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的命运自己算
中国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据此,一切有命,当听天由命。
但是,中国人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契合于上面的第二种说法。
佛教核心理念是因缘说,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讲的就是:命运,其上下沉浮,取决于因与缘,取决于因与缘的好坏优劣。好因好缘,一结合,果就好就优,命运就浮就上。
这也说明:命运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创造的。当新的因与缘被创造了,其命运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改变。
那么,旧的因与缘靠谁改变?新的因与缘又靠谁创造?当然,答案是:内力——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力——他们的加持。
由此推之:我们与他们才是命运的创造者,才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本身。命运,不是我们与他们的主人,我们与他们更非命运的奴隶。命运,只垂青于不服命运的人。
基于此,佛陀不赞同,甚至反对算命。
虽然历朝历代不乏高僧名僧算命,但只是以此作为方便法门而已。
佛陀的遗教就提醒我们:占卜吉凶,仰观星宿……皆所不应。在戒律本中,算命被认为是邪说之一种。
曾经,有太白山人,说自己识天识地、知天文知地理,还擅长算命。
有次,慧忠国师就问他:“请问山人,你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呢?”
对此,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之:“这是什么字?”
太白山人答:“‘一’字。”
慧忠国师说:“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
国师又问:“三七共多少?”
太白山人说:“二十一。”
慧忠国师道:“是十,为何非是二十一不可呢?”
太白山人一时哑口无言,从此不敢自夸长于算命。
当时,唐代宗在旁。代宗因此高兴地说:“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因缘千变万化,造何因缘得何果。当我们不断地在创造着新的因缘的时候,未来果永远是个不定数。如果一生命运早已注定,那我们努力何用?我们为善何用?我们修证何用?而我们的努力、为善、修证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为此,无须算命。算过去,已无意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算未来,未来也算不准,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身口意作为都不断地影响着未来的走向。好好把握此刻,好好做好当下,才最重要。实在要算,自己算算自己的命,自己最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将做什么。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P1-3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与迦叶打招呼,叫迦叶到他身边,他还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请他坐,并请之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与后辈,说明了佛陀重视弘法,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由此而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读了、诵了。一旦听了、读了、诵了,不管你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轮吗?轮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只要一眼望去,也许,你未必看清其文、明了其意,但佛法已转入了你的脑、你的心、你的识,必将转识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诵,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来得不易,历代流传下来得不易!可以说,中国佛法堪称中国化的优秀历史文脉与民族精魂。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
“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及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愿。期望与四众同仁共同精进,众志成城。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
本性禅师在《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在泰宁庆云寺的寺前寺后,自然山野,异草奇花,它们从不通知我们,便悄然竞相绽放。走过它们,谁不想一如它们呢,开得那么洒脱、那么坦诚、那么至真、那么肆无忌惮,不问有无观众,不计有无雨露,不究何时飘落。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中本性禅师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