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蕉轩摭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俞梦蕉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蕉轩摭录》,又名《蕉轩摭录笔记》,是一部沉湮百余年的奇书,是清代俞梦蕉编撰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传奇志怪为主,但多人事为题材,说鬼谈狐者较少。颇能摹写人情世相,并多忿邪嫉世、讽刺幽默之作,另有记风物人情,作者以拟人化手法描述得颇为传神。是一部认识价值较高的作品。

内容推荐

俞梦蕉所撰《蕉轩摭录》仿《聊斋》之体,写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内容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场的污浊;歌颂忠贞的爱情,向往婚姻自由。在劝戒世人、止恶扬善方面又多愤世嫉俗之作。

另外在故事中还可发现作者揭露鬼神佛道之虚妄,以讽刺言语揭露佛道虚伪空幻。并辅以作者笔记史料,可备研史;名人遗事,以资佐证。

目录

序辞

自序

题辞

红杏尚书

砚田处士

聂隐娘

长跽宰相

懊恼道人

漫红

海棠睡去

雪衣郎

应声虫

求其放心

古邮亭边

还字

纫秋

蝶痴

读注

石榴裙冷

管中廿一史

天裂启瞽

输人一着

蝗灾

蜉蝣

秃尾龙

间虎亭

仁鹘

谴神

拭斗

古匣

圯上履

塞外鬼

避诗翁

巨斧

结发夫

花泪

小钱神

砥砺外障

忘我机心

七夕论补拙

门前知己

古井

鹪鹩

书床

始日

墙里揪鞔

食影

四目鱼

白芙蓉

长喙翁

魂寄望夫石

乌衣童子

心战

刺客贤母

唁影

义仆

鹊误

鸟雠

一盆水

一粒

要离臂

赤腔

勿杀我

半面镜

女校书楼

窃柳花

两面客

一笔落

咒东风

段云

一个书生

低眉大仙

玉石相诋

裂竹声

檐头滴沥声

片檄遗名

读《山海经》

秋卉寄憾

雨粟剩话

梦谶

好声

参三脚凳禅

据理答之

考字

竹公

鸡卵内话

赊梦

负梦

钟吼

剪雨

煮血

醉雪

渡头破伞

苦恼子

立眠憨童

相衣

两个侬

开口蛙

瞪目鸟

新妇

画中语

一幅红绡

摭言

猴妖

也晓这个

六月二十五日

浮海图

冷夜痴谈

虎泪

不识字女

不够村

哑儿

饭客

卖饧女

青衣化驴

纤足往来

尘影

五六四

蝴蝶骂煞矣

落帽

牛羞

金刚脚下

一念数迁

囫囵瓢

买直钩

魔影

富贵上山来

鹤足

凑成十一家

说半字

破船

古壁

鼠智

房生

鸾影入窗

大刀头

好话

半黛

旧事

竹枝挑月

刘采采

两半身

马笑

儿口雌黄

虎语

小颠

一香

独角魈

员外郎

蓉姐

是我

戒游戏

门缝里

秋林闲话

鸟言

五千金

鬼语

烙心道人

屈轶

论安石

活百姓

广成子

客诘

木鸡

论俭

节容

开元宫人

僖负羁之妻

问麟

论宝

胡霆桂

鲁宗道

吕夷简

曹操

鬼怨仁义

驴供

叫三娘子

鹊腹两肠

虎口二舌

香烧鱼尾

鹊舌

弯身鳝鱼

鹿母舐子

老妪烹鹅

舆夫闲话

妒情

打许仙

枕流漱石

路旁芒屏

买猪肝

庞公

断笏

正鞋

说气数

眼波

刘娥

乐羊子妻

以愚困智

虑花

疑者少喜

亢仓子

忌媒

细细

不信客论

朱藤花

红豆

扪花情史

月溶

隔枝红

烟扑地

佳人

云里白袖

鱼戏逆水

无耳鳖

厩马

禽经

竹斑

松花

解铃

同心结

鸳鸯带

问嫦娥

论韩信

学乌

论胆

购书

春籁

