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几年前开始,几乎每次回老家,事先我都不告诉父亲母亲,不论春节还是平时出差顺道或者特意回去。不告诉父亲母亲,一是免得他们着急和担心路上的安全,一是希望给老人一个惊喜。
那年南方雪灾,我已经确定不回家过年,但还是每天关注雪灾报道的情况。当看到雪灾减弱、交通状况好转时,临时托朋友买了火车票,毫不犹豫地带着家人回千岛湖老家。因为雪灾,高速公路关闭,接我们的师傅小心翼翼地走在冰冻的省道上,不少路段只能以10-15迈甚至更慢的速度前行,不敢踩刹车也不敢打轮。一路紧张的我们,大年二十九下午终于到了家门口,叫了声“叔(老家话父亲的一种叫法)”和“姆(母亲的一种叫法)”。惊讶的父亲憨憨地笑着,母亲笑着说了句:“不是说好下雪不回来了吗”,眼里却闪着泪花。
是的,这么多年我常常在回家的亭上”变卦”,往往说好不回去,不知触动哪根神经,就会莫名其妙地奔向养育我近二十年的家。2010年父亲辞世,我赶回去待了几天,说好父亲满七时不回了,但到那天还是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家。父亲辞世时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深怀愧疚的我,不想让母亲再过于伤感。那天,同学直接到杭州机场接我回村里,沙哑着嗓子的母亲看到我时吃惊地叫了句:“宝宝婴(老家农村妇女喊出生不久或几岁的孩子的一种叫法),你怎么回来了。”我轻轻地拍拍母亲的胳膊,”父亲满七,不可以不回来。”说完很快转过身去。
回家不打招呼,也有扑空的时候。1999年,出差到安徽,临时绕道回家看看,事先也没告诉父母。结果到家时,大门锁着。当我们调头走了快二里地,路上恰好遇到从外面回来的母亲。
一直相信,与母亲是一生的缘,只要你心到,母亲永远在那里等你。上周五晚九点多,我在北京西单民航售票处附近办事,顺便问了第二天早晨飞杭州的航班。正好有早八点航班而且是五折的机票,没有太多犹豫就买了。母亲老是牙疼,有时疼得半个脸都肿了,受了几个月折磨。在我的劝说下,她才去看牙,最后基本都拔了换了,我很想回去看看母亲现在的状态。第二天下午三点半,我突然在家门口招呼在房顶平台晒东西的母亲时,老人不敢相信,一时不知道说啥。“刚才电话还没说要回”,话语里有点”责怪”,但能感觉母亲内心的高兴。看我突然回家,老人不知道要给点啥好,满满的一筒新腌的菜管,按了又按,让我带回北京。换了新牙的母亲的状态比我想象的好,老人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就被我们接到千岛湖一起待了两天。
常常不承认给母亲惊喜,却总是不自觉地这么做。这一次周末临时回家,应该感谢在一家省电台任副总监的博友的嘱咐。11月8日,博友在微博私信告诉,录制了博文《母亲,苦乐乾坤》,并嘱咐”请放给母亲听”,我回复了两个字,”一定”。
从上学到工作,从写给家里的信到所谓的作品,母亲没看过我写的一个字。给母亲“听”关于她的文字,博友的话触动了我。在老家,我打开电脑,母亲静静地听着带回去的音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博文《人生中有多少个第一次的记忆,幸福感就会有多强》、那位省台的朋友帮录制的《母亲,苦乐乾坤》。“你怎么还记着这么多以前的事”,母亲像是自语又像对我说,“想起以前的日子,眼泪都要下来”。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从未有过的,母亲头一次“听”到为她而写的文字带来的感动,忽然感觉世上的文字原来有两种——写出的心灵表达,还有“听”到的心灵相通。
给母亲一份惊喜吧,因为无论你做多少,都远不及母亲为儿女的付出;无论你写多少文字,也远不是母亲的全部。
P4-8
不敢写后记。因得知母亲患重病而涌起的把亲情博文集成册子的强烈愿望,是沉淀在心的对母亲的敬重。忐忑的,是这份敬重能否给病痛折磨着的母亲带去几分欣慰、减轻几分疼痛,树立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更让我紧张的,老天能否眷顾这本关于父亲母亲的小册子,以最快的速度在母亲不多的时日里出版,让病床上不识字的母亲闻到关于自己的墨香。
母亲与父亲一样,未读过一天书,连孩子的成绩单也看不明白,搞不懂语文数学与物理化学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母亲在病房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朗诵我为父亲母亲写的文字时,老人声音很轻地说,”那么小的事都还记得”。那个时刻,能感受出母亲沉浸在往事的回忆,对曾经的生活艰辛的感念。
