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松浦弥太郎给所有内心怀抱“不安”与“寂寞”的朋友的19封关乎人生的信。松浦不讲大道理,而是把你当成一个朋友,和你倾诉他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和脆弱,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经验。在每篇文章的最后,会以插画的形式来呈现那篇文章想传达的重点,每一则都是简单又实用的练习。在每一章的最后,松浦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实践的课题。松浦亲切的文风在日本深受读者喜爱,在台湾一经推出也好评如潮,让松浦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在最新的简体中文版里,我们特别邀请松浦为中国读者书写了长文:成功的别名叫失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日)松浦弥太郎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松浦弥太郎给所有内心怀抱“不安”与“寂寞”的朋友的19封关乎人生的信。松浦不讲大道理,而是把你当成一个朋友,和你倾诉他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和脆弱,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经验。在每篇文章的最后,会以插画的形式来呈现那篇文章想传达的重点,每一则都是简单又实用的练习。在每一章的最后,松浦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实践的课题。松浦亲切的文风在日本深受读者喜爱,在台湾一经推出也好评如潮,让松浦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在最新的简体中文版里,我们特别邀请松浦为中国读者书写了长文:成功的别名叫失败。 内容推荐 对未来感到不安,没有自信,害怕失去朋友、得不到别人肯定,害怕失败、孤独、衰老、疾病、贫穷……你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源自内心的“不安”与“寂寞”。学会拥抱并珍爱这两件事,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松浦弥太郎编著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本不讲大道理,却能让你切实受用的烦恼指导书,19封真挚的信,献给所有内心“不安”与“寂寞”的朋友。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本心灵励志类书籍。 目录 致中国读者:成功的别名叫失败 代序 本书的使用方法 第一章 去凝视那“两件事” 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 给没有自信的你 给需要别人认同的你 给想要朋友的你 给戒不掉快乐的你 第二章 去接受那“两件事” 给害怕失败的你 给胆小的你 给害怕孤独的你 给不愿变老的你 给害怕疾病的你 第三章 去原谅那“两件事” 给不想被讨厌的你 给想自痛苦中逃离的你 给不愿失去的你 给害怕贫穷的你 第四章 去爱那“两件事” 给在意外表的你 给讨厌自己的你 给为生育感到苦恼的你 给想实现梦想的你 给对一切都感到不安的你 编者后记:关于松浦弥太郎 试读章节 去旅行的时候,有些人的行李总是多得惊人。 尽管为雨天准备了折伞,为应付连伞都撑不住的暴风雨准备了雨衣,还带了适合徒步的鞋子和去饭店时要穿的皮鞋,但倘若碰到倾盆大雨的日子,恐怕还需要一双长靴吧? 随着想象无穷无尽地扩散,行李也愈带愈多。 但那些想象大都不是什么欢乐的场面。 “要是碰上这种情况,很不方便啊。” “要是发生这种事,实在讨厌啊。” 他们大都是在想象自己并不乐于见到的未来。 如果只是去旅行,那不管是去国外或国内,顶多就是在旅行期间提着沉重的行李;但如果走的是人生的旅程,那问题可就严重了。心灵的行李没有形体,包包并不会因此变重。但相反地,心灵的行李会逐日增重,渐渐重压在自己身上。“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是好?” 对未来的不安是个棘手的问题,情况不仅会加速恶化,也不会有刹车。 而且和旅行的行李不同,不像“我担心可能下雨,得准备雨伞和长靴”这种程度的问题,因而无法采取简单直接的对策。 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未来”可比“国外旅行”覆盖面更广,可能发生的状况更是五花八门。如果放任不管,心中的不安会渐渐膨胀,一旦生出“我已经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念头,人很可能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蹶不振了。 人生的旅途无法打包周全,不能保证“准确、安全、万事俱备”,因此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能会想放弃旅行。 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味想着“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任由不安继续膨胀下去,你很可能会落得一个人枯坐原地的下场。 一旦你这么做,孤独感便会宛如迷雾般升起,使你陷入愈发看不见前方道路的窘境。 我觉得那些受困于“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我这么做,明天不会有问题吧?” “如果再这样下去,明年该不会搞砸吧?” “我的将来会何去何从呢?”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扰,我有一个建议,你何不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那就是——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不是把焦点放在明天或后天,也不是明年或十年后,而是把精神集中在“现在”这一刻。 假使,你已经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发生那样的情况”,在事情实际发生前,何不把那些预想都忘掉呢? 