自在子

牛背

晒书

祭诗

笑客

你红

蕉轩梦录

试读章节

予生多疾,尝乞灵枯草,殊无验。疾革,二美立榻前,笑怒诟责,似未可辩。后疾亦瘥,再病依然。遂于梦中紧记,询姓氏日:“妾皆焦氏也!君好善未坚,每为人夺,故妾等聊借其名,劝君行得一半善,孽根可消除矣。”予注目久之,笑日:“君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觉来犹见二美,飘裾拂槛外,谛视之,焦叶也。因大悟焦氏即焦也,借其名者以蕉有美人称。劝我行一半善,美字上节即善字样,无以下体之说,殆本于此。遂名之轩日:“蕉轩”。且多植蕉,自矢遇善即行,每朝夕焚香,诵大悲咒,原非儒所宜然。自愧力薄,不得不强制,做一慈悲腔子。或者为恶一道,外人不敢怂恿,善念于以日坚也。癸亥秋,读礼乡关,胸多块垒,动遭物忤,遂尔悲愤成调,以清酒洒祭蕉前,愿求再梦,总不可得。为山妻所嗤,日:“天下事,如此梦想得到,早被别人梦到手矣!”然求之未得,思之愈坚。不得已苦吟蕉诗数百首,有“著意临轩录,倚风弄晓妆。高台素袖碧,招出阮家郎。”雨中云:“挑成乱草蛩吟语,煎逼闲窗客思肠。”月下云:“似向东墙盼不到,风翻掩袖泪斑斑。背立自梳高髻样,自裁自剪绿衣裳。”余不暇载。适为月溶所见,叹赏不已。偶向人前诵句,必至颠首狂吟,钗簪坠地。其神往于斯,殆尤甚焉!一夕忽谓予日:“溶有所言,不识先生肯信否?以溶言为不诬,斯敢吐此一片心,聊成千古。否则杜家娘子人梦寻梦,终成绮语,无补身心!”予姑请言之,乃日:“溶自读芭蕉诗后,觉饥渴顿忘,心脾间似惨似乐,似快似郁,似爽似涩,心魂若病。合眸人梦,则闻声声似雨蕉,又若咏蕉者然。遂起逐之,瞥见有亭榭焉,有园林焉,有石栏焉,有苔藓焉。因思有此佳境,得无有蕉在乎?则翠旒高飚,有蕉在焉。转眼倚石者蕉,倚楼者蕉,遮窗者蕉,覆池沼者蕉。因思有蕉有境,值此良辰,又不识作何等奇观!倏忽风自东来,蕉或起舞,或醉倚,或回环折叠,或翻覆交加。因念及月下妍影,则半轮衬出枝头,若何可爱影,若何可怜影,若何颠倒影,若何困倦影,若何斜靠影。再思及雨声,则雨凄然下,涔涔声叫人不能耐,霎霎声叫人终要泣,点点声叫人更要悲而愤。因思有境、有蕉、有良辰矣,独少彼美乎?则自楼而下者,自桥而北者,笑音哈哈皆美姬也。与语则对,弗问弗答。彼则自谑自笑,喃喃不辨。听其音清而腴,因思拍板歌唱,更自醉人。即见二三仰首,齐歌日:‘芙蓉靥兮冷淡淡,没个人儿仔细看!杨柳风兮腰细细,没个人儿扶着你!荷花池兮翠梦幽,有对鸳鸯长并头。梧桐雨,纱窗月;桂子香,原不俗;无那没情人,粗心忙碌碌!瘦貌只自可怜人,一灯剔尽相思续。小草虫吟叶数片,苍苔石上横铺读。事兮迹兮,情兮思兮,断云零雨滞心魂,知道巫山梦未足。’听之令人绝倒!因思身自何来,此景谁布?真是幻局!转思先生,求梦未得,溶何未求转得。又思先生若来个地,得不快然自足!旋见群姬一齐掩口失笑,日:‘酸儿酸得脱俗,一手打浆一手卖粥!讲得道学啧啧,行得风流洒脱,够得一桩两桩,湛然心迹知足,这是一件偏差小胆,空房眉蹙。自家身子别人事,何苦深心续又续!不如来浓芭蕉下,听听歌儿休眠熟!’抬头则先生已独立轩前矣!扣之至再,竟无一语。转头则先生即群姬中之优者,再审则又似先生矣。何恍忽若是耶?岂他物作祟惑人耶?抑先生别有技术耶?更可嗔者,先生既无主,群更欺之甚,或笑责之继以讽,或冷刺之继以讥,先生默不一言。群亦苦倦而休。若个景,若个风月,若个楼台,一时席捲囊括,只觉红心满地宫庭草,碧血千年杜鹃花。溶亦惊醒。”予不禁变色日:“妮子殆借影讥人耶?”月溶笑日:“事实稀奇!溶固知先生勿信。”笑渐狂,予怒愈甚,呼溶愈迫,而豁然醒。明日以梦语溶,溶愀然日:“溶亦颇愿做这梦,适为先生夺去。”予亦不禁笑谓日:“予欲求梦,适竟为汝所梦梦中梦,乃汝所说,非予所得见也。是汝神先夺予梦矣。”溶不悦日:“本系先生梦溶,乃以溶梦先生,语先生梦之幻,说之奇甚矣!”由是互相颉颃,说梦搜梦,溶转念欲任斯梦为己梦,予亦不觉惘然!如庄周所谓不知予梦蝶,蝶梦予,似未可必。而录斯梦为,为蕉轩者,则断可必矣!