书在父母眼里是神圣的,当靠读书到外面工作的孩子给他们打电话时,父亲母亲的心里充满幸福。母亲不会想到,很多很多次电话里相聊的往事,不仅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后来成了博文的重要内容。没有无数次电话里的相聊,不会有这么多亲情文字。博文集很多文字,都是我和父亲母亲的聊天记录。
我于2011年10月开始写亲情博文,亲情、真情、乡情,是文字里的不经意,反思孝顺、孝敬、孝道,是文字里的不自觉。母亲,是滴水之恩谨记在心的坚强而善良的威坪女人,也是千千万万个任劳任怨草根母亲中的一个。从孩子那儿,母亲期望回报的太少太少,只希望孩子过得好,自己能做到的事从不麻烦孩子,也从不主动说哪儿不舒服。母亲,只要我们打打电话,你寄多少钱都没关系,只要心里想到他们。天冷时,寄去保暖秋衣保暖秋裤以及软和的棉皮靴,会温暖母亲的心。天热时,你寄去的夏装,又会凉爽老人每一个夏日。寄多少钱,母亲都会舍不得花,总是认为孩子过日子也不容易。
腿伤未愈的母亲8月3日住院,三天后查出患胰腺癌晚期,我们兄妹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所有的检查诊断结果互证,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当医生告诉说这个病会疼痛难忍时,我们不敢告诉母亲实情,要强一辈子的母亲在用药后暂时麻木了疼痛时,还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好起来。母亲对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报以感激和微笑。即使没力气说话,也会躺着向他们摆摆手。在她眼里,听医生和护士的话会让自己好得快些。
母亲的疼痛频度在增加,疼痛程度也越来越无法承受。昨晚,医生不得不开始用强止痛药杜冷丁。“确实疼得吃不消,咬牙也不管用”,今天早晨我赶到母亲床前时,老人孩子般无助地说,眼泪顺着母亲眼角流下。在母亲面前控制不住眼泪的我,一只手紧握母亲的手,一只手轻轻捏着母亲变瘦的胳膊,“我知道,我知道,这回你受罪了”。第一次与母亲对流眼泪,我对母亲说,“不哭,不哭,哭一下就可以了”,“会好起来的”——其实我知道这只是内心的祈愿。“减缓疼痛也是奇迹”,成了这几天为母亲最实际的祈福。
趴在母亲的耳边,悄悄告诉老人,我写的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将在两个月内出书,还会有电台主持人朗诵给她听,母亲点了点头。告诉母亲,是最有名的北京大学的出版社出版时,老人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
感谢北大出版社的理解、抬爱和鼎力支持,感激出版社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姚科朗诵数篇博文。姚科老师是我敬重的以声音赋予文字生命、以真挚让心灵的柔软充满力量的主持人。感激一成、抒扬等好友对博文成册的真情帮助。
母亲住院后,老家淳安县中医院为母亲的治疗作出了积极努力。感谢蔡栋伟主任、何菊娟护士长等医护人员对母亲尽心照顾和心理安慰,你们还在支持母亲与病魔抗争。首红、建华、美仙、毓民、东晓、胡敏、志光、春晖、志刚、建平、宇福、徐晓、灵强、来龙、发平、立新、海卫、晓红、国富、丽萍、文田、建军、建民、国栋、树忠、青木、文晶等诸多同学、好友、博友,关心母亲的病情。友亲的牵念,让务了一辈子农的母亲感受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体面和尊严,病中感受被关爱的幸福。
写多少文字,也不是母亲的全部。在母亲的病房不能写太长的文字,此书结尾,谨以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作为博文集《后记》的记后:
父亲:王应槐生于1935年,201O年6月18日辞世。职业:务农。特长:做石磅。文化:不识字。性格特点:倔强。
母亲:钱初花生于1939年,仍在与病魔抗争。职业:务农。特长:勤俭、干农活。文化:不识字。’性格特点:要强、坚忍。
唯愿《亲疼》早日出版,唯愿母亲能看到因她而写的文字出版。
1 孝顺,并无来世(代序)
2 给母亲一个惊喜
3 父亲的剃头情结
4 想买双高筒雨鞋
5 蒸饭那些日子
6 父亲的胡琴
7 父亲,一生最倔是担当
8 借钱记忆
9 其实我并不孝顺
10 锁边是范儿
11 皮鞋情
12 感受时间
13 你有多幸福,其实自己并不知道
14 让心静下来
15 回家
16 天堂的父亲,是否每天还喝点小酒?
