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既有丰富的历史含蕴,又直面现实,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可以说是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
《武汉老地名(历史的印章)》由董玉梅著,为该系列丛书之老地名一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武汉老地名(历史的印章)/老武汉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董玉梅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武汉”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既有丰富的历史含蕴,又直面现实,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可以说是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 《武汉老地名(历史的印章)》由董玉梅著,为该系列丛书之老地名一书。 内容推荐 《武汉老地名(历史的印章)》由董玉梅著,是“老武汉”丛书之一。“老武汉”是一套谈武汉历史的书,举凡乡邦名流、名楼老街、百年老店、码头货栈、茶坊酒肆、商旅会馆、山川胜迹、地方戏曲、俚语方言、掌故旧闻、社会风情等都有所记。这套凝聚众多学者心血,图文并茂的专题性丛书与笔者两年前主编出版的以城区为叙述单元的“武汉史话丛书”一横一纵,恰好构成一个武汉历史与文化的完整系列。 《武汉老地名(历史的印章)》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001/总序(李宪生) 003/缘起(涂文学) 第一编:武汉地名的由来 003/汉阳——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为汉阳 004/武昌——因武而昌的历史名城 010/汉口——汉水改道造就的名镇 第二编:禹功矶上谈大禹 015/大别山与禹功矶 018/禹王殿·禹功坊·朝宗楼 022/禹柏与柏泉 第三编:鼓架坡前说庄王 第四编:孔子河边话问津 031/回车坞与孔子河 036/问津书院与孔叹桥 第五编:三国地名大盘点 04l/(一)蜀国地名 050/(二)东吴地名 057/(1二)江夏赤壁 第六编:太白巷内话李白 065/江城 069/郎官湖与太白巷 第七编:嘉靖皇帝到武汉 074/探驾巷·报驾巷·接驾嘴 077/南岸接驾嘴与接驾嘴码头 第八编:江西老表填湖广 081/筷子湖·筷子堤·筷子街 083/来旺山·茅王山·蛮王冢 085/江西人的墩、湾、村 第九编:贡院街上话牌坊 089/贡院街(一) 093/贡院街(二) 第十编:李自成的失马港和卸甲岭 098/失马港 100/卸甲岭 第十一编:徽帮文化新安街 104/新安书院·新安码头·新安市场 108/淮盐巷 第十二编:带桥地名满三镇 114/研口 117/三眼桥 119/从鲫鱼桥到积玉桥 121/王惠桥·倩公桥·中正桥 123/新桥与额公桥 125/北洋桥·长虹桥·云架桥 第十三编:中和门外十字街 129/中和门与十字街 132/相皮街与象鼻街 第十四编:“模范区”内华商街 137/模范区与华商街 141/将军宫与江汉二路 第十五编:华景街与华清街 145/华景街 147/华清街与华清菜场 第十六编:京汉铁路地名多 152/玉带门与顺道街 155/滑坡路·滑坡街·刘家庙·河南棚子 158/双洞门与单洞门 161/循礼门与大智门 164/江岸车站 第十七编:从一元路到六合路 第十八编:铜人像和三民路 第十九编:英雄之墩王家墩 187/后记 试读章节 江城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衣袂飘然的大诗人李白和友人一道登上长江岸边的黄鹤楼。此时的黄鹤楼上,笛声呜咽,一曲《梅花落》的神韵赋予了依山傍水的楼阁以更多的风雅,诗人闻之诗兴大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当初,诗人兴致所至吟出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武昌的独特风貌。正是因“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武汉有了别称——江城。李白为武汉带来了江城的别称,李白在黄鹤楼上吟诵的诗作也不算少,但我仍觉得李白与武汉无缘,与黄鹤楼无缘。因为,他在黄鹤楼上吟诵的诗作始终不能称为大作。 为什么呢?因为崔颢。 在李白登临黄鹤楼之前,崔颢已然把黄鹤楼说绝了。那首人人皆知的《黄鹤楼》就在黄鹤楼的墙壁上题着呢。这首诗作不仅把景致说绝了,把情怀也道尽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踌躇满志的李白,酒后的满腹诗句到了《黄鹤楼》前被噎了回去,半天都缓不过气来。当李白终于能够出气时,便失去了潇洒的气度和儒雅的风度,瞬间也失去了诗仙的本性与魅力。瞧他,居然要“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哈哈,这可真是要遭人白眼了。所以,我要为崔颢抱不平:只兴你妙语连珠,就不许别人才华出众? 可是历史上的人们不这样看,有人说,如果不是李白的搁笔,崔颢肯定会淹没在唐朝的诗海中。是李白的搁笔,才成就了崔颢的盛名。这一方面,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说得最清楚不过了:“崔颢吟成绝妙辞,不因捶碎世谁知?”暂且抛开这桩官司不说,读完李白的诗词,我们还得承认:李白是有肚量的,虽然气急败坏,却还是承认了自己的不足:“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既然道不出来了,干脆就搁笔吧。可李白内心深处却不服气,甚至耿耿于怀。他在另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的诗作中如此写道:“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还在旧事重提。唉,李白确实与黄鹤楼无缘。 说李白与黄鹤楼无缘,还不仅仅只限于搁笔一举。李白在黄鹤楼上的心境并不愉快,崔颢的诗作让他差点噎死,别离孟浩然又让他伤感。他既让我们感到了他的无可奈何,又让我们品味到他的离别愁绪。那本来让人热血沸腾的大江东去,被他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得缠绵了、多情了。这奔腾着的大江瞬间不见了磅礴气势,却缓缓流淌着李白对友人的无尽思念,思念的愁绪顺着江水流向了天际的尽头。这很让我不平,同样是大江,李白在黄河边吟出的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在他的眼里大气浩荡,奔流之势俨然一幅热血沸腾的图画,直入肺腑,震撼心灵。