P371-P373

序言

《蕉轩摭录》,又名《蕉轩摭录笔记》,是一部沉湮百余年的奇书,是清代俞梦蕉编撰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它仿《聊斋》之体,写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内容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场的污浊;歌颂忠贞的爱情,向往婚姻自由。在劝戒世人、止恶扬善方面又多愤世嫉俗之作。是一部认识价值较高的作品。但语多讥刺,内容多离经叛道,以致流传不广,后人研究也见仁见智。

俞梦蕉,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梦蕉为号,名不详。生卒年无考,生活于乾隆、道光年间。早年屡试不第,颠踣流离,气胸郁结。中年“读礼乡关”,教授子侄。暇时,与诸友饮酒清谈,闲聊些“古今六合中琐言细事”(《自序》),信手拈来,集成《摭录》。书前有友人题辞日:“余友俞子号梦蕉,胸襟磊落绝尘嚣。夙与尊甫游宦海,所闻所见事昭昭。爰将深心托毫素,写出人情与事故。《蕉轩摭录》尽传真,隐为世间开觉路。”(韩清瑞题)“蕉轩才子忒风流,小阁长年野史修。人到穷愁恒一集,语无惩劝不千秋。”(萧邑骆奎祺撰)就此可见其著书之初衷。今人侯健主编的《中国小说大辞典》介绍说:

此书仿蒲松龄《聊斋志异》体例,以传奇志怪为主,但多人事为题材,说鬼谈狐者较少。颇能摹写人情世相,并多忿邪嫉世、讽刺幽默之作。而且每条之后,多有“蕉轩氏日”,对该条加以评论,摅写感想。……书中文笔通俗明畅,但描写刻画距《聊斋志异》远甚。

此评虽简略,还较确当。笔者最近整理了该书,认为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多积极向上,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属有清一代较为突出的文言笔记小说。现分述于后,为广大读者阅读提供一点线索。

1.鞭挞社会黑暗有清一代,至乾隆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黑暗,权臣弄奸,贪贿成风,文网密织,国力衰微。到嘉庆时,只不过保留一具空躯。所谓“乾嘉盛世”,也只是封建士大夫的歌功颂德、无耻吹捧而已。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封建文人,倍受社会压抑,积愤满腔,“不敢言而敢怒”。他们要发泄,要争斗。于是以七寸管,为“神针法灸”,惩创世恶,排遣胸中块垒。

