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馆
青年旅馆(YOUTH HOTEL)最先在欧美出现,可说是舶来品。“青年”不是某家旅馆的名号,乃是一种类型,面向年轻人,也由年轻人管理,带有公益性质,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价极低廉。我在欧洲旅行时,胃口太大,要去的地方太多,常感到囊中羞涩,虽早已不是青年,却也时常混迹其间。这在早先是不行的,入住要出示证件,过了岁数便要被婉拒,但不知何时起,绝大多数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有教无类,来者不拒,于是在青年旅馆里可见满头’银发的,也遇到过拖家带口的。
毕竟已届不惑之年,纵或没有年龄歧视,概以青年目之,自己心中也还有代沟存焉,看年轻人相互攀谈笑闹,总觉已是别一世界,而且对众人同宿同眠打成一片的盛况早已不习惯,故我总是瞄着单人房间。这在一些青年旅馆是有的,所谓SINGLE ROOM。通常是很狭小的一间房,一桌一椅一床,别无他物,入厕、洗澡都要到外面去,但是整洁、干净,而且安全,关键是还极便宜。一般旅馆的单人房,怎么也得三四十,威尼斯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也可在青旅中觅到每晚二十五欧元的单人间。那一次的确是幸运,在我前面排队等着入住的有三四个拎着小山也似旅行袋的年轻人,并非一伙,却没一人要单间,而一个床位与一间房的差价,不过三四欧元。足见可节俭的时候,他们真是节俭。
但是这样的好事不是回回都能碰上,事实上青年旅馆设单人房的并不多,通常都是宿舍(DORMITORY),一间房里住三四人到数十人不等。我见到过的最“宏大”的场面是在维也纳的一家,按床位编号判断,一间大房塞进了四十多人,一概上下铺,除了床还是床,比宿舍还宿合。这让我想起大学时代的生活,不过欧美的大学通常是学生自去租屋居住,而当年我们的宿合满员时亦不过八大金刚,所以更恰当的联想应是旧时旅合中的大通铺。 入住者多是背包族,宿合中最触目的景观便是纷然杂陈的旅行包,隐于床下者有之,置于床头脚后者有之,见缝插针横于道上者亦有之。虽是群居一室,倒不闻众声喧哗,西人养成的好习惯,公共场所绝对悄声敛迹,有人坐床头研究地图,有人蒙头大睡,待十一点熄了灯,倚床攀谈者也必将声压低再压低,变作窃窃私语。无如醒着的人固然有以自处,已人梦乡者却再无禁忌。黑暗中只听鼾声四起,就中有一位,呼吸周期异于常人,必待气沉丹田,这才一吐为快,说他声震屋瓦有些夸张,余音绕梁则是恰如其分。我因此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这还只是不适的一端,另有一样是,入夜时分,户外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室内反之,清气下降,浊气上升。洋人体味重,汗酸之外,更有一味,叫作脚臭,我下铺睡着一位,小船也似一双鞋,只觉其异味蒸蒸而上。众人都是洗了澡的,然而体味稍减,脚臭难除,着鞋时,尚不觉,一旦除下,无遮无拦,直如醍醐灌顶。春寒料峭,还烧着暖气,门户紧闭,种种气味盈室满屋,越显深浓,倒让我对“人气”二字,大有所悟。倘有心情怀旧,却也有一份亲切,那岂不就是典型的男生宿合味道?
但比作男生宿合其实不确,因这大房间里也有若干女生。欧洲青年旅馆的宿合有分男女的,也有男女混住的。后一种想是管理者要提高房合利用率,不让床位闲置。若在网上预订,都是注明了MIXEDDORM的,但我住旅馆都是现找的,不明就里,推门进去,见有女的坐在床上,不免诧异,起初还以为是女生跑过这边找男朋友聊天,其后又见几位女生钻被窝里去了,才算是明白过来。他们是惯了的,早已习以为常,女的宽衣睡卧,毫无忸怩之态,男的视若无睹,只当全是中性。我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但那一次是打入众人堆里,并无多少异样感觉,在布拉格那一回,却真正是尴尬。
四月下旬,并非旺季,在布拉格这样的旅游重镇,廉价旅馆居然手到擒来。我寻到的这家青年旅馆只有六人宿合,并无单间,但时间已是晚上八点,人困马乏,也就将就住下。推门进去,有意外之喜,因房中空无一人,到附近转了一圈回来,仍不见有人人住,寻思这偌大房间今夜由我一人盘踞了。不想过一会儿有人驮着旅行包进来,却是个女孩,长得人高马大,双颊红扑扑好似脸上就写着“健康”二字。大约健康的人多热情,不待我开口,她便自报家门,说是柏林人,学建筑的,刚游了萨尔茨堡过来。接下来当然是问我来历,又说柏林近来变化如何大,劝我应去那里一游。如此有来言有去语,虽然双方说英语都不灵光,却是相谈甚欢。如此说说话,倒也并无不自在,无如到这儿第一义是睡觉,而一到睡觉,方觉事情有些不妙。那女孩洗了澡回来,汗衫大裤衩地往我对面床上一坐,还礼貌地问睡那儿可不可以?想是那床靠窗,她拿的号却不是那床位。有什么说的?当然是YES,YES。