只要以这种态度定下基本的思维方式,我想“不安的未来”也将会离你愈来愈远。 事实上,那些无法抛开“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想去面对“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问题”,因此选择了逃避。 就和那些想从眼前的作业逃开的小孩子一样,因为不想写暑假作业,开始在想:“现在念的这些功课长大以后对我会有帮助吗?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意思并不是那些无法抛开“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的人像小孩子一般愚笨,而是我们之间大部分的人都会产生想从“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问题”逃开的念头,因为人类本就是种软弱的生物。 “干这行没有前途,我明年还是去考张证照吧?” “和这个人交往我看不见未来,我再去找其他对象吧?” 像这类“对将来的不安和寂寞”,想必曾经掠过每一个人的心头。 把注意力放在“现在”,不去逃避。一旦下定决心,你就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 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这才是你该做的事。只要这么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会再任意膨胀,只因你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其实,单是察觉到你未来可能会发生麻烦的问题这一点,就算你什么都没做,你的大脑也会开始在无意识中酝酿对策。虽然乍看之下“搞定现在”和解决未来的问题并无关系,但在解决现在的问题时,我想对你处理未来的难题也一定有所帮助。 不要从眼前的问题逃开,不要试图蒙混、转移焦点——只要你具备了这种坚强,你对未来的不安和寂寞想必也会烟消云散。P2-6 序言 有一天,我突然思考起一件事。 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推动我们?我们是被什么样的力量所策动呢?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说不定那是…… 说不定那是一种人类全体共通的情感、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意念——因为我们总是在畏惧着什么。我们人类虽然貌似强悍,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脆弱的生物。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然而,要面对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弱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单是要察觉自己的弱点,或许就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弱点藏起来,都不愿承认它的存在。 那么,我们究竟是在害怕什么呢?我认为那便是“恐惧”和“寂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畏惧这两件事,但是会感到恐惧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这是生而为人的宿命,也是人活着的证据。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这两种情绪,甚至也可以说,就是这两种情绪在策动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举例来说,我们认真工作的动机可能是贡献社会,可能是提升自己,也可能是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稳定,但比起这些动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害怕贫穷、害怕被别人比下去、害怕被社会给排挤等各式各样的“恐惧”。 我们总是想买新衣服,想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一点,希望自己保持纤瘦苗条,这些都是出自我们不想被别人看轻的“恐惧”。 我们会为了非常时期而囤积物品,会为了让自己更健康而买保健食品。这类行为的动机,恐怕也是源自想象自己“万一发生意外”的“恐惧”。举个例子,不夸张地说,我在想战争之所以会发生,或许……也是“恐惧”在作祟吧。在你“想这么做”的念头背后,也同时存在着“如果无法如愿该怎么办”的“恐惧”。请大家试想—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你一定会发现,有很多情况都是“恐惧”的力量在驱使着自己。万一发生那种事就太可怕了……类似这样的“恐惧”。 另一个力量则是“寂寞”,微博和博客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你之所以时时想与某人保持联系,便是因为你想要忘却自己的寂寞感。恋爱、结婚、交友、加入小团体、找人聊天、写信;或是借由什么事来表现自己、主动发消息……这些行动其实全都是源自于你心中的“寂寞”。 特别是在人际关系的事情上,“恐惧”和“寂寞”这两种感受或许便是所有行动和思想背后的动机吧。遗憾的是,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犯罪,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两种恐吓人们的情绪在作祟。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但就如同我先前提到的,人都是脆弱的,我们都不乐于见到失去任何东西。重要的是,我们得去接受自己并不强大、自己很脆弱的事实,并且明白想逃避“恐惧”和“寂寞”是不可能的事。你愈想逃,这两种情绪愈容易紧紧跟随你。“恐惧”和“寂寞”只会更加困扰你。 那么,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两种威吓自己的情绪呢?请放心吧,这并不是太难。首先,你绝不能逃避,要坦然接受。你得去承认那些潜藏在自己心中的“恐惧”和“寂寞”。