作者首先对官场腐败大加揭露、讽刺和挞伐,毫不留情。在《长跽宰相》一则中,作者借儿童游戏,骂朝中贵要无非是些如历史上曹操、董卓、秦桧、严嵩之类的权奸。而在州县治民的大小官吏,则聚敛乡里,不理民事,使民间“有讼经年未解”。而且还争名于朝,犹如双驴相对过独木桥,桥中间顶头相撞,谁也不肯“作退一步想”,致使统治机构“栋折桷崩”(《聂隐娘》),人民倍受苦难,怨声载道,匪徒乘饥民之乱,蔓行乡里,为害日炽,官兵莫可奈何!这就是“乾嘉盛世”的真实写照!对于官场的弊端,作为封建文人,总想救治,但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在《懊恼道人》中,记一位道术精奇的懊恼子,被邑宰荐于上台治奇疾,而官员的腐败奇疾,你道再深,术再精,也只会愈治愈重。时疾岂是一能治得了的!道入只好“跨坐虎背而去,笑顾邑宰日:‘苛政猛于虎,牢记,牢记!”’《半面镜》记农夫耕地得一古镜,状似半月,“凡照物,洞烛隐微;惟照人,则形影殊无”。一达官显贵奇而照之,镜中竟出一凶恶豺狼,再照,又变为猿。这是作者的切责,也是人民的痛骂!但这只是隐晦的,作者在《开口蛙》中,则是公开地骂:

县尉某,贪酷殊甚。一日乘舆出。见池内蛙皆仰首开口,归述诸幕宾。友劝之日:“蛙切公私讲,开口求食也。子或借公私贪酷于民乎?”勿听。时人有“开口蛙”之诮。

有贪官必有污吏。《煮血》一文,直刺污吏吸食民脂民血的丑恶嘴脸。此文不足百字,却揭露得淋漓尽致:

顽隶以赈饥时偷减米粮肥己囊。一夕,有瞽者乞于隶,叱去复至。不得已,与以一瓢粥。瞽者嗅之日:“好血腥!”将粥泼地上,大步出门,日:“这一家所吃不是粥,竟是血!”隶怒,烛其地,皆血也!奇之,往启其釜,则血污满灶,大惊!一小隶尚且如此,达官若何?

作者毕竟是封建文人,在揭露官场黑暗的同时,又希冀清官廉吏再世。《蝗灾》一文,反映了作者的愿望。开篇先立论:“蝗之为灾,……若神鉴焉。宰廉则去,宰虐则聚。”接着讲一酷宰,是邑蝗虫大作。邑宰率民挖沟逐蝗,蝗惧而去。宰以此博得虚名而升迁。还未到新任,飞蝗骤至,全县“遍告殆尽”,邑宰“遂至参罚”。后来,“旧邑得廉宰”,蝗顿灭。“上台闻之,颇加奖励焉。”赃官贪贿一任,还妄想博个好名声以升迁。《好声》中写一位二千石,贪婪成性,还贿赂京师,博一清廉名声,后阴谋败露遭处罚。

作者认为,造成这种黑暗的原因,主要是选举制度不合理,不健全,不能廉洁公正。于是,笔锋一转,直向科场刺去,竭尽全力加以揭露、嘲讽。《拭斗》一则最为深刻。放诞狂生虞古崖,看透科场中的黑暗,下决心即便“穷煞”也不进科场猎取功名与“龌龊辈求生活”。但他的好友汤子,“气逼元龙,才掩屈贾,奈困顿名场,已越几度,今病将死”。他深感不平,决心“西去为汤子诉屈夜台”。因为他坚信:“人间目瞽,地下灯明,岂阎罗亦不识一字耶!”于是他痛哭昏绝后,游地府,质文昌。到文昌阁一看,却见“魁星斗蛛丝牵缠甚密”,十分气愤,便将其“拂拭净尽,翌日如故;再拂,拭之”。希望奎星睁眼,魁斗重放光明。作者在篇后评道:“古今来才士屈抑不少,使帝君刻刻怜才,则魁星又将踢破斯斗矣。”人间无道理可讲,到阴司去理论,也只能是发发牢骚而已。因为“幽明一理”。科场的黑暗还表现在主考官不识才,不选才。在《玉石相砥》一文中,借玉、石对话,讽刺科场玉石不分,唯钱是举。

作者怀才不遇,悲愤之余,疾呼世无识才者。在《古匣》一则中,他自比埋藏已久无人识的“能辟妖魅”、“生瑞气”的古剑匣,散落人间,无从见日。后虽遇一识者,却又被大材小用,用以补门楣、装门面,只能怅恨一生,痛哭而去!这是那个时代才士们对科举制度的痛责!

