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猜八中的预测帝章鱼保罗一炮走红,成为世界杯赛场外最大的热点。
今年距离巴西世界杯开幕倒计时一百天之日,一群保罗的女儿们出现在北京的火车站、闹市区,向路人散发中超球票和世界杯宣传单,原来聪明的中国人已经用动漫的形式将章鱼保罗的故事搬上了屏幕,推出了预测帝章鱼保罗之子保罗二世,以挑战父亲夺冠预测的纪录。同时还将其延伸到与一个中国女孩发生的一场诡秘的人鱼恋……
为此,作为参与了1986年以来历届世界杯报道的电视老记郑重宣布:我也将推出自己的世界杯观赛计划一找几只聪明的动物一起来看世界杯。
第一个理由:
中国的足球水平要提高,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踢出来的。不差钱的中国足球没少为世界足球做贡献,从当年施拉普纳带队在伊尔比德的“陪太子读书”,到靠泰国人帮忙才能爬进亚洲杯的正赛,中国足球成了世界足球明星的“离退办”……真的难以想象那些去巴西的我的同事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尴尬:当他们采访那些球星的时候,他们会被反问到“你们靠泰国人帮忙才进亚洲杯。到世界杯来干什么?”
那些发表着种种关于世界杯结果的预测的我的同行们,肯定会遇到一个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你们与其说在雾霾中的北京猜很多场比赛的输赢,为什么不到巴西去看哪怕一场比赛呢?
第二个理由:
想像不出巴西队不能赢得巴西世界杯。
如果巴西队拿不到巴西世界杯,巴西人民能答应吗?
巴西人民不答应了,国际足联的日子能好过吗?
如果国际足联的日子不好过,国际奥委会能不幸灾乐祸吗? 如果想不让国际奥委会幸灾乐祸,国际足联能不让巴西队夺冠吗?
当然,巴西队即使夺冠也不会一帆风顺,因为阿根廷、西班牙、德国和荷兰也很强大……
但是我非常坚定地认为:上述四支强队都不是巴西队的对手,而且我又尤其相信——上届冠军、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是除了巴西队之外的“第二最爱”的西班牙队,将不会进入八强!
我这样预测,是因为我认为真正的“死亡之组”是西班牙、荷兰、智利、澳大利亚所在的B组,而不是乌拉圭、英格兰、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所在的D组。因为B组的第二名将和巴西队进行八分之一决赛,而这场球肯定是B组的出线队输,原因很简单:你可以想像巴西队不能赢得冠军,但是绝对不能想像巴西队不能进入八强!
这也就是说,小组赛最好看的比赛一定是B组头名的争夺战,我很希望这场比赛是提前进行的“亚军争夺战”,因为获得这个小组第一名的球队将很有机会进入决赛。但由于荷兰和智利都很强,他们中的一队(特别是荷兰队)有可能把西班牙拉下马,让西班牙以小组第二名的身份在八强争夺时遇到巴西队。
按照我对“剧情”的推测:本届世界杯的最后决赛将在巴西队和荷兰队之间展开,最后巴西队在一场90分钟以内总进球数不少于三个的决赛中击败荷兰捧走金杯。
不管怎么说,因为巴西世界杯上巴西队夺冠的概率,大于最近多届世界杯东道主的夺冠概率,我参与本届世界杯的方式绝对不希望是所谓“专业”的。
所以我郑重地宣布,我这次的世界杯观战口号是:把“专业”留给别人,让自己完全“业余”!