而到了长江边,在千古名楼之上,大江的奔腾咆哮却被李白幻化为流淌不尽的愁绪。而且这种愁绪还继续延伸着,在江夏送旧友宋之悌时,李白更加伤感:“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站在江边,不管不顾地让泪水淹没了自己的双眼,也淹没了朋友的双眼。李白到底与武汉无缘。 因为工作缘故,我常常登临武昌东湖之滨的放鹰台,转道进入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放鹰台上如白衣秀士般的李白塑像抬手向天,手中的鹰正欲展翅飞翔。我常在台上站一会儿,前面有一湖碧水,后面有李白放鹰。于是,我总觉得自己的某一只脚也许不经意间就踏在了李白曾经踏过的土地之上。李白与武汉无缘,但武汉人没有忘记李白,放鹰台本与李白无关,这是传说中楚王朱桢放鹰的地方,可武汉人硬是把它放在了李白的身上。在这里,李白那飘然优雅的气度,正显现着李白悠游山水、忘情于自然的本性。 李白与武汉无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因李白的诗作而产生的文化韵味仍然悠远而富有。纪念李白实在应该是萦绕在武汉文化领域上空的一缕轻烟,怀念李白也当是武汉文化人的一种心绪。纪念李白,不需要盛大的仪式,不需要露骨的表白,只需在叙述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时表明李白当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便足以了。因为历史已经让李白居有了这个位置,历史已经对李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这就是“江城”名称的广泛使用。虽然李白在黄鹤楼上从没有开怀,但我们在欣赏“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幅缥缈而又实在的江城风物图时,还是应该为李白给武汉下了这么一个准确而灵动的定义而庆幸。即便他想砸碎黄鹤楼、踢翻鹦鹉洲又有何妨?只要我们把这当成一种对崔颢的赞赏便会一笑了之。 1790年,清代文人孔尚任来到武昌。游黄鹤楼时,非常感慨李白搁笔一事,遂提议将黄鹤楼附近一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写下了《题搁笔亭》诗。此后,搁笔亭成为文人墨客的唱酬之所。同治年间,该亭毁于兵燹。今天黄鹤楼内的搁笔亭系1991年4月重建,坐南朝北,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亭内置有案几,案上放有石墨砚和笔筒,并配有4个石腰鼓凳。亭柱上有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P65-68 序言 “武汉在哪里?”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纯粹地理概念,而是对武汉发展历史方位的考问。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武汉历史的研究。 谈及武汉历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年文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极为深厚。从商代盘龙城的城市建制,到三国时期夏口、却月城的军事堡垒;从明末汉口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到清末汉口被人羡称为“东方芝加哥”;从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到国民革命的“中国赤都”,再到抗日战争的临时首都;从屈原在东湖之畔行吟,到李白、崔颢在黄鹤楼上放歌……武汉的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色彩斑斓。武汉悠久的历史、曾经的富裕和繁华、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等,是很多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无疑是武汉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宝贵源泉。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不同城市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特征。武汉就是武汉,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武汉既是海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富有特色、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在今天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依据三镇相对独立的自然、人文恪局,突出三镇的文化功能特色,分别打造武昌科教城、汉口商贸城、汉阳旅游城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努力把武汉建没成为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生态城市。这个思路的形成及实施,很大程度上源于武汉三镇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因此,系统清理和有序整合武汉城市文化资源,客观记载和真实反映武汉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对于当下建设实力武汉、个性武汉、魅力武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盛世修史。近几年,伴随武汉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武汉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武汉史话丛书”(共13册)、《武汉通史》(共10册)出版后,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与武汉出版社又组织编撰了“老武汉”丛书。该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既有丰富的历史含蕴,又直面现实,文风朴实,雅俗共赏,可以说是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 历史记述并非只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再一次面临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武汉人民正致力于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五雄荆楚霸南天,饮马黄河震大千。