嘴说YES,暗呼糟糕。当时我的窘境好有一比:大学时体育课上学游泳,有位农村同学换了泳裤从更衣室里出来,一眼看见泳池里许多光胳膊光腿的女生,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当下惊呼一声,掉头便跑。我尚属镇定,一女当前,尚不至抱头鼠窜,但也就觉得气氛有些不对。真正是境由心造,那女孩行若无事,管自钻人被里睡了,承她关心,临了还问一句,你现在不睡?但是叫我如何睡?首先要从容人被就是难事。她是有备而来,早已结束停当,那T恤短裤都是可以见人的,我虽有棉毛衫裤护身,却似乎属于内衣性质,异性面前宽衣解带亮出来,终是不雅。如此进退两难,那女孩已睡下多时了,我兀自衣冠整齐正襟危坐做读书状。直到料定女孩已人梦乡,这才关了灯暗中作业,钻入被中。
但问题也不是就此全部解决,睡下是一事,睡着又是一事。苍天可鉴,本人决未见色起意,心猿意马,而且以如今时髦的词说,那女孩亦不觉“性感”,只是此种经历前所未有,因想西方人真是开放,现在国内的大学已不讲究什么男女大防,校园中男女生耳鬓厮磨、肌肤相亲亦听之任之,但那限于别处,宿舍就要严加防范,男生进入女生宿舍难如登天,受盘诘之外,还要领略老大妈的眈眈虎视。这边倒好,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亦不过问,岂止是不过问,简直就是教唆犯罪。出了事谁负责?——当然,这么多青年旅馆,也没听说出过什么事。
那一夜不知何时入梦,总之,一宿无话。
P6-12
几年前我到法国教过一年书。去之前有家出版社约稿,希望回来能写一本《跟着徐志摩游欧洲》那样的书。——我不知记的是否准确,反正大概是这意思。那一阵似乎与谁谁谁,跟谁谁谁去旅行之类的书时兴了一阵,据说旅游书出之以这样的形式,颇受欢迎。我没答应:一则到一陌生环境,固然不愁无话可说,是不是有那么多的话,足以成一本书,没数;二则没看过那类书,不知路数,我也不喜欢跟着谁谁谁“游”,听上去像“踏着先烈的足迹”似的,即使愿意,这样“主题先行”的书(其实也没会么“主题”)是否写得出,也没谱。
没想到回来后东涂西抹,与欧洲有关的文字,居然慢慢积到可以成书。我得赞自己有先见之明,不曾在出国之前就弄个套子把自己装进去。虽然事实上到最后一本书就是一个套子,不管是“先行”还是“追认”,是自然地生成,还是人为地赋予,同容上“同一性”总是有的,“没有”也会变成“有”。不过我把这类文字收集起来,心下还是忐忑,除了不同程度地和欧洲有关这一点之外,从取材到写法,多有不相类者,写时并不在意,弄在一起就显了,颇有一些,横看竖看不舒服,像是杂牌军的拒绝收编。
待书出来,当然是要归入“游记”一类的,但收在这里的很多篇目,能不能算正经游记,我就不知道。就算可为“游记”收容,也不是我欣赏的那一类。我自己情愿看的,近的如戈普尼克《巴黎到月亮》、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的一年》,远的如斯蒂文森的《骑驴旅行记》,前者是在一地深度的印象记,后者则所记多是“在路上”,或是观察体悟,或是一路行去的趣事,反正写得都有意思。
其实读过的游记,品类远不止此,在欧洲的那段时间,因为总在筹划出游,上至名篇,下至网上跟旅行有关比灌水强不了多少的帖子,都看。高下是一个分法,还有一种归类的界限是实用与非实用。以我的口味,前者因为只是信息的汇集,很是无趣,殊不知有时候最迫切想得到的,就是“指南”、“攻略”之类,因其有用,可以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比如哪里有便宜旅馆,某地“藏”着某个少有人知却大可一游的去处。每每出行之前,忙着搜罗的,就是这些信息,因为指望的是“立竿见影”,时间上就得靠得近,要注意有效期,所以多半还是出自网上,虽然因为很难按计划游行的缘故,费力打捞出来的信息差不多都是作废。纵是这样,还是乐此不疲,无他,至少在意想中,有用。不管是书,还是在网上,这一类都颇有点像教科书,食之固然无味,作为敲门砖,却又少它不得。此所以旅游书里最好卖的,永远是各式各样的旅行指南,一如书业中长盛不衰的,还是教辅。
“攻略”的书我当然写不出,也轮不到我来写,既然我到过的都是大路货的地方,旅行的方式也极其寻常。并非心得全无,比如欧洲不易找到公厕,我发现情急之际,还是找“麦当劳”、“肯德基”,最是相宜。但这实在算不得独得之秘,好多人在国内也有一样的经验,“攻略”云乎哉?