第三个理由:好好享受一下36年前的感觉。
我期望荷兰队能进入巴西世界杯的决赛,是因为一个穿越36年的理由。
足球带给我和我那一代人最好的体验,是世界杯上一次在南美洲举行的时候,也就是36年前的阿根廷世界杯。那一次,虽然我们只看到了世界杯的最后那场决赛,但肯佩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那个时候,我们拿着每个月几十块钱甚至只有十几块钱的工资,但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个时候,我们最奢侈的交通工具是“永久”牌或者“凤凰”牌自行车,但我们骑车穿过北京城用的时间比现在少:那个时候,我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仅限于朝鲜电影、越南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和罗马尼亚电影,除此之外只有通过体育比赛去了解世界,而且首先是足球比赛:那个时候,我们踢球的时间远远多于看球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需要减肥瘦身的苦恼……
那个时候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怕让我放弃我所有的“现在”,我也愿意回到36年前的那个时候。
但就足球来说,那个时候虽然开始了中国球迷走进世界的好时候,却同时是中国足球和世界潮流渐行渐远的时候——
1978年(那个时候韩国还没有正经的联赛,韩国足球联赛是从1983年开始的),日本足协开始举办“麒麟杯赛”,参赛的球队有日本国家队和日本冠军队(有时以“日本选拔队”名义),以及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球队。
P5-8
从事传统体育电视的人,一般都会以大赛作为自己的职业年轮,但对于以声音为职业的解说员,他们每个人那上百小时、几十万字的口吐莲花,却常常是苦乐交替的累积,往往无法聚合结晶,而在最后一张张证件成为岁月的沉淀,却没能发酵出甘淳的回味。每届大赛报道都是解说员经年积累内力的一次总释放,这巨大的能量随着各项锦标名花有主而归尘化土,实在浪费。2012年奥运会,央视的体育解说员们合写了《2012,剑指伦敦》,正作此想。在所有信息都电子化的今天,手指头大小的U盘就能收纳无数名著,大家却要劳神费力把区区数十兆存储空间转化为厚厚的一本书,如果不是对文字、阅读有着执著的爱好,恐怕那沉甸甸的感觉也无法触动哪怕最细微的神经。
两年过去,到了在解说员看来更加个性飞扬的世界杯开打的日子,当今体育频道主持人里最文艺范儿的人正埋伏在夜半时分的足球解说中。于是,把专业混合情感装载上文字的马车再来一次苦旅,就显得顺理成章,本文标题也显然承接那一本书名。
写作伦敦奥运那本书时,韩乔生老师就像在他即将飞出永久白金卡的旅行纪录中曾经发生的无数次误机一样,阴差阳错地没有赶上交稿时间,因为他的稿件躺在邮箱里没发出去,却过了好些天才发现。所以,这次看到他那篇想象力卓绝的《找个聪明的动物看世界杯》时,不由得不让两年前的缺憾又折磨了一把,不知道那次我们错失了怎样的好故事。
韩老师是中国最早的专业足球解说员,现在还保持着夜里看球的好精力。1996年欧洲杯英格兰被德国点球淘汰的那场半决赛精彩解说,是在那个夏天毕业的青年人难以淡忘的回忆。这种记忆之所以难得,恐怕在于那届欧洲杯还有另一位解说员黄健翔更激情的决赛解说,多年后再回看那届比赛,潮水退去沙滩露出,张斌口中评价的“老英雄在他的足球大赛收山之作”,其实不遑多让。
韩老师也是央视体育频道播音组最早那批成员之一,十几年来这个代表体育频道面孔和声音的组织不断变化着,最近一批成建制加入的成员,就是2006年之前在《足球之夜》,从足球专业记者、编辑干起的解说员、主持人:段暄、贺炜、翁晓萌、申方剑和刘嘉远。
本书付梓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请各位作者提供小传一篇,编辑开玩笑说:“如果顾不上写,就百度了,反正大家都是名人。”真有好事者百度了一番,甚至顺藤摸瓜找出了写作那些百科介绍的幕后“黑手”,也算此次苦旅的意外收获。在“申方剑”词条下,记录着他初次踏进体育频道大门的经历,当年面试的主考官就是“足夜”制片人刘建宏。巴西世界杯,小申和老刘,从当年的门生与考官,变成了同台演出的战友。一个80后,一个60后,最年轻的和最资深的,一头一尾,把守着央视世界杯解说的船头船尾。顺便说一下,对这几位年龄各异的解说员,熟人们无论长幼分别习惯称呼暄哥、嘉远,贺炜是直呼其名,老刘却似乎从未被叫作“小刘”,前辈都宁愿叫他“建宏”,小申则很少被称作“方剑”,且年已而立仍未有被其师弟师妹们推向“老申”的丝毫迹象,由此可窥各自气质。
事实上从“足夜”出来的几位解说员和主持人,成长轨迹正和西方成熟发达的媒体主持人培养不谋而合。成熟媒体的优秀主持人大多是从记者中选拔,通过出镜报道的历练.既让记者完成专业训练和储备,又在工作中完成竞争和筛选,同时完成观众接受或不接受的评价过程。在西方,这个过程可能理性、严谨,而在中国的熟人文化、面子文化里,主持人因为从幕后到台前而得到额外好处,从而使一个专业技术岗位被贴上了类文艺行业的标签。成名、成腕、成功的压力扑面而来,于是这个训练、成长直到被观众接受的过程变得不仅艰苦寂寞,而且捉摸不定。对于足球解说员来说,不幸的是他们工作在远东,距离世界足球中心6到8小时的时差使他们常年“早晨从下午开始”,深夜要面对偏执观众的各种作对,白天和各种亚健康厮杀,幸运的是四年一次的世界杯中国式狂欢,提供了成名套餐最低消费。