更进一步地说,你只要和这两种感觉当朋友就行了,就把它们想作是理所当然会出现的情绪吧。 本书的内容都是能够帮助你与“恐惧”和“寂寞”交朋友的一些思考方向与想法,以及一些与它们和平共处的方法。这些小秘诀可以帮助你认知到,如果你想活出自己的本色,你就得像朋友一样去爱这两种感受。如果能和“恐惧”和“寂寞”建立较为良好的关系,你的心便能时时保持平静。渐渐地,你不会再苛责自己,也能够宽恕他人,这想必会成为你迈向幸福的一小步。 请秉持诚实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心中那些尽可能不想承认、不想去面对、只想蒙蔽过去……乍看之下倾向负面的“恐惧”和“寂寞”吧。你可以由此了解自己的弱点,也能因此原谅自己。这么一来,你紧绷的身体便能放松下来,一定会变得轻松许多。然后,好好地珍爱这两种感受吧。因为你愈爱它们,“恐惧”和“寂寞”愈能成为足以守护你的强大力量。 为了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在本书中我会把“恐惧”一词以“不安”来替代。这点还请大家理解。 后记 关于松浦弥太郎——编者后记 松浦弥太郎先生头上顶着很多光环。 他是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CowBooks”的创始人。他是多本畅销书的作者。 他是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 但如果只用一句话来介绍他,我会这样说:他,可能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十八岁,避难美国要解读松浦,似乎要从他早年在美国的那段灰暗经历说起。 18岁从高中辍学,只身赴美,松浦坦言这段看似潇洒的异国流浪之旅,其实是为逃离现状的“避难之旅”,并没什么“去美国追梦”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 “就像是长时间被囚禁在一个很难受的房子里,自然会想着从那里逃出去。我去的地方刚好是美国,仅此而已。” 而就是这一轻率的决定,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无所事事。落地美国,松浦才渐渐意识到,当时人人向往的星条国似乎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走到大街上,我看见有人和家人同行,有人则是和朋友走在一起。有情侣,也有看似同事的组合。在他们之中,就只有我是一个人……走路是一个人,看电影也是一个人。想去餐厅简单吃点东西,也是一个人。不,准确地说,我根本没办法去餐厅”。他遭遇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一次不得不为了“活下去”而挣扎。 但也正是这份孤独让他更靠近自己,开始思考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第一次认真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松浦先生独特的生活观,也许就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 创造最有个性的书店“CowBooks”位于中目黑的二手书店“CowBooks”是一家只有两干册图书的小书店,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松浦的私人商店。书店里珍藏着已经绝版了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社会运动、政治改革、主张宣言、垮掉的一代,还有那些早已被他人遗忘了的作家的首版印刷古书,这些都隐隐透露出了“CowBooks”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气质,其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松浦自己的趣味、经历、美学、品味。‘CowBooks’所追求的,就是只上架我们自己读过的、感动过的、理解了的书。正因为如此,有旧书也有新出版的书,不去区分它们,全部归在‘松浦弥太郎’这个类群里”。“COWBooks”的魅力不仅在于松浦赋予了它独特的个性,也在于他朴素真挚的经营理念,“因为这些书至少是自己读过后收获感动的书,可以把和客人诚恳地分享这份感动作为工作的目的,这点绝对是我们的尊严”。 从某种意义上说,“CowBooks”是在试图追忆,甚至复兴那个图书真正有趣的时代。“1960年代到1980年代之初,书是可以自由出版的,那个年代,纯粹为了传递自己收获的感动这样抒情意味浓厚的书很多”。遗憾的是在那之后,只是为了销售而生产的书大量涌现,图书的魅力不复存在了。 究竟什么才是有魅力的?在松浦看来,有魅力的事物有一个共性:怪。这种怪,即是人性化。“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于是,就会‘怪’。每个人不是都有‘怪’的地方么?只不过大家平时谨言慎行,而退去伪装都是‘怪’的”。 并非把“怪”作为卖点,正是因为认真做,才会怪,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一如在那个图书的好时代,“只要拥有一本1950年代的Harper’sBazaar,就等于拥有了一年工作所需的创意。”松浦曾在书中如此感慨。 另一方面,那是一个手工化程度很高的时代。用金属活版来印刷文字之类,一个个流程里都需要人工介入,如此一来,书所进发出的力量自然就变强了。书渐渐失去的人性的温暖和自由的气息,正是“cowBooks”想要找回的。 至于为什么只有两干本呢? “这是一个人能读能通的量。”松浦先生回答。和《生活手帖》戏剧性的相遇《生活手帖》是一本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实用生活杂志,由日本美学的代表人物,传奇主编花森安治一手创办。 拒不刊载任何商业广告的创办理念使《生活手帖》在日本杂志界始终保持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内容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 松浦和《生活手帖》结缘,也充满戏剧性。他在一次纪念“花森安治和《生活手帖》”的展会上发言,大胆地对这本老牌杂志的腐旧提出了批评。多年后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那段经历,松浦仍心有余悸:“后来才知道会场里第一列和第二列整齐划一都是《生活手帖》一代代的前辈和职员。