17 温暖足底
18 你知道,妈妈期望你过得好
19 安川,小村故事多
20 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
21 最是那斧头背的一敲……
22 温暖是棉
23 禁山斫柴
24 威坪女人
25 鸡蛋和大豆,硬通货二十年
26 母亲,苦乐乾坤
27 磅师傅老王
28 威坪三宝
29 排岭记忆:珍馐三弄
30 人生中有多少个第一次的记忆,幸福感就会有多强
31 往夕是何年
32 七旬母亲去上班
33 守护中秋
34 流动的年夜饭
35 亲疼
后记
补记
附录一
附录二
世间最难写的文字,莫过于写父亲母亲。
说难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父母的呵护,几乎麻木了父亲母亲为我们的付出。因为太亲近,所以总是疏忽父母内心的在意、承受和担当。因为要抚养孩子长大,忙于生计的父母,时常顾不上自己的头疼脑热,在贫穷的年代,常常扛一扛、发发汗,肚子不舒服时吃点胃药也就挺过去了。而当我们长大,在外成家立业时,父亲母亲又怕子女担心,生了病依然不主动告诉我们哪儿不舒服,偶尔去医院看一下,吃点药对付。
做梦也没想到,前不久左腿摔伤,静养后还只能勉强下地的母亲,会因肝腹水和胰腺出现严重问题而住院。坚强一辈子,从不喊疼痛的母亲,这回疼痛难忍。老家医院专家会诊明确诊断了病情并得到北京专家朋友诊断结果印证后,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多么希望是个误诊。因为母亲的病情和年岁,为减轻老人的痛苦,专家建议保守治疗,现实能做的是尽量减轻痛苦、增强老人的免疫力。得到明确的消息时,脑袋发紧的我,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母亲属兔,周岁73,按老家习惯算,虚岁74,本该是享福的年纪,却不幸得了重病。当专家告诉我这个病会特别疼痛时,泪水止不住流淌在我的脸上——为母亲的疼痛揪心,为母亲要承受的病痛折磨而难过。
母亲不识字,但极明事理。从来不抱怨生活,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都相信日子会好起来。这次生病,当病痛稍有缓解时,母亲就相信一定能好起来。在母亲病房,控制着不掉眼泪的我悄悄跟她说,“医生是不是没告诉你,不光是胃炎,还有很重的胰腺炎?你肚子里有很多细菌,需要两三个月才能逼退它们呢。”捏捏母亲的胳膊问,“你觉得自己好不好得起来?”母亲笑着回答“只要不痛,就好得起来”。“只要你自己认为能好起来,就一定能好起来”,我以此作为”信心”的同义词鼓励母亲,并握着她的手说,“出力些(加油),争口气就会逼退细菌”,用这句话来代替“奇迹”,鼓励母亲加油。
母亲病了,我一直在想,除了跟医护人员沟通治疗方案,除了多陪母亲说说话,还能做点什么。当从未看过儿子写的文字的母亲,在病床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朗诵《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的博文视频后自语,“那么小的事情都记得啊!”我坚定了以最快速度将写父亲母亲的博文编辑成册的想法。
博文成书,不是简单送给不识字的母亲一份礼物,而是对母亲的一份敬重。在微博征询好友对博文集名字的意见时,《父母在,家便安好》、《其实我并不孝顺》、《亲情无华》、《母亲,随身手机唯接听》、《孝顺,并无来世》、《亲疼》、《不老的心港》、《我们遗落了多少亲情》等,每一个书名都得到了好友不同角度的鼓励和指正,学武心存感激。
亲情无华,孝顺并无来世。我们从母亲孕育生命的疼痛中来到世界,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无力拉住老人的手,不让至亲离开这个世界。
亲疼,是至亲一生对我们的心疼,而我们总是未能更好地心疼我们的至亲。
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亲人离去那一刻生与死的纠结,或早或迟自己也会有离开世界那一天,问题是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如何做到能拥享更多一些幸福、更多一些美好,能更少一些愧疚、更少一些遗憾,而那一刻到来时,又如何做到可以更少一些眼泪、更少一些感伤。 由《亲疼》、《亲缘》、《亲享》三部亲情文集构成的《孝·亲三部曲》,以原汁原味的心性表达,催人回归本源,启迪我们重拾生命里遗落的亲情,救赎正在淡漠的灵魂。 《亲疼(附光盘直达心底的亲情记录第2版)》由王学武所著,《亲疼(附光盘直达心底的亲情记录第2版)》是作者怀念父母的博文的辑录。博文发表时即在网络上产生很大反响,激起众多网友的共鸣。作者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了父亲母亲的往事,以敏锐的感觉,在最不经意处发现我们最深沉、最敏感的情愫,从而直抵我们心灵的最柔软处。
《亲疼(附光盘直达心底的亲情记录第2版)》由王学武所著,是作者怀念父母的博文的辑录。博文发表时即在网络上产生很大反响,激起众多网友的共鸣。作者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了父亲母亲的往事,以敏锐的感觉,在最不经意处发现我们最深沉、最敏感的情愫,从而直抵我们心灵的最柔软处。在繁华而拼爹的时代,作者却以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不会大道理,连名字也不会写、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的父亲母亲的艰辛和向往、担当和幸福,以及不经意间对作者心灵的影响。亲情无华,孝顺并无来世。书中的每一篇文字,你找不到对至亲的爱字,更没有我们习惯歌颂父爱、母爱何其伟大的字眼,力透纸背的却都是对亲情和那个年代的感念。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感受喧哗背后的一份宁静。心静下来,你会体味,亲,是流淌于我们心脉的生命滋养,更是血脉相连;疼,是血脉之情的呵护,更是至亲间心疼的交互。感悟亲疼,或许你就不会忘却自己从何处来。你会感悟,父母在,家便安好。亲疼,是至亲一生对我们的心疼,而我们总是未能更好的心疼我们的至亲。