扛鼎雄风今犹在,一声长啸越千年。”当年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世人所瞩目,为史家所惊叹,为楚人所自豪。今天又是楚人的后代——武汉人纵马驰骋、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甚望武汉史学界继续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大力挖掘武汉所独有的神韵、性格和品位,为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2007年8月27日 后记 《历史的印章:武汉老地名》截稿了,可心中还存有些许遗憾,因为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老地名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录入。 大凡地名,都会包含有文化信息,老地名更是如此。地名不仅仅只是地方的代称,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一个能够长远流传的地名,总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注入较多的文化含量。潜心研究老地名中存在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尤其当你从中发现一些历史的真实,而这些真实又不太为人所知,或者这些真实已经被人遗忘的时候,便有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比如,当我在武昌起义门外发现象鼻街原来是由相皮街谐音而来,我感到历史就是通过种种变异才成为“历史之谜”的。而在历史上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概括而成的一个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人口大迁移,也是通过地名的研究,才有了更多的发现。最典型的要算斫口的古田地区,这里就是江西人的大本营。我发现过去的工业区是由江西人打下地基之后,我对“江西填湖广”这个说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寻找地名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其作用还不止如此。在很多的寻根活动中,人们正是通过地名,甚至通过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之根和家族之根。地名的印证与家谱的记录,有力地支撑了“寻根热”。追寻自己的生命之源,从小的方面看,只是了解本家族的迁移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大规模的“寻根热”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人口大迁移的历史。通过“寻根热”,我们可以知道战争、灾荒等才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要把一个地名的历史内涵真正弄清楚,很多时候必须深入到历史典籍中去。比如,李白成败走武昌是不是他彻底失败的前奏?武昌之役对李自成的打击到底有多大?这些,都不是地名能够反映的,还必须有更详细的历史依据。于是,我通过阅读《清史稿》,阅读有关鳌拜、阿济格的传记,发现了历史证据,正是他们在不停地追击李自成。他们与李白成的正规战,自武昌之战后便不存在了。虽然以后也有过交战,但这种交战都是李自成在逃亡途中的被围追堵截。通过地名传说与典籍的印证,完全可以下结论:李自成大军就是在武昌败退后彻底失去了斗志。对类似地名的探究真是太有意义了。 在长期研究地名和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总能从地名中找到被历史遗忘的事件和故事,总能感觉到地名中隐含的大量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因此,我总试图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诠释地名。历史本身是丰富的,精彩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过程中生活着。历史与普通市民的关系太密切了。而身边的地名,就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名就是一个标志,是每一个人都不能丢弃的标志。因此,我总是尽量把地名史写得通俗易懂,写得贴近生活,既要把地名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写出来,又要让普通市民乐意阅读和接受,更想让居住在某地的市民看了以后会说: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有这么多的故事啊: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曾是山水画一般的风景区啊;原来我们住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物活动过啊:原来我们住的地方,对于武汉这么有价值啊。而当学者在研究某一地方的历史状况时,也能从我所写的有关地名的书籍中,找到真实的历史依据,或者借鉴我对历史的分析和论证。 撰写老地名,也让我感慨颇多。因为许多老地名已经消失,许多街区因为城市的改造与发展而消失,如南岸嘴上的跨鹤岭等街巷名称已一无所存。随着汉正街的改造,随着老租界区的大量拆迁,大量的原生态地名消失了。也许用不了多少年,这些街巷中的历史积淀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好在新的地名不断产生,这些地名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时段的记录,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也会成为后人研究武汉历史的材料。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变化,地名也在更新,但愿老地名能多一些留存在我们的城市中。 作者 2008年2月1日于惠济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