作者对一些不学无术、徒有虚名,靠权势和钱财投机钻营而谋取功名利禄的庸人也未放过。《圯上履》讥刺投机钻营的无耻文人为被人丢弃的破木屐,而这破木屐却自称是昔日张良为黄石公所纳之履而到处招摇撞骗。

《塞外鬼》记一个只会捧臭脚的无耻文人,吹捧一个“憔悴愁容,未堪属目”的女鬼,说她是“沉鱼落雁”的王昭君。这种“饰词浮夸者流,必欲极形妍媸”以欺世,使“读者遂以为真有是矣”。这种无耻吹捧,就连丑女鬼也嗤之以鼻!胸无点墨,却冒充斯文,终日咿咿呀呀地“子曰”“学而”,酸气)中天,连厉鬼也不得不退避三舍。《避诗翁》中的二学究就是这种人。他们白天在人间无市场,夜里在鬼市却要大展其才,搜肠刮肚,作几句歪诗,争诵于庭,害得厉鬼求饶不迭。

2.劝戒世人,扬善惩恶俞氏认为,要行善须先知善。知善的最好途径是读书明礼。而读书,要善读书,不能读死书。《纫秋》一文,以传奇体记一女杰,在隋末动乱期间,颠沛流离,而寻“诗、书、礼、乐”四兄。后纫秋出嫁,劝夫曰:“妾闻仲舒下帷读书,侯瑾燃柴读书,君何不喜读书耶?”作者在评论中对“甘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的现象大加针砭。《读注》则教人善读书,特别是古今贤哲的读书心得更应展读玩味,以取法乎上,并有所发现。只有读书不偏僻,求其精髓,才能理解“善之所以为善也”!《石榴裙冷》记一善读书、善用书之才女,以其智慧,齐身治家,救夫于水火,惩恶扬善,被世称为女中张良。《管中廿一史》颂扬方士善读书,不管窥蠡测。作者反复强调“读书反为书用,勿如勿读书”。

知善就要行善,行善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即知善后一心向善;小处即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小善为大善。“善小必为”,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勿为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不改,“几层识破,吾道自明”。世上万物,皆是生灵,世人呵护之,必得好报。《白芙蓉》写一爱花如命之女,为救表弟之顽疾,忍痛折花,痛伤备至,以泪养花,感动花神,表弟病痊登第,二人姻缘完满。另如《鸟仇》《勿杀我》等亦系劝人爱护生灵,以完善果的。

施小善固可贵,而积大善则能豁达心胸,消除百灾。《浮海图》讲一姓沈老人,终生“乐善不倦”,由于经常济人救世,家业耗尽,便“尝浮海营业。其购货物,不甚较量,而所售皆得。人亦因其笃厚,遂以老老呼之。”当他浮海货卖时,偶遇飓风,大船摇摇欲坠。因他善心感应,有惊无险。《不识字女》记此女抚孤成长,中进士,宗族十五世,簪缨不乏。“亦十五世积善所至耳”。《金刚脚下》颂一老者,力行善事,从不让人知道。隐为一行人歇脚之凉亭易一腐柱而免祸获福,佑及子孙。知恶必改,则能消灾免祸。《六月二十五日》,这一日期本是僧人随手记在神判簿上的信男送神幔的日子,恰恰被来神庙密谋害人之两歹徒看见,二人心虚,以为神祗记下他们阴谋的日子(恰好也是六月二十五日),惊慌失措,没敢杀人作恶。就在六月二十五日那天,他们的家眷乘船探亲时落水被救,终得善报。俞氏评道:“吾儒日日秉笔,何曾劝转一人!泥神略一动笔,两人知戒,两家性命保全。彼泥神盍长动其笔以惊世哉?”作者在劝人行善的同时,对恶人大加鞭挞。《一笔落》记一匪徒屠夫,不论顾客付钱多少,只一刀下去,再少不添,并强买强卖,买者敢怒而不敢言。后屠夫刀落伤贵介足被捉入狱,县吏施计骗其招供,处以极刑。屠夫不服,书吏日:你卖肉一刀落定斤两,吾亦“一笔落生死,碰汝造化也”。