那么,“软”一点的?——比之“指南”、“攻略”的实用因而“硬”,记述一己印象、,感受,对读者可有可无的,就该谓之“软”了。当然好些游记在另一意义上都是“软”中有“硬”的,我指的作者对所到之地有丰富的知识,不拘风俗民情,历史掌故皆了然于胸,又有细腻的观察、深入的了解,且以有趣的文字笔之于书;又或旅行的经历奇特,遇见奇人奇事,见到海市蜃楼,绝域风光,描摹状写,亦自引人入胜。可惜这些也都是我办不了的。
我怀疑游记写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的方式。走马观花是“游”,流连忘返也是“游”;观光客是“游”,背包族也是游;自费旅行是游,公款考察也是游;匆匆而过是游,长时间羁旅也是“游”。所得自然不一样。这里“游”其实不单是行走,也包括居住,外来者的眼光:局外人的感受,也以外来者自视,便是“游”的状态。虽然古人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哪里都一样,然那是哲人的境界,普通人就觉异国他乡,还是有别。我所谓“游”的方式,也不单指形迹上的,比如对一地了解领悟的深与浅,并非就一定与停留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尽有悟性高的人,匆匆一瞥也能对景对人对事“觑得亲切”,我是反例,在欧洲呆了近一年的时间,较一般的游客所见所历所感,也算稍广稍多了,所得印象却还是浅,缺少诗心的直觉把握之外,还有一端是语言不通,掌握当地人的语言太重要了,不通,则身在其中与那世界似乎也是隔离的,很多时候就像要拍照而对不准焦距,一切影影绰绰,有似雾里看花。
事实上我从未想过要写怎样的“游记”,甚至不曾有意识地写“游记”。虽说兴味在彼不在此,正经起来,就觉标准的游记似乎应该是到此一游的那一种,这样的却只有寥寥数篇, 虽然在欧洲暴走,颇去了一些地方,回头想来,布拉格、格拉纳达、佛罗伦萨、维罗纳、爱丁堡、约克、塞维利亚、鲁昂、阿维尼翁、萨尔茨堡、上诺曼底、里斯本……那么多盘桓过的所在,一想起就如在眼前,有些较所写过者如维也纳还印象更深的,居然都没专门写过。也许是不甘写成风光介绍,考索、议论,更不用说抒情,又有所不能吧。我只随手将想到而又以为可以一写的记下了,开始也并未想到单独成书,待拢到一起了,才发现颇为混杂:有印象记,有历险记;有在外生活的感受,亦有对老外的观察;有述事的,也有记人的,议论亦复不少,篇幅上也参差不齐,长的长,短的短,相去甚远,总之是不整齐。唯有平淡无奇是一样的:印象多半粗浅,历险其实平常。若笼而统之归为欧洲印象,则终归还是一个雾里看花。
当然雾里看花也自有它的好处。我不是说朦胧美之类,而是“雾里看花”因于所知不多,对ABC也须费力辨认,这倒让本书与大多数人有一共同的起点:一样的毫无海外生活的经验,一样的不精通外语,一样的好奇心,事事新鲜。只是太“小儿科”,所关注者,往往是极琐细之事,比如洋人如何盖被,晒不晒衣,在哪里抽烟之类,好像跑到国外去略识草木虫鱼。也因这个缘故,曾想干脆就叫作《欧洲的鸡毛蒜皮》。后来再翻翻,又发现好多笔墨都化在了我们这边,——并非有意识的要做什么中西比较,实在是中国的背景太深了,凡事一想就牵连出来——,单顶一个“欧洲”的大帽子,似有“以偏盖全”之嫌。于是分了一半给“这里”,百分之百的“纪实”,别无虚玄,交待一下,也是“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
书名就这么来的。
《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作者余斌因缘居法国一年,其间遍游欧洲各地,得以写成这册趣味盎然的欧洲居游记。细细读去,却又迥然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游记或旅行指南,而是别有天地,更具风味,更有烟火气。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所识之人,皆是经细腻的观察与深入的体悟之后,才以有趣的文字笔之于书,欧洲异域的风俗民情、饮食男女尤所关心,于是寻常巷陌皆有个性,各色人物均见性格,于是也成就了《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这本书里的各种“闲话闲说”。
《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作者余斌嗜烟酒,爱旅行,以文学为业,曾以教师身份留居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阿拉斯一年,其时在欧洲四处游历,多所见闻。这本欧洲游记看似混杂,有印象记,有历险记,有在外生活的感受,亦有对老外的观察,有述事的,也有记人的,议论亦复不少;而作者所记又往往是极琐细之事,比如洋人如何盖被,晒不晒衣,在哪里抽烟。这本不像游记的游记,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它处处体现的文化内涵。作者虽并非有意识地做中西文化比较,只是作者自身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使得所记多所牵连,故而本书书名就叫作“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