如果把贺炜作为一个符号研究的话,恐怕要区分2010年世界杯英德1/4决赛之前和之后的贺炜。作为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这两个贺炜是不一样的,因为当前中国衡量一名主持人是否成功,知名度是重要指标,那一年贺炜名声鹊起。其实作为球迷朋友的解说员,这两个贺炜则是一样的,清晰、幽默,时不常地在社交媒体上卖弄“马德里的雨声淅沥,春天已经到了,这意味着夏天逐渐接近,巴西就在眼前,桑巴的鼓点似乎都清晰可闻”的风骚脚法。
段暄年龄不算太大,却被叫了多年的“哥”,怕是因为真性情,要知道和他同期的老“足夜”,并无几人有此待遇。解说员挨骂是常事,只是有时来得格外猛烈,对此贺炜是把微博评论一关,“出门避祸去也”。暄哥则曾经不顾粉丝数过千万的现实,公然反抗“解说员不是天天想着巴结你们的哈巴狗”,被媒体报道为“强势回应”,这该算德甲解说员和西甲解说员的区别。德甲解说员最骄傲的,是他已经解说过了各项足球大赛的决赛,包括中央电视台足球联赛决赛。
本次写作的思路之一是“年代秀”,因为巴西世界杯将很可能是70后的绝唱,80后的舞台,90后的成人礼。央视体育频道派出的前方解说员阵容竟也契合了这一主题,代表60后的建宏,代表70后的段暄、贺炜,以及代表80后的小申,梯队陡然。体育频道播音组常年从事足球报道的申方剑、刘嘉远、邵圣懿和两位女主持人程雨涵、翁晓萌使得80后在“足记”人数上占了压倒性优势,这个群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球场上的内马尔、巴洛特利、格策和阿扎尔。当今时代,女性已经成了世界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翁晓萌曾是“足夜”的出镜记者,程雨涵则是全体育爱好者,两位漂亮姑娘刚出道的时候就像现在的阿扎尔,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舞台和契机去获得飞跃。
我们的另一创意是解说员眼中的性格球队。自己踢门将位置的邵圣懿写意大利足球,是他在索契冬奥会的记者村小酒馆里看着AC米兰的欧冠直播比赛时,和朋友勾勒描绘出的“不鸡贼毋宁输”主题。这名选手在足球场上,据他踢后卫的队友们描述,是一位“不靠谱的守门员”,而在演播室内,则是位能力突出、技术全面的主持人和解说。
申方剑全面分析了德国战车的现状和世界杯前景,作品一如德国风格之严谨。作为央视第一位踏上世界杯现场评论席的80后,恐怕他会在萨尔瓦多想起伦敦的经历,奥运会射击评论席上满眼望去都是可以当他爷爷的老解说员,前辈们熟知每位选手和每一把枪的事实给予一个年轻解说员首次奥运之旅最深刻的记忆。
在央视这样一个京味儿文化、东北文化占优势的新闻单位里,拥有西安和广州两大城市背景的刘嘉远作为解说员无疑拥有独特的魅力。对于他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社交媒体带来的压力比70后的感受又有所不同,因为他的父母辈也掌握着微博工具,所以嘉远对社交媒体和足球、解说员的互动自然也有格外深刻的体会,不妨和读者、观众一起分享。
除了以上各位的辛勤笔耕,本书写作还得到了罗超先生的加盟,和我们一起把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继《2012,剑指伦敦》之后,再次感谢央视副总编辑李挺先生以下至播音组组长沙桐先生等各级领导对解说员工作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桑巴的鼓点确实已经清晰可辨,我们无法预知那一个月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必会和观众揣测每一个悬念,同享每一刻精彩,珍藏每一分记忆。希望你们和我们,都再次拥有一个美妙的夏天!
洪钢于北京
2014年4月29日
《桑巴华章》是一本由央视足球评论员韩乔生、段暄等为广大球迷带来的一本有关足球的文集。或许,我们的足球国家队确实拿不出手,但是我们央视体育频道为大家带来的足球节目却一直为广大球迷朋友所喜欢。在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很多电视节目受到了影响,但是,央视体育频道却一直都是体育节目的媒体标杆,很多球迷在重大赛事的时候往往还是守候在CCTV-5的屏幕前。除了官方性和权威性之外,解说员们精彩、客观、到位的解说评论是非常吸引大家的地方。《桑巴华章》带给大家精彩的这一批评论员们,他们对足球的理解,深埋在他们岁月里的足球故事,足球在他们生命中的化学反应,作为球迷的你,感兴趣吗?
2014年世界杯,我们共享桑巴激情央视足球名嘴,为您带来最深度的解析和最动人的足球故事。
《桑巴华章》是“央视名嘴”韩乔生、段暄等体育评论员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为契机,撰文表达自己与足球之间的种种故事并对赛事赛程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本汇聚了当代名嘴有关足球的散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