到他就自然会想到他的乡党,另一个坚守城池制造事变的虎虎生气的风云人物。在云岗身上,有义气,有豪气中的文气,还有一点狂狷气,当然不过一点幽默而已。

2013年10月1日

后记

六然斋(代后记)

大学毕业时我已经有五纸箱子书。不是课本.是大人们说的小说呀、散文呀之类的“闲书”。买书的钱是我挖空心思向家里哭恓惶,然后一口一口从嘴里抠出来的。尽管那时候一套《红楼梦》才四块零五分,一套《静静的顿河》就六元钱,可当时我每月的生活费也就十六元。这些书一直躺在我捡来的纸箱子里。宿舍里也有书架,却是六个人共用,上面搁了碗筷、刷牙缸一类的生活用品。我当然不愿意把我的书搁在上面,一者脏、乱,一者怕被人惦记。

分配了,我被分配到了铜川。听别人说,铜川山大沟深,偏僻、落后、污染严重。我虽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却没有准备去铜川,郁闷可想而知。无奈之余我想:差的地方没人去,没人去的地方肯定房宽展,说不定到铜川能分一间房呢,即就是那种提上裤子上班,脱了裤子下班的宿办合一也行,如此我的书就能告别纸箱子,堂而皇之地展现风采了。可到了铜川,领导很随意地说,咱们这地方条件差,暂时还没有宿舍,你就住办公室吧。办公室是大办公室,六个人坐在一起上班,窗下面已经支了一张床。我一听,犹如寒冬腊月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到脚冰了个透。却不敢说什么,只能眼瞅着畏缩在墙角的五纸箱子书在心里嗟叹命苦了。

结婚时,我的书至少又增加了两纸箱子,其时我已有了三年的工龄,也就是资历,单位给我配了一个文件柜。我所在的单位是农口,无密可保,我一个小科员,也没有多少文件,加之依然没有立锥之地,我便坦然地把纸箱子里的书塞进了文件柜。但毕竟是在办公室,还是文件柜不是书柜,心里总觉得对不起我的书。这样,家里打家具时,我要求无论如何给我打一个书柜。父亲算了算账,痛快地答应了。书柜上面三排架,下面是两开门的柜,如何能放下那些书?我思来想去,咬着牙借了些钱,让宜君一个朋友又打了一个。家具、书柜打好了,却没地方放。但婚还是要结,要不这么大了,不明事理的人会侧目的。只好租房。租的房约十六平方米,里面搁了一张床,两个书柜、一个三组合柜,一个长沙发,一个铁炉子,后来又增加了激动得有点亢奋,不停地在房子里转圈,最后提起拖把,一口气把四十平方米的地面拖了两遍。虽然汗流浃背,虽然气喘吁吁,心里却异常惬意。后来房子铺了地板砖,我的苦只能白下。房子里的房子一大一小,小的仅九平方米。大的做了主卧,小的搁了张单人床,准备让孩子住,一张桌子,时称写字台,再就是那两个书柜。我的书自然又用纸箱子一箱一箱地搬了进去。虽然既住人又搁书,但我毕竟可以有点脸红地称其为书房了。时已是1994年,距我到铜川已经八年,距上一次搬家已经三年。

又过了几年,铜川在当时的耀县下高埝建设新区,领导说谁在新区买房给谁补贴。我本是凡人,和大多数人一样看不到新区的希望,却经受不住三万元补贴的诱惑,牙一咬花了六万元(房价九万多)在华阳小区买了一套三居室房。很显然,一间房是要做书房的。2003年,市政府整体搬迁到了新区。2004年,我拉着十几纸箱子书和家具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坐在真正的书房里,我不知道那些跟着我奔波了多年的书是何感觉,反正我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后来,单位给职工盖了房,给领导盖的还比较大。开始我没要,房价一天一天地往上飙,我又要了,原价。装修时,我把两间房子打通,做了书房,原因是我的书已经逾十柜子,一间房放不下。搬进去后,我看着宽敞(但不明亮,因为是一楼)、漂亮的书房,高兴之余忽然想附庸风雅地给她起个名。搜肠刮肚后,却不知叫什么好。主要是我这方面知识少,平时掌握的几个名也已经被人家占了先。正苦恼,亚龙兄看着墙上的一幅字说:“就叫六然斋吧!”这幅字的内容是: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遇事崭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凭良心讲,这六个“然”我一个也没有做好,叫这么个名说得过去吗?又一想,大凡人在墙上挂的内容都是因为没有做好才勉励或者遮掩自己的。譬如说过去县衙上面挂的“光明正大”,就是一些当官的既不光明又不正大才给自己张扬的;再譬如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太明了才想糊涂的。当然本来糊涂的人还要“难得糊涂”,只能是附庸风雅,或者是糊涂加糊涂了;再再譬如说一般人家挂的“宁静致远”,就是因奔波生活浮躁而致了近,便想静和远的好处了……虽然自己没有“然”了,那么姑且和芸芸众生同勉吧!不费脑子了,否则自处如何超然,采纳亚龙兄的高见,就叫“六然斋”!有了名,便想让人知道,于是每写完一篇文章,便不很“淡然”地在后面写道:

×年×月×日×时×分于六然斋

唐云岗

2013年10月13日于六然斋

书评(媒体评论)

云岗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固执地然而是一往深情地搜寻心底的记忆碎片,在笔下还原以父亲为代表的故人勤苦坚韧的形象,以期乡村传统德行的延续。在曾经是农人尔后落脚城市矿山的岳母身上,何尝没有劳动者善良心底的光泽。从农作物到果木到吃食,红苕、柿子、苜蓿、辣子、豌豆、豆腐、角角、疙瘩、饺子、搅团、泡馍等等,乡村的旧景一如庄稼人的食谱,是书写者肠胃的反刍,更是隐秘心灵的品咂。

——和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