我当时竭尽全力在说,但说到一半,大桥镇子(杂志创办人之一)唰地站起来,我麦克风都差点掉了。九十岁的大桥女士盯着我看,然后不发一言地出去了。大家窃窃私语。”所幸最后这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更让人意外的是,几个月后,松浦接到了《生活手帖》杂志社的电话,希望他能来担任主编,重塑杂志形象。 要接手由花森安治所创办的这本流行了六十年的杂志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没有任何杂志编辑经验的松浦很怕辜负期望,婉言回绝了邀请。没想到对方很坚决,一再坚持,让松浦自己都困惑不解:“为什么是我呢?”对方回:“是直觉。” 也就是这旬简单的回答打动了松浦,他回忆道:“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样的话,听了这样的必杀句还推托的话,我对今后的人生可能都会失去信心。”于是,他停下-了所有工作,带着“决定接受就拼命去干”的心情接了下来。四十一岁的他,第一次就业了。 把杂志当人对待 刚走马上任那会儿,松浦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调整战略、改变策划方案,期望给这本古老的杂志注入新的活力。那段时间他的想法每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当读者翻开杂志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正是在这种美好理念的驱动下,《生活手帖》编辑部里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最终排版,最后一定会确认“这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这一页是不是可有可无”。因为《生活手帖》里没有广告,读者成了实实在在的赞助商,“得让他们买这一页,也就是说,读了这一页的人没有收获幸福那就是失败的。所以,一词一句都要仔细看是不是合适,审核到最后一秒”。 在松浦的美学观里,一切事物都朴素地与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他把杂志设想成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就不可能粗暴起来”。 这种真诚与用心正是《生活手帖》能够立足于更迭不断的日本出版业,始终魅力不减的根源所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松浦对《生活手帖》做了什么改变,不如说是他把从花森安治时期就确立的优势和理念再二次打磨。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尽管身兼数职,事务繁杂,松浦却始终恪守着清教徒般规律的生活。 早上五点起床,跑个马拉松,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一起用餐,十点准时睡觉。经年如此。三个人以上的聚会,他尽可能不参加。 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酒约和饭局之类的邀请,也同样谢绝回避。 他喜欢和朋友相聚,但每个月只安排一到两次见朋友的时间。 他最爱的食物是咖喱饭,但每年规定自己只能吃三次。 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克制,让他更期待和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松浦先生的这句话,足以诠释他的整个生活美学观。 当然,他不仅这么要求自己,也规定《生活手帖》社的员工每天下午五点半都要下班,去寻找美食、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松浦看来,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工作品味,要比在例行公事上花费数小时来得重要多了,“如果只有工作和睡觉,好的创意不会出来”。孤独的美学 “孤独”是松浦的“生活美学”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词带有负面含义。但松浦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能够接受孤独的现实,才是“能够自立独行的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人的心。 他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的经历带给他思维上的转变:“我因为旅行以及其他事,变得孤零零时,逐渐意识到能够对他人的心意、对很多事情心怀感激也是一种自立。通过让别人接受孤独的自己,可以和他人相连,也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则更不容易,但也更重要。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言论: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因此松浦无比珍视独处的时间,“独处的时间就是思考的时间,就是自己找答案”。 他在书中写道: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 作为松浦的编辑,我很荣幸在自己的编辑生涯里遇到松浦先生这样一个贵人。他的美学理念看似简单却充满洞见;他的文字朴实真挚,如他本人一般亲切真诚,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 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并不试图要改变你,更没有充当权威或导师的野心,他只是在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你分享着他对生活的洞察、对人生的思考。但你若问我松浦先生是否改变了我,我会诚实地点头。 至于说他的生活美学观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想我会这么回答你: 当我遭遇困境、面对抉择的时刻,我会问自己:如果是松浦先生,会怎么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