俞氏劝戒世人,对外要行善,对内应讲孝悌。作者把孝分为孝、真孝、纯孝。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这是孝。但不能算真孝,因为这种“借力养生”,“若可言孝,孝亦太易矣”!(《卖饧女》)所谓“真孝”,则是刻苦自己、永代父劳、生子传后、永承父业。作者树立的真孝形象是卖饧女。其父一生做饧,肩挑沿街叫卖以养家糊口。年迈后,其女代父劳,不顾世俗,挑起担子,穿街走巷,挣钱孝亲。她为了替父传后,永不离父母膝下,在沿街叫卖的生涯中,拒绝了无数富家子弟的追求,物色了一位敦厚老实、言谨孝笃的穷汉,冲破世俗,招赘在家,继承父业。后生子娶妇,子孙满堂。孝感于天,夫妻年逾花甲,而颜如青年,双双飞升成仙。做真孝子不易,纯孝则更难。纯孝要顺,要像舜之事父和继母那样,不怕凌辱打击,甚至迫害时也不能悖逆,也不改孝的初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赤腔》一篇,宣扬了凌氏的纯孝。凌氏八岁时双亲亡故,入韩家作童养媳。时婆殁公病,凌氏衣不解带,奉药侍疾。公继娶仇氏悍妇,对凌氏百般殴打凌辱,凌氏孝亲如初,从不悖逆。凌氏生一子,后母欲杀儿。凌氏让夫携儿逃外避之。继母为避轮回与巫密谋,害妇代己死,妇从之。至阴司,受尽诸般冥刑,妇从不暴露其代死的身份。后曹娥娘娘赶来相救,真相大白。后寿九十一岁,“御空仙去”。俞氏树立的第二个纯孝形象是人称陈老老的陈卜先。他负母度岭诣亲,母渴,求泉饮。陈取水归,不见母,遍寻岭上,见母伏地,一病虎踞其旁。陈背母去,一白虎至,欲伤母,陈与之斗。病虎忽吐人言告白虎:“汝为我病,觅食于伊,伊亦为母难。……汝勿闻陈老老孝子也!汝欲孝我,盍释之以学其孝也!”它告诉人们,纯孝可感天地,泣鬼神,虎狼不伤!(见《虎语》)在宣扬孝的同时又鞭挞不孝。《青衣化驴》写一妇虐待婆母,每餐只给一碗,不让吃饱。婆母积病伤肝,目盲。一日,妇给婆一碗饭,杂以糠物。婆尚未食,来一乞丐,妪怜之,施饭于丐。丐为谢妪,赠一衣及枣数枚。妇归诘之,妪食枣,妇喜着衣。妪食枣后,十指能视物,妇着衣顿化为驴。

善的另一种表现是仁义。作者倡扬仁义是从三个方面拓展的。一是待人以诚,不尔虞我诈;二是克己为人,不贪不奢;三是忠于职守,舍身取义。他在人物形象的树立上,围绕这三方面,或歌颂,或鞭挞;时而白描铺叙,时而议论点睛,把扬善惩恶的主旨推向高潮。《一个书生》中的施生,是个“谨厚自持”的“真君子”。施生随友游都天会,至一楼下,“忽楼槛折落,群姬堕压生身,污生衣,伤生臂,血斓斑。众代不平”。主人十分内疚,请生入内室,令姬洗衣。施生谢绝。众友怂恿他乘机索美妾以完婚,他勃然大怒道:“汝等将视我为勿读书者!匿怨而私其色,贪妄齐萌,君子不为也!”后上台巡学,询邑宰秀才几何,邑宰日:“书生只一个耳!”并将施生之举告于上台,上台“造其庐,以昭敬焉”。

而在《说半字》中,作者写了一个“佞人某”,他是个摇唇鼓舌、奸佞滑巧之徒。邑宰赈饥救灾,对贫者按日发救济粮,不甚贫者每月救济一次。佞人不贫,却以“日月”二字之长短狡辩,想享受日给救济。邑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应给月一斗减为半斗,说:“适以字的长短形,予即以字之多少用。……给汝半,殆胜于一也。”在《不够村》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村落,村中人人酷贪,肩挑货卖者入其村,价十仅付一,对货物还“翻箱倒笼,选之尤选”,多取后还连呼“不够”。于是人呼村为“不够”。货卖者“未敢入其界”。宰微服私访住该村,夜闻风声都是“不够”。邑宰决心惩治,他知贪心已重,仅靠教化难以奏效,便假神之语以救治。当村民听说上帝要降灾该村时,人心怵惕,便逐渐改过自新,“两年余,村民竟有行善者”。

导之以善,以善惩恶,使人人向善,还应从节俭开始。俭则生廉,奢为恶根。作者在《一粒》中,塑造一还俗妇于氏,好善节俭,“断缕碎帛,必伏地捧起;凡一粒堕地,必作色伏地,以喙衔起,虽秽勿嫌也”。她在教育子女时,讲自己在尼庵中,每日将豪富曹家遗弃之剩饭拣起,日积一粒,“积粟盈万”。后曹氏家败,仆与儿四处讨乞。妇邀去,指巨仓剩粟告儿曰:“此一粒所化也。有此勿愁衣食。”儿与仆顿悟,复整旧业生焉。此类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3.歌颂忠贞爱情,追求婚姻自由在《蕉轩摭录》中,作者重笔浓彩,塑造反封建、反包办婚姻、争取自由的人物形象。一个《卖饧女》,天生丽质,在婚姻上不求富贵,不听媒妁,自己选择一志同道合的孤儿穷汉为上门女婿,美满一生。这则故事,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反封建、争自由的积极思想,不失为一篇佳作。乱世豪女纫秋,女扮男妆,护父出奔避乱,在诸兄失散后,又独骑访兄,历尽艰辛。她不顾王公贵胄的威逼利诱,终于完满了自己的婚姻(《纫秋》)。封建社会,女子闭之深闺无人识,很难碰到如意郎君。一对两小无猜的中表兄妹,长成后数年未见一面。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偶然相会,只能眉目传情。作品《鹊误》通过表妹丢耳挖、母疑表兄、父怒击婢、婢逃抱旗杆、鹊巢覆地耳挖现、两家成婚等故事情节,使有情人通过曲折斗争终成眷属。《冷夜痴谈》以对话形式,歌颂宰相女抛彩择夫,尽管“仕籍富宦,成饰仪容,往来待选”,但女却将彩球抛给视金钱如粪土、贫不改志的乞丐身上。宰相逼女改志,女抗争不已,最后奔丐处成婚。宰相怒,杖杀丐,丐得仙人助乃活。作者将篇名冠以“痴谈”,是别有意味的。在封建社会里,相府千金私奔乞丐,从情感上讲是“痴”,从伦理道德上讲,是对封建社会的悖逆。歌颂这种悖逆,反映了作者的反封建意识。

封建社会被视为人间天堂的皇宫,对于无数宫女来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地狱。女子一旦选入皇宫,那将终生无出头之日。所以,古代民女为逃避被选入宫,自残者有,毁容者有,草草拉婿成婚者屡见不鲜。《半黛》记的便是这类事情。卢女半黛,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幼时被其姐伤其眉,因祸得福,逃避了大内“点绣”,与才子林氏结为伉俪,夫妇恩荣。但半黛伤眉后,不仅未恼怒,反而窃喜日:“月以盈而缺,兰以香而焚。今缺吾黛,未始非全吾真也。”古代女子进皇宫后,受皇帝宠幸者鲜,“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者众。其心理和生理上受到极度摧残,非人的生活,使其盼出宫望眼欲穿。他们希望开明皇帝定期放宫女,能轮到自己的头上,希望过几天人的日子。俞氏在作品《开元宫人》中,借唐宫中宫女为边疆戍卒缝制棉衣时,内夹诗句,得皇帝老儿开恩,与戍卒结成夫妻的佳话来表现宫女的积怨,表达她们的要求——争人格、争过人的生活!

宫中如此,民间如何?商妇闺怨,是明清文学作品揭示的重点之一。俞梦蕉也涉及到这个题材。一篇《虎泪》,写才女柳初娘,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精琵琶,嫁与商人为妾。商人死后,初娘每日弹琵琶以消愁。世多羡美男子求婚,均被初娘拒绝。后为躲世俗,进京投亲。半途误堕虎穴。初娘为避野兽伤害,每日弹琵琶唱歌,“韵之清越,辞之悲惋,续而断,断而续,且诉且泣”,使虎为之下泪。初娘至京后,不意其叔将其献于某王子,初娘坚拒而逃。王子怒拘之归,初娘以琵琶击王子额,自触柱求死。在押赴市曹斩首时,大风起处,猛虎骤至,初娘跨虎而去。这里,作者不是一般描写商妇闺怨,而是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烈女形象。其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较一般描写商妇闺怨更深更大!

封建社会的婚姻关系,受害的不仅是妇女,男子也不例外。追求婚姻自由,当然也就成为男女双方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细细》就是歌颂一对男女,历经磨难,终得结为夫妻的故事。就形象的塑造上讲,男主人公褚生更加生动感人!褚生和细细是邻居,从小二人就十分了解,褚生决心娶细细为妻,而细细怕男子狂荡不忠于爱情而拒绝。故事以褚生求婚遭拒展开情节描写,环环相扣,忽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褚生六次遭拒而不改初衷,任鳏而不另娶,最后几被县官杖毙。细细坚拒不允几乎因病丧命。后褚生被上台逼婚而怒击上台入狱被斥为“狂生”,细细拒上台欲纳为子妇而毁容被责为“颠妇”。狂生颠妇至两鬓染霜才结成圆满婚姻。褚生六次遭拒、两次下狱、生生死死,不啻一部“生死恋”!

4.揭露鬼神佛道之虚妄在几千年鬼神佛道索链的缠绕下,世上落下无数冤魂野鬼。一部《蕉轩摭录》,“犹《聊斋》是也”!但“多忿邪嫉世,讽刺幽默之作”,“比之《聊斋》之离奇怪诞,已胜一筹”(见该书《引》)。此说虽近偏颇,但却表现了作者的鬼神观。尽管书中也不时提及鬼神佛道,讲些轮回之报,但多系借鬼神以讽人世,倡明“幽明一理”,直刺时弊的。这与清代一些奢谈鬼神、宣扬佛道的笔记小说相比,可以说是一大进步。《魔影》一文,是作者论魔怪的总纲。他开宗明义道:“魔生于妄,妄生于动。虽未入魔,魔影已逐之矣!”“事即以至浅至近论,如客之奔程,日暮途遥,已不可至,而必欲至,其悻悻直前,脚跟颠倒,此即魔之影也。”它告诉人们:道生于幻,妖由人生。魔即幻,幻生魔。在《纤足往来》中,写姚生宿一荒园野屋,夜闻女足往来,觉作各种形态。晨寻之踪迹全无,只见园内小木桥上霜迹中有虎尾印数寸。这种久无人居的荒园,野兽出没,人或以为有鬼,理之当然。说到僧道修练,作者是持嘲讽讥刺态度的。在《钟吼》中,写“一僧素无行。偶一豕入寺,欲系执而烹宰之。豕啼,僧惧闻。”“急撞钟,殆欲以声杂之使不闻也。”这就是遵五戒、除六根的佛家子弟的修行。《还字》一篇,其揭露佛家理论虚伪空幻,可谓传神;《懊恼道人》讽刺道士苦修一世,亦难脱懊恼,谈何飞升!

上述诸方面,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另有些笔记史料,可备研史;名人遗事,可资佐证;还有些书外书、话外话,系作者的读书心得;另有记风物人情,作者以拟人化手法描述得颇为传神。然而,书中也有糟粕,如讲轮回,论鬼神,谈精怪,说天命,提倡愚忠愚孝等等,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这次整理,以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十二卷本)为底本,参校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不分卷),重新标点、注校,纠正错讹、舛误。注释力求通晓畅达,侧重人名、地名和典章制度,均为篇后注;凡校勘处,在注释中以“按”标明。

由于资料和本人水平有限,整理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欢迎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本书能整理出版,责任编辑张弦生费力颇